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教育主体 的公务,因而教师是国家的公务员。 劳动者论。这种观点认为教师是普通的劳动者,教师有权要求保障生活权利和劳动基本权利, 教师在付出劳动的同时,有权要求得到相应的报酬 教师专业性质论。这种观点认为教师的工作是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 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把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心理素质,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关于教师的建议》指出:“教师的工作应被视为专业性职 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确立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三、教师的职责和角色 1、职责:教书育人,既是“经师”,又是“人师”。 2、角色: 传统角色:蜡烛春蚕教书匠“渡船人 教师职业特点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具有多种角色特点 讨论:文章(1“魔术师”面临挑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换;2当代教师:做学生的密友) 问题:如何定位现代教师的角色? 转换原因:终身教育的要求;网络时代教师权威的消解;知识观的变迁:;我国新课程改革的 需要。(书137-140页) 教书匠一教育研究者:教师应以变化发展的观点、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内容和 问题。提高对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和专业水平,改变社会形象(匠-专家):增加工作的挑战性 和乐趣。 独白者一对话者:(权威主义者一民主主义者)似朋友,走下神坛,平等态度讨论真理和生 活,进行信息交流 课程的执行者一课程发展的主体:由课程改革的被动的旁观者变为主动积极的课程开发者, 课程改革才能真正得到实施) 学生学习的评判者一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根据知识传递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转变为以促 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为主要任务,这是最有时代性的教师角色 特征。如何做到:积极地旁观、了解学生:营造平等、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帮助学生培养自律能力,形成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专门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作了规定。 (一)教师的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 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方式的培训。 二)教师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 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 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向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
第四章 教育主体 6 的公务,因而教师是国家的公务员。 劳动者论。这种观点认为教师是普通的劳动者,教师有权要求保障生活权利和劳动基本权利, 教师在付出劳动的同时,有权要求得到相应的报酬。 教师专业性质论。这种观点认为教师的工作是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 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把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心理素质,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关于教师的建议》指出:“教师的工作应被视为专业性职 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确立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三、教师的职责和角色 1、职责:教书育人,既是“经师”,又是“人师”。 2、角色: 传统角色:蜡烛 春蚕 教书匠 “渡船人 教师职业特点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具有多种角色特点。 讨论:文章(1“魔术师”面临挑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换;2 当代教师:做学生的密友) 问题:如何定位现代教师的角色? 转换原因:终身教育的要求;网络时代教师权威的消解;知识观的变迁;我国新课程改革的 需要。(书 137-140 页) 教书匠—教育研究者:教师应以变化发展的观点、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内容和 问题。提高对教学活动 的自觉意识和专业水平,改变社会形象(匠-专家);增加工作的挑战性 和乐趣。 独白者—对话者:(权威主义者—民主主义者)似朋友,走下神坛,平等态度讨论真理和生 活,进行信息交流。 课程的执行者—课程发展的主体:由课程改革的被动的旁观者变为主动积极的课程开发者, 课程改革才能真正得到实施) 学生学习的评判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根据知识传递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转变为以促 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为主要任务,这是最有时代性的教师角色 特征。如何做到:积极地旁观、了解学生;营造平等、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帮助学生培养自律能力,形成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专门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作了规定。 (一)教师的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 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方式的培训。 (二)教师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 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 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向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
第四章教育主体 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四、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特点是由教师的职责任务,以及劳动的对象、内容和手段来决定的。具体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问:老师要求学生打扫清洁,家长来帮忙,结果效果很差。说明了什么? 教师的劳动对象——复杂性首先表现在劳动对象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其次教师的劳 动对象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社区,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学生的能力、兴趣、性格、气质、 爱好等都不一样 因材施教是复杂性的具体表现。 (二)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问:“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什么了什么? 讨论:教师是导演还是从导演到演员的结合? 教师在使用物化手段时必须经过一个主体加工过程。其次,教师的劳动手段除了物化手段以 外,还有依附在教师身上的学识、能力、人格。在教师的整个劳动过程中,他们的作用常常超过 物化手段所起的作用。 教师人格魅力的榜样和师范作用 (三)劳动过程的创造性 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照搬别人教案效果不好”说明了什么? 由于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教育任务的艰巨性,教育内容的不断变化和更新的特点,就决 定了教师的劳动过程具有创造性。列举课堂突发事件处理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教育机 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和学习,不断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变过去教师学习三四年,享受 辈子的惰性观念 (四)劳动方式的个体性 问:教师备课和上课、批改作业是个人还是集体进行?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是以个体劳动为主的形式。从课前的刻苦钻研、冥思苦想, 到课堂上的深浅适度、融会贯通,再到课后的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处处体现出教师劳动的个体 性特点。即使是集体劳动(如集体备课等)也必须建立在个体劳动的基础之上 (五)劳动成果的长效性 问:“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了什么? 教师要正确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要立足学生和社会长远发展认识劳动的作用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人是有思想有个性的,而且常处在变化发展之中。教师的教 育活动不可能采取固定不变的统一模式。同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是在变化发展的,墨守成规是 教育取得成功的大敌。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教育活动必须带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对不 同对象的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上:表现在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不断发展、创新上:还表现在对于变 化了的情况善于作出恰当地处置的教育机智上。所以,一个教师对别人的教育经验不能照搬照抄, 必须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对自己的经验也要不断审视和创新。 (六)劳动量的艰苦性 问:赵朴初同志的《金缕曲》所描绘的:“幼苗茁壮园丁喜,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 燥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费尽了千方百计,他日良材承大厦,赖今朝血汘番番滴。光和 热,无穷际。”说明了什么? 当教师辛苦,尤其是中小学教师,这是人所共知的。他的劳动量是不能简单地用上课的时间 多少来衡量的,他们的大量劳动不是在课上,而是在课下。课下教师不仅要备课和学习,还有大
第四章 教育主体 7 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四、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特点是由教师的职责任务,以及劳动的对象、内容和手段来决定的。具体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问:老师要求学生打扫清洁,家长来帮忙,结果效果很差。说明了什么? 教师的劳动对象——复杂性首先表现在劳动对象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其次教师的劳 动对象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社区,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学生的能力、兴趣、性格、气质、 爱好等都不一样。 因材施教是复杂性的具体表现。 (二)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问:“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什么了什么? 讨论:教师是导演还是从导演到演员的结合? 教师在使用物化手段时必须经过一个主体加工过程。其次,教师的劳动手段除了物化手段以 外,还有依附在教师身上的学识、能力、人格。在教师的整个劳动过程中,他们的作用常常超过 物化手段所起的作用。 教师人格魅力的榜样和师范作用。 (三)劳动过程的创造性 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因材施教”“照搬别人教案效果不好”说明了什么? 由于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教育任务的艰巨性,教育内容的不断变化和更新的特点,就决 定了教师的劳动过程具有创造性。列举课堂突发事件处理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教育机 智。 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和学习,不断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变过去教师学习三四年,享受一 辈子的惰性观念 (四)劳动方式的个体性 问:教师备课和上课、批改作业是个人还是集体进行?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是以个体劳动为主的形式。从课前的刻苦钻研、冥思苦想, 到课堂上的深浅适度、融会贯通,再到课后的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处处体现出教师劳动的个体 性特点。即使是集体劳动(如集体备课等)也必须建立在个体劳动的基础之上。 (五)劳动成果的长效性 问:“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了什么? 教师要正确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要立足学生和社会长远发展认识劳动的作用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人是有思想有个性的,而且常处在变化发展之中。教师的教 育活动不可能采取固定不变的统一模式。同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是在变化发展的,墨守成规是 教育取得成功的大敌。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教育活动必须带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对不 同对象的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上;表现在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不断发展、创新上;还表现在对于变 化了的情况善于作出恰当地处置的教育机智上。所以,一个教师对别人的教育经验不能照搬照抄, 必须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对自己的经验也要不断审视和创新。 (六)劳动量的艰苦性 问:赵朴初同志的《金缕曲》所描绘的:“幼苗茁壮园丁喜,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 燥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费尽了千方百计,他日良材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 热,无穷际。”说明了什么? 当教师辛苦,尤其是中小学教师,这是人所共知的。他的劳动量是不能简单地用上课的时间 多少来衡量的,他们的大量劳动不是在课上,而是在课下。课下教师不仅要备课和学习,还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