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红色六校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分宜中学、莲花中学、任弼时中学、瑞金一中、南城一中、遂川中学) 命题人:任弼时中学审题人:莲花中学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创造了丰 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中,文房用具亦是其中不可忽 视的组成部分。笔、墨、纸、砚称为文房四宝。而砚则因其具有“坚固,传万世 而不朽,留千古而永存”,在文房四宝中有以砚为首的美誉。砚台是我国特有的 文书工具,它融绘画、雕刻、书法、篆刻等各种艺术于一体,是一种综合艺术品, 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几千年的 古老文明史上,对我国民族的延续和灿烂文化的传播、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宋代是砚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宋代有重文轻武的风尚,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在 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文人在书写之余,讲究用具品位,对案头摆设之砚,开始 追求美的精神享受。他们志趣髙雅,体现在砚台中即表现为讲求砚之品格,追求 砚之境界。在制砚上,他们考究其文化内涵,在继承传统的精致外,将“文人画” 的理念引入砚的制作中,将绘画、书法、诗词、金石等艺术融入其中,创作出了 “文人砚”。体现了文人的本性喜好,直抒内心情怀。 俗语说:武士爱剑,文人好砚。历代文墨客都爱砚,收藏砚,常与砚相伴,因而 有“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一生最相亲傍。”一代文豪苏东坡,兼文学家、 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于一身,其嗜砚成癖,被砚林传为佳话,“东坡玩砚” 也成为绘画创作的传统题材。 米芾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他非常喜爱鉴赏收藏奇石和砚石,有不少逸闻趣 事。有得砚石砚山“抱眠三日”之说。还曾以一方歙砚与人换地,后一直怀念失 去的宝砚,他写道:“此石不复见,我诗空叹息。惟有玉蟾蜍,向余频泪滴。” 对歙砚的钟情可见一斑。在清代文人余怀所著的《砚林》载:“宋徽宗命米元章 书大屏风,顾左右取笔砚,徽宗指御案端砚,使就用之。书毕,即捧砚跪请曰 此砚经臣濡染,不堪复上御。’徽宗大笑,因以赐,元章拜谢,抱砚而趋,墨 汁沾渍袍袖。”因此,米芾被称为“砚痴”、“米颠”。在我国砚文化历史上 米芾是一位重要人物。他著写的《砚史》,从砚石质到砚台形制等诸多方面,均 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他到过端州,并亲临砚坑考察过。写下有关论述,还亲自参 与端砚的创作。对砚的制作工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除此以外,还有不少文人, 如唐洵、欧阳修、王安石、蔡襄等等,他们或参与制砚,或为砚作铭,留下丰富 的砚文、砚诗和重要的著作,为后人所传诵,正是他们这些文人合力将宋代砚文 化推上一个高潮,为砚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文化有雅俗之分,而砚台是文人雅士的爱物。从经典中取材,追求“得象之外”, 体现“清雅飘逸”的意境和情怀,没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是难以如此传神地 表现于方寸的砚台上的。总之,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环境,成 就了文人士大夫诗意的情怀和文人的审美取向,使宋砚的端庄典雅成为后世尊崇 的典范,将砚的功用美推向高峰,也把砚的文化引向更高的境界。 方寸之砚其实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宋代砚的价值, 不仅在文物与历史的研究上,也不仅在审美与工艺层面上,而更应在其体现出来
江西省红色六校 2015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分宜中学、莲花中学、任弼时中学、瑞金一中、南城一中、遂川中学) 命题人:任弼时中学 审题人:莲花中学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创造了丰 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中,文房用具亦是其中不可忽 视的组成部分。笔、墨、纸、砚称为文房四宝。而砚则因其具有“坚固,传万世 而不朽,留千古而永存”,在文房四宝中有以砚为首的美誉。砚台是我国特有的 文书工具,它融绘画、雕刻、书法、篆刻等各种艺术于一体,是一种综合艺术品, 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几千年的 古老文明史上,对我国民族的延续和灿烂文化的传播、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宋代是砚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宋代有重文轻武的风尚,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在 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文人在书写之余,讲究用具品位,对案头摆设之砚,开始 追求美的精神享受。他们志趣高雅,体现在砚台中即表现为讲求砚之品格,追求 砚之境界。在制砚上,他们考究其文化内涵,在继承传统的精致外,将“文人画” 的理念引入砚的制作中,将绘画、书法、诗词、金石等艺术融入其中,创作出了 “文人砚”。体现了文人的本性喜好,直抒内心情怀。 俗语说:武士爱剑,文人好砚。历代文墨客都爱砚,收藏砚,常与砚相伴,因而 有“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一生最相亲傍。”一代文豪苏东坡,兼文学家、 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于一身,其嗜砚成癖,被砚林传为佳话,“东坡玩砚” 也成为绘画创作的传统题材。 米芾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他非常喜爱鉴赏收藏奇石和砚石,有不少逸闻趣 事。有得砚石砚山“抱眠三日”之说。还曾以一方歙砚与人换地,后一直怀念失 去的宝砚,他写道:“此石不复见,我诗空叹息。惟有玉蟾蜍,向余频泪滴。” 对歙砚的钟情可见一斑。在清代文人余怀所著的《砚林》载:“宋徽宗命米元章 书大屏风,顾左右取笔砚,徽宗指御案端砚,使就用之。书毕,即捧砚跪请曰: ‘此砚经臣濡染,不堪复上御。’徽宗大笑,因以赐,元章拜谢,抱砚而趋,墨 汁沾渍袍袖。”因此,米芾被称为“砚痴”、“米颠”。在我国砚文化历史上, 米芾是一位重要人物。他著写的《砚史》,从砚石质到砚台形制等诸多方面,均 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他到过端州,并亲临砚坑考察过。写下有关论述,还亲自参 与端砚的创作。对砚的制作工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除此以外,还有不少文人, 如唐洵、欧阳修、王安石、蔡襄等等,他们或参与制砚,或为砚作铭,留下丰富 的砚文、砚诗和重要的著作,为后人所传诵,正是他们这些文人合力将宋代砚文 化推上一个高潮,为砚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文化有雅俗之分,而砚台是文人雅士的爱物。从经典中取材,追求“得象之外”, 体现“清雅飘逸”的意境和情怀,没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是难以如此传神地 表现于方寸的砚台上的。总之,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环境,成 就了文人士大夫诗意的情怀和文人的审美取向,使宋砚的端庄典雅成为后世尊崇 的典范,将砚的功用美推向高峰,也把砚的文化引向更高的境界。 方寸之砚其实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宋代砚的价值, 不仅在文物与历史的研究上,也不仅在审美与工艺层面上,而更应在其体现出来
的文化价值方面。在砚文化方面,砚所蕴含的人文情怀最显著,最激动人心,最 令人难以忘怀。品尝它,是一种享受。传播它,是一种责任。在当代社会,传承 优秀的砚文化,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作用。(选自《宋代砚 台蕴含的人文情怀》,有删改) 1.下列关于“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砚业蓬勃发展,除了继承传统的精致外,文人还将“文人画”的理念引 入砚的制作中,将绘画、书法、诗词、金石等艺术融入其中,创作出了“文人砚” B.宋砚端庄典雅,是宋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结晶,是宋代文化艺 术的最高成就,成为后世尊崇的典范。 C.米芾的《砚史》对砚石质地、砚台形制等方面均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他还曾 实地考察砚坑并参与端砚的创作,对砚的制作工艺有重大影响 D.融绘画、雕刻、书法、篆刻等各种艺术于一体的砚台,不仅是一种文书工具 还是一种综合艺术品;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砚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延续和灿烂文化的传播、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 承优秀的砚文化,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作用。 B.砚台是文人雅士的爱物,文化修养高的文人能以方寸之砚传神地表达自己的 诗意情怀,体现自己的审美取向 C.方寸之砚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情怀,这种人文情怀最 令人难以忘怀,值得人们去品味和传播。 D.“东坡玩砚”成为绘画创作的题材,米芾得砚山“抱眠三日”广为流传,这 两个事例说明不同门类的艺术之间存在着相互借鉴的可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有雅俗之分,而有着文房四宝之首的美誉的砚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 他们爱砚,正如武士爱剑,美人爱镜 B.宋代有重文轻武的社会风尚,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宋 代文人讲求砚台风格,追求砚台境界,表现出高雅的志趣。 C.宋代文人合力将宋代砚文化推上了一个高潮,为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 献,他们或者参与制砚,或者为砚作铭,留下了很多的砚文、砚诗。 D.宋代砚台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也有着很高的价值,其价值不仅体现在 审美与工艺方面,也体现在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方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崔瑗字子玉,早孤,锐志好学,尽能传其父业。年十八游学京师,遂明天官、历 数、《京房易传》。主儒宗之。与扶风马融、南阳张衡特相友好 年四十余,始为郡吏。以事系东郡发干狱。狱掾善为《礼》,瑗间考讯时,辄问 以《礼》说。其专心好学,虽颠沛必于是。后事释归家。 后辟车骑将军阎显府。时阎太后称制,显入参政事。先是,安帝废太子为济阴王, 而以北乡侯为嗣。瑗以侯立不以正,知显将败。欽说令废立,而显日沉醉,不能 得见。乃谓长史陈禅曰:“中常侍江京、陈达等,得以嬖宠惑蛊先帝,遂使废黜 正统,扶立疏孽。少帝即位,发病庙中。今欲与长史君共求见,说将军白太后, 收京等,废少帝,引立济阴王,必上当天心,下合人望。若拒违天意,久旷神器 则将以无罪并辜元恶。此所谓祸福之会,分功之时。”禅犹豫未敢从。会北乡侯
的文化价值方面。在砚文化方面,砚所蕴含的人文情怀最显著,最激动人心,最 令人难以忘怀。品尝它,是一种享受。传播它,是一种责任。在当代社会,传承 优秀的砚文化,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作用。(选自《宋代砚 台蕴含的人文情怀》,有删改) 1.下列关于“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砚业蓬勃发展,除了继承传统的精致外,文人还将“文人画”的理念引 入砚的制作中,将绘画、书法、诗词、金石等艺术融入其中,创作出了“文人砚”。 B.宋砚端庄典雅,是宋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结晶,是宋代文化艺 术的最高成就,成为后世尊崇的典范。 C.米芾的《砚史》对砚石质地、砚台形制等方面均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他还曾 实地考察砚坑并参与端砚的创作,对砚的制作工艺有重大影响。 D.融绘画、雕刻、书法、篆刻等各种艺术于一体的砚台,不仅是一种文书工具, 还是一种综合艺术品;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砚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延续和灿烂文化的传播、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 承优秀的砚文化,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作用。 B.砚台是文人雅士的爱物,文化修养高的文人能以方寸之砚传神地表达自己的 诗意情怀,体现自己的审美取向。 C.方寸之砚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情怀,这种人文情怀最 令人难以忘怀,值得人们去品味和传播。 D.“东坡玩砚”成为绘画创作的题材,米芾得砚山“抱眠三日”广为流传,这 两个事例说明不同门类的艺术之间存在着相互借鉴的可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有雅俗之分,而有着文房四宝之首的美誉的砚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 他们爱砚,正如武士爱剑,美人爱镜。 B.宋代有重文轻武的社会风尚,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宋 代文人讲求砚台风格,追求砚台境界,表现出高雅的志趣。 C.宋代文人合力将宋代砚文化推上了一个高潮,为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 献,他们或者参与制砚,或者为砚作铭,留下了很多的砚文、砚诗。 D.宋代砚台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也有着很高的价值,其价值不仅体现在 审美与工艺方面,也体现在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方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崔瑗字子玉,早孤,锐志好学,尽能传其父业。年十八游学京师,遂明天官、历 数、《京房易传》。主儒宗之。与扶风马融、南阳张衡特相友好。 年四十余,始为郡吏。以事系东郡发干狱。狱掾善为《礼》,瑗间考讯时,辄问 以《礼》说。其专心好学,虽颠沛必于是。后事释归家。 后辟车骑将军阎显府。时阎太后称制,显入参政事。先是,安帝废太子为济阴王, 而以北乡侯为嗣。瑗以侯立不以正,知显将败。欲说令废立,而显日沉醉,不能 得见。乃谓长史陈禅曰:“中常侍江京、陈达等,得以嬖宠惑蛊先帝,遂使废黜 正统,扶立疏孽。少帝即位,发病庙中。今欲与长史君共求见,说将军白太后, 收京等,废少帝,引立济阴王,必上当天心,下合人望。若拒违天意,久旷神器, 则将以无罪并辜元恶。此所谓祸福之会,分功之时。”禅犹豫未敢从。会北乡侯
薨,孙程立济阴王,是为顺帝。阎显兄弟悉伏诛,瑗坐被斥。门生苏袛具知瑗谋, 欲上书言状,瑗闻而遽止之。时陈禅为司隶校尉,召瑗谓曰:“第听祗上书,禅 请为之证。”瑗曰:“此譬犹儿妾屏语耳,愿使君勿复出口。”遂辞归,不复应 州郡命。 久之,大将军梁商初开幕府,复首辟瑗。以疾固辞。岁中举茂才,迁汲令。在事 数言便宜,为人开稻田数百顷。视事七年,百姓歌之 汉安初,大司农胡广、少府窦章共荐瑗宿德大儒,从政有迹,不宜久在下位。由 此迁济北相。时李固为太山太守,美瑗文雅,奉书礼至殷勤。岁余,光禄大夫杜 乔为八使,徇行郡国,以臧罪奏瑗,征诣廷尉。瑗上书自讼,得理出。会病卒, 年六十六。临终,顾命子寔曰:“夫人禀天地之气以牛,及其终也,归精于天 还骨于地。何地不可臧形骸,勿归故里,其赠赠之物,羊豕之奠,一不得受。 寔奉遗令,遂留葬洛阳。 瑗高于文辞,尤善为书、记、箴、铭,所著凡五十七篇,诸能为文者皆自以弗及。 瑗爱士,好宾客,盛修肴膳,单极滋味,不问余产。居常蔬食菜羹而已。家无担 石储,当世清之 4.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阎太后称制称制:行使皇帝的权力。 B.若拒违天意,久旷神器神器:皇帝的宝座 C.此譬犹儿妾屏语耳儿妾:对儿童妇女的蔑称 D.在事数言便宜便宜:见机行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明崔瑗“宿德大儒”和“从政有迹”的一组是() 年十八游学京师,遂明天官、历数、《京房易传》/在事数言便宜,为人开 稻田数百顷 B、与扶风马融、南阳张衡特相友好/瑷间考讯时,辄问以《礼》说 C、所著凡五十七篇,诸能为文者皆自以弗及/视事七年,百姓歌之 D、时李固为太山太守,美瑗文雅,奉书礼至殷勤/家无担石储,当世清之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崔瑗到京师求学,所学范围很广,天文、历法都有所涉及。即使在被关进监 狱受审期间,监狱长还曾向他请教《礼经》方面的问题。 B.顺帝继位之前,曾被安帝废为济阴王,另立北乡侯为太子,崔瑗认为这种做 法不合正统,于是想和陈禅一起劝阎显把握好时机,拥立济阴王。但陈禅没有这 样做。济阴王即位后,杀了阎显,崔瑗也被牵连。陈禅要苏袛说出真相,被苏祗 拒绝 C.崔瑗喜欢交朋结友,不仅当时的文化名人马融、张衡与他友谊很深,而且当 时许多重要官员如大将军梁商、大司农胡广、光禄大夫杜乔、太山太守李固等对 他都极为推崇。 D.崔瑗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充当幕僚时能积极为其主出谋划策,担任县令时 积极为老百姓开垦稻田数百顷;但是他不过问家里的生计,平时也只是粗茶淡饭, 当时之人很称赞他的清廉,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欲说令废立,而显日沉醉,不能得见(4分) 译文 (2)夫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及其终也,归精于天,还骨于地。何地不可臧形骸(6 分)
薨,孙程立济阴王,是为顺帝。阎显兄弟悉伏诛,瑗坐被斥。门生苏祗具知瑗谋, 欲上书言状,瑗闻而遽止之。时陈禅为司隶校尉,召瑗谓曰:“第听祗上书,禅 请为之证。”瑗曰:“此譬犹儿妾屏语耳,愿使君勿复出口。”遂辞归,不复应 州郡命。 久之,大将军梁商初开幕府,复首辟瑗。以疾固辞。岁中举茂才,迁汲令。在事 数言便宜,为人开稻田数百顷。视事七年,百姓歌之。 汉安初,大司农胡广、少府窦章共荐瑗宿德大儒,从政有迹,不宜久在下位。由 此迁济北相。时李固为太山太守,美瑗文雅,奉书礼至殷勤。岁余,光禄大夫杜 乔为八使,徇行郡国,以臧罪奏瑗,征诣廷尉。瑗上书自讼,得理出。会病卒, 年六十六。临终,顾命子寔曰:“夫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及其终也,归精于天, 还骨于地。何地不可臧形骸,勿归故里,其赗赠之物,羊豕之奠,一不得受。” 寔奉遗令,遂留葬洛阳。 瑗高于文辞,尤善为书、记、箴、铭,所著凡五十七篇,诸能为文者皆自以弗及。 瑗爱士,好宾客,盛修肴膳,单极滋味,不问余产。居常蔬食菜羹而已。家无担 石储,当世清之。 4.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阎太后称制 称制:行使皇帝的权力。 B.若拒违天意,久旷神器 神器:皇帝的宝座 C.此譬犹儿妾屏语耳 儿妾:对儿童妇女的蔑称。 D.在事数言便宜 便宜:见机行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明崔瑗“宿德大儒”和“从政有迹”的一组是() A、年十八游学京师,遂明天官、历数、《京房易传》/ 在事数言便宜,为人开 稻田数百顷 B、与扶风马融、南阳张衡特相友好/ 瑷间考讯时,辄问以《礼》说 C、所著凡五十七篇,诸能为文者皆自以弗及/ 视事七年,百姓歌之 D、时李固为太山太守,美瑗文雅,奉书礼至殷勤/ 家无担石储,当世清之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崔瑗到京师求学,所学范围很广,天文、历法都有所涉及。即使在被关进监 狱受审期间,监狱长还曾向他请教《礼经》方面的问题。 B.顺帝继位之前,曾被安帝废为济阴王,另立北乡侯为太子,崔瑗认为这种做 法不合正统,于是想和陈禅一起劝阎显把握好时机,拥立济阴王。但陈禅没有这 样做。济阴王即位后,杀了阎显,崔瑗也被牵连。陈禅要苏祗说出真相,被苏祗 拒绝。 C.崔瑗喜欢交朋结友,不仅当时的文化名人马融、张衡与他友谊很深,而且当 时许多重要官员如大将军梁商、大司农胡广、光禄大夫杜乔、太山太守李固等对 他都极为推崇。 D.崔瑗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充当幕僚时能积极为其主出谋划策,担任县令时 积极为老百姓开垦稻田数百顷;但是他不过问家里的生计,平时也只是粗茶淡饭, 当时之人很称赞他的清廉。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欲说令废立,而显日沉醉,不能得见(4 分) 译文: (2) 夫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及其终也,归精于天,还骨于地。何地不可臧形骸(6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水调歌头建炎庚戌题吴江 无名氏0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 舟一叶,归去老渔蓑。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欲泻三江雪浪, 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注释:①一说作者是宋朝南渡词人张元干。②银艾,银是银印,艾是拴印的绶 带,因为用艾草染成绿色,所以叫艾。③三江:流入太湖的吴淞江、娄江、东 江。④挽天河,出自杜甫《洗兵马》最后两句: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 不用。 8.词的开篇“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写往日太湖之游那么轻松愉快的, 目的是什么?请结合上片简要分析。(5分) 9.“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运用了什么典故?请简要阐述“起悲歌”的原 因是什么?。(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爱莲说》中,周敦颐运用正衬的手法塑造莲花的形象,评价菊花是“”, 莲花是“”,更突出了对莲花的喜爱。 (2)《念奴娇》中苏轼用“,”两句,感慨人生的短暂,才会情不自禁倒 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 (3)杜甫的《登髙》中,诗人节表现个人潦倒困苦、借酒浇愁,深刻地表达自 己因国难家愁而悲愤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外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铁圈 (俄)索洛杜布 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 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 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 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髙髙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 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 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①老头甩 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岀呆痴的笑容。 “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 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
译文: (二)古代诗歌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水调歌头 建炎庚戌题吴江 无名氏①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 舟一叶,归去老渔蓑。银艾②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欲泻三江③雪浪, 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④!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注释:①一说作者是宋朝南渡词人张元干。 ②银艾,银是银印,艾是拴印的绶 带,因为用艾草染成绿色,所以叫艾。 ③三江:流入太湖的吴淞江、娄江、东 江。 ④挽天河,出自杜甫《洗兵马》最后两句: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 不用。 8.词的开篇“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写往日太湖之游那么轻松愉快的, 目的是什么?请结合上片简要分析。(5 分) 9.“ 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运用了什么典故?请简要阐述“起悲歌”的原 因是什么?。(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爱莲说》中,周敦颐运用正衬的手法塑造莲花的形象,评价菊花是“ ”, 莲花是“ ”,更突出了对莲花的喜爱。 (2)《念奴娇》中苏轼用“ , ”两句,感慨人生的短暂,才会情不自禁倒一 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 (3)杜甫的《登高》中,诗人节表现个人潦倒困苦、借酒浇愁,深刻地表达自 己因国难家愁而悲愤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外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铁 圈 (俄)索洛杜布 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 4 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那孩子天真活 泼,面色绯红。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 照看着自己的儿子。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 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他把棒子举得高高的,本来没有那种必要,可他 就是那么做的。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一个双手粗糙、衣服 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①老头用 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 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
当他一一这个老头儿一一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 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 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 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 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艺 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一一家他从幼年 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 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地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 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 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 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 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 箍。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 望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小心地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 圆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地把它拿回家去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 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 什么要拣,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男孩的玩 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圆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 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 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 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 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 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 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圆箍 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 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 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棒高高地举过头去。 他仿佛觉得自己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 地微笑着跟在后面 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 嘴里迸发出来。 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 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 圈,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
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即使现在, 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 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他 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 高兴的事。 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心想:“这种玩艺 没有意思。”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 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 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机器隆隆地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 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 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 没在机器声里。 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 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在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 箍。老头高兴得发抖,昏花的老眼流下了泪水。一种意外的,几乎没有想过的愿 望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小心地四面张望了一下,然后弯下腰哆哆嗦嗦地捡起那个 圆箍,虽然他面带笑容,但还是不大好意思地把它拿回家去。 没人看见他,也没有人问他。这与别人有什么相干?一个小穷老头捡了一个无论 对谁都没有用处的旧箍,谁会管呢?可他还是提心吊胆地偷偷把它拿走了。他为 什么要拣,为什么要把它拿回家,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由于它像那个男孩的玩 具,所以他才把它带回家来。 圆箍在老头家破旧的房子里放了几天,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就把它拿出来看看, 因为这个肮脏的铁箍对他是个安慰,使那个经常出现在他梦境中的幸福的小男 孩,终于变得更加真实了。 一个晴朗、温暖的早晨,当城里树上的鸟正叫得比往常更加欢快的时候,老头早 早起了床,洗漱完毕,便拿着他捡来的铁箍出了城。 他一路咳嗽,穿过了枝叶茂密的森林。他不明白这些阴暗的树木为何这样寂静, 还散发着奇特的香气,那些昆虫也令他惊奇。露水正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那里 既没有嘈杂声,也没有灰尘,树林后面是一片柔和、奇妙而暗淡的景色。 老头折下一根干树枝穿上圆箍。 他眼前展现出一片明亮寂静的田野,青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老头突然用那根 树枝做成的木棒滚起铁箍来,铁箍轻松地在田野里滚动,老头跟在后面跑,他笑 逐颜开,像那个跟着铁圈跑的小男孩一样,有时也将棒高高地举过头去。 他仿佛觉得自己再一次变成了一个有教养的幸福的小孩,并且好像感到母亲慈祥 地微笑着跟在后面。 灰白的胡须在憔悴的脸庞上颤抖着,不住的笑声和咳嗽声同时从他那没有牙齿的 嘴里迸发出来。 老头喜欢早晨到树林里来滚铁箍,有时他也怕人看见笑话他,一想到这里,他便 感到有一种难堪的羞愧。羞愧又进而发展为恐惧,致使双腿开始发软,他一面滚 圈,一面警惕地看着四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