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苏在京城任殿中丞直馆判官告院,权开封判官。当时王安石秉政,大力推行新法。苏拭写了《上神宗皇帝书》、《拟进士对御试策》等文,直言不讳批评新法,自然引起当道的不满。苏轼深感任途险恶主动清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乃有通判杭州的任命,苏轼当时三十六岁。途经镇江,他曾到城外长江中的金山寺,拜访了宝觉、圆通二位长老,二者盛情款待,盛情难怯,苏轼宿在寺中,半夜得以观赏江上夜景,不由得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七言古诗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苏轼在京城任 殿中丞直馆判官告院,权开封判官。当时王安石 秉政,大力推行新法。苏拭写了《上神宗皇帝 书》、《拟进士对御试策》等文,直言不讳批评 新法,自然引起当道的不满。苏轼深感仕途险恶, 主动清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乃有通判 杭州的任命,苏轼当时三十六岁。途经镇江,他 曾到城外长江中的金山寺,拜访了宝觉、圆通二 位长老,二者盛情款待,盛情难怯,苏轼宿在寺 中,半夜得以观赏江上夜景,不由得浮想联翩, 写下了这首七言古诗
题解神宗熙宁二年至四年(公元1069一1071年),苏轼在朝任殿中丞、直史馆、权开封府推官等职。这时期王安石为相,大力推行新法,苏轼与安石政见不合,上书表示反对,引起了新党人物的不满,他还曾横遭诬陷,因此深感在朝廷处境孤危,请求外放,于熙宁四年七月离京,赴杭州通判任。途经镇江时,他游览了金山、焦山等名胜,探访宝觉、圆通二僧,并曾夜宿金山寺,此诗作于十一月初三夜
题解 神宗熙宁二年至四年(公元1069—1071 年),苏轼在朝任殿中丞、直史馆、权开封 府推官等职。这时期王安石为相,大力推行 新法,苏轼与安石政见不合,上书表示反对, 引起了新党人物的不满,他还曾横遭诬陷, 因此深感在朝廷处境孤危,请求外放,于熙 宁四年七月离京,赴杭州通判任。途经镇江 时,他游览了金山、焦山等名胜,探访宝觉、 圆通二僧,并曾夜宿金山寺,此诗作于十一 月初三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