河北联合大学教案教学部护理与康复学院门:教研室:人文护理教研室陈长香教师姓名:教授专业技术职称:儿科护理学课程名称:授课学期:2012~2013学年春季学期
河北联合大学 教 案 教 学 部 门 : 护理与康复学院 教研室 : 人文护理教研室 教 师 姓 名 : 陈长香 专业技术职称 : 教授 课 程 名 称 : 儿科护理学 授 课 学 期 : 2012~ 2013 学年春季学期
教案首页课程中文名称儿科护理学名称英文名称Internal Nursing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程简介:《儿科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小儿疾病防治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护理科学。儿科护理学的服务对象是体格和智能都处于不断生长发育中的儿童。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小儿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的规律、任务及小儿各系统的主要解剖生理特点:小儿保健措施及预防接种:小儿常见各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治要点;能够制定常见疾病的护理计划并实施护理措施,培养学生热爱小儿,树立全心全意为小儿健康服务的思想,以更好胜任儿科临床护理工作及教学工作。因此,儿科护理学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护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课程学时数:理论44学时,实践16学时。说明课程目标:以培养“应用型”临床本科护理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BB平台情况:课程网络教学系统资源丰富,教学大纲、教案、习题、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参考文献、图片等教学资料网上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同时本课程的网络教学系统还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素材,供学生下载学习,并通过BB平台师生在网上互动交流,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平台。1.教师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有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2.理论课授课教师须具备“双师”资格,且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3.教师需严肃、认真,充分备课。尤其是“新课程”、“新教师”需试讲合格方能授课。对教严格遵守集体备课制度。师的4.备课时,教师需熟悉相关医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必修主干课程,如解剖学、要求生理学;护理学基础、护理学导论;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教学中做到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拓展,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5.教师需深入研究教学法和运用有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理论课采用“互动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崔琰主编.《儿科护理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教材选用参考书籍:参考1.主编.《儿科护理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书籍2.范玲主编.《儿科护理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教 案 首 页 课程 名称 中文名称 儿科护理学 英文名称 Internal Nursing 课程 说明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简介:《儿科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 律、儿童保健、小儿疾病防治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护理科学。儿科护理学的服务 对象是体格和智能都处于不断生长发育中的儿童。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小儿 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的规律、任务及小儿各系统的主要解剖生理特点;小儿保健措施及预防 接种;小儿常见各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治要点;能够制定常见疾病的 护理计划并实施护理措施,培养学生热爱小儿,树立全心全意为小儿健康服务的思想,以更 好胜任儿科临床护理工作及教学工作。因此,儿科护理学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护理学的理论 和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 学时数:理论 44 学时,实践 16 学时。 课程目标:以培养“应用型”临床本科护理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 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BB 平台情况:课程网络教学系统资源丰富,教学大纲、教案、习题、教学录像、多媒 体课件、参考文献、图片等教学资料网上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同时本课程的网络 教学系统还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素材,供学生下载学习,并通过 BB 平台师生在网上互动交流, 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平台。 对教 师的 要求 1.教师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有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理论课授课教师须具备“双师”资格,且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3.教师需严肃、认真,充分备课。尤其是“新课程”、“新教师”需试讲合格方能授课。 严格遵守集体备课制度。 4.备课时,教师需熟悉相关医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必修主干课程,如解剖学、 生理学;护理学基础、护理学导论;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教学中做到 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拓展,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5.教师需深入研究教学法和运用有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理论课采用“互动 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材选用 崔琰主编.《儿科护理学》.第 5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 参考 书籍 参考书籍: 1. 主编.《儿科护理学》第 2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范玲主编.《儿科护理学》第 2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教案正文授课章节第十二章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授课对象2009级护理专业本科层次授课时数100min授课时间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第9教学周周五教学课型理论课(V)实验课()其它 ()见习()知识目标:1.重点掌握小儿贫血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护理要点。教学目标2.了解小儿血液特点。与要求能力目标:1.能够合理使用铁剂,向家长作健康教育2.能够对缺铁性贫血患儿实施适当的护理。教学重点:小儿贫血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护理要点治疗要点及护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小儿贫血的分类、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本次课程涉及到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图片、演示法、启发法、导入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与手段讲授法+图片;讲授法+病例法。教材:崔琰主编。《儿科护理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教材与(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教具教具:课件、多媒体设备、挂图。专业词汇5分钟引言部分:复习上次课内容,图片导入本次课内容,介绍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基本部分:90分钟第十二章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120min)第一节儿童造血和血液特点《10分钟)教学内容第二节小儿贫血与(10分钟)一、概述时间分配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45分钟)《25分钟)三、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5分钟结束部分:总结本次课内容,及教学的重难点。【思考题】题目:为一位缺铁性贫血口服药物治疗的患儿制定饮食和用药护理计划。【作业题】病例分析(见教案附页)教案附页授课内容目的「教法「时间注解
教 案 正 文 教 案 附 页 授 课 内 容 目的 教法 时间 注解 授课章节 第十二章 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授课对象 2009 级 护理 专业 本科 层次 授课时数 100min 授课时间 第 9 教学周 周五 授课地点 多媒体教室 教学课型 理论课(√) 实验课() 见习() 其它() 教学目标 与要求 知识目标:1. 重点掌握小儿贫血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护理要点。 2. 了解小儿血液特点。 能力目标:1.能够合理使用铁剂,向家长作健康教育 2.能够对缺铁性贫血患儿实施适当的护理。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重点:小儿贫血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护理要点治疗要点及护理 教学难点:小儿贫血的分类、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 教学方法 与手段 教学方法:本次课程涉及到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图片、演示法、启发法、导入法等多种教 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手段: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 讲授法+图片; 讲授法+病例法。 教材与 教具 教材:崔琰主编.《儿科护理学》.第 5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 教具:课件、多媒体设备、挂图。 专业词汇 教学内容 与 时间分配 引言部分:复习上次课内容,图片导入本次课内容,介绍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 5 分钟 基本部分: 90 分钟 第十二章 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120min) 第一节 儿童造血和血液特点 〈10 分钟〉 第二节 小儿贫血 一、概述 〈10 分钟〉 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45 分钟〉 三、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 〈25 分钟〉 结束部分: 总结本次课内容,及教学的重难点。 5 分钟 【思考题】题目:为一位缺铁性贫血口服药物治疗的患儿制定饮食和用药护理计划。 【作业题】病例分析(见教案附页)
第十二章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引言部分复习讲授法5min复习上次课内容,案例导入本次课内容,介绍教引入新导入式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内容启发式基础部分第一节小儿血液特点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胎儿较高,出生后下降,出现生理性贫血,3个月后逐渐上升。结合图片和举例讲解,详细10min2、白细胞数与分类出生时较高,以后逐渐下降,8讲解小儿血液的特点,方便讲授法学生对血液疾病发病机制岁后接近成人水平。分类:出生时中粒高,淋巴低,了解举例法的理解。4-6天时两者相等,以后中粒逐渐上升,4-6岁又相等,7岁以后与成人相似。重白的变化件43、血小板与成人相似。4、血红蛋白出生时以胎儿血红蛋白为主,以后迅速被成人血红蛋白代替,2岁后达成人水平。5、血容量相对较成人多。第二节小儿贫血一、贫血的定义及诊断标准贫血(anemia)是指末梢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白烟感业与分类掌握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小儿贫血的国内诊断标准是:新生儿期血红蛋白(Hb)<145g/L,[~4月时Hb<90g/L,4~6月时讲授法Hb<100g/L:6个月以上则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6化拥律:高月~6岁者Hb<110g/L,6~14岁Hb<120g/L为贫血:海拔每升高1000米,血红蛋白上升4%。备注:小儿贫血可以是独立疾病,也可以是多种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了解二、贫血的分度10min根据外周血中血红蛋白含量或红细胞数可将贫血分为轻、中、重、极重4度(表12一1)表12-1贫血的分度掌握讲授法中度重度极重度轻度图片举例法60~9030~60<3090~120血红蛋白量(g/L)3~42~3I~2<红细胞数((10/L)三、贫血的分类一般采用病因学和形态学分类。1.病因学分类根据引起贫血的原因和发病机制可分为:(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生成不足(生成不足)①造血物质缺乏(原料不足,婴幼儿最常见贫血原因):如铁缺乏一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之一巨幼红细胞贫血
第十二章 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引言部分 复习上次课内容,案例导入本次课内容,介绍教 学目标以及重难点。 基础部分 第一节 小儿血液特点 1、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胎儿较高,出生后下降,出现 生理性贫血,3 个月后逐渐上升。 2、 白细胞数与分类 出生时较高,以后逐渐下降,8 岁后接近成人水平。分类:出生时中粒高,淋巴低, 4-6 天时两者相等,以后中粒逐渐上升,4-6 岁又 相等,7 岁以后与成人相似。 3、 血小板 与成人相似。 4、 血红蛋白 出生时以胎儿血红蛋白为主,以后迅速 被成人血红蛋白代替,2 岁后达成人水平。 5、 血容量 相对较成人多。 第二节 小儿贫血 一、贫血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贫血(anemia)是指末梢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 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 小儿贫血的国内诊断标准是:新生儿期血红蛋 白(Hb)<145g/L,l~4 月时 Hb<90g/L, 4~6 月时 Hb<100g/L;6 个月以上则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6 月~6 岁者 Hb<110g/L, 6~14 岁 Hb<120g/L 为 贫血;海拔每升高 1 000 米,血红蛋白上升 4%。 备注:小儿贫血可以是独立疾病,也可以是多 种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 二、贫血的分度 根据外周血中血红蛋白含量或红细胞数可将贫 血分为轻、中、重、极重 4 度 ( 表 12 — 1 ) 三、贫血的分类 一般采用病因学和形态学分类。 1.病因学分类 根据引起贫血的原因和发病机 制可分为: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生成不足(生成不足) ①造血物质缺乏(原料不足,婴幼儿最常见贫 血原因):如铁缺乏-缺铁性贫血,维生素 B12 或叶酸缺乏-巨幼红细胞贫血 复习 引入新 内容 了解 掌握 了解 掌握 讲授法 导入式 启发式 讲授法 举例法 讲授法 讲授法 图片 举例法 5min 10min 10min 结合图片和举例讲解,详细 讲解小儿血液的特点,方便 学生对血液疾病发病机制 的理解。 年龄 红细胞 血红蛋白 初生 (5~7)×10 /L 150~230g/L 进食少 不显性失水 生后10天左右 减少20% 同前 2~3月 3×10 /L 110g/L 3月后 逐渐上升 1岁以内 维持在4×10 /L左右 12岁 达成人水平 生理性溶血 生理性贫血 变化原因 生后6~12h 稍高 稍高 浓缩 儿童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变化 (二)白细胞数与分类 变化规律:高 低 8岁接近成人。 30 20 10
②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及继手牌检式00O发性),由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所致:其他如感染性、炎症性及铅中毒等等引起骨髓造血功能抑制。(2)溶血性贫血(破坏过多)各种因素引起红细胞破坏过多。(3)失血性贫血(丢失过多)讲授法通过图片形象讲解形态学掌握图片分类包括急性和慢性失血性贫血。2.形态学分类有大细胞性、正细胞性、单纯小细胞性、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一、概述1、定义: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anemia,IDA)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45min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2、临床特点:小细胞低色素性、血清铁和铁蛋白减少、铁剂治疗有效。3、流行病学特点:为小儿贫血中最常见者,以6个月一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通过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儿疾病之一。全世界约有11.2亿人患病,21.5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铁缺乏,我国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简单介绍缺铁性贫血的患龄前儿童患病率约为23.35%。病率、地域性及流行病学特征表12-1贫血的分度极重度轻度中度重度<3060~9030~60血红蛋白量(g/L)90~1201~2<13~42~3红细胞数(10%//L)二、铁的代谢(一)人体总铁量的分布总铁量的60%~70%分布于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中,约30%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形式存储于肝脾及骨髓中为储存铁,极少量存于含铁酶及血中。(二)来源1、食物:每天约11.5mg2、衰老的红细胞:其释放的铁几乎全部被再利用。(三)吸收①部位:十二指肠,空肠上段②有利于吸收的因素:*酸性条件/维生素C.*直接吸收重点讲贫血的病因,强调*胃酸缺乏:缺铁性贫血③不有利于吸收的因素
②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及继 发性),由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所致;其他如感 染性、炎症性及铅中毒等等引起骨髓造血功能抑 制。 (2)溶血性贫血(破坏过多) 各种因素引起红细胞破坏过多。 (3)失血性贫血(丢失过多) 包括急性和慢性失血性贫血。 2.形态学分类 有大细胞性、正细胞性、单纯小 细胞性、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二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一、概述 1、定义: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 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 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临床特点:小细胞低色素性、血清铁和铁蛋白减 少、铁剂治疗有效。 3、流行病学特点:为小儿贫血中最常见者,以 6 个 月一 2 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 儿疾病之—。全世界约有 11.2 亿人患病,21.5 亿人 患有不同程度的铁缺乏,我国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学 龄前儿童患病率约为 23.35 % 。 二、铁的代谢 (一)人体总铁量的分布 总铁量的 60%~70%分布于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 中,约 30%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形式存储于肝脾 及骨髓中为储存铁,极少量存于含铁酶及血中。 (二)来源: 1、食物:每天约 1~1.5mg 2、衰老的红细胞:其释放的铁几乎全部被再利用。 (三)吸收 ① 部位: 十二指肠,空肠上段 ② 有利于吸收的因素: *酸性条件/维生素 C, *直接吸收 *胃酸缺乏:缺铁性贫血 ③ 不有利于吸收的因素: 掌握 讲授法 图片 45min A.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B. 海洋性贫血 C.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D. 口形细胞增多症 通过图片形象讲解形态学 分类 通过图片,引发学生思考。 简单介绍缺铁性贫血的患 病率、地域性及流行病学特 征 重点讲贫血的病因, 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