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原子核基本知识简介 图为我国于1988年12月在中科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建 成的重离子加速器HRFL。1992年合成了208Hg,实现了 我国在新核素合成方面零的突破
第 17 章 原子核基本知识简介 图为我国于 1988年12月在中科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建 成的重离子加速器HIRFL。1992年合成了208Hg,实现了 我国在新核素合成方面零的突破
重质量区部分核素图 235Am 小 239pa N 231m 208H 口口已知核素 185Hf 口 稳定核素 0 近物所首次合成的重质量新核素 5Er 口 近物所研究过的核素 N中子胞 稀土区和中等质量区质子滴线附近新核素合成和研究 135Gd c 153 129cg 130cg 研究内羽 新核 新核有 食变性雨 真变制国 直变转图 衰变钢国 度变刷图 半在命11秒 1.1秒 32老秒 371秒 39.0秒 41分 229分 食变性 名延发斯子8延发新子 8延发面子 名痕变 8袁变 8意变 8哀变 图为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合成的八种新核素 首次建立的核衰变纲图及部分研究过的核素
已知核素 稳定核素 近物所首次合成的重质量新核素 近物所研究过的核素 图为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合成的八种新核素 首次建立的核衰变纲图及部分研究过的核素
§17.1原子核的组成及基本性质 一.原子核的组成 1911年卢瑟福建立了原子核的概念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 海森伯提出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假设 表示符号 带电量 静止质量 质子 p +e m,=1.6726231×1027kg 中子 n 不带电 m=1.6749286×10-27kg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实验表明,质子是稳定粒子,自由中 子却是不稳定的
§17.1 原子核的组成及基本性质 一.原子核的组成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 1911年卢 瑟 福建立了原子核的概念 海 森 伯提出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假设 质子 静止质量 中子 p + e 1.672 623 1 10 kg 27 p − m = n 1.674 928 6 10 kg 27 n − m = 表示符号 带电量 不带电 ⚫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实验表明,质子是稳定粒子,自由中 子却是不稳定的
二,原子核的电荷和质量 原子核的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用Z表示。其带电量为+Z® 原子质量单位u定义为: 一个处于基态的中性2C原子质量1/12 1u=1.6605402×1027kg m=1.007276470u mn=1.008644904u 一种核素,用符号X表示。例如符号:9C0 。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核素。例如:H,缸, ·同中子异位素:具有相同中子数的核素。例如:P,©
C 12 6 原子质量 1/12 1u 1.660 540 2 10 kg -27 = 1.007 276 470u mp = 二. 原子核的电荷和质量 原子质量单位u 定义为: 原子核的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用 Z 表示。其带电量为+Ze 一个处于基态的中性 ⚫ 一种核素,用符号 X A Z Co 60 表示。 例如符号: 27 ⚫ 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核素。例如: ⚫ 同中子异位素:具有相同中子数的核素。例如: P S 32 16 31 15 , H H H 3 1 2 1 1 1 , , mn =1.008 644 904u
三,原子核的形状和大小 6~1.20fim 原子核的半径可近似地表示为 R= 对所有核都适 合的一个常量 ·核物质的平均密度 ~2x1017kg/m ●白矮星的密度只有 109~2×101kg/m ●中子星的密度可达到1018kg/m 四.原子核的自旋和磁矩 1.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P P=√I7+1)方 /称为核自旋量子数 ◆讨论 (1)对于不同原子核,I只能取整数或半整数
原子核的半径可近似地表示为 1 3 R = r0A r0 ~1.20fm 对所有核都适 合的一个常量 ⚫ 白矮星的密度只有 10 9 ~ 21011 kg / m3 ⚫ 中子星的密度可达到 1018 kg / m3 ⚫ 核物质的平均密度 ~ 21017 kg / m3 三. 原子核的形状和大小 PI P = I(I +1) I I 称为核自旋量子数 四. 原子核的自旋和磁矩 1. 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 (1) 对于不同原子核, I 只能取整数或半整数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