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1) 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 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答题方式:卷、笔试。 三、试卷考查各部分内容分值 (一)必答题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学原理100分中外教育史100分教育心理学40 分教育研究方法30分 二)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I道试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I 道试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计人总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1、单项选择题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2、辨析题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简答题6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4、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Ⅲ.考查范围 「考查目标」 2007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2)-教育学原理 1.正确识记教育学的基本事实和基本概念,准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理论 2.能够把握当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和教育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的现实问题,具有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 、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二)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 1.“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西方国家中“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中国历史上“教育学”概念 的出现与发展。2.教育学的发展阶段:教育学的萌芽;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 发展。3.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教育学研究范 式的多样化;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日益广泛。 (四)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 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关系问题,2.教育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问题,3.教育学的科学性与价 值性关系问题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 1.“教育”的词源:中国“教育”概念的词源:西方“教育”概念的词源。2.教育的定义:中国有代表 性的“教育”定义;西方有代表性的“教育”定义。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关于教育构成要素的诸种观点。2.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三)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问题,2.教育本质的论争,3.教育本质讨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1 2007 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1) I.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 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 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 30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卷、笔试。 三、试卷考查各部分内容分值 (一)必答题为 270 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学原理 100 分 中外教育史 100 分 教育心理学 40 分 教育研究方法 30 分。 (二)必选题为 30 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 I 道试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 II 道试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 I 道试题的成绩计人总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1、单项选择题 4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90 分;2、辨析题 3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3、简答题 6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90 分;4、分析论述题 3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90 分。 Ⅲ.考查范围 「考查目标」 2007 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2)-教育学原理 1.正确识记教育学的基本事实和基本概念,准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理论。 2.能够把握当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和教育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的现实问题,具有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二)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 1.“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西方国家中“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中国历史上“教育学”概念 的出现与发展。2.教育学的发展阶段:教育学的萌芽;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20 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 发展。3.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教育学研究范 式的多样化;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日益广泛。 (四)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 1.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关系问题,2.教育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问题,3.教育学的科学性与价 值性关系问题 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 1.“教育”的词源:中国“教育”概念的词源;西方“教育”概念的词源。2.教育的定义:中国有代表 性的“教育”定义;西方有代表性的“教育”定义。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1.关于教育构成要素的诸种观点。2.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三)教育的本质 1.教育的本质问题,2.教育本质的论争,3.教育本质讨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四)教育的发展历程 1.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2.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 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3.文化传统对教育发 展的影响和制约,4.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经济功能,2.教育的政治功能,3.教育的文化功能,4.教育的人口功能 (三)教育与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教育现代化的内容。2.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982年的“战略重点之一”;1987年的“突出战略位置”;1992年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1995年的 “科教兴国”战略:1997年的“优先发展战略”;2002年的“实施优先发展战略”。3.科教兴国、人才 强国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 才培养与教育创新。 四、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一)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2.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智力发展理论:道德发展理论:需要 层次理论等。3.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的定义;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2.环境在 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环境的内涵;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 作用:学校教育的内涵;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4.个 体因素:个体因素的内涵;个体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五、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2.教育目的的作用,3.教育目的 的类型: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4.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渊源,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3.马 克思主义论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当代教育实践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2.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3.实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2.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六、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2.学制确立的依据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制及其改革 1.1951年的学制,2.1958年的学制改革,3.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体制改革: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 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 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七、课程 (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2 四)教育的发展历程 1.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2.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 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3.文化传统对教育发 展的影响和制约,4.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经济功能,2.教育的政治功能,3.教育的文化功能,4.教育的人口功能 (三)教育与现代化 1.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教育现代化的内容。2.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1982 年的“战略重点之一”;1987 年的“突出战略位置”;1992 年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1995 年的 “科教兴国”战略;1997 年的“优先发展战略”;2002 年的“实施优先发展战略”。3.科教兴国、人才 强国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 才培养与教育创新。 四、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一)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2.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智力发展理论;道德发展理论;需要 层次理论等。3.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1.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的定义;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2.环境在 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环境的内涵;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 作用:学校教育的内涵;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4.个 体因素:个体因素的内涵;个体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五、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2.教育目的的作用,3.教育目的 的类型: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4.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渊源,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3.马 克思主义论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当代教育实践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2.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3.实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2.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六、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1.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2.学制确立的依据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制及其改革 1. 1951 年的学制,2. 1958 年的学制改革,3.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体制改革: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 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 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 年《国务院关 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七、课程 (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1.课程的定义及其不同观点,2.课程理论流派:经验主义课程论;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 课程论;存在主义课程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二)课程类型 课程类型的概念,2.主要的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 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实施 (三)课程的组织与实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的特征: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2.课程内容:课程计划:课程 标准:教科书及其他课程资源。3.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取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4课程评价:课 程评价及其意义:课程评价的功能:课程评价的主要类型;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四)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科技 革新与课程变革;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2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 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八、教学 (一)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教学的定义;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2.教学的意义,3.教学的主要任务 (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1.教学理论概述:教学理论的概念;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课程理论的区别:教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脉 络。2.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情感教学理论。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概述: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与基本矛盾。2.教学过程中 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掌握知识与提高能 力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四)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概述: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学模式的结构。2.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程序 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3当代我国主要教学 模式 (五)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六)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概述: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2.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班级 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 授课制的主要特征: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3.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七)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概念及意义,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练习法;参观法。 (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九、德育 )德育概述 1.德育的概念与意义,2.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二)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概述: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的要素。2.德育过程规律 (三)德育原则、方法和途径 德育原则:德育原则的概念: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2.德育方法德育方法的概念:我国中小学 主要的德育方法。3.德育途径 (四)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
3 1.课程的定义及其不同观点,2.课程理论流派:经验主义课程论;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 课程论;存在主义课程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二)课程类型 1.课程类型的概念,2.主要的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 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三)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的特征;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2.课程内容:课程计划;课程 标准;教科书及其他课程资源。3.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取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4 课程评价:课 程评价及其意义;课程评价的功能;课程评价的主要类型;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四)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科技 革新与课程变革;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2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 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八、教学 (一)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教学的定义;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2.教学的意义,3.教学的主要任务 (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1.教学理论概述:教学理论的概念;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课程理论的区别;教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脉 络。2.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情感教学理论。 (三)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概述: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与基本矛盾。2.教学过程中 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掌握知识与提高能 力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四)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概述: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学模式的结构。2.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程序 教学模式;发现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3 当代我国主要教学 模式 (五)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六)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概述: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2.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班级 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3.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七)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概念及意义,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练习法;参观法。 (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九、德育 (一)德育概述 1.德育的概念与意义,2.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二)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概述: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的要素。2.德育过程规律 (三)德育原则、方法和途径 1.德育原则:德育原则的概念;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2.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的概念;我国中小学 主要的德育方法。3.德育途径 (四)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
1.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背景,2.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3.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 主要趋势 十、教师与学生 )教师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教师的概念;教师的地位:教师的作用。2.教师的职责和角色,3.教师的专业素 质,4.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教师资格制度 (二)学生 1.学生的基本属性,2.学生的社会地位学生的权利:学生的义务。3.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概念:师 生关系的特点;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2007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3)一中外教育史 [考查目标] 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 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2.认真阅读有关中外教育思想、教育 制度和教育实施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培养严谨、踏实的学风。3.能够运用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揭示特点与规律,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 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中国古代教育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教育起源与学校萌芽的传说,2.西周的教育制度:“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 育。3.“六艺”教育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2.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3.齐国的稷下学宫,4.孔丘的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与编 订“六经”;“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论教学内容 论教学方法:论道德教育:论教师。5.孟轲的教育思想:孟柯与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 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6.荀况的教育思想:“六经” 传人:“性恶论”与教育作用;培养“大儒”的教育目的;以儒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 方法;论教师。7.墨家的教育思想:“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培养“兼士” 的教育目的;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8.道家的教育思想:老庄 对社会文明的批判:“人法自然”与教育作用:“逍遥”的人格理想: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9.法家 教育思想倡导“耕战”的学派:“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诗书与“以法为教”;禁私学与“以吏为 师”。10.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大学》:《中庸》:《学记》:《乐记》 (三)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1.“独尊儒术”,2.兴办太学,3.建立察举制度,4.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 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5.王充的教育思想:对己谶纬神学的批判: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 目标;论学习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的确立:中央官学体系完 备;地方官学与私学发展。2.科举制度建立: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 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科举制的影响。3.中外教育交流开展。4.韩愈的教育思想:振兴儒学的卫道者 “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思想:论尊师重道。 (五)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学校教育的改革: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兴文教”政策:;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 “苏湖教法”。2.书院的发展: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精神:东林书院与 书院讲会:沽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3.私塾与蒙学教材:私塾的发展与种
4 1.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背景,2.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3.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 主要趋势 十、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1.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教师的概念;教师的地位;教师的作用。2.教师的职责和角色,3.教师的专业素 质,4.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教师资格制度。 (二)学生 1.学生的基本属性,2.学生的社会地位 学生的权利;学生的义务。3.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概念;师 生关系的特点;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2007 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3)-中外教育史 [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 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2.认真阅读有关中外教育思想、教育 制度和教育实施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 料,培养严谨、踏实的学风。3.能够运用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揭示特点与规 律,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 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一、中国古代教育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1.教育起源与学校萌芽的传说,2.西周的教育制度:“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 育。3.“六艺”教育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2.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3.齐国的稷下学宫,4.孔丘的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与编 订“六经”;“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论教学内容; 论教学方法;论道德教育;论教师。5.孟轲的教育思想:孟柯与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 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6.荀况的教育思想:“六经” 传人;“性恶论”与教育作用;培养“大儒”的教育目的;以儒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 方法;论教师。7.墨家的教育思想:“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培养“兼士” 的教育目的;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8.道家的教育思想:老庄 对社会文明的批判;“人法自然”与教育作用;“逍遥”的人格理想;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9.法家的 教育思想倡导“耕战”的学派;“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诗书与“以法为教”;禁私学与“以吏为 师”。10.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大学》;《中庸》;《学记》;《乐记》。 (三)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1.“独尊儒术”,2.兴办太学,3.建立察举制度,4.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 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5.王充的教育思想:对己谶纬神学的批判;关于教育作用与培养 目标;论学习。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1.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的确立;中央官学体系完 备;地方官学与私学发展。2.科举制度建立: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 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科举制的影响。3.中外教育交流开展。4.韩愈的教育思想:振兴儒学的卫道者; “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思想;论尊师重道。 (五)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1.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学校教育的改革: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兴文教”政策;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 “苏湖教法”。2.书院的发展: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精神;东林书院与 书院讲会;沽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3.私塾与蒙学教材:私塾的发展与种
类;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4.朱熹与理学教育思想: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明天理,灭 人欲”与教育作用:论“大学”和“小学”教育;“朱子读书法”。5.王守仁与心学教育思想:王守仁 与“阳明学派”:“致良知”与教育作用;“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六经皆史”与教学内容:论 童教育。 (六)早期启蒙教育思想的产生 1.早期启蒙教育思想,2.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实德实才”的教育目的:“实行” 的教学方法:“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 二、中国近代教育 (一)洋务教育的兴起与近代教育的起步 1.封建教育的衰败与改革派的教育主张,2.教会学校的举办,3.洋务学堂的兴办:洋务学堂的举办与 类别: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4.留学教育的起步:幼童留美;派遣留欧。5.“中体西用”思想的 发展与张之洞的《劝学篇》:“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张之洞与《劝学篇》:“中体西用”的历 史作用和局限。 (二)普及教育思想的提出与近代学制的建立 1.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2维新派的教育实践:兴办学堂;兴办学会、发行报刊;创办京师大学堂: 改革科举制度。3.康有为的教育思想: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大同书》的教育理想。4.梁启超 的教育思想:“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论学制:论师范教育、女 子教育和儿童教育。5.严复的教育思想:“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体用 致”的文化教育观。6.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学制的初步建立:“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 废科举,兴学堂:建立行政体制:;制定教育宗旨。 三)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的建立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与实践,2.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学制;颁布课程标 准。3.蔡元培与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 想。4.二新文化运动与教育变革:新文化运动与教育观念变革;新文化运动与教育改革。5.新文化运动 时期和20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平民教育运动:工读主义教育运动;职业教育思潮:实用主 义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收回教育权运动。 6.1922年“新学制” 三、中国现代教育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党化主义”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 育方针。2.教育制度改革: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戊辰学制”的颁行。3.学校教育发展:初等教 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抗战时期的学校西迁。4.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加强: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高中以下学生的军训 (二)新民主主义教育实践 1.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思想;论教育本质;“全人生指导”与青年 教育。2.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钊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 政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3.干部教育:干部在职培训;干部学校教育:“抗 大”。4.群众教育。5.普通教育:根据地的小学教育: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解放区高等教育的 整顿与建设。6.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三)民主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1.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实践:职业教育的探索;职业教育思想体系.2.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四大教育” 与“三大方式”:“化农民”与“农民化”。3.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乡 村教育的实施。4.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活教育”思想体系。5.陶 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四、外国古代教育 (一)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5 类;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4.朱熹与理学教育思想: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明天理,灭 人欲”与教育作用;论“大学”和“小学”教育;“朱子读书法”。5.王守仁与心学教育思想:王守仁 与“阳明学派”;“致良知”与教育作用;“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六经皆史”与教学内容;论 儿童教育。 (六)早期启蒙教育思想的产生 1.早期启蒙教育思想,2.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实德实才”的教育目的;“实行” 的教学方法;“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 二、中国近代教育 (一)洋务教育的兴起与近代教育的起步 1.封建教育的衰败与改革派的教育主张,2.教会学校的举办,3.洋务学堂的兴办:洋务学堂的举办与 类别;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4.留学教育的起步:幼童留美;派遣留欧。5.“中体西用”思想的 发展与张之洞的《劝学篇》:“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张之洞与《劝学篇》;“中体西用”的历 史作用和局限。 (二)普及教育思想的提出与近代学制的建立 1.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2.维新派的教育实践:兴办学堂;兴办学会、发行报刊;创办京师大学堂; 改革科举制度。3.康有为的教育思想: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大同书》的教育理想。4.梁启超 的教育思想:“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论学制;论师范教育、女 子教育和儿童教育。5.严复的教育思想:“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体用 一致”的文化教育观。6.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学制的初步建立:“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 废科举,兴学堂;建立行政体制;制定教育宗旨。 (三)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的建立 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与实践,2.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学制;颁布课程标 准。3.蔡元培与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 想。4.二新文化运动与教育变革:新文化运动与教育观念变革;新文化运动与教育改革。5.新文化运动 时期和 20 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平民教育运动;工读主义教育运动;职业教育思潮;实用主 义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收回教育权运动。 6. 1922 年“新学制” 三、中国现代教育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党化主义”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 育方针。2.教育制度改革: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戊辰学制”的颁行。3.学校教育发展:初等教 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抗战时期的学校西迁。4.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加强: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高中以下学生的军训。 (二)新民主主义教育实践 1.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思想;论教育本质;“全人生指导”与青年 教育。2.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钊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 政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3.干部教育:干部在职培训;干部学校教育;“抗 大”。4.群众教育。5.普通教育:根据地的小学教育;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解放区高等教育的 整顿与建设。6.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三)民主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1.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实践:职业教育的探索;职业教育思想体系.2.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四大教育” 与“三大方式”;“化农民”与“农民化”。3.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乡 村教育的实施。4.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活教育”思想体系。5.陶 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四、外国古代教育 (一)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