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兴安盟第一次模拟试卷 语文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1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美学观点看,“自然美”虽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但是通常说“自然美”时所用的 “美”字却另有一种意义,和说“艺术美”时所用的“美”字不应该混为一事 自然本来混整无别,许多分别都是从人的观点看出来的。离开人的观点而言,自然本无 所谓真伪,真伪是科学家所分别出来以便利思想的:自然本无所谓善恶,善恶是伦理学家所 分别出来以规范人类生活的。同理,离开入的观点而言,自然也本无所谓美丑,美丑是观赏 者凭自己的性分和情趣见出来的。自然界唯一无二的固有的分别,只是常态与变态的分别 通常所谓“自然美”就是指事物的常态,所谓“自然丑”就是指事物的变态。 人物都以常态为美。健全是人体的常态,耳聋、口吃、面麻、颈肿、背驼,足跛,都不 是常态,所以都使人觉得丑。一般生物的常态是生气蓬勃,活泼灵巧。所以就自然美而论, 猪不如狗,龟不如蛇,樗不如柳,老年人不如少年人。非生物也是如此。山的常态是巍峨, 所以巍峨最易显岀山的美:水的常态是浩荡明媚,所以浩荡明媚最易显岀水的美。同理,花 宜清香,月宜皎洁,春风宜温和,秋雨宜凄厉。 般人大半以为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对象和成因虽不同,而其为美则一。自然丑和艺术丑 也是如此。这个普遍的误解酿成艺术史上两种表面相反而实在都是错误的主张,一是写实主 义,一是理想主义 写实主义是自然主义的后裔。自然主义起于法人卢梭。他以为上帝经手创造的东西,本 来都是尽美尽善,人伸手进去搅扰,于是它们才被弄糟。人工造作,无论如何精巧,终比不 上自然。自然既本来就美,艺术家最聪明的办法就是模仿它。在英人罗斯金看,艺术原来就 是从模仿自然起来的。人类本来住在露天的树林中,后来他们建筑房屋,仍然是以树林和天 空为模型。建筑如此,其他艺术亦然。人工不敢自然,所以用人工去模仿自然时,最忌讳凭 己意选择去取 理想主义有见于此。依它说,自然中有美有丑,艺术只模仿自然的美,丑的东西应丢开 美的东西之中又有些性质是重要的,有些性质是琐屑的,艺术家只选择重要的,琐屑的应丢 开。这种理想主义和古典主义通常携手并行。古典主义最重“类型”,所谓“类型”就是全 类事物的模子。一件事物可以代表一切其他同类事物时就可以说是类型。比如说画马,你不 应该画得只像这匹马或是只像那匹马,你该画待像一切马,使每个人见到你的画都觉得他所 知道的马恰是像那种模样。要画得像一切马,就须把马的特征,马的普遍性画出来,至于这 匹马或那匹马所特有的个性则“琐屑”不足道。假如你选择某一匹马来做模型,它一定也要 富于代表性 这种理想主义似乎很能邀信任常识者的同情,但是它和近代艺术思潮颇多冲突。艺术不 像哲学,它的生命全在具体的形象,最忌讳的是抽象化。凡是一个模样能套上一切人物时就 不能适合于任何人,好比衣帽一样。古典派的类型有如几何学中的公理,虽然应用范围很广 泛,却不能引起观者的切身的情趣。许多人所公有的性质,在古典派看,虽是精深,而在近 代人看,却极平凡、粗浅。近代艺术所搜求的不是类型而是个性,不是彰明较著的色彩而是 毫厘之差的阴影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有删节
2016 年高考兴安盟第一次模拟试卷 语 文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 1 卷(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从美学观点看,“自然美”虽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但是通常说“自然美”时所用的 “美”字却另有一种意义,和说“艺术美”时所用的“美”字不应该混为一事。 自然本来混整无别,许多分别都是从人的观点看出来的。离开人的观点而言,自然本无 所谓真伪,真伪是科学家所分别出来以便利思想的;自然本无所谓善恶,善恶是伦理学家所 分别出来以规范人类生活的。同理,离开入的观点而言,自然也本无所谓美丑,美丑是观赏 者凭自己的性分和情趣见出来的。自然界唯一无二的固有的分别,只是常态与变态的分别。 通常所谓“自然美”就是指事物的常态,所谓“自然丑”就是指事物的变态。 人物都以常态为美。健全是人体的常态,耳聋、口吃、面麻、颈肿、背驼,足跛,都不 是常态,所以都使人觉得丑。一般生物的常态是生气蓬勃,活泼灵巧。所以就自然美而论, 猪不如狗,龟不如蛇,樗不如柳,老年人不如少年人。非生物也是如此。山的常态是巍峨, 所以巍峨最易显出山的美:水的常态是浩荡明媚,所以浩荡明媚最易显出水的美。同理,花 宜清香,月宜皎洁,春风宜温和,秋雨宜凄厉。 一般人大半以为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对象和成因虽不同,而其为美则一。自然丑和艺术丑 也是如此。这个普遍的误解酿成艺术史上两种表面相反而实在都是错误的主张,一是写实主 义,一是理想主义。 写实主义是自然主义的后裔。自然主义起于法人卢梭。他以为上帝经手创造的东西,本 来都是尽美尽善,人伸手进去搅扰,于是它们才被弄糟。人工造作,无论如何精巧,终比不 上自然。自然既本来就美,艺术家最聪明的办法就是模仿它。在英人罗斯金看,艺术原来就 是从模仿自然起来的。人类本来住在露天的树林中,后来他们建筑房屋,仍然是以树林和天 空为模型。建筑如此,其他艺术亦然。人工不敢自然,所以用人工去模仿自然时,最忌讳凭 己意选择去取。 理想主义有见于此。依它说,自然中有美有丑,艺术只模仿自然的美,丑的东西应丢开。 美的东西之中又有些性质是重要的,有些性质是琐屑的,艺术家只选择重要的,琐屑的应丢 开。这种理想主义和古典主义通常携手并行。古典主义最重“类型”,所谓“类型”就是全 类事物的模子。一件事物可以代表一切其他同类事物时就可以说是类型。比如说画马,你不 应该画得只像这匹马或是只像那匹马,你该画待像一切马,使每个人见到你的画都觉得他所 知道的马恰是像那种模样。要画得像一切马,就须把马的特征,马的普遍性画出来,至于这 匹马或那匹马所特有的个性则“琐屑”不足道。假如你选择某一匹马来做模型,它一定也要 富于代表性。 这种理想主义似乎很能邀信任常识者的同情,但是它和近代艺术思潮颇多冲突。艺术不 像哲学,它的生命全在具体的形象,最忌讳的是抽象化。凡是一个模样能套上一切人物时就 不能适合于任何人,好比衣帽一样。古典派的类型有如几何学中的公理,虽然应用范围很广 泛,却不能引起观者的切身的情趣。许多人所公有的性质,在古典派看,虽是精深,而在近 代人看,却极平凡、粗浅。近代艺术所搜求的不是类型而是个性,不是彰明较著的色彩而是 毫厘之差的阴影。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然美”与“艺术美”中的“美”,从美学观点来分析,它们的内涵并 不一样 B自然其实本无美丑的,但加上人的性分和情趣之后,就会呈现出不一样 的美丑 C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主张表面互为相反,但其实并不错误,原因在于 人们的误解。 D.理想主义的艺术只主张模仿自然的美,这种主张与近代艺术思潮有很大冲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区分自然界的唯一标准是常态与变态,常态会让人觉得美,而变态则会 让人觉得丑。 B自然主义者都认为,自然是完美无缺的,人工的无论怎么样精巧都不可 能超越自然 C.古典主义很注重“类型”,在绘画中,主张要将事物的普遍性画出来,而 对个性不看重 D近代艺术虽与古典主义的主张有相通之处,但它注重事物的具体形象, 搜求事物个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猪不如狗,龟不如蛇,樗不如柳,老年人不如少年人,这是事物发展的 般规律 B在自然主义看来,艺术家模仿自然之时,若凭自己的想法去选择和模仿, 则会损害美 C.理想主义认为,自然美中有些是重要的,有些并不重要,艺术家们只注 重重要的方面 D.古典主义者把许多人所公有的性质看作精深,但这些在近代人看来则是 平凡粗浅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董其昌,字玄宰,松江华亭人。礼部侍郎田一俊以教习卒官,其昌请假,走数千里,护 其丧归葬。迁授编修。皇长子出阁,充讲官,因事启沃,皇长子每目属之。坐失执政意出为 湖广副使移疾归起故官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为势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其昌 即拜疏求去,帝不许,而令所司按治,其昌卒谢事。 光宗立,问:“旧讲官董先生安在?”乃召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事。天启二年擢本 寺卿,兼侍读学士。时修《神宗实录》,命往南方采辑先朝章疏及遗事,其昌广搜博征,录 成三百本。又采留中之疏切于国本、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者,别为 四十卷。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五年正月拜南京礼 部尚书。时政在奄竖,党祸酷烈φ。其昌深自引远,逾年请告归。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事 府事。居三年,屡疏乞休,诏加太子太保致仕。又二年卒,年八十有三。赠太子太傅。福王 时,谥文敏。 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初,华亭自沈度、沈粲以后,南安知府张弼、詹事陆深、布 政莫如忠及子是龙皆以善书称。其昌后出,超越诸家,始以宋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 外国。其画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洒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四方金石之刻,得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自然美”与“艺术美”中的“美”,从美学观点来分析,它们的内涵并 不一样。 B.自然其实本无美丑的,但加上人的性分和情趣之后,就会呈现出不一样[来源:Zxxk.C o m] 的美丑。 C.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主张表面互为相反,但其实并不错误,原因在于 人们的误解。 D.理想主义的艺术只主张模仿自然的美,这种主张与近代艺术思潮有很大冲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区分自然界的唯一标准是常态与变态,常态会让人觉得美,而变态则会 让人觉得丑。 B.自然主义者都认为,自然是完美无缺的,人工的无论怎么样精巧都不可 能超越自然。 C.古典主义很注重“类型”,在绘画中,主张要将事物的普遍性画出来,而 对个性不看重。 D.近代艺术虽与古典主义的主张有相通之处,但它注重事物的具体形象, 搜求事物个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猪不如狗,龟不如蛇,樗不如柳,老年人不如少年人,这是事物发展的 一般规律。 B.在自然主义看来,艺术家模仿自然之时,若凭自己的想法去选择和模仿, 则会损害美。 C.理想主义认为,自然美中有些是重要的,有些并不重要,艺术家们只注 重重要的方面。 D.古典主义者把许多人所公有的性质看作精深,但这些在近代人看来则是 平凡粗浅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来源:Z.xx.k.C o m]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董其昌,字玄宰,松江华亭人。礼部侍郎田一俊以教习卒官,其昌请假,走数千里,护 其丧归葬。迁授编修。皇长子出阁,充讲官..,因事启沃,皇长子每目属之。坐失执政意出为 湖广副使 移疾归起故官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为势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其昌 即拜疏求去,帝不许,而令所司按治,其昌卒谢事。 光宗立,问:“旧讲官董先生安在?”乃召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事。天启二年擢本 寺卿,兼侍读学士。时修《神宗实录》,命往南方采辑先朝章疏及遗事,其昌广搜博征,录 成三百本。又采留中之疏切于国本、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者,别为 四十卷。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五年正月拜南京礼. 部尚书 ...。时政在奄竖,党祸酷烈①。其昌深自引远,逾年请告归。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事 府事。居三年,屡疏.乞休,诏加太子太保致仕..。又二年卒,年八十有三。赠太子太傅。福王 时,谥文敏。 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初,华亭自沈度、沈粲以后,南安知府张弼、詹事陆深、布 政莫如忠及子是龙皆以善书称。其昌后出,超越诸家,始以宋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 外国。其画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洒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四方金石之刻,得其
制作手书,以为二绝。造请无虚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精于品题,收藏家得 片语只字以为重。同时以善书名者,临邑刑侗、顺天米万钟、晋江张瑞图,时人谓刑、张 米、董,又曰南董、北米。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 一选自《明史·董其昌传》 【注释】①党祸酷烈:此处指明朝东林党人受到宦官的残酷镇压和迫害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坐失执政意出/为湖广副使/移疾归/起故官/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为势 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 B.坐失执政意/出为湖广副使/移疾归/起故官/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为势 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 C坐失执政意出/为湖广副使/移疾归/起故官/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为势 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 D.坐失执政意/出为湖广副使/移疾归/起故官/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为势 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讲官在古代是指为皇帝经筵进讲的官员,也指太子侍讲官员 B.礼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 C.文中的“疏”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用于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 D.文中的“致仕”,意思是,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的 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也称“休致”。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董其昌为人仗义,礼部侍郎田一俊教习庶吉士,死于任所,董其昌请假, 奔走数千里路,把田一俊的灵柩护送回乡安葬 B.董其昌很正直,他担任南京礼部尚书时,看不惯宦官把持朝政,对东林 党人残酷迫害,就对东林党人加以援手,从而受到牵连被贬。 C.董其昌做事很踏实,修撰《神宗实录》时,朝廷派他搜集神宗朝时大臣 的奏章和遗闻佚事,他搜集记录了三百乡本,受到皇上褒奖。 D.董其昌有多种才能,擅长书法、绘画、书画鉴赏,还精于禅理,成就很 大,人们把他比作米芾、赵孟频,后又称他为“南董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昌即拜疏求去,帝不许,而令所司按治,其昌卒谢事。(5分) (2)其画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洒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送别崔著作东征【陈子昂】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 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 【注释】①崔著作,指崔融,时任著作佐郎,以掌书记身份随武三思出征 ②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丸,田畴献计,引曹军出卢龙塞,出敌不意,大
制作手书,以为二绝。造请无虚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精于品题,收藏家得 片语只字以为重。同时以善书名者,临邑刑侗、顺天米万钟、晋江张瑞图,时人谓刑、张、 米、董,又曰南董、北米。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 ——选自《明史·董其昌传》 【注释】①党祸酷烈:此处指明朝东林党人受到宦官的残酷镇压和迫害。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坐失执政意出/为湖广副使/移疾归/起故官/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为势 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 B.坐失执政意/出为湖广副使/移疾归/起故官/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为势 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 C.坐失执政意出/为湖广副使/移疾归/起故官/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为势[来源:学,科,网Z,X,X,K ] 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 D.坐失执政意/出为湖广副使/移疾归/起故官/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为势 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讲官在古代是指为皇帝经筵进讲的官员,也指太子侍讲官员。 B.礼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 C.文中的“疏”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用于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 D.文中的“致仕”,意思是,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的 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也称“休致”。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董其昌为人仗义,礼部侍郎田一俊教习庶吉士,死于任所,董其昌请假, 奔走数千里路,把田一俊的灵柩护送回乡安葬。 B.董其昌很正直,他担任南京礼部尚书时,看不惯宦官把持朝政,对东林 党人残酷迫害,就对东林党人加以援手,从而受到牵连被贬。 C.董其昌做事很踏实,修撰《神宗实录》时,朝廷派他搜集神宗朝时大臣 的奏章和遗闻佚事,他搜集记录了三百乡本,受到皇上褒奖。 D.董其昌有多种才能,擅长书法、绘画、书画鉴赏,还精于禅理,成就很 大,人们把他比作米芾、赵孟频,后又称他为“南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其昌即拜疏求去,帝不许,而令所司按治,其昌卒谢事。(5 分) (2)其画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洒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送别崔著作东征①【陈子昂】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 莫卖卢龙塞②,归邀麟阁名③。 【注释】①崔著作,指崔融,时任著作佐郎,以掌书记身份随武三思出征。 ②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丸,田畴献计,引曹军出卢龙塞,出敌不意,大
败乌丸。曹操欲对田畴行封,田畴说:“岂可卖卢龙之塞,以易贫禄哉?” 拒绝受封。③麟阁:即麒麟阁。汉武帝曾画十一名功臣的形貌于其上。后世, 麒麟阁成为功成名就的象征 8.开头两句写了什么内容?在诗中有什么作用?(5分)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试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 两句描写了琵琶女出场时犹豫不决的状态。 (2)《荀子·劝学>中“ ”两句,用“木” 与“金”作比喻,论证“善假于物”的作用 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当时人们以地位不同的人为师就有不同心态的两句话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 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路相伴【王保忠】 1944年一个寒冷的冬夜,父亲刚刚把筹到的粮食挑回家就接到了通知:区长让你 务必在三天内把军粮送到临川去 “临川多远呀,插上翅膀,三天也飞不去。让九孩去吧,他比你身子骨壮。”我娘在一 旁说 父亲瞪了她一眼:“灾年筹这点粮不容易,别人去了我心里不踏实。这是给咱抗日政府 送粮呢!” 我娘便不再吱声,张罗着端饭,一锅玉米面糊糊,一碟咸菜。父亲说:“存粮不多 了?”我娘叹口气,“还能将就几天吧。” 天刚蒙蒙亮。一股香味从灶间散岀来。父亲见我娘在忙着烙玉米面饼子,不由一愣,“你 倒舍得? 我娘剜了他一眼,“不垫个底,去得了?” 父亲摇摇头,“给你和孩子留下吧。” 父亲和娘推来推去,我娘扔出句狠话,“想饿死在半道上,就别拿。” 上路没多久,空中飘起了雪花。雪不紧不慢地下着,沟沟峁峁都白了 那边歪脖树下堆着个坟丘,是赵明的坟。赵明是村中第一任“抗日村长”,那年村里 闹饥荒,赵明偷偷倒卖了一担军粮,被边区政府处决了。 父亲的目光在坟丘上停留了一会儿,仿佛又看到了赵明笑眯眯的样子。赵明爱说笑 一笑就露出白白的牙齿,还喜欢唱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唱得 很带劲,很好听 父亲心里说,“你先歇缓吧,等我回来再看你
败乌丸。曹操欲对田畴行封,田畴说:“岂可卖卢龙之塞,以易贫禄哉?” 拒绝受封。③麟阁:即麒麟阁。汉武帝曾画十一名功臣的形貌于其上。后世, 麒麟阁成为功成名就的象征。 8.开头两句写了什么内容?在诗中有什么作用?(5 分)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试分析。(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 , ” 两句描写了琵琶女出场时犹豫不决的状态。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 ,____ ”两句,用“木” 与“金”作比喻,论证“善假于物”的作用。 (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当时人们以地位不同的人为师就有不同心态的两句话是 “____ ,________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 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路相伴【王保忠】 1944 年一个寒冷的冬夜,父亲刚刚把筹到的粮食挑回家就接到了通知:区长让你 务必在三天内把军粮送到临川去。 “临川多远呀,插上翅膀,三天也飞不去。让九孩去吧,他比你身子骨壮。”我娘在一 旁说。 父亲瞪了她一眼:“灾年筹这点粮不容易,别人去了我心里不踏实。这是给咱抗日政府 送粮呢!” 我娘便不再吱声,张罗着端饭,一锅玉米面糊糊,一碟咸菜。父亲说:“存粮不多 了?”我娘叹口气,“还能将就几天吧。” 天刚蒙蒙亮。一股香味从灶间散出来。父亲见我娘在忙着烙玉米面饼子,不由一愣,“你 倒舍得?” 我娘剜了他一眼,“不垫个底,去得了?” 父亲摇摇头,“给你和孩子留下吧。” 父亲和娘推来推去,我娘扔出句狠话,“想饿死在半道上,就别拿。” 上路没多久,空中飘起了雪花。雪不紧不慢地下着,沟沟峁峁都白了。 那边歪脖树下堆着个坟丘,是赵明的坟。赵明是村中第一任“抗日村长”,那年村里 闹饥荒,赵明偷偷倒卖了一担军粮,被边区政府处决了。 父亲的目光在坟丘上停留了一会儿,仿佛又看到了赵明笑眯眯的样子。赵明爱说笑, 一笑就露出白白的牙齿,还喜欢唱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唱得 很带劲,很好听。 父亲心里说,“你先歇缓吧,等我回来再看你
雪片子越来越急,越来越大,蝙蝠似的飞舞着。 下一个坡梁时,父亲也不知滑倒了多少次,可他不敢停留,爬起来,挑着担子继续往 前走。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父亲似乎听到有人在他耳畔唱起来。 眼前不由滑过了赵明的身影,“你跟着也好,跟着也好。” 天黑下来时,父亲把挑子放到一户人家的门楼下,两只手把衣服的旮旮旯旯摸遍了 始终没有触碰到那两个饼子。“你咋这么粗心,咋把救命的东西弄丢了呢?到哪里去找呢?” 父亲心想,“心说得找个歇息的地方了,不然,饿不死也会给冻死。”转了半天,总算找到 处破庙。发现墙角有一堆玉米秸秆,便抽了几根点着。这时,他的视线被什么晃了一下,是 颗金黄的玉米粒!父亲霍地跳起来,将那堆秸秆抱到一边,发现腾出的地方有几十粒玉米。 他把玉米用扁担上缠着的一节铁丝串拿到火上烤。渐渐地,玉米粒变了颜色,发出“噗噗” 的爆裂声,每响一下,父亲的心也跟着”向一下,浑身的每个毛孔似乎都张大了嘴,贪婪地 呼吸着玉米粒散出的芳香。 没等天亮,父亲就又动身了。雪停了,天依然阴沉着脸。走了大半天,总算来到一个 热闹的集镇。 据我父亲后来讲,他在街上走了一阵子,到后来,父亲总算从一个开杂货铺的婆婆那 里讨了一个窝头,半碗稀饭。婆婆摇摇头说,“没见过你这种人,挑着粮讨饭吃。”这时,赵 明又在他耳畔说话了。“别磨蹭了,上路吧。” 父亲浑身一激灵,给婆婆鞠了个躬,挑着担子上路了。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赵明的声音似乎一直跟着他。 傍晚,父亲又到了一个村庄。这一次,他直接在村外的破庙住下了。他紧贴着粮袋子 忽然嗅到了玉米的气息。他慢慢直起腰,死死盯着面前的粮袋子。“你可真是个死人啊,咋 不抓一把玉米烤着吃呢。”这个念头一冒出来,便再也无法驱赶走了。 “你不能,这可是军粮啊。”有人在他耳畔说。他的手火烫似的缩回来。不知过了多久 他紧了紧腰带,目光又一次移向了粮食挑子。挑子里鼓鼓两袋玉米,偷吃一些根本不会被发 觉。他猛地抓了一把,也顾不上烤了,颤颤地移到嘴边。 “你不能!”那个声音有些凶恶了。 父亲被击垮了,手一松,玉米粒“哗”地落进了袋子 父亲闭上了眼睛,不敢再看粮袋子了,睡意渐渐向他袭来。恍惚中,进来个人。是 死鬼赵明。“我一路跟着你啊就是怕你犯错。人就怕鬼迷心窍啊,迷住了就会栽跟头。”赵明 说着拍了拍我父亲的肩膀… 半下午时,临川县城已在眼前。突然,有人在他背后喊了一声。竞然是区上的通讯 员:”日本人马上要打进来,抗日政府转移了……” 你有没有搞错?”父亲咆哮,“县政府往哪里走了?” “有可能去了顿村。”通讯员说。 父亲看了他一眼,挑起挑子,匆匆地奔着顿村去了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父亲耳畔又响起了赵明的歌声 选自2015年7月3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主要人物和 主要事件,同时也点明了本篇故事的主旨。 B.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非常到位,多次描绘的雪景既突出了气候的寒冷, 也衬托出了父亲这次送军粮的无比艰难
雪片子越来越急,越来越大,蝙蝠似的飞舞着。 下一个坡梁时,父亲也不知滑倒了多少次,可他不敢停留,爬起来,挑着担子继续往 前走。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父亲似乎听到有人在他耳畔唱起来。 眼前不由滑过了赵明的身影,“你跟着也好,跟着也好。” 天黑下来时,父亲把挑子放到一户人家的门楼下,两只手把衣服的旮旮旯旯摸遍了, 始终没有触碰到那两个饼子。“你咋这么粗心,咋把救命的东西弄丢了呢?到哪里去找呢?” 父亲心想,“心说得找个歇息的地方了,不然,饿不死也会给冻死。”转了半天,总算找到一 处破庙。发现墙角有一堆玉米秸秆,便抽了几根点着。这时,他的视线被什么晃了一下,是 一颗金黄的玉米粒!父亲霍地跳起来,将那堆秸秆抱到一边,发现腾出的地方有几十粒玉米。 他把玉米用扁担上缠着的一节铁丝串拿到火上烤。渐渐地,玉米粒变了颜色,发出“噗噗” 的爆裂声,每响一下,父亲的心也跟着”向一下,浑身的每个毛孔似乎都张大了嘴,贪婪地 呼吸着玉米粒散出的芳香。 没等天亮,父亲就又动身了。雪停了,天依然阴沉着脸。走了大半天,总算来到一个 热闹的集镇。 据我父亲后来讲,他在街上走了一阵子,到后来,父亲总算从一个开杂货铺的婆婆那 里讨了一个窝头,半碗稀饭。婆婆摇摇头说,“没见过你这种人,挑着粮讨饭吃。”这时,赵 明又在他耳畔说话了。“别磨蹭了,上路吧。” 父亲浑身一激灵,给婆婆鞠了个躬,挑着担子上路了。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赵明的声音似乎一直跟着他。 傍晚,父亲又到了一个村庄。这一次,他直接在村外的破庙住下了。他紧贴着粮袋子, 忽然嗅到了玉米的气息。他慢慢直起腰,死死盯着面前的粮袋子。“你可真是个死人啊,咋 不抓一把玉米烤着吃呢。”这个念头一冒出来,便再也无法驱赶走了。[来源:Z+ xx+ k.C o m] “你不能,这可是军粮啊。”有人在他耳畔说。他的手火烫似的缩回来。不知过了多久, 他紧了紧腰带,目光又一次移向了粮食挑子。挑子里鼓鼓两袋玉米,偷吃一些根本不会被发 觉。他猛地抓了一把,也顾不上烤了,颤颤地移到嘴边。 “你不能!”那个声音有些凶恶了。 父亲被击垮了,手一松,玉米粒“哗”地落进了袋子。 父亲闭上了眼睛,不敢再看粮袋子了,睡意渐渐向他袭来。’恍惚中,进来个人。是 死鬼赵明。“我一路跟着你啊就是怕你犯错。人就怕鬼迷心窍啊,迷住了就会栽跟头。”赵明 说着拍了拍我父亲的肩膀…… 半下午时,临川县城已在眼前。突然,有人在他背后喊了一声。竟然是区上的通讯 员:”日本人马上要打进来,抗日政府转移了……” “你有没有搞错?”父亲咆哮,“县政府往哪里走了?” “有可能去了顿村。”通讯员说。 父亲看了他一眼,挑起挑子,匆匆地奔着顿村去了。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父亲耳畔又响起了赵明的歌声。 ——选自 2015 年 7 月 3 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 ( ) A.文章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主要人物和 主要事件,同时也点明了本篇故事的主旨。 B.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非常到位,多次描绘的雪景既突出了气候的寒冷, 也衬托出了父亲这次送军粮的无比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