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 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 无效 3.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宋词中,词人频频以水入词,传情达意,主要是因为水与词的特质相通。 词“以清切婉丽为宗”,水的运用使得这一盛行于秦楼楚馆的文体洗尽铅 华,增添了一分清婉、灵动和含蓄。“诗庄词媚”,词较于诗有更多儿女情长 爱恨相思的描写,文入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 突出恋人的柔情和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婉约词主言情,尚含蓄,涓涓细流恰可将那些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 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即使是豪放词,也宜表达得沉绵深挚。流水恰可 进行一种缓冲,使之于豪壮中更显沉咽缠绵、刚柔并济 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 释放。范仲淹的《苏幕遮》由天到地,由黄叶到秋水,接天连地的一江秋水,在 带动词人视线移动的同时,更将思乡之情、羁旅之倦吟唱出来。 水的绵绵不断常常带动着忧思情感的传递,水又是没有约束性的,象征着 情感的一发不可收。“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去不断,来无际。”(欧阳修 《千岁秋〉)流水缠绵、源源不绝,激发人绵绵不断的情思,离人的目光、伊人 的相思,都可以顺着流水延续千里。流动的水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 以以水传情,可以思接千里。 古代交通不便,横亘于前的江河湖海是词人与恋人、友人的阻隔,也是与 家乡、亲人的阻隔;同时,水也可以代指无法逾越的抽象意义上的阻碍或心灵隔 阂,如故国、亡人、无法企及的爱情、对往昔的追忆等 山遥水远,音信难托,水的阻隔性令牵挂、思念无法传递,郁结于心,只 有将这份怅惘诉诸流水,“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张先《碧 牡丹>)。于是,常借助飞翔的大雁、水中的游鱼来逾越流水的阻碍,传递思念,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晏殊《清 平乐》 水的流逝还极易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淡烟流水,轻寒漠漠,心思纤密之人生 无端闲愁;逝者如川,春秋代序,多愁善感之人感时伤怀,叹流年似水易逝,红 颜如花易陨;滚滚江水,淘尽英雄豪杰,淘尽兴衰荣枯,豪放悲悯之人思接千古, 叹世易时移,生故国之思。 缪钺《论词》指岀,词体的生发因其与自然之境界、人心之情感相应和,文章的 体格、意象的选择都折射出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宋代士人经常通过描写开阔澄净 的水面、晴朗空明的月色,来映衬自己的髙洁人格、旷达胸襟和俊朗风神。在张 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正是一句“表里俱澄澈”,道出了士大夫的气节
四川省绵阳市 2017 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 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 无效。 3.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宋词中,词人频频以水入词,传情达意,主要是因为水与词的特质相通。 词“以清切婉丽为宗”,水的运用使得这一盛行于秦楼楚馆的文体洗尽铅 华,增添了一分清婉、灵动和含蓄。“诗庄词媚”,词较于诗有更多儿女情长、 爱恨相思的描写,文入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 突出恋人的柔情和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婉约词主言情,尚含蓄,涓涓细流恰可将那些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 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即使是豪放词,也宜表达得沉绵深挚。流水恰可 进行一种缓冲,使之于豪壮中更显沉咽缠绵、刚柔并济。 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 释放。范仲淹的《苏幕遮》由天到地,由黄叶到秋水,接天连地的一江秋水,在 带动词人视线移动的同时,更将思乡之情、羁旅之倦吟唱出来。 水的绵绵不断常常带动着忧思情感的传递,水又是没有约束性的,象征着 情感的一发不可收。“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去不断,来无际。”(欧阳修 《千岁秋>)流水缠绵、源源不绝,激发人绵绵不断的情思,离人的目光、伊人 的相思,都可以顺着流水延续千里。流动的水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 以以水传情,可以思接千里。 古代交通不便,横亘于前的江河湖海是词人与恋人、友人的阻隔,也是与 家乡、亲人的阻隔;同时,水也可以代指无法逾越的抽象意义上的阻碍或心灵隔 阂,如故国、亡人、无法企及的爱情、对往昔的追忆等。 山遥水远,音信难托,水的阻隔性令牵挂、思念无法传递,郁结于心,只 有将这份怅惘诉诸流水,“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张先《碧 牡丹>)。于是,常借助飞翔的大雁、水中的游鱼来逾越流水的阻碍,传递思念,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晏殊《清 平乐》)。 水的流逝还极易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淡烟流水,轻寒漠漠,心思纤密之人生 无端闲愁;逝者如川,春秋代序,多愁善感之人感时伤怀,叹流年似水易逝,红 颜如花易陨;滚滚江水,淘尽英雄豪杰,淘尽兴衰荣枯,豪放悲悯之人思接千古, 叹世易时移,生故国之思。 缪钺《论词》指出,词体的生发因其与自然之境界、人心之情感相应和,文章的 体格、意象的选择都折射出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宋代士人经常通过描写开阔澄净 的水面、晴朗空明的月色,来映衬自己的高洁人格、旷达胸襟和俊朗风神。在张 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正是一句“表里俱澄澈”,道出了士大夫的气节一一
髙洁傲岸、冰清玉洁。与此同时,当文人士子仕途偃蹇、报国无门时,静水流深 也恰能抚慰他们失落受伤的心灵。 有宋一朝,一方面士大夫过着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的风雅生活,另一方面 积贫积弱的国情、险恶多变的仕途以及丈人柔弱敏感的情思,令他们有着无尽的 慨叹,而水,恰以它的特点触发、传递和排遣着这些情思,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 频频出现在词作中。宋词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湿润的一卷。 (摘自《思与格:宋词水意象的情感解读》,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盛行于秦楼楚馆的词得以洗尽铅华,増添了清婉、灵动和含蓄之韵, 这得益于“水”这一意象的运用 B.文人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可 突出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C.“涓涓细流”可将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岀,并将其表现得欲露 而不露,这很符合婉约词“尚含蓄”的特征 D.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 发,范仲淹《苏幕遮》中的情感正是因“水”而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既可代指具体的与恋人、友人、亲人、家乡的阻隔,也可代指抽象意义 上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 B.牵挂、思念难以传递,郁结于心,因此可以逾越流水阻碍的大雁、游鱼就 成为词人常用的传递思念的意象 C.水的流逝极易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虽说感怀的内容不尽相同,但都会 给人以沉重而悲戚的感受 意象的选择,能体现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如从“表里俱澄澈”中就能让人 感知到张孝祥高洁傲岸的人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出自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 口壁》,作者借“水”这一意象将感情表达得沉绵深挚。 B.“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和“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有 异曲同工之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情感的触动、生发、郁结于心。 C.流动的水可以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如“日日思 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D.“水”是宋词中的高频意象之一,“水”的特征暗合了词体清切要眇的特 质和宋代士人的高洁情操,也与宋词抒情的特点相通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6题。(12分) 严耕望: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 余英时 1973-1975年,严耕望是哈佛燕京社的访问学人。那时他已在中古政治 制度史的领域内卓然成家。但在这期间,他仍然孜孜不倦地苦读。每天早晨在图 书馆前面等着开门,下午图书馆关门,他才离开。1979年春,严耕望应聘到耶 鲁大学历史系担任访问教授。和哈佛时代一样,他天天早到晚退,伏案用劝。哈 佛和耶鲁两度共学,我亲身体认到耕望是将全副生命献给学问的人,真正达到了 “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的境界。他自己曾明白说过,他一生从不求多赚 分钱,也不想增加一分知名度,因此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以免浪费宝贵的光
高洁傲岸、冰清玉洁。与此同时,当文人士子仕途偃蹇、报国无门时,静水流深 也恰能抚慰他们失落受伤的心灵。 有宋一朝,一方面士大夫过着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的风雅生活,另一方面, 积贫积弱的国情、险恶多变的仕途以及丈人柔弱敏感的情思,令他们有着无尽的 慨叹,而水,恰以它的特点触发、传递和排遣着这些情思,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 频频出现在词作中。宋词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湿润的一卷。 (摘自《思与格:宋词水意象的情感解读》,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盛行于秦楼楚馆的词得以洗尽铅华,增添了清婉、灵动和含蓄之韵, 这得益于“水”这一意象的运用。 B.文人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可 突出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C.“涓涓细流”可将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 而不露,这很符合婉约词“尚含蓄”的特征。 D.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 发,范仲淹《苏幕遮》中的情感正是因“水”而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既可代指具体的与恋人、友人、亲人、家乡的阻隔,也可代指抽象意义 上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 B.牵挂、思念难以传递,郁结于心,因此可以逾越流水阻碍的大雁、游鱼就 成为词人常用的传递思念的意象。 C.水的流逝极易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虽说感怀的内容不尽相同,但都会 给人以沉重而悲戚的感受。 D.意象的选择,能体现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如从“表里俱澄澈”中就能让人 感知到张孝祥高洁傲岸的人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出自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 口壁》,作者借“水”这一意象将感情表达得沉绵深挚。 B.“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和“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有 异曲同工之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情感的触动、生发、郁结于心。 C.流动的水可以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如“日日思 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D.“水”是宋词中的高频意象之一,“水”的特征暗合了词体清切要眇的特 质和宋代士人的高洁情操,也与宋词抒情的特点相通。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4-6 题。(12 分) 严耕望: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 余英时 1973—1975 年,严耕望是哈佛燕京社的访问学人。那时他已在中古政治 制度史的领域内卓然成家。但在这期间,他仍然孜孜不倦地苦读。每天早晨在图 书馆前面等着开门,下午图书馆关门,他才离开。1979 年春,严耕望应聘到耶 鲁大学历史系担任访问教授。和哈佛时代一样,他天天早到晚退,伏案用劝。哈 佛和耶鲁两度共学,我亲身体认到耕望是将全副生命献给学问的人,真正达到了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境界。他自己曾明白说过,他一生从不求多赚一 分钱,也不想增加一分知名度,因此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以免浪费宝贵的光
阴。1979年他在耶鲁的期间,正值大陆社会科学院代表团前来访问,我在家中 接待代表团,邀请耕望与会,但他婉辞了,因为他坚守其“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 动”的原则。这种“澹泊自甘、寂寞自守”的性格和他治学的勇猛精进、锲而不 舍,恰好互为表里、刚柔相济。 耕望的生命虽然彻底地与学问合一,但他既不是不晓事的书呆子,更无世 人想象中那种专家学者的傲僻。相反的,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最通情达理并 且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的人。无论是对他的家人、师友、学生或同事,他都抱着 一份诚挚的情意:任何人曾对他有过一点帮助,他都永志不忘。关于这一点,我 们只要读他那些大著作的序跋,便可以获得生动的印证。在学问方面,他一向持 严格的标准,决不稍有假借。然而他在摘发别人的失误时却从无例外地隐去失误 者的名字。他曾说,他一向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这是恰如其分的自我解剖。 他从不争浮名和权位,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也低到无可再低,宾四师说他的性格 “似为柔退”,这些确可以说是近于道家的,然而也未尝不与儒家相合。他平常 表现在外的是“柔逊”,但在大原则上却持之甚坚,内心自有不可逾越的尺度。 耕望的硏究领域是制度史和历史地理。他的著作无一不从规模浩大、笼罩 全面的研究中产生。以《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而言,表面上看来似为一种概括 式的专史,但认真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书中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精密考证的创获。 不过他所做的是地毯式的全面考证,而不像多数考证那样,只是蜻蜓点水式的。 全面考证必须建立在两个先决条件之上:第一、事前有周密的通盘计划,第二 从计划到执行需要长时期的持续努力。据我的大略估计,《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的完成先后越二十年;《唐代交通图考》更是惊人,几乎是半个世纪了。耕望的 著作初看好像只是中国传统考证史学的延续,其实由于他一直注意现代社会科学 的新观点,他的论断已不是传统史学所能范围。他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汉卷》便已参考了一部《各国地方政府》的中译本,《唐仆尚丞郎表》从传统 方面看固可说与清代徐松《登科记考>同属一类而精密过之。 耕望论现代中国史学家,特别推崇陈垣、陈寅恪、吕思勉和宾四师为“四 大家”。他于四大家的优点则能兼收并揽:他的规模弘大承自宾四师,辨析入微 取诸陈寅恪,平实稳健尤似陈垣,有计划而持之以恒则接武吕思勉。他在史学上 终能达到通博与专精相反相成的境界绝不是幸致的 苏东坡说:“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现代中国史学界没有人比耕 望更能自用其才的了。陆象山说:“今天下学者,惟有两途:一途朴实,一途议 论。”耕望木讷寡言,终其身与“议论”无缘,他走的是彻头彻尾的“朴实”的 道路 (选自《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一一敬悼严耕望学长》,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严耕望一直注意现代社会科学的新观点,他的论断已超出了传统史学所能 达到的范围,他的著作也不只是中国传统考证史学的延续。 B.严耕望终身致力于学问研究,他的每一项研究都经过精密、全面的论证, 因此,他的著作问世都要经过多年甚至半个世纪的努力。 C.严耕望做学问“一向持严格的标准,决不稍有假借”,这说明严耕望在做 学问研究时,自我要求很高,决不借助他人成果或资料。 D.本文弘扬严耕望做学问的朴实精神,反衬出当下学术界浮躁和急功近利的 社会现实以及在学术上贪图终南捷径的学者的浅薄
阴。1979 年他在耶鲁的期间,正值大陆社会科学院代表团前来访问,我在家中 接待代表团,邀请耕望与会,但他婉辞了,因为他坚守其“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 动”的原则。这种“澹泊自甘、寂寞自守”的性格和他治学的勇猛精进、锲而不 舍,恰好互为表里、刚柔相济。 耕望的生命虽然彻底地与学问合一,但他既不是不晓事的书呆子,更无世 人想象中那种专家学者的傲僻。相反的,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最通情达理并 且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的人。无论是对他的家人、师友、学生或同事,他都抱着 一份诚挚的情意:任何人曾对他有过一点帮助,他都永志不忘。关于这一点,我 们只要读他那些大著作的序跋,便可以获得生动的印证。在学问方面,他一向持 严格的标准,决不稍有假借。然而他在摘发别人的失误时却从无例外地隐去失误 者的名字。他曾说,他一向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这是恰如其分的自我解剖。 他从不争浮名和权位,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也低到无可再低,宾四师说他的性格 “似为柔退”,这些确可以说是近于道家的,然而也未尝不与儒家相合。他平常 表现在外的是“柔逊”,但在大原则上却持之甚坚,内心自有不可逾越的尺度。 耕望的研究领域是制度史和历史地理。他的著作无一不从规模浩大、笼罩 全面的研究中产生。以《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而言,表面上看来似为一种概括 式的专史,但认真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书中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精密考证的创获。 不过他所做的是地毯式的全面考证,而不像多数考证那样,只是蜻蜓点水式的。 全面考证必须建立在两个先决条件之上:第一、事前有周密的通盘计划,第二、 从计划到执行需要长时期的持续努力。据我的大略估计,《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的完成先后越二十年;《唐代交通图考》更是惊人,几乎是半个世纪了。耕望的 著作初看好像只是中国传统考证史学的延续,其实由于他一直注意现代社会科学 的新观点,他的论断已不是传统史学所能范围。他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 汉卷》便已参考了一部《各国地方政府》的中译本,《唐仆尚丞郎表》从传统一 方面看固可说与清代徐松《登科记考>同属一类而精密过之。 耕望论现代中国史学家,特别推崇陈垣、陈寅恪、吕思勉和宾四师为“四 大家”。他于四大家的优点则能兼收并揽:他的规模弘大承自宾四师,辨析入微 取诸陈寅恪,平实稳健尤似陈垣,有计划而持之以恒则接武吕思勉。他在史学上 终能达到通博与专精相反相成的境界绝不是幸致的。 苏东坡说:“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现代中国史学界没有人比耕 望更能自用其才的了。陆象山说:“今天下学者,惟有两途:一途朴实,一途议 论。”耕望木讷寡言,终其身与“议论”无缘,他走的是彻头彻尾的“朴实”的 道路。 (选自《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敬悼严耕望学长》,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严耕望一直注意现代社会科学的新观点,他的论断已超出了传统史学所能 达到的范围,他的著作也不只是中国传统考证史学的延续。 B.严耕望终身致力于学问研究,他的每一项研究都经过精密、全面的论证, 因此,他的著作问世都要经过多年甚至半个世纪的努力。 C.严耕望做学问“一向持严格的标准,决不稍有假借”,这说明严耕望在做 学问研究时,自我要求很高,决不借助他人成果或资料。 D.本文弘扬严耕望做学问的朴实精神,反衬出当下学术界浮躁和急功近利的 社会现实以及在学术上贪图终南捷径的学者的浅薄
E.作者引用苏东坡的话、陆象山的话,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恰当地评 价了严耕望的成就和精神,能引起读者的深度思考。 5.如何理解严耕望“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 分) 6.请结合全文概括严耕望在史学研究上成就巨大的原因。(4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9题。(14分) 蒲公英的歌唱 教育局来信了 老周拿着那个印着火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如拿着一颗不知道该怎么拆卸 的炸弹。作为一个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他从来没有遭遇到如此隆重的事情。 此前,教育局要找他,都是一个电话,内容大多是让他协助调查邻校的打架事件 或卖花团伙招未成年人上街行骗等事情。或者,就是严斥他那只有半个篮球场的 校园体育设施不达标… 他硬着头皮打开信封,以最坏的打算读完那份短短的信。信上说:六一儿 童节将至,请贵校组织节目,参加区上的文艺调演 犹如大牢里的死刑犯,原以为接到的执行判决居然是无罪释放,差点没跳 起来。他把信反复读了几遍,确信不是自己眼花了,一颗兴奋的眼泪终于夺眶而 出 光高兴没用,当务之急,是得去找老师,弄出个好的节目,才不辜负上级。 他赶紧进城到艺术馆,想去请那里的老师们帮忙。老师们都很忙,一听说 连三百元一小时的课时费都交不起,而且还要坐两路公交再转火三轮才能到达他 的学校,于是果断地拒绝了。整整一天,他得到的结果都一样,不同的只是有人 听他说完而有人只听他说了一半或更少 晚上,错过末班车的老周走在雨后的大街上,心情像他的影子一样绝望 就在他不知道该向谁说说委曲的时候,从远处桥洞下传来一阵凄凉的吉它声,那 声音如泣如诉,令他忍不住走了过去,看见琴声起处,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 蹲在桥墩旁,脚边乱七八糟地躺着一堆酒瓶 他小心地走过去,那人也只当他是一阵风,没有理会,继续弹着吉它并唱 起歌,那歌是老周从没听过的,讲的是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在大地上流浪却再也 找不到那个可爱的小天使。老周也是一个女儿的爸爸,特别能引起共鸣,听着听 着,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因着这几滴泪,他们接上话来,并一直聊了起来,到天明时,老周已大体 明白对方是个音乐家,因为女儿得了脑癌不治身亡而痛不欲生,四处漂泊地想挣 脱痛苦,而且,老周还知道并坚信,这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他扛着老天送来的老师回到学校,等了一整天,老师才醒,虽然说话依旧 有些颠三倒四,但大至能明白老周的请求,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几天后,写出了 首歌曲,歌词大意是讲一个不知道父母是谁的蒲公英在星空下寻找人生的答 案,并且发出为什么只有美丽的鲜花才有明天的感叹。但最终,蒲公英看到普照 的阳光,并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它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长成一株美丽的生命 老周很喜欢这首歌,曲调很美,歌词的意境与学校孩子们的心境相契合, 当然,最令他喜欢的还是蒲公英的结局。 没有伴奏,音乐家为他们设计了无伴奏童声合唱。经过几天的排练,杂乱 失控的声音,便被天籁般流畅和谐的演唱所代替。仓库改造的学校,有史以来第 一次传出了悠扬的歌声。 为了配得起这歌声,老周花血本为孩子们订制了
E.作者引用苏东坡的话、陆象山的话,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恰当地评 价了严耕望的成就和精神,能引起读者的深度思考。 5.如何理解严耕望“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 分) 6.请结合全文概括严耕望在史学研究上成就巨大的原因。(4 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7-9 题。(14 分) 蒲公英的歌唱 教育局来信了。 老周拿着那个印着火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如拿着一颗不知道该怎么拆卸 的炸弹。作为一个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他从来没有遭遇到如此隆重的事情。 此前,教育局要找他,都是一个电话,内容大多是让他协助调查邻校的打架事件 或卖花团伙招未成年人上街行骗等事情。或者,就是严斥他那只有半个篮球场的 校园体育设施不达标…… 他硬着头皮打开信封,以最坏的打算读完那份短短的信。信上说:六一儿 童节将至,请贵校组织节目,参加区上的文艺调演。 犹如大牢里的死刑犯,原以为接到的执行判决居然是无罪释放,差点没跳 起来。他把信反复读了几遍,确信不是自己眼花了,一颗兴奋的眼泪终于夺眶而 出。 光高兴没用,当务之急,是得去找老师,弄出个好的节目,才不辜负上级。 他赶紧进城到艺术馆,想去请那里的老师们帮忙。老师们都很忙,一听说 连三百元一小时的课时费都交不起,而且还要坐两路公交再转火三轮才能到达他 的学校,于是果断地拒绝了。整整一天,他得到的结果都一样,不同的只是有人 听他说完而有人只听他说了一半或更少。 晚上,错过末班车的老周走在雨后的大街上,心情像他的影子一样绝望。 就在他不知道该向谁说说委曲的时候,从远处桥洞下传来一阵凄凉的吉它声,那 声音如泣如诉,令他忍不住走了过去,看见琴声起处,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 蹲在桥墩旁,脚边乱七八糟地躺着一堆酒瓶。 他小心地走过去,那人也只当他是一阵风,没有理会,继续弹着吉它并唱 起歌,那歌是老周从没听过的,讲的是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在大地上流浪却再也 找不到那个可爱的小天使。老周也是一个女儿的爸爸,特别能引起共鸣,听着听 着,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因着这几滴泪,他们接上话来,并一直聊了起来,到天明时,老周已大体 明白对方是个音乐家,因为女儿得了脑癌不治身亡而痛不欲生,四处漂泊地想挣 脱痛苦,而且,老周还知道并坚信,这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他扛着老天送来的老师回到学校,等了一整天,老师才醒,虽然说话依旧 有些颠三倒四,但大至能明白老周的请求,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几天后,写出了 一首歌曲,歌词大意是讲一个不知道父母是谁的蒲公英在星空下寻找人生的答 案,并且发出为什么只有美丽的鲜花才有明天的感叹。但最终,蒲公英看到普照 的阳光,并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它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长成一株美丽的生命。 老周很喜欢这首歌,曲调很美,歌词的意境与学校孩子们的心境相契合, 当然,最令他喜欢的还是蒲公英的结局。 没有伴奏,音乐家为他们设计了无伴奏童声合唱。经过几天的排练,杂乱 失控的声音,便被天籁般流畅和谐的演唱所代替。仓库改造的学校,有史以来第 一次传出了悠扬的歌声。 为了配得起这歌声,老周花血本为孩子们订制了
套城里孩子们穿的校服.,浅蓝的裙子白色的衬衣,把小家伙们包装得鲜亮整 齐。为此,他推迟了给老师们发工资,但老师们并没像以往那样不高兴,纷纷说, 这事,值得支持。 演出那天,一个跑野的家长开着他的金杯车把孩子们送到演出的剧场门 口,音乐家也破天荒理了发,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帅气地坐在副驾驶座上。看着 二十几天的辛苦终于结出了果实,老周脸红红的,眼亮亮的,微笑着,一语不发 当老周走进剧场去签到时,负责签到的张科长很困惑地问:你们怎么来 “我们收到通知来的。”老周既兴奋,又有些惴惴不安地递上通知 科长把通知捻过来,像检验伪钞一般仔细看了一遍,然后一拍脑门说:“发 错了,这是谁干的?明明是通知你们限期关闭学校,怎么装成文艺调演通知了? 这不是乱弹琴吗?”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揿她飘了回去。他不知道该 怎么向孩子们解释这次不知是自己还是别人犯的错误,他觉得这比让他结束办了 多年但终于还是没修成正果的学校更让他难过。 远处飘来一阵蒲公英的吟唱,那是他的孩子们在做最后一次练习,周围路 过的人们都感叹:这歌真好听啊!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教育局来信了”开篇,看似突兀,实则颇具匠心:不仅交待了事 件的起因, 还起到了吸引读者的效果。 B.借老周找老师碰壁的遭遇,作者批评了艺术馆老师的冷漠,也呼吁全社会 关注弱势群体,给弱势群体更多的支持 C.因为音乐家的歌声里有对孩子的“爱”,所以老周坚信音乐家是“天可怜 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D.“一拍脑门”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出科长在认真检查通知单发现自 己工作的疏忽与失误后的尴尬与歉疚 E.小说有多处精彩的比喻,如“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地飘了回 去 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等 8.小说标题有何意蕴?请简要概括。(3分) 9.有人说小说的结局设计得很成功,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理由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孙沔,字元规,越州会稽人。中进士第,补赵州司理参军。跌荡自放,不 守士节,然材猛过人 时宰相吕夷简求罢,仁宗优诏弗许。沔上书言:“自夷简当国,黜忠 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 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又以张士逊冠台席,士逊本乏远识,至隳国事。 盖夷简不进贤为社稷远图,但引不若己者为自固之计,欲使陛下知辅相之位非己 不可,冀复思己而召用也。陛下果召夷简还,自大名入秉朝政,于兹三年,不更 事。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书闻,帝不 之罪,议者喜其謇切。 知庆州。元吴死,诸将欲乘其隙,大举灭之。沔日: 乘危伐丧,非 中国体。”徙秦州,时侬智高反,沔入见,帝以秦事勉之。对日:“臣虽老
一套城里孩子们穿的校服.,浅蓝的裙子白色的衬衣,把小家伙们包装得鲜亮整 齐。为此,他推迟了给老师们发工资,但老师们并没像以往那样不高兴,纷纷说, 这事,值得支持。 演出那天,一个跑野的家长开着他的金杯车把孩子们送到演出的剧场门 口,音乐家也破天荒理了发,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帅气地坐在副驾驶座上。看着 二十几天的辛苦终于结出了果实,老周脸红红的,眼亮亮的,微笑着,一语不发。 当老周走进剧场去签到时,负责签到的张科长很困惑地问:你们怎么来 了? “我们收到通知来的。”老周既兴奋,又有些惴惴不安地递上通知。 科长把通知捻过来,像检验伪钞一般仔细看了一遍,然后一拍脑门说:“发 错了,这是谁干的?明明是通知你们限期关闭学校,怎么装成文艺调演通知了? 这不是乱弹琴吗?”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揿她飘了回去。他不知道该 怎么向孩子们解释这次不知是自己还是别人犯的错误,他觉得这比让他结束办了 多年但终于还是没修成正果的学校更让他难过。 远处飘来一阵蒲公英的吟唱,那是他的孩子们在做最后一次练习,周围路 过的人们都感叹:这歌真好听啊!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以“教育局来信了”开篇,看似突兀,实则颇具匠心:不仅交待了事 件的起因, 还起到了吸引读者的效果。 B.借老周找老师碰壁的遭遇,作者批评了艺术馆老师的冷漠,也呼吁全社会 关注弱势 群体,给弱势群体更多的支持。 C.因为音乐家的歌声里有对孩子的“爱”,所以老周坚信音乐家是“天可怜 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D.“一拍脑门”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出科长在认真检查通知单发现自 己工作的疏忽与失误后的尴尬与歉疚。 E.小说有多处精彩的比喻,如“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地飘了回 去”“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等。 8.小说标题有何意蕴?请简要概括。(3 分) 9.有人说小说的结局设计得很成功,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理由。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孙沔,字元规,越州会稽人。中进士第,补赵州司理参军。跌荡自放,不 守士节,然材猛过人。 时宰相吕夷简求罢,仁宗优诏弗许。沔上书言: “自夷简当国,黜忠 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 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又以张士逊冠台席,士逊本乏远识,至隳国事。 盖夷简不进贤为社稷远图,但引不若己者为自固之计,欲使陛下知辅相之位非己 不可,冀复思己而召用也。陛下果召夷简还,自大名入秉朝政,于兹三年,不更 一事。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书闻,帝不 之罪,议者喜其謇切。 知庆州。元昊死,诸将欲乘其隙,大举灭之。沔日: “乘危伐丧,非 中国体。”徙秦州,时侬智高反,沔入见,帝以秦事勉之。对日: “臣虽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