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对峙时期中共的革命道路 错因:对毛泽东探索出正确革命道路后还存在着两种不同道 路的斗争缺乏清醒认识,错误地认为毛泽东探索出正确革命 道路后,中共领导人就全部放弃了“城市中心论”。 正确理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先后失败,已经在实践上 证明照搬苏联的“城市中心论”是错误的,是与中国的国情 不相符的。经过井冈山地区的革命实践,毛泽东提出了符合 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 权”。但是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并没有马上接受这一正确道 路,而是在坚持“城市中心论”,所以1927年之后相当长 的一段时间内,中共党内都存在着两种不同道路的斗争。 11.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 攀因对各时期的根据地的名称记忆不准。 旺事理解:“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 产党控制 地区。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 第6页共25
第 6 页 共 25 页 10.十年对峙时期中共的革命道路 错因:对毛泽东探索出正确革命道路后还存在着两种不同道 路的斗争缺乏清醒认识,错误地认为毛泽东探索出正确革命 道路后,中共领导人就全部放弃了“城市中心论”。 正确理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先后失败,已经在实践上 证明照搬苏联的“城市中心论”是错误的,是与中国的国情 不相符的。经过井冈山地区的革命实践,毛泽东提出了符合 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 权”。但是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并没有马上接受这一正确道 路,而是在坚持“城市中心论”,所以 1927 年之后相当长 的一段时间内,中共党内都存在着两种不同道路的斗争。 11.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 错因:对各时期的根据地的名称记忆不准。 正确理解:“革命根据地”,特指 1927 年至 1937 年,中国 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
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 简称)。 “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 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 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 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解放 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 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12.德国议会、法国议会、美国国会、英国议会的结构与权 力 错因:对四国议会的结构与权力掌握不准确。 正确理解:(1)德国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 议会权力大于帝国议会,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 和联邦议会的批准。(2)法国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少议院权力大于众议院;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总统解散 众议院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任命内阁须经众议院同意。(3) 美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共同行使。(4) 苏国议会由和下院組成,议会的主要权力属于下院,上 第7页共25
第 7 页 共 25 页 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 简称)。 “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 1937 年到 1945 年,即抗日战 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 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 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解放 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 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12.德国议会、法国议会、美国国会、英国议会的结构与权 力 错因:对四国议会的结构与权力掌握不准确。 正确理解:(1)德国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 议会权力大于帝国议会,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 和联邦议会的批准。(2)法国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参议院权力大于众议院;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总统解散 众议院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任命内阁须经众议院同意。(3) 美国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共同行使。(4) 英国议会由上院和下院组成,议会的主要权力属于下院,上
院为最高司法机关,其对下院通过的立法和预算案只有延搁 权 13.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 错因:对二者的关系把握不准确。 正确理解:(1)“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 书,它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 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而“马歇尔计划”比较隐 蔽,它着眼于经济,担负着抗衡苏联和控制西欧的双重任务。 美国企图通过帮助西欧振兴经济、稳定政局,从而稳定资本 主义阵营,联合西欧各国一起对抗苏联。美国企图通过“马 歇尔计划”控制西欧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2)二者的实质 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稳定 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主地位。“马歇尔计划”是更 隐蔽的“杜鲁门主义”,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 用。当然,“马歌尔计划”在客观上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产 少过积极的影响。 联解体 第8页共25
第 8 页 共 25 页 院为最高司法机关,其对下院通过的立法和预算案只有延搁 权。 13.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 错因:对二者的关系把握不准确。 正确理解:(1)“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 书,它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 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而“马歇尔计划”比较隐 蔽,它着眼于经济,担负着抗衡苏联和控制西欧的双重任务。 美国企图通过帮助西欧振兴经济、稳定政局,从而稳定资本 主义阵营,联合西欧各国一起对抗苏联。美国企图通过“马 歇尔计划”控制西欧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2)二者的实质 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稳定 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主地位。“马歇尔计划”是更 隐蔽的“杜鲁门主义”,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 用。当然,“马歇尔计划”在客观上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产 生过积极的影响。 14.苏联解体
错因:认为苏联解体代表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正确理解:苏联解体是各种矛盾和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从 历史上看,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 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的结果;从现实来看,戈尔巴乔夫上台后 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只是 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代表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社会主义 和社会主义模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正 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15.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错因:认为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 本原因。 正确理解:苏联经济的衰退和苏联解体直接导致了两极格局 的终结;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是 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标志;第三世界实力的增强对多极化产生 深刻的影响。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 化。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只是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国与 运动 第9页共25
第 9 页 共 25 页 错因:认为苏联解体代表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正确理解:苏联解体是各种矛盾和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从 历史上看,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 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的结果;从现实来看,戈尔巴乔夫上台后 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只是 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代表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社会主义 和社会主义模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正 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15.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错因:认为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 本原因。 正确理解:苏联经济的衰退和苏联解体直接导致了两极格局 的终结;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是 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标志;第三世界实力的增强对多极化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 化。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只是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16.中国与不结盟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