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市地区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 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 效 3.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三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中国小说的传统重新擦亮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小说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传统 中国小说在演进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叙事传统,比如说潜在的“四季结构”。西方文学 中的长篇虚构叙事,从史诗发展而来,因此非常重视叙述一个完整的事件,即叙述一个开头、 发展、结尾过程俱全的故事。“结构的完整性”往往成为评价一部西方长篇小说的标准。中 国小说也注重讲故事,但往往不是紧紧围绕着小说主人公,包含了故事的发展和高潮的严密 的叙事结构,而是在故事的结构之外,常常还有另一重潜在的结构,比如明清长篇小说中的 “四季”,或者说“季节的转换”。 以《红楼梦》为例。“四季”具有对应人物、家族命运的叙事功能,同时小说虽然以宝 黛的情感发展线索重点写了几大事件,但还有一个潜在的结构,便是“季节的转换”。在此 基础上,写庆寿、看戏、结社、消夏、过冬,以及一应的衣饰、食物。一部《红楼梦》,不过 写几年的春去秋来,便写出了中国人“恒常”的人生与面对自然的心灵世界。而在这“恒常” 的底色之上,作者写出世事、命运的“无常”,增加了悲剧感。 “四季”这一潜在的结构方式很少受到当代写作者的重视。“四季”代表的是“日 常”“恒常”,代表一种自然、复沓之美,代表编织其中的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而当下的 一些小说,具体的故事情节背后,往往是时代的背景和宏大的思想框架,与“四季”的旨趣 相去甚远。而先锋浪潮中,西方现代与后现代的文学技巧轮番上演,小说的主体不再是故事 人物,有时甚至只是叙事行为,更是与之南辕北辙, 另外,中国小说特别是白话小说中常常使用对话来表现人物,通过语言使人物的个性鲜
齐市地区 2018—2019 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2019.4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 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 效。 3.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三。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中国小说的传统重新擦亮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小说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传统。 中国小说在演进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叙事传统,比如说潜在的“四季结构”。西方文学 中的长篇虚构叙事,从史诗发展而来,因此非常重视叙述一个完整的事件,即叙述一个开头、 发展、结尾过程俱全的故事。“结构的完整性”往往成为评价一部西方长篇小说的标准。中 国小说也注重讲故事,但往往不是紧紧围绕着小说主人公,包含了故事的发展和高潮的严密 的叙事结构,而是在故事的结构之外,常常还有另一重潜在的结构,比如明清长篇小说中的 “四季”,或者说“季节的转换”。 以《红楼梦》为例。“四季”具有对应人物、家族命运的叙事功能,同时小说虽然以宝 黛的情感发展线索重点写了几大事件,但还有一个潜在的结构,便是“季节的转换”。在此 基础上,写庆寿、看戏、结社、消夏、过冬,以及一应的衣饰、食物。一部《红楼梦》,不过 写几年的春去秋来,便写出了中国人“恒常”的人生与面对自然的心灵世界。而在这“恒常” 的底色之上,作者写出世事、命运的“无常”,增加了悲剧感。 “四季”这一潜在的结构方式很少受到当代写作者的重视。“四季”代表的是“日 常”“恒常”,代表一种自然、复沓之美,代表编织其中的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而当下的 一些小说,具体的故事情节背后,往往是时代的背景和宏大的思想框架,与“四季”的旨趣 相去甚远。而先锋浪潮中,西方现代与后现代的文学技巧轮番上演,小说的主体不再是故事、 人物,有时甚至只是叙事行为,更是与之南辕北辙。 另外,中国小说特别是白话小说中常常使用对话来表现人物,通过语言使人物的个性鲜
活生动、跃然纸上,对话甚至用来表现故事。美国汉学家浦安迪观察到,中国的主流文学, 言”往往重于“事”,“事”常常被“非事”打断。也就是说,西方文学更重“事” 说注重描写事件的发展过程。而中国小说,往往对人物的语言投入更大的关注。我们对中国 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印象深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言使他成为一个活灵活现、神情毕肖的个 人,所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注重人物的语言,重视说话人的“声口”,以语言来表现人,是中国小说的又一个优秀 传统。金圣叹评《水浒传》的好处,认为“《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 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施耐庵以一心所运,而一百八人各自入妙 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大致呈现出两个趋向,一是模仿西方的小说技巧,一是网络化的快 速写作。对于认真探索小说艺术的写作者们来说,西方的小说技巧固然值得借鉴,但写好人 物语言、仔细揣摩人物“声口”,或许也是我们不该放弃的并未远去的小说传统 (选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1月13日16版作者:王晶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小说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四季结构”叙事传统,在每篇小说中都 会有对应四季的故事。 B.西方小说和中国古典小说都重视讲故事,但西方小说更重视故事的完整性,而中国小说往 往还有潜在的“四季结构 C.“四季结构”所反映的是中国古典小说对日常、恒常等社会美、复沓美的重视,它代表编 织其中的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 D.过分地追求时代背景和宏大的思想框架,使中国当代小说丢掉了传统小说“四季结构 优秀的传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重点论述了中国小说的两个重要传统,一是中国小说自身的叙事传统,二是使用对话 表现人物。 B.文章在论述中国小说的两个传统特点时,都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西方 小说进行比较。 C.文章批评了中国当代作者不重视“四季”这种传统的潜在结构,以至于当下的一些小说失 去了“四季的旨趣”。 D.作者引用美国汉学家浦安迪的研究成果意在说明中国小说往往更注重通过语言使人物个 性鲜活生动
活生动、跃然纸上,对话甚至用来表现故事。美国汉学家浦安迪观察到,中国的主流文学, “言”往往重于“事”,“事”常常被“非事”打断。也就是说,西方文学更重“事”,小 说注重描写事件的发展过程。而中国小说,往往对人物的语言投入更大的关注。我们对中国 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印象深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言使他成为一个活灵活现、神情毕肖的个 人,所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注重人物的语言,重视说话人的“声口”,以语言来表现人,是中国小说的又一个优秀 传统。金圣叹评《水浒传》的好处,认为“《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 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施耐庵以一心所运,而一百八人各自入妙”。 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大致呈现出两个趋向,一是模仿西方的小说技巧,一是网络化的快 速写作。对于认真探索小说艺术的写作者们来说,西方的小说技巧固然值得借鉴,但写好人 物语言、仔细揣摩人物“声口”,或许也是我们不该放弃的并未远去的小说传统。 (选编自《光明日报》2018 年 11 月 13 日 1 6 版作者:王晶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 的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典小说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四季结构”叙事传统,在每篇小说中都 会有对应四季的故事。 B. 西方小说和中国古典小说都重视讲故事,但西方小说更重视故事的完整性,而中国小说往 往还有潜在的“四季结构”。 C. “四季结构”所反映的是中国古典小说对日常、恒常等社会美、复沓美的重视,它代表编 织其中的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 D. 过分地追求时代背景和宏大的思想框架,使中国当代小说丢掉了传统小说“四季结构”这 一优秀的传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重点论述了中国小说的两个重要传统,一是中国小说自身的叙事传统,二是使用对话 表现人物。 B. 文章在论述中国小说的两个传统特点时,都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西方 小说进行比较。 C. 文章批评了中国当代作者不重视“四季”这种传统的潜在结构,以至于当下的一些小说失 去了“四季的旨趣”。 D. 作者引用美国汉学家浦安迪的研究成果意在说明中国小说往往更注重通过语言使人物个 性鲜活生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文学中的长篇虚构叙事,非常重视叙述一个完整的事件,评价一部西方长篇小说的标 准往往是“故事的完整性” B.金圣叹评价《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个人物,每个人都有其性情、气质、形状,及属于自 己个性特征的语言 C.作者认为,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一旦模仿西方技巧和进行网络化快速写作,就会偏离健康发 展的正确道路 D.作者认为,西方小说的传统固然值得借鉴,但对于认真探索小说艺术的写作者们来说,中 国传统更应该继承 【答案】1.B2.B3.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2018年10月30日,悲伤的消息传来。江湖渐远,大侠不再,一个时代落幕了。 先生笔下的刀光剑影和爱恨情仇动地而来,痴迷了无数不分年龄、地域、职业的男女 他创造的“成人的童话”,滋养了无数读者的精神空间。六十年来,先生的作品风靡全球华 人世界,也使中国特有的武侠小说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他在人物塑造、故事营造、 历史寄寓、想象拓展、语言驾驭等各方面都充分展示了高超的水准。他的作品彰显着中华文 化的魅力,他也足以青史留名 材料二: 0 70后 0后 90后 各年龄段人群读金庸作品统计 材料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方文学中的长篇虚构叙事,非常重视叙述一个完整的事件,评价一部西方长篇小说的标 准往往是“故事的完整性”。 B. 金圣叹评价《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个人物,每个人都有其性情、气质、形状,及属于自 己个性特征的语言。 C. 作者认为,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一旦模仿西方技巧和进行网络化快速写作,就会偏离健康发 展的正确道路。 D. 作者认为,西方小说的传统固然值得借鉴,但对于认真探索小说艺术的写作者们来说,中 国传统更应该继承。 【答案】1. B 2. B 3.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 年 10 月 30 日,悲伤的消息传来。江湖渐远,大侠不再,一个时代落幕了。 先生笔下的刀光剑影和爱恨情仇动地而来,痴迷了无数不分年龄、地域、职业的男女。 他创造的“成人的童话”,滋养了无数读者的精神空间。六十年来,先生的作品风靡全球华 人世界,也使中国特有的武侠小说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他在人物塑造、故事营造、 历史寄寓、想象拓展、语言驾驭等各方面都充分展示了高超的水准。他的作品彰显着中华文 化的魅力,他也足以青史留名! 材料二: 材料三:
在金庸笔下,豪气干云、孔武有力、斗狠使勇,充其量只能算个壮士:慷慨任事、忠悯 待人、义薄云天,也只是个一般的侠士,所以杨过一人一雕往来东西南北,问尽天下不平 急公好义排纷解难,人称“神雕大侠”,可杨过却拒不接受那个“大”字 郭靖与杨过在襄阳夜话,郭靖说:“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 然是本份,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 不顾身地助守襄阳,……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 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 这才是侠之大者,这才是侠的最高境界。 材料四: 金庸大师的作品之所以备受读者欢迎,固然首先缘于金庸先生非凡寻常的文学功力,把 林林总总的江湖故事描写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把形形色色的武侠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而善于从中华传统文化宝库汲取思想和文学精髓,聚焦大家深藏心底的“侠客梦 写作品、做文章,则是赢得不同年龄、职业群体情感共鸣和文化共振的一大关键 金庸先生的作品字里行间透射着忠孝节义的鲜明元素,通过对侠义之心、侠骨之气的匠 心演绎,既满足了读者抑恶扬善、伸张正义朴素情怀的宣泄心理,更使大家受到中华传统美 德的熏染。正如金庸先生坦承,“在武侠世界里,男子的责任和感情是仁义为先。仁是对大 众的疾苦冤屈充分关怀,义是竭尽全力做份所当为之事。引申出去就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有道是,文如其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侠骨柔情的荚雄气概,重 信然诺的君子风度,快意恩仇的人生境界,生动地流淌于金庸的笔端,使先生的武侠小说更 具历史、文化厚重感,向世界展现出中华文化、文明的独特魅力,创造了当代武侠小说的辉 煌:金庸先生自身就是侠义精神的践行者。热心参与香港基本法起草的责任担当,六归故里 显露的家国情怀,永远不写自传的淡泊豁达,如此等等,也生动地呈现给我们一个德高望重 的“侠义”形象。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庸先生以其在人物塑造、故事营造、历史寄寓、想象拓展、语言驾驭等方面的成就使得 武侠小说风靡全球 B.材料二表明,从60后到00后,都在读金庸的作品。其中读金庸作品的70后人群数量最 多,90后最少。 C.杨过急公好义排纷解难,但跟郭靖的为国为民、奋不顾身地助守襄阳相比,仍然不敢称为 “大侠
在金庸笔下,豪气干云、孔武有力、斗狠使勇,充其量只能算个壮士;慷慨任事、忠悯 待人、义薄云天,也只是个一般的侠士,所以杨过一人一雕往来东西南北,问尽天下不平事, 急公好义排纷解难,人称“神雕大侠”,可杨过却拒不接受那个“大”字。 郭靖与杨过在襄阳夜话,郭靖说:“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 然是本份,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 不顾身地助守襄阳,……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 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 这才是侠之大者,这才是侠的最高境界。 材料四: 金庸大师的作品之所以备受读者欢迎,固然首先缘于金庸先生非凡寻常的文学功力,把 林林总总的江湖故事描写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把形形色色的武侠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而善于从中华传统文化宝库汲取思想和文学精髓,聚焦大家深藏心底的“侠客梦” 写作品、做文章,则是赢得不同年龄、职业群体情感共鸣和文化共振的一大关键。 金庸先生的作品字里行间透射着忠孝节义的鲜明元素,通过对侠义之心、侠骨之气的匠 心演绎,既满足了读者抑恶扬善、伸张正义朴素情怀的宣泄心理,更使大家受到中华传统美 德的熏染。正如金庸先生坦承,“在武侠世界里,男子的责任和感情是仁义为先。仁是对大 众的疾苦冤屈充分关怀,义是竭尽全力做份所当为之事。引申出去就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有道是,文如其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侠骨柔情的荚雄气概,重 信然诺的君子风度,快意恩仇的人生境界,生动地流淌于金庸的笔端,使先生的武侠小说更 具历史、文化厚重感,向世界展现出中华文化、文明的独特魅力,创造了当代武侠小说的辉 煌;金庸先生自身就是侠义精神的践行者。热心参与香港基本法起草的责任担当,六归故里 显露的家国情怀,永远不写自传的淡泊豁达,如此等等,也生动地呈现给我们一个德高望重 的“侠义”形象。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金庸先生以其在人物塑造、故事营造、历史寄寓、想象拓展、语言驾驭等方面的成就使得 武侠小说风靡全球。 B. 材料二表明,从 60 后到 00 后,都在读金庸的作品。其中读金庸作品的 70 后人群数量最 多,90 后最少。 C. 杨过急公好义排纷解难,但跟郭靖的为国为民、奋不顾身地助守襄阳相比,仍然不敢称为 “大侠
D.金庸先生能把江湖故事描写得绘声绘色,把武侠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是与他高超的文学水 准分不开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庸先生笔下的武侠小说,虽然是虚构的“成人的童话”,但却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滋养了他们的精神空间 B.金庸的创作使中国特有的武侠小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峰,也足以使他青史留名 C.“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金庸武侠小说的核心,也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 D.金庸先生被称为“大侠”,是因为其在作品中传达了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也是因为其亲 身实践了这种精神。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人们喜欢金庸及其作品的原因。 【答案】4.A5.C 6.①非凡的写作功力。②他的作品彰显着中华文化的魅力。③本人德高望重的“侠义”人格 的魅力。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的亭子 李新文 ①不知不觉,我靠近了岳阳楼旁的怀甫亭。 ②那会儿,夕阳与树上的枫叶一个颜色,风一吹,“哗啦啦”落下来,像一种叹息。 片叶子落在我的肩上,停泊了一会儿,画出一个弧,掉在地下。那一刹,我疑心这不止是 种生命的坠落,也是季节的归属。但,不管怎样,都是过程,让生命处于停泊状态的过程。 其实,从石级到怀甫亭不过几十步的路程,但我走得很慢很慢,生怕时间加快脚步的速度 会将十多个世纪浓缩成一瞬。我知道,那掩在树林中的亭子,也同我一样在怀念着一个人的 名字一—杜甫 ③长满苔藓的石板路缓缓伸冋亭子,并在时间里伸向远古的残唐。这条铺在夕阳里的路 正向着北方,是通往古长安的方向。走在路上,分明感觉一千多年前的岁月在向我涌来。秋 阳浓重,不知那个形销骨立的杜工部,是否还站在被秋风卷着茅草乱飞的屋檐下,拄着他的 拐杖长长地叹息?是否还在一叶孤舟里念念不忘他的家国?也许,一路走来,还在一次次吟 诵那痛彻肺腑的《三吏》《三别》吧。先生不到50,已长出满头白发。一阵风吹,皱纹散落一
D. 金庸先生能把江湖故事描写得绘声绘色,把武侠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是与他高超的文学水 准分不开的。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金庸先生笔下的武侠小说,虽然是虚构的“成人的童话”,但却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滋养了他们的精神空间。 B. 金庸的创作使中国特有的武侠小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峰,也足以使他青史留名。 C.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金庸武侠小说的核心,也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 D. 金庸先生被称为“大侠”,是因为其在作品中传达了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也是因为其亲 身实践了这种精神。 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人们喜欢金庸及其作品的原因。 【答案】4. A 5. C 6. ①非凡的写作功力。②他的作品彰显着中华文化的魅力。③本人德高望重的“侠义”人格 的魅力。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的亭子 李新文 ①不知不觉,我靠近了岳阳楼旁的怀甫亭。 ②那会儿,夕阳与树上的枫叶一个颜色,风一吹,“哗啦啦”落下来,像一种叹息。一 片叶子落在我的肩上,停泊了一会儿,画出一个弧,掉在地下。那一刹,我疑心这不止是一 种生命的坠落,也是季节的归属。但,不管怎样,都是过程,让生命处于停泊状态的过程。 其实,从石级到怀甫亭不过几十步的路程,但我走得很慢很慢,生怕时间加快脚步的速度, 会将十多个世纪浓缩成一瞬。我知道,那掩在树林中的亭子,也同我一样在怀念着一个人的 名字——杜甫。 ③长满苔藓的石板路缓缓伸向亭子,并在时间里伸向远古的残唐。这条铺在夕阳里的路 正向着北方,是通往古长安的方向。走在路上,分明感觉一千多年前的岁月在向我涌来。秋 阳浓重,不知那个形销骨立的杜工部,是否还站在被秋风卷着茅草乱飞的屋檐下,拄着他的 拐杖长长地叹息?是否还在一叶孤舟里念念不忘他的家国?也许,一路走来,还在一次次吟 诵那痛彻肺腑的《三吏》《三别》吧。先生不到 50,已长出满头白发。一阵风吹,皱纹散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