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11月)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 烟火作为中国的民俗文化,其所沉积的宗教、民俗、神话、社会乃至美学意义, 令人叹为观止。《周礼·春官》所载“九祭”中,第三祭“炮祭”,这种烧柴祭 天的仪式,被认为是爆竹的起源。爆竹的流行,始于唐而兴于宋。南宋时,开始 用火药制作烟火。至于其功能,依然延续驱鬼避邪的旧俗,其后,烟火延伸为敬 神拜祖之祭祀以及检阅军队等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绵延至明清,烟火除祭祀功 能外,更多用于节庆、典礼、娱乐、婚丧嫁娶等礼仪。及至我们这一代,烟火原 初的驱邪、祭祀功能逐渐淡出,差不多蜕变为纯娱乐工具。 对烟火的质疑,来自于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相比起来,烟火与都市文明在实践 层面上的冲撞、矛盾关系,远大于两者在文化上的依存关系。的确如此,烟火爆 竹的四处散放,给都市留下自娱的快乐,也带来各种问题。都市为此付出巨大的、 难以承受的代价。因此,有学者将此现象谑称为恶俗、恶习,虽刻薄了些,却也 道出了由烟火燃放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在这种压力下,改变烟火的燃放方式,便 成为都市文明发展的必然。 如何既存护烟火所固有的习俗与记忆,又使其在与都市空间的结合中,转型为当 代艺术形态,日益成为时代课题。近年来,由艺术家、工艺师、城市管理者等合 作的,以烟火为媒介的大型公共艺术,成为破解上述难题的最佳方案。烟火作为 公共艺术,不仅以全新的视觉景观呈现出都市的活力,也准确地表达了时代的精 神诉求,更为重要的,它还将爆破有效地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有效避免了散放 时可能带来的危害。烟火作为公共艺术的范例极多,在澳大利亚、英国、西班牙 等国际性的音乐烟火大赛及各类庆典上,以某一主题为旨归的大型烟火燃放与爆 破,已然成为常态。 就艺术创作而言,烟火是一个具有无限开拓空间的新领域。在艺术家手中,烟火 被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突破原有局限,一跃成为大型的爆破艺术新形态。它带 给观者的,是视觉、听觉复合为一的现场震撼与艺术感受。虽然烟火在天空转瞬 即逝,却以其华丽盛大,给人们留下恒久的审美记忆。在这里,值得确信的是, 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烟火已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自我重生。 当然,仅仅在视觉审美层面理解烟火的公共艺术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艺术家 的烟火艺术创作,往往是围绕某一时代主题而展开的。以时代精神、文明进步 科学理念等主题有效地置换炮祭中的旧习俗、旧观念,是烟火由炮祭转向大型公 共艺术的关键一环。另一个事实在于,观者只有与时代主题心有所感,意有所通 将视听觉震撼转化为内心感应,方能带来心灵的快乐。比如,在2008年奥运会 上,当燃放起烟火时,人们能够从绚烂的烟火中,感受到一个国家成长的节奏, 内心充满骄傲和自豪。烟火公共艺术之教化,和传统的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 瑟乐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炮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烟火准确地标志出一个都市、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尺 度。燃烧于夜空的璀璨景象,震荡于寰宇的爆裂之声,不仅唤醒我们古老的记忆, 也让我们脚下的道路熠熠生辉 (节选自张晓凌《烟火:从炮祭到大型公共艺术》,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烟火”一词源于《周礼·春官》中的记载,其功能是通过烧柴祭天来驱鬼 辟邪或者进行祭祀
四川省绵阳市 2019 届高三第一次(11 月)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 烟火作为中国的民俗文化,其所沉积的宗教、民俗、神话、社会乃至美学意义, 令人叹为观止。《周礼·春官》所载“九祭”中,第三祭“炮祭”,这种烧柴祭 天的仪式,被认为是爆竹的起源。爆竹的流行,始于唐而兴于宋。南宋时,开始 用火药制作烟火。至于其功能,依然延续驱鬼避邪的旧俗,其后,烟火延伸为敬 神拜祖之祭祀以及检阅军队等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绵延至明清,烟火除祭祀功 能外,更多用于节庆、典礼、娱乐、婚丧嫁娶等礼仪。及至我们这一代,烟火原 初的驱邪、祭祀功能逐渐淡出,差不多蜕变为纯娱乐工具。 对烟火的质疑,来自于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相比起来,烟火与都市文明在实践 层面上的冲撞、矛盾关系,远大于两者在文化上的依存关系。的确如此,烟火爆 竹的四处散放,给都市留下自娱的快乐,也带来各种问题。都市为此付出巨大的、 难以承受的代价。因此,有学者将此现象谑称为恶俗、恶习,虽刻薄了些,却也 道出了由烟火燃放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在这种压力下,改变烟火的燃放方式,便 成为都市文明发展的必然。 如何既存护烟火所固有的习俗与记忆,又使其在与都市空间的结合中,转型为当 代艺术形态,日益成为时代课题。近年来,由艺术家、工艺师、城市管理者等合 作的,以烟火为媒介的大型公共艺术,成为破解上述难题的最佳方案。烟火作为 公共艺术,不仅以全新的视觉景观呈现出都市的活力,也准确地表达了时代的精 神诉求,更为重要的,它还将爆破有效地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有效避免了散放 时可能带来的危害。烟火作为公共艺术的范例极多,在澳大利亚、英国、西班牙 等国际性的音乐烟火大赛及各类庆典上,以某一主题为旨归的大型烟火燃放与爆 破,已然成为常态。 就艺术创作而言,烟火是一个具有无限开拓空间的新领域。在艺术家手中,烟火 被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突破原有局限,一跃成为大型的爆破艺术新形态。它带 给观者的,是视觉、听觉复合为一的现场震撼与艺术感受。虽然烟火在天空转瞬 即逝,却以其华丽盛大,给人们留下恒久的审美记忆。在这里,值得确信的是, 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烟火已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自我重生。 当然,仅仅在视觉审美层面理解烟火的公共艺术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艺术家 的烟火艺术创作,往往是围绕某一时代主题而展开的。以时代精神、文明进步、 科学理念等主题有效地置换炮祭中的旧习俗、旧观念,是烟火由炮祭转向大型公 共艺术的关键一环。另一个事实在于,观者只有与时代主题心有所感,意有所通, 将视听觉震撼转化为内心感应,方能带来心灵的快乐。比如,在 2008 年奥运会 上,当燃放起烟火时,人们能够从绚烂的烟火中,感受到一个国家成长的节奏, 内心充满骄傲和自豪。烟火公共艺术之教化,和传统的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 瑟乐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炮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烟火准确地标志出一个都市、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尺 度。燃烧于夜空的璀璨景象,震荡于寰宇的爆裂之声,不仅唤醒我们古老的记忆, 也让我们脚下的道路熠熠生辉。 (节选自张晓凌《烟火:从炮祭到大型公共艺术》,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烟火”一词源于《周礼·春官》中的记载,其功能是通过烧柴祭天来驱鬼 辟邪或者进行祭祀
B.随着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燃放烟花爆竹逐渐变成了一种恶俗、恶习,带来 了很多社会问题。 C.烟火转型为公共艺术后能够与都市空间很好地结含,由此解决了传统烟火与 都市文明的矛盾。 D.烟火转型后,不纯粹是娱乐的工具.也是可以让观者在视觉和心灵层面都可 得到满足的艺术。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介绍了烟火的起源、发展和当今烟火燃放存在的问题,这些是烟火需要 转型的前提。 B.大型公共烟火艺术表演在国际上已成常态,进一步证明了烟火转型为公共艺 术的正确性。 C.以奥运会开幕式燃放烟火为例,意在表明观烟火者要得到心灵快乐需理解其 中的时代主题。 D.作者从烟火及其与都市文明的冲突谈到烟火转型,最后突出烟火转型后的意, 条理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让烟火更适合时代的发展,就应该改变烟火的燃放方式,使之适合都市文 明的发展。 B.将传统烟火转变为大型的公共艺术,这是保存与发展民俗文化道路上一个较 成功的案例。 C.如果毫没有现代科技,烟火很难成为一种大型的爆破艺术。也很难在艺术与 审美层面上重生。 D.烟火由“炮祭”转型为公共艺术并被大众普遍接受,成功的核心是用新主题 代替旧风俗。 【答案】1.D2.A3.D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 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烟火’一词源于《周礼 春官》中的记载”错,偷换概念,原文是“这种烧柴祭天的仪式,被认为是爆竹 的起源”;B项,“变成了一种恶俗、恶习”错,这是学者谑称;C项,“解决 了矛盾”错,原文无据且过于绝对,故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 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 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A项,“这些是……前 提”表述不当,文中只是提到烟火燃放会带来问题,而并没有介绍具体存在哪些 问题。故选A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 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D项,“成功的核 心”错,原文表述为“关键一环”。故选D。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 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
B. 随着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燃放烟花爆竹逐渐变成了一种恶俗、恶习,带来 了很多社会问题。 C. 烟火转型为公共艺术后能够与都市空间很好地结含,由此解决了传统烟火与 都市文明的矛盾。 D. 烟火转型后,不纯粹是娱乐的工具.也是可以让观者在视觉和心灵层面都可 得到满足的艺术。 2. 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介绍了烟火的起源、发展和当今烟火燃放存在的问题,这些是烟火需要 转型的前提。 B. 大型公共烟火艺术表演在国际上已成常态,进一步证明了烟火转型为公共艺 术的正确性。 C. 以奥运会开幕式燃放烟火为例,意在表明观烟火者要得到心灵快乐需理解其 中的时代主题。 D. 作者从烟火及其与都市文明的冲突谈到烟火转型,最后突出烟火转型后的意, 条理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让烟火更适合时代的发展,就应该改变烟火的燃放方式,使之适合都市文 明的发展。 B. 将传统烟火转变为大型的公共艺术,这是保存与发展民俗文化道路上一个较 成功的案例。 C. 如果毫没有现代科技,烟火很难成为一种大型的爆破艺术。也很难在艺术与 审美层面上重生。 D. 烟火由“炮祭”转型为公共艺术并被大众普遍接受,成功的核心是用新主题 代替旧风俗。 【答案】1. D 2. A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 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 A 项,“‘烟火’一词源于《周礼• 春官》中的记载”错,偷换概念,原文是“这种烧柴祭天的仪式,被认为是爆竹 的起源”;B 项,“变成了一种恶俗、恶习”错,这是学者谑称;C 项,“解决 了矛盾”错,原文无据且过于绝对,故选 D。 【2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 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 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 A 项,“这些是……前 提”表述不当,文中只是提到烟火燃放会带来问题,而并没有介绍具体存在哪些 问题。故选 A。 【3 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 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 D 项,“成功的核 心”错,原文表述为“关键一环”。故选 D。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 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
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 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文学类文本阅读 杨梅烧酒 病了半年,足迹不曾出病房一步,新近起床,自然想上什么地方去走走。我首先 想到的,是北戴河、青岛等避暑的处所。但是衣衫槛褛,不许我有这一种阔绰的 行为。最终觉得还是到杭州去好些,究竟是到杭州去的路费来得省一点,此外我 还有一位旧友在那里住着。 下定决心以后的第二天午后,我已经在湖上的一家小饭馆里和这位多年不见的老 朋友在吃应时的杨梅烧酒了 屋外头是刺眼的阳光,湖面上满泛着微温的泥水和从这些泥水里蒸发出来的略带 腥臭的汽层儿。饭馆的灰尘积得很厚的许多桌子中间,也只坐有我们这两位点菜 要先问一问价钱的顾客。 他一一我这一位旧友一一和我已经有七八年不见了。直到最近,似乎有一位不良 少年,在假了我得病的名义向各处募款。我这一位旧友,不知从什么地方,也听 到了这一个消息,居然也从他的血汗的收人里割出了两块钱来,慎重其事地汇寄 到了上海的XX病院。而这一出滑稽的小悲剧,现在却成了我们两个旧友的再见 的因缘。 他穿的是肩头上有补缀的一件夏布长衫,进饭馆之后,这件长衫却被两个纽扣吊 起,挂在墙上去了。所以他和我都只剩了一件汗衫,一条短裤。当然他的那件汗 衫比我的来得黑,而且背脊里已经有两个小孔了 在饭馆里坐下,点了几盘价廉可口的小菜,杨梅烧酒也喝了几口之后,我们才开 始细细的谈起别后的天来 你近来的生活怎么样?”开始头一句,他就问起了我的职业 “职业虽没有,穷虽也穷到可观的地步,但是吃饭穿衣,总也勉强支持过去。 你呢?” “我么?学校里教一个月书,倒也有十六块大洋的进款。说你病倒在上海的养 老院里的这件事情,虽然是人家的假冒,但是这假冒者何以偏又要来使用像你我 这样的人的名义哩?” 大约因为他也是和你我一样的,有了一点知识而没有正当的地方去用 “暧,暧,说起来知识的正当的用处。我的应用化学的知识,回国以后虽还没 有用到过一天,但是,但是,我想这一次总可以成功的 谈到了这里,他的颜面转换了方向,不再向我看了,而转眼看向了外边的太阳光 里 “暧,这一回我想总可以成功的 他简直是忘记了我,似乎在一个人独语的样子 机械二千元,工厂建筑一千五百元,一千元买石英等材料和石炭,一千元广 告。共五千五百元的资本。以后就可以烧制出品,算它只出一百块的制品一天, 一年么三万六千块,打一个八折,总也还有两万五千八百块。把一万块钱来造它 所住宅,暧,住宅,当然公司里的人是都可以来住的。那么,那么,只教一年, 年之后,就可以了……” 我只听他计算得起劲,所以又轻轻地问他:“你在计算的是什么?” 他像是没有听见,仍然自语着
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 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文学类文本阅读 杨梅烧酒 病了半年,足迹不曾出病房一步,新近起床,自然想上什么地方去走走。我首先 想到的,是北戴河、青岛等避暑的处所。但是衣衫槛褛,不许我有这一种阔绰的 行为。最终觉得还是到杭州去好些,究竟是到杭州去的路费来得省一点,此外我 还有一位旧友在那里住着。 下定决心以后的第二天午后,我已经在湖上的一家小饭馆里和这位多年不见的老 朋友在吃应时的杨梅烧酒了。 屋外头是刺眼的阳光,湖面上满泛着微温的泥水和从这些泥水里蒸发出来的略带 腥臭的汽层儿。饭馆的灰尘积得很厚的许多桌子中间,也只坐有我们这两位点菜 要先问一问价钱的顾客。 他——我这一位旧友——和我已经有七八年不见了。直到最近,似乎有一位不良 少年,在假了我得病的名义向各处募款。我这一位旧友,不知从什么地方,也听 到了这一个消息,居然也从他的血汗的收人里割出了两块钱来,慎重其事地汇寄 到了上海的 XX 病院。而这一出滑稽的小悲剧,现在却成了我们两个旧友的再见 的因缘。 他穿的是肩头上有补缀的一件夏布长衫,进饭馆之后,这件长衫却被两个纽扣吊 起,挂在墙上去了。所以他和我都只剩了一件汗衫,一条短裤。当然他的那件汗 衫比我的来得黑,而且背脊里已经有两个小孔了。 在饭馆里坐下,点了几盘价廉可口的小菜,杨梅烧酒也喝了几口之后,我们才开 始细细的谈起别后的天来。 “你近来的生活怎么样?”开始头一句,他就问起了我的职业。 “职业虽没有,穷虽也穷到可观的地步,但是吃饭穿衣,总也勉强支持过去。 你呢?” “我么?学校里教一个月书,倒也有十六块大洋的进款。说你病倒在上海的养 老院里的这件事情,虽然是人家的假冒,但是这假冒者何以偏又要来使用像你我 这样的人的名义哩?” “大约因为他也是和你我一样的,有了一点知识而没有正当的地方去用。” “暧,暧,说起来知识的正当的用处。我的应用化学的知识,回国以后虽还没 有用到过一天,但是,但是,我想这一次总可以成功的。” 谈到了这里,他的颜面转换了方向,不再向我看了,而转眼看向了外边的太阳光 里。 “暧,这一回我想总可以成功的。” 他简直是忘记了我,似乎在一个人独语的样子。 “机械二千元,工厂建筑一千五百元,一千元买石英等材料和石炭,一千元广 告。共五千五百元的资本。以后就可以烧制出品,算它只出一百块的制品一天, 一年么三万六千块,打一个八折,总也还有两万五千八百块。把一万块钱来造它 一所住宅,暧,住宅,当然公司里的人是都可以来住的。那么,那么,只教一年, 一年之后,就可以了……” 我只听他计算得起劲,所以又轻轻地问他:“你在计算的是什么?” 他像是没有听见,仍然自语着
玻璃工厂,一年之后,本利偿清,又可以拿出一万块钱来造一所共同的住宅 这一所住宅,造好之后,你还可以来住哩,来住着写书,好不好,干杯,干杯, 干了它这一杯烧酒 莫名其妙,他把酒杯擎起来了,我也只得和他一道,把一杯烧酒干了。他干下了 那半杯烧酒,紧闭着嘴,又把眼睛闭上,陶然地静止了一分钟。随后又张开那双 红肿的眼睛。大声叫着茶房说:“堂倌,再来两杯!” 两杯新的杨梅烧酒来后,他紧闭着眼,一只手尽是一个一个的拿着杨梅在对嘴里 送。嚼着,眼睛闭着,尽在哼哼地独自说着:“暧,暧,玻璃厂,造一间住宅, 万块钱,一万块大洋。 这样的哼了一阵,吃杨梅吃了一阵了,他又忽而把酒杯举起,睁开眼叫我说:“喂, 老同学,朋友,再干一杯!” 我这时候也有点喝得醺醺地醉了,只是沉默着在桌上将两手叉住了头打瞌睡,只 听见同蜜蜂叫似的他仍独自在哼着说:“啊,真痛快,痛快,玻璃厂,一万块钱! 所湖滨的住宅 我因为被他这样的在那里叫着,终睡不舒服。就叫堂倌过来算帐。他看见我要付 帐,就同发了疯似的,一只手叉住了我那只捏着纸币的右手,一只手尽在裤腰的 皮袋里乱摸;等堂倌把找我的铜元拿来摆在桌上的时候,他脸上一青,红肿的眼 睛一吊,顺手就把桌上的铜元抓起,掷上了我的面部。“扑搭”地一响,这时候 我也被酒精激刺着发了作,呆视住他,大声地喝了一声:“喂,你发了疯了么。 他那一张满脸青色的面上,涨溢着一层杀气。 “操你的,我要打倒你们这些资本家,打倒你们这些不劳而食的畜生。要你来 付钱,你算在卖富么?” 他眉毛一竖,牙齿咬得紧紧,捏起两个拳头,狠命的就扑上了我的身边 “丁当,扑落扑落”,桌椅杯盘都倒翻在地上了,我和他两个就也滚跌到了店 门的外头。两个人打到了如何的地步,我简直不晓得了。 等我由第二几警署的大门口走出来的时候,天已经完全亮了。被晓风一吹,头脑 清醒了一点,我却想起了昨天午后的事情全部,同时在心坎里竟同触了电似地起 了一层淡淡的忧郁的微波。 “啊啊,大约这就是人生吧!” 我一边慢慢地向前走着,一边不知不觉地从嘴里却念出了这样的一句独白来 九三○年八月作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朋友只是用人称代词“他”来称谓,而没有实写其名,是想用“他” 泛指旧社会的知识分子,由“他”的悲剧人生揭示“他们”的悲剧人生。 B.“杨梅烧酒”是江淅一带非常盛行的价格低廉的酒,小说以此为题,一方面 它符合“我”和朋友的身份,另一方面它又是“我”和朋友消愁的工具。 C.作者在第三段对饭店的环境进行了描写,突出了饭店环境的狼藉,“我”和 朋友选在这样一个饭店叙旧,侧面写出了“我”和朋友的生活都较窘迫 大约因为他也是和你我一样的,有了一点知识而没有正当的地方去用 写出“我"对假冒“我”名字骗钱的不良少年的不满及与他同命相怜的悲苦。 5.小说多次写到“他”自言自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6.本是朋友间的一场聚会,却演变成了一场冲突,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回答
“玻璃工厂,一年之后,本利偿清,又可以拿出一万块钱来造一所共同的住宅, 这一所住宅,造好之后,你还可以来住哩,来住着写书,好不好,干杯,干杯, 干了它这一杯烧酒。” 莫名其妙,他把酒杯擎起来了,我也只得和他一道,把一杯烧酒干了。他干下了 那半杯烧酒,紧闭着嘴,又把眼睛闭上,陶然地静止了一分钟。随后又张开那双 红肿的眼睛。大声叫着茶房说:“堂倌,再来两杯!” 两杯新的杨梅烧酒来后,他紧闭着眼,一只手尽是一个一个的拿着杨梅在对嘴里 送。嚼着,眼睛闭着,尽在哼哼地独自说着:“暧,暧,玻璃厂,造一间住宅, 一万块钱,一万块大洋。” 这样的哼了一阵,吃杨梅吃了一阵了,他又忽而把酒杯举起,睁开眼叫我说:“喂, 老同学,朋友,再干一杯!” 我这时候也有点喝得醺醺地醉了,只是沉默着在桌上将两手叉住了头打瞌睡,只 听见同蜜蜂叫似的他仍独自在哼着说:“啊,真痛快,痛快,玻璃厂,一万块钱! 一所湖滨的住宅!” 我因为被他这样的在那里叫着,终睡不舒服。就叫堂倌过来算帐。他看见我要付 帐,就同发了疯似的,一只手叉住了我那只捏着纸币的右手,一只手尽在裤腰的 皮袋里乱摸;等堂倌把找我的铜元拿来摆在桌上的时候,他脸上一青,红肿的眼 睛一吊,顺手就把桌上的铜元抓起,掷上了我的面部。“扑搭”地一响,这时候 我也被酒精激刺着发了作,呆视住他,大声地喝了一声:“喂,你发了疯了么。” 他那一张满脸青色的面上,涨溢着一层杀气。 “操你的,我要打倒你们这些资本家,打倒你们这些不劳而食的畜生。要你来 付钱,你算在卖富么?” 他眉毛一竖,牙齿咬得紧紧,捏起两个拳头,狠命的就扑上了我的身边。 “丁当,扑落扑落”,桌椅杯盘都倒翻在地上了,我和他两个就也滚跌到了店 门的外头。两个人打到了如何的地步,我简直不晓得了。 等我由第二几警署的大门口走出来的时候,天已经完全亮了。被晓风一吹,头脑 清醒了一点,我却想起了昨天午后的事情全部,同时在心坎里竟同触了电似地起 了一层淡淡的忧郁的微波。 “啊啊,大约这就是人生吧!” 我一边慢慢地向前走着,一边不知不觉地从嘴里却念出了这样的一句独白来。 一九三○年八月作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将朋友只是用人称代词“他”来称谓,而没有实写其名,是想用“他” 泛指旧社会的知识分子,由“他”的悲剧人生揭示“他们”的悲剧人生。 B. “杨梅烧酒”是江浙一带非常盛行的价格低廉的酒,小说以此为题,一方面 它符合“我”和朋友的身份,另一方面它又是“我”和朋友消愁的工具。 C. 作者在第三段对饭店的环境进行了描写,突出了饭店环境的狼藉,“我”和 朋友选在这样一个饭店叙旧,侧面写出了“我”和朋友的生活都较窘迫。 D. “大约因为他也是和你我一样的,有了一点知识而没有正当的地方去用”, 写出“我"对假冒“我”名字骗钱的不良少年的不满及与他同命相怜的悲苦。 5. 小说多次写到“他”自言自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6. 本是朋友间的一场聚会,却演变成了一场冲突,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案】4.D 5.①在一次次自言自语中,友人的情绪逐步发酵,为后文 他的爆发和我们之间发生冲突做铺垫;②突出友人内心对实现梦想的渴望;③表 现出当时知识分子才华无处施展的悲哀 6.①“酒”对我与友人情绪的催化:②我去付酒钱,刺激了友人,导致他把对 资本家的怨气迁移到我的身上:③朋友间不再掩饰,流露真性情的同时也可宣泄 内心的苦闷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 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D项,“与他同命相怜的悲 苦”不当,这应该是“我”的自嘲。故选D。 【5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文中的情节的作用的能力,要求赏析小说多次写到“他”自言自语的 作用,分析文中多次出现的情节的作用,答题时一般从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推进 以及主旨的表达的角度分析,此题从情节看,在一次次自言自语中,友人的情绪 逐步发酵,为后文他的爆发和我们之间发生冲突做铺垫;从人物的塑造的角度看, 突出友人内心对实现梦想的渴望;从主旨的角度看,表现出当时知识分子才华无 处施展的悲哀 【6题详解】 此题考核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情节概括的题目是小说常见的题目,注意有直接 要求概括情节,通过哪些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心理或情感的变化过程怎样 等提问方式,答题时注意分清题干的要求概括的什么情节,是关于哪个人物的情 节。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段落的划分,重点注意文中表现情感变化的重 点词语。此题注意从“酒”酒的作用,情节的巧合以及人物的心理状态的角度作 【点睛】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 的题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 行分析。分析时主要从反应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 行,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散文主要分析结构上的照应、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 感和文章的主旨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祖纳字士言,最有操行,能清言,文义可观。性至孝,少孤贫,常自炊爨以养母 平北将军王敦闻之,遗其二婢,辟为从事中郎。转尚书三公郎,累迁太子中庶子。 历官多所驳正,有补于时。齐王冏建义,越王伦收冏弟北海王实及前前黄门郎弘 农董祚弟艾,与冏俱起,皆将害之,纳上疏救焉,并见宥。后为中护军、太子詹 事,封晋昌公。以洛下将乱,乃避地东南。元帝作相,引为军谘祭酒。纳好奕棋 王隐谓之曰:“禹惜寸阴,不闻数棋。”对曰:“我奕忘忧耳。”隐曰;“盖闻 古人遭逢则以功达其道若其不遇则以言达其道当晋未有书而天下大乱,旧事荡灭 君少长五都,游宦四方,华裔成败,皆当闻见,何不记述而有裁成?应仲远作《风 俗通》,崔子真作《政论》,蔡伯喈作《劝学篇》,史游作《急就章》,犹皆行 于世,便成没而不朽。仆虽无才,非志不立,故疾没世而无闻焉,所以自强不息 也。况国史明乎得失之迹,此可兼济,何必围棋然后忘忧也!”纳喟然叹曰:“非 不悦子之道,力不足耳。”乃言之于帝曰:“自古小国犹有史官,况于大府,安
【答案】4. D 5. ①在一次次自言自语中,友人的情绪逐步发酵,为后文 他的爆发和我们之间发生冲突做铺垫;②突出友人内心对实现梦想的渴望;③表 现出当时知识分子才华无处施展的悲哀。 6. ①“酒”对我与友人情绪的催化;②我去付酒钱,刺激了友人,导致他把对 资本家的怨气迁移到我的身上;③朋友间不再掩饰,流露真性情的同时也可宣泄 内心的苦闷。 【解析】 【4 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 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D 项,“与他同命相怜的悲 苦”不当,这应该是“我”的自嘲。故选 D。 【5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文中的情节的作用的能力,要求赏析小说多次写到“他”自言自语的 作用,分析文中多次出现的情节的作用,答题时一般从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推进 以及主旨的表达的角度分析,此题从情节看,在一次次自言自语中,友人的情绪 逐步发酵,为后文他的爆发和我们之间发生冲突做铺垫;从人物的塑造的角度看, 突出友人内心对实现梦想的渴望;从主旨的角度看,表现出当时知识分子才华无 处施展的悲哀。 【6 题详解】 此题考核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情节概括的题目是小说常见的题目,注意有直接 要求概括情节,通过哪些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心理或情感的变化过程怎样 等提问方式,答题时注意分清题干的要求概括的什么情节,是关于哪个人物的情 节。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段落的划分,重点注意文中表现情感变化的重 点词语。此题注意从“酒”酒的作用,情节的巧合以及人物的心理状态的角度作 答。 【点睛】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 的题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 行分析。分析时主要从反应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 行,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散文主要分析结构上的照应、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 感和文章的主旨。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祖纳字士言,最有操行,能清言,文义可观。性至孝,少孤贫,常自炊爨以养母, 平北将军王敦闻之,遗其二婢,辟为从事中郎。转尚书三公郎,累迁太子中庶子。 历官多所驳正,有补于时。齐王冏建义,越王伦收冏弟北海王实及前前黄门郎弘 农董祚弟艾,与冏俱起,皆将害之,纳上疏救焉,并见宥。后为中护军、太子詹 事,封晋昌公。以洛下将乱,乃避地东南。元帝作相,引为军谘祭酒。纳好奕棋, 王隐谓之曰:“禹惜寸阴,不闻数棋。”对曰:“我奕忘忧耳。”隐曰;“盖闻 古人遭逢则以功达其道若其不遇则以言达其道当晋未有书而天下大乱,旧事荡灭 君少长五都,游宦四方,华裔成败,皆当闻见,何不记述而有裁成?应仲远作《风 俗通》,崔子真作《政论》,蔡伯喈作《劝学篇》,史游作《急就章》,犹皆行 于世,便成没而不朽。仆虽无才,非志不立,故疾没世而无闻焉,所以自强不息 也。况国史明乎得失之迹,此可兼济,何必围棋然后忘忧也!”纳喟然叹曰:“非 不悦子之道,力不足耳。”乃言之于帝曰:“自古小国犹有史官,况于大府,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