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学 教学教案 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会计系
基 础 会 计 学 教 学 教 案 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会计系
《基础会计学》教学教案总说明 编写该教案的依据是成都理工大学《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内容体现了《会 计法》《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的精神。 二、该课程既是会计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因而具有通 用性。其教学任务是:通过系统阐述会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使学 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会计学的基本内容,了解会计学的基本方法。明确会计是随 着社会生产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经济管理活动。 三、该课程既是会计的理论课,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为达到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课堂讲授会计学本专业应安排为 72课时,非会计学专业应安排54学时。同时安排课后作业练习。其课时具体分配见各章 四、该教案的参考书目为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9年修订版 2.《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国务院颁发 3.《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制定 4.《企业会计制度》财政部制定 5.中国人民大学《基础会计》2001年版 6.厦门大学《基础会计》1999年版 7.上海财经大学《基础会计学》2003年版 8.东北财经大学《基础会计》2003年版 9.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2001年版 10.《初级会计实务》财政部编2004年版 11.《中级会计实务一》财政部编2004年版 五、该教案是由赵泽松教授根据其主编的《基础会计》2003年版编制的,该教材于196 年7月被四川省教委评定批准为四川高等院校省级重点建设课程教材,并下达了川教高 1996)49号文 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会计系2004年5月
1 《基础会计学》教学教案总说明 一、编写该教案的依据是成都理工大学《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内容体现了《会 计法》《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的精神。 二、该课程既是会计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因而具有通 用性。其教学任务是:通过系统阐述会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使学 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会计学的基本内容,了解会计学的基本方法。明确会计是随 着社会生产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经济管理活动。 三、该课程既是会计的理论课,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为达到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课堂讲授会计学本专业应安排为 72 课时,非会计学专业应安排 54 学时。同时安排课后作业练习。其课时具体分配见各章。 四、该教案的参考书目为: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1999 年修订版 2.《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国务院颁发 3.《企业会计准则》 财政部制定 4.《企业会计制度》 财政部制定 5.中国人民大学《基础会计》 2001 年版 6.厦门大学《基础会计》 1999 年版 7.上海财经大学《基础会计学》 2003 年版 8.东北财经大学《基础会计》 2003 年版 9.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 2001 年版 10.《初级会计实务》 财政部编 2004 年版 11.《中级会计实务一》 财政部编 2004 年版 五、该教案是由赵泽松教授根据其主编的《基础会计》2003 年版编制的,该教材于 1996 年 7 月被四川省教委评定批准为四川高等院校省级重点建设课程教材,并下达了川教高 〔1996〕49 号文。 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会计系 2004 年 5 月
第一章总论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熟悉会计核算的内容方法体系,了解会计的概念特征 教学重点: 会计的对象 教学难点: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课时分配: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会计的概念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会计是适应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而 产生的。生产需要管理,管理需要核算,核算离不开会计,生产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二、会计的性质 从会计产生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会计所涉及的内容,既与生产力相联系,又与生产关 系相联系,从而构成了会计的“二重性”,即会计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三、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功能。随着生产过程的日趋复杂, 经济管理对会计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会计职能的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不管会计职能内 容怎样发展变化或怎样理解会计职能,会计对任何社会的生产过程都具有反映和监督两大职 能或两大基本职能 四、会计的主要特点 会计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2.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计算和记录 3.有一套专门的方法 五、会计学科体系及其会计的定义 1.按会计管理工作环节划分,它包括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三个部分。 2.按会计研究内容划分,主要包括基础会计学(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 学、管理会计学和审计学等分支学科。 3.按其应用于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领域和经济性质划分,可分为工业企业会计学、商品流 通企业会计学、旅游服务企业会计学、交通运输企业会计学、预算会计学、外商投资企业会 计学、股份制企业会计学等 4.按研究的领域并结合研究的方法划分,可分为会计制度设计、外国会计、比较会计、 会计理论和会计发展史等分支学科 第二节会计的对象 、会计对象
2 第一章 总 论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熟悉会计核算的内容方法体系,了解会计的概念特征。 教学重点: 会计的对象 教学难点: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课时分配: 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会计的概念 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会计是适应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而 产生的。生产需要管理,管理需要核算,核算离不开会计,生产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二、会计的性质 从会计产生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会计所涉及的内容,既与生产力相联系,又与生产关 系相联系,从而构成了会计的“二重性”,即会计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三、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功能。随着生产过程的日趋复杂, 经济管理对会计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会计职能的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不管会计职能内 容怎样发展变化或怎样理解会计职能,会计对任何社会的生产过程都具有反映和监督两大职 能或两大基本职能。 四、会计的主要特点 会计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2.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计算和记录。 3.有一套专门的方法。 五、会计学科体系及其会计的定义 1.按会计管理工作环节划分,它包括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三个部分。 2.按会计研究内容划分,主要包括基础会计学(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 学、管理会计学和审计学等分支学科。 3.按其应用于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领域和经济性质划分,可分为工业企业会计学、商品流 通企业会计学、旅游服务企业会计学、交通运输企业会计学、预算会计学、外商投资企业会 计学、股份制企业会计学等。 4.按研究的领域并结合研究的方法划分,可分为会计制度设计、外国会计、比较会计、 会计理论和会计发展史等分支学科。 第二节 会计的对象 一、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二、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 (一)资产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 来经济利益 1.资产是由于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的。 2.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 3.资产预期会给企业事来经济利益,即资产是可望给企业带来现金流入的经济资源 (二)负债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1.负债是企业的现时义务 2.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三)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所有者权益表明企业的产权关系,即企业归谁所有 所有者权益按其构成的内容不同,可分为投入资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 金和未分配利润 (四)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 总流入。 收入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基本条件 收入的基本特征是经营所得 (五)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费用的基本特征是为取得收入而付出的代价。不是为取得收入而减少的资产或增加的负 债则不属于费用的范围。 (六)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生产经营成果。它是根据收入与费用的合理配比而确定的, 其基本特征是生产经营成果 利润按其形成的内容不同,可分为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 资金运动的两种形态 (一)资金运动的静态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二)资金运动的动态 利润=收入一费用 第三节会计的任务 一)正确及时完整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为加强经济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 会计信息 (二)监督企业经济活动过程,贯彻执行财经法律、法规和制度,同一切违法行为作斗 (三)维护企业的财务信誉,保护投资者权益并使之不受侵犯
3 (一)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二、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 (一)资产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 来经济利益。 1.资产是由于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的。 2.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 3.资产预期会给企业事来经济利益,即资产是可望给企业带来现金流入的经济资源。 (二)负债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1.负债是企业的现时义务。 2.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三)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所有者权益表明企业的产权关系,即企业归谁所有。 所有者权益按其构成的内容不同,可分为投入资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 金和未分配利润。 (四)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 总流入。 收入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基本条件。 收入的基本特征是经营所得。 (五)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费用的基本特征是为取得收入而付出的代价。不是为取得收入而减少的资产或增加的负 债则不属于费用的范围。 (六)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生产经营成果。它是根据收入与费用的合理配比而确定的, 其基本特征是生产经营成果。 利润按其形成的内容不同,可分为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 三、资金运动的两种形态 (一)资金运动的静态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二)资金运动的动态 利润=收入-费用 第三节 会计的任务 (一)正确及时完整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为加强经济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 会计信息。 (二)监督企业经济活动过程,贯彻执行财经法律、法规和制度,同一切违法行为作斗 争。 (三)维护企业的财务信誉,保护投资者权益并使之不受侵犯
(四)加强市场预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第四节会计的方法 一、会计方法的内容 会计方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由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三个部分所组成。 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本环节,会计分析是会计核算的继续和发展,会计检查是对会计核算的 必要补充。 二、会计核算方法 (一)设置会计科目和帐户 (二)复式记帐 (三)填制和审核凭证 (四)登记帐簿 (五)成本计算 (六)财产清查 (七)编制会计报表 第五节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 会计界比较公认的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一般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 量四项内容 )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或会计单位。它是指具有独立的资金,独立经营业务的企业,事 业和行政单位,也即是会计服务的空间范围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正常的情况下,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 经营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出现破产、清算的可能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在会计主体无限期持续经营的基础上,人为地将其划分为的若干会计期间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提供信息主要是以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并且作为计量单位的货币的价 值是相对稳定的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会计核算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是检查会计核算正确与否的依据 (一)客观性原则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三)相关性原则 (四)可比性原则 (五)一致性原则 (六)及时性原则 (七)明晰性原则 (八)权责发生制原则 (九)配比原则
4 (四)加强市场预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第四节 会计的方法 一、会计方法的内容 会计方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由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三个部分所组成。 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本环节,会计分析是会计核算的继续和发展,会计检查是对会计核算的 必要补充。 二、会计核算方法 (一)设置会计科目和帐户 (二)复式记帐 (三)填制和审核凭证 (四)登记帐簿 (五)成本计算 (六)财产清查 (七)编制会计报表 第五节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一、会计核算基本前提 会计界比较公认的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一般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 量四项内容。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或会计单位。它是指具有独立的资金,独立经营业务的企业,事 业和行政单位,也即是会计服务的空间范围。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正常的情况下,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 经营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出现破产、清算的可能。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在会计主体无限期持续经营的基础上,人为地将其划分为的若干会计期间。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提供信息主要是以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并且作为计量单位的货币的价 值是相对稳定的。 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会计核算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是检查会计核算正确与否的依据。 (一)客观性原则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三)相关性原则 (四)可比性原则 (五)一致性原则 (六)及时性原则 (七)明晰性原则 (八)权责发生制原则 (九)配比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