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高中2018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日期:2017年10月31日上午9:00~11:30)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比。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林是一个隐秘的宝库,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以维持他们最基本的 生活。但有时候,这并不足够。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隐士》里曾说:“凡是有名的隐 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北宋时隐居龙山的孔旼,据称有 田数百亩。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府的赏赐或官员赞助,也饶有资财。陈抟就屡次被皇帝接 见,受到赏赐,他隐居的华山云台观也为官府修建。这些隐士,大抵可以过着超然世外的生 活。但是大多隐士并没有这么幸运,特别是山林隐士,往往是清贫的,为了“讨生活”,他 们还是需要从事一两种职业,以谋生计。 农夫是隐士们最普遍的职业。躬耕,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被视为是符合隐 士身份的。并且,隐士的躬耕,与求取什一之利的田舍翁不同,被赋予了一种修身的意义 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体会着自然的韵律在土地,植物和自身之上的响应,进而让身心达到 与自然同步的境界。正如《高士传》中所言:“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养。” 从事躬耕的隐士代不乏人。上古有许由,春秋有老菜子,三国时的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躬 耕于南阳,静观天下之变。 渔樵也是隐士从事的一种重要职业。不过,与自给自足的躬耕相比,渔樵因为要出售其 剩余产品,不得不与人世发生联系。但一些决绝的渔樵者仍然坚持不在俗人前露面。如南朝 人朱百年,以伐樵采箬为业,每次他将樵箬放在路边,自己走开,人们便自取樵箬,按价放 钱。朱百年仍可隐藏自己的面目。而有一些渔樵者则选择性地出现,在人世留下雪泥鸿爪 屈原行吟泽畔时遇到的沧浪渔父,《庄子·渔父》中假托孔子所遇到的渔父便是这样的世外高
四川省绵阳市高中 2018 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日期:2017 年 10 月 31 日上午 9:00~11:30)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比。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林是一个隐秘的宝库,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以维持他们最基本的 生活。但有时候,这并不足够。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隐士》里曾说:“凡是有名的隐 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北宋时隐居龙山的孔旼,据称有 田数百亩。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府的赏赐或官员赞助,也饶有资财。陈抟就屡次被皇帝接 见,受到赏赐,他隐居的华山云台观也为官府修建。这些隐士,大抵可以过着超然世外的生 活。但是大多隐士并没有这么幸运,特别是山林隐士,往往是清贫的,为了“讨生活”,他 们还是需要从事一两种职业,以谋生计。 农夫是隐士们最普遍的职业。躬耕,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被视为是符合隐 士身份的。并且,隐士的躬耕,与求取什一之利的田舍翁不同,被赋予了一种修身的意义。 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体会着自然的韵律在土地,植物和自身之上的响应,进而让身心达到 与自然同步的境界。正如《高士传》中所言:“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养。” 从事躬耕的隐士代不乏人。上古有许由,春秋有老菜子,三国时的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躬 耕于南阳,静观天下之变。 渔樵也是隐士从事的一种重要职业。不过,与自给自足的躬耕相比,渔樵因为要出售其 剩余产品,不得不与人世发生联系。但一些决绝的渔樵者仍然坚持不在俗人前露面。如南朝 人朱百年,以伐樵采箬为业,每次他将樵箬放在路边,自己走开,人们便自取樵箬,按价放 钱。朱百年仍可隐藏自己的面目。而有一些渔樵者则选择性地出现,在人世留下雪泥鸿爪。 屈原行吟泽畔时遇到的沧浪渔父,《庄子·渔父》中假托孔子所遇到的渔父便是这样的世外高
人。渔父.樵夫来自隐士的世界,却对人世有着独特的见解,只言片语,拨醒梦中人。渐渐 地,渔樵问答亦成为世外人看世内事的一种象征。除此之外,隐士还依托山林资源,从事其 他职业,如安期生卖药,姜歧蓄养蜜蜂,范元琰种莱,傅山行医等,凡此种种,行于世间。 尽管隐士也在谋生,却无贪欲,所谋乃是最本源的生存需要,而在谋生过程中,他们也 绝不放弃隐士的自尊。因此,隐士一般是贫穷的,甚至是赤贫的。而这种赤贫成就了一种高 尚,所谓“士不穷无以见义,不奇穷无以明操”。正因为隐士们安于贫穷,不困于功名利标 的樊笼,他们才绝少欲望,无需对繁华世界阿谀取媚,才可昂起高傲的头,立于山林之间。 (摘编自《住在云山深处:隐士的衣食住行及其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林虽然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但并没有解决隐士生活的所有问题 B.有名的隐士能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要么自己就拥有良田数百亩,要么靠官府的赏赐。 C.躬耕是农夫这一职业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但隐士的躬耕却被赋予一种修身的意义 D.来自隐士世界的渔父、樵夫对人世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能用只言片语点醒“梦中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隐士也要“讨生活”,但先从不讨生活的隐士说起,并分析了不用讨的原因。 B.文彰引用鲁迅《且介亭杂文。隐士》里的话以证明在古代有的隐士物质生活相当优渥 C.农夫、渔樵是隐士所从事的普遍且重要的职业,作者在论证时都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D.文章在论述隐士从事的职业除农夫、渔樵外还列举其他职业,意在表现隐士的生存状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秉承道家“天人合一”之念,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 B.隐士并不需要完全与外界隔绝,即便是不得已与外界接触,也并不影响隐士的身份 C.虽然有的隐士因生存所需而被迫谋生计,但隐士的白尊却仍然被人们所认同,如朱百年 D.从一定意义上讲,隐士的贫穷生活成就了其高尚情操,因为安于贫穷也就无需迎合他人。 【答案】1.B c 3. A 【解析】1.B(除了“官府的赏赐”还有“官员赞助”) 2.C(“都用了比喻论证”错) 3.A(“隐士们秉承道家‘天人合一’之念”于原文无据) 1.试题分析:B.有名的隐士能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要么自己就拥有良田数百亩,要么靠 官府的赏赐。除了“官府的赏赐”还有“官员赞助
人。渔父.樵夫来自隐士的世界,却对人世有着独特的见解,只言片语,拨醒梦中人。渐渐 地,渔樵问答亦成为世外人看世内事的一种象征。除此之外,隐士还依托山林资源,从事其 他职业,如安期生卖药,姜歧蓄养蜜蜂,范元琰种莱,傅山行医等,凡此种种,行于世间。 尽管隐士也在谋生,却无贪欲,所谋乃是最本源的生存需要,而在谋生过程中,他们也 绝不放弃隐士的自尊。因此,隐士一般是贫穷的,甚至是赤贫的。而这种赤贫成就了一种高 尚,所谓“士不穷无以见义,不奇穷无以明操”。正因为隐士们安于贫穷,不困于功名利禄 的樊笼,他们才绝少欲望,无需对繁华世界阿谀取媚,才可昂起高傲的头,立于山林之间。 (摘编自《住在云山深处: 隐士的衣食住行及其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林虽然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但并没有解决隐士生活的所有问题。 B. 有名的隐士能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要么自己就拥有良田数百亩,要么靠官府的赏赐。 C. 躬耕是农夫这一职业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但隐士的躬耕却被赋予一种修身的意义。 D. 来自隐士世界的渔父、樵夫对人世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能用只言片语点醒“梦中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述隐士也要“讨生活”,但先从不讨生活的隐士说起,并分析了不用讨的原因。 B. 文彰引用鲁迅《且介亭杂文。隐士》里的话以证明在古代有的隐士物质生活相当优渥。 C. 农夫、渔樵是隐士所从事的普遍且重要的职业,作者在论证时都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D. 文章在论述隐士从事的职业除农夫、渔樵外还列举其他职业,意在表现隐士的生存状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秉承道家“天人合一”之念,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 B. 隐士并不需要完全与外界隔绝,即便是不得已与外界接触,也并不影响隐士的身份。 C. 虽然有的隐士因生存所需而被迫谋生计,但隐士的白尊却仍然被人们所认同,如朱百年。 D. 从一定意义上讲,隐士的贫穷生活成就了其高尚情操,因为安于贫穷也就无需迎合他人。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1.B(除了“官府的赏赐”还有“官员赞助”) 2.C(“都用了比喻论证”错) 3.A(“隐士们秉承道家‘天人合一’之念”于原文无据) 1. 试题分析:B. 有名的隐士能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要么自己就拥有良田数百亩,要么靠 官府的赏赐。除了“官府的赏赐”还有“官员赞助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 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岀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 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2.试题分析:C.农夫、渔樵是隐士所从事的普遍且重要的职业,作者在论证时都用了比喻 论证的方法。“都用了比喻论证”错 3.试题分析:A.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秉承道家“天人合一”之念,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 然同步的境界。“隐士们秉承道家‘天人合一’之念”于原文无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袁炳发 听母亲讲,我们家从山东东平闯关东落户黑龙江时,发生过一件事 当时父辈兄弟三人投奔同乡至黑龙江苇子沟,立足未稳,即遭遇水灾,全镇子人陷入困 顿,几乎家家缺吃少穿。 一天深夜,我家邻居、造纸厂的会计张爷,突然被鸡叫声惊醒,以为黄鼠狼又来吃鸡, 便手拎棍棒冲出门 冲出门的张爷,月色之下定睛一看,哪是什么黄鼠狼,是一窃贼在鸡窝行窃。此时窃贼 也听见门外的动静,慌乱中丢物而逃。张爷将其所遗之物拿进屋中,亮灯一看,是个布袋子, 里面装着张爷家两只芦花母鸡。 张爷把母鸡放出之后,凑近灯下看布袋子,发现上面印着三个大字“敦本堂”。张爷想 起,前些日子我大伯去他家借一斗玉米,正是用的这个袋子! 当时听母亲讲这件事时,我还小,对“敦本堂”三个字不甚明白。上小学一年级后,父 亲告诉我,“敦本堂”是我们这一支袁氏的堂号。那时候,家族堂号是一个标识或者说符号, 更是一个家族自我建设的动力,也就是家风和对外立身的信誉 翌日一早,张爷拿着空袋子来到我们家,也不说话,将空袋子掷于地上,瞥我大伯一眼, 鼻子哼了一声,扭头走了 我大伯见状,傻眼了,马上让我父亲去看下自家的布袋子在不在。 当我父亲告诉大伯,我们家的布袋子的确不在了时,我大伯当时就哭了,说,这人丢不
.................. 2. 试题分析:C. 农夫、渔樵是隐士所从事的普遍且重要的职业,作者在论证时都用了比喻 论证的方法。“都用了比喻论证”错。 3. 试题分析:A. 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秉承道家“天人合一”之念,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 然同步的境界。“隐士们秉承道家‘天人合一’之念”于原文无据。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堂 号 袁炳发 听母亲讲,我们家从山东东平闯关东落户黑龙江时,发生过一件事。 当时父辈兄弟三人投奔同乡至黑龙江苇子沟,立足未稳,即遭遇水灾,全镇子人陷入困 顿,几乎家家缺吃少穿。 一天深夜,我家邻居、造纸厂的会计张爷,突然被鸡叫声惊醒,以为黄鼠狼又来吃鸡, 便手拎棍棒冲出门。 冲出门的张爷,月色之下定睛一看,哪是什么黄鼠狼,是一窃贼在鸡窝行窃。此时窃贼 也听见门外的动静,慌乱中丢物而逃。张爷将其所遗之物拿进屋中,亮灯一看,是个布袋子, 里面装着张爷家两只芦花母鸡。 张爷把母鸡放出之后,凑近灯下看布袋子,发现上面印着三个大字“敦本堂”。张爷想 起,前些日子我大伯去他家借一斗玉米,正是用的这个袋子! 当时听母亲讲这件事时,我还小,对“敦本堂”三个字不甚明白。上小学一年级后,父 亲告诉我,“敦本堂”是我们这一支袁氏的堂号。那时候,家族堂号是一个标识或者说符号, 更是一个家族自我建设的动力,也就是家风和对外立身的信誉。 翌日一早,张爷拿着空袋子来到我们家,也不说话,将空袋子掷于地上,瞥我大伯一眼, 鼻子哼了一声,扭头走了。 我大伯见状,傻眼了,马上让我父亲去看下自家的布袋子在不在。 当我父亲告诉大伯,我们家的布袋子的确不在了时,我大伯当时就哭了,说,这人丢不
起呀! 我父亲说,丢什么人,又不是我们干的,袋子是让人偷走了 我大伯说,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呀?咱们百口难辩! 我大伯哭得很伤心,感觉对不起老祖宗,没有保护好家族名声。说着,就安排我父亲和 叔叔收拾东西,回山东老家东平去,不在此处丢人现眼了 我父亲急了:我们是敦厚本分之家,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受冤屈。父亲掉头出去了 父亲要把这件事调查明白! 事件发生时,正是阴历九月初,早晚有霜冻。夜间野兽出洞都会留下足迹,人畜如果晚 间出来,踩出的痕迹也会像石膏一样凝住。我父亲在路上仔细查看,循着一趟可疑的足迹追 出镇子,一追就是十几里地,追到了另一个屯子。那天半夜时分,我父亲带着两个人回来了, 个中年男人,一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三人直奔张爷家 原来,偷鸡的是那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中年人是他的父亲,一起过来赔罪来了 这件事的结果不说大家也能猜得出来,我们家和张爷家的嫌隙弥合了。这件事的发生 非但没有给我们家族抹黑,反而赢得了许多好名声,苇子沟的人一下子就接受了我们家 我们家以敦厚本分立家,赢得了远近邻居的信任。这件事之后,张爷在造纸厂的厂长面 前,极力举荐大伯哥仨到纸厂上班。 哥仨到纸厂上班后,专选苦脏累给钱多的活干,两三年间,就挣得一份不错的家业。而 且,当时从山东来时,只有大伯一人娶亲,经过几年打拼,我父亲和叔叔每人都娶了一位好 姑娘。就这样,我们家不仅没有退回到老家山东,倒是深深扎根在黑龙江了 扎根之后,大伯在正堂的一张桌子上,把祖辈牌位供上,并把堂号“敦本堂”三个字的 横幅挂于牌位上方的墙上。 几年后,“文革”开始,“红卫兵”的“破四旧”将我家的牌位、堂号掷于火堆,焚烧 当时,大伯为了保护堂号,和“红卫兵”们厮打起来。结果,大伯的一条腿被“红卫兵” 们打伤致残。 从此,大伯每天都郁郁不乐。几个月后,大伯去了趟县城,家里人不知他去干什么,问 他也不作答,只是从他舒坦的面容上,猜测他可能是到县城做了一件大事。 这个谜,直到大伯去世时才解开。 那天,病中的大伯奄奄一息,我大伯母给大伯换寿衣,当大伯母除去大伯身上的旧衣时, 我们袁氏家族的大人小孩,都在我大伯的前胸看到了刺上去的三个字一一敦本堂
起呀! 我父亲说,丢什么人,又不是我们干的,袋子是让人偷走了。 我大伯说,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呀?咱们百口难辩! 我大伯哭得很伤心,感觉对不起老祖宗,没有保护好家族名声。说着,就安排我父亲和 叔叔收拾东西,回山东老家东平去,不在此处丢人现眼了。 我父亲急了:我们是敦厚本分之家,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受冤屈。父亲掉头出去了。 父亲要把这件事调查明白! 事件发生时,正是阴历九月初,早晚有霜冻。夜间野兽出洞都会留下足迹,人畜如果晚 间出来,踩出的痕迹也会像石膏一样凝住。我父亲在路上仔细查看,循着一趟可疑的足迹追 出镇子,一追就是十几里地,追到了另一个屯子。那天半夜时分,我父亲带着两个人回来了, 一个中年男人,一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三人直奔张爷家。 原来,偷鸡的是那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中年人是他的父亲,一起过来赔罪来了。 这件事的结果不说大家也能猜得出来,我们家和张爷家的嫌隙弥合了。这件事的发生, 非但没有给我们家族抹黑,反而赢得了许多好名声,苇子沟的人一下子就接受了我们家。 我们家以敦厚本分立家,赢得了远近邻居的信任。这件事之后,张爷在造纸厂的厂长面 前,极力举荐大伯哥仨到纸厂上班。 哥仨到纸厂上班后,专选苦脏累给钱多的活干,两三年间,就挣得一份不错的家业。而 且,当时从山东来时,只有大伯一人娶亲,经过几年打拼,我父亲和叔叔每人都娶了一位好 姑娘。就这样,我们家不仅没有退回到老家山东,倒是深深扎根在黑龙江了。 扎根之后,大伯在正堂的一张桌子上,把祖辈牌位供上,并把堂号“敦本堂”三个字的 横幅挂于牌位上方的墙上。 几年后,“文革”开始,“红卫兵”的“破四旧”将我家的牌位、堂号掷于火堆,焚烧 一尽。 当时,大伯为了保护堂号,和“红卫兵”们厮打起来。结果,大伯的一条腿被“红卫兵” 们打伤致残。 从此,大伯每天都郁郁不乐。几个月后,大伯去了趟县城,家里人不知他去干什么,问 他也不作答,只是从他舒坦的面容上,猜测他可能是到县城做了一件大事。 这个谜,直到大伯去世时才解开。 那天,病中的大伯奄奄一息,我大伯母给大伯换寿衣,当大伯母除去大伯身上的旧衣时, 我们袁氏家族的大人小孩,都在我大伯的前胸看到了刺上去的三个字——敦本堂
大伯母急忙问大伯:那次你去县城就是刺字去了吗? 大伯吃力地点点头之后,长嘘一口气,就咽气了。 时隔多年,回想自己为官多年,竟一尘不染,这才猛然惊觉一一其实,大伯前胸上的那 三个字,早已扎在我心里的最深处了。 (选自《安徽文学》2017年第6期)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角度,既可展现“我”的内心世界,又使文章更具真实感。 B.张爷爱憎分明:因误会而对“我们家”失望,误会消除后又极力帮助“我们家”。 C.作者善于通过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我们家”优良家风之所以能得以传承,离不开父辈们对“堂号”的坚守与保护 5.简要分析划线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6.“敦本堂”这个堂号对“我们家”产生了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 【答案】4.C5.交待“偷鸡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遭遇水灾,全镇困顿:,推动情节 发展:正是由于几乎家家缺吃少穿,才会发生“偷鸡事件”:∫为张爷误会“我们家”埋下伏 笔:初来乍到的外来户且生活艰辛;④从侧面交待父亲坚持“自证清白”的原因:投奔同乡 且立足未稳;⑤用生存的艰难衬托出我们家对家风的坚持:再困难的生活,人也不会堕落。 6.对家族整体层面的影响:“偷鸡事件”中坚持自证清白,贏得张爷及乡邻的信任,让大伯 三兄弟找到工作:,大伯三兄弟在纸厂任劳任怨,在黑龙江扎下了根 对家族个体成员的影响:父亲为了保护家族名声,坚持自证清白;,大伯极力保护祖辈牌位与 堂号,并将堂号刺在胸口:“敦本堂”早已在我心中生根,为官多年,一尘不染 【解析】 4.试题分析:C.作者善于通过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 的发展。没有外貌描写。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 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 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 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 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本题
大伯母急忙问大伯:那次你去县城就是刺字去了吗? 大伯吃力地点点头之后,长嘘一口气,就咽气了。 …… 时隔多年,回想自己为官多年,竟一尘不染,这才猛然惊觉——其实,大伯前胸上的那 三个字,早已扎在我心里的最深处了。 (选自《安徽文学》2017 年第 6 期)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角度,既可展现“我”的内心世界,又使文章更具真实感。 B. 张爷爱憎分明:因误会而对“我们家”失望,误会消除后又极力帮助“我们家”。 C. 作者善于通过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D. “我们家”优良家风之所以能得以传承,离不开父辈们对“堂号”的坚守与保护。 5. 简要分析划线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6. “敦本堂”这个堂号对“我们家”产生了哪些影响? 请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交待“偷鸡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遭遇水灾,全镇困顿;‚推动情节 发展:正是由于几乎家家缺吃少穿,才会发生“偷鸡事件”;ƒ 为张爷误会“我们家”埋下伏 笔:初来乍到的外来户且生活艰辛;④从侧面交待父亲坚持“自证清白”的原因:投奔同乡 且立足未稳;⑤用生存的艰难衬托出我们家对家风的坚持:再困难的生活,人也不会堕落。 6. 对家族整体层面的影响:“偷鸡事件”中坚持自证清白,赢得张爷及乡邻的信任,让大伯 三兄弟找到工作;‚大伯三兄弟在纸厂任劳任怨,在黑龙江扎下了根; 对家族个体成员的影响:父亲为了保护家族名声,坚持自证清白;‚大伯极力保护祖辈牌位与 堂号,并将堂号刺在胸口;“敦本堂”早已在我心中生根,为官多年,一尘不染。 【解析】 4. 试题分析:C. 作者善于通过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 的发展。没有外貌描写。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 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 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 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 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