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12级高三下期入学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I卷答案涂在机读卡上,第Ⅱ卷(除作文)写在答 题卷上,作文写在作文纸上 第丨卷(选择题共30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怃然/繁芜笨拙/茁壮哄抢/烘托姹紫嫣红/叱咤风云 B.缱绻/谴责炽热/整饬浸渍/恣睢殚精竭虑/箪食壶浆 C.屏气/摒弃剽窃/漂白褴褛/伛偻妍媸毕露/嗤之以鼻 D.绯红/芳菲歆羡/谙习悄然/讥诮层见叠出/瑕瑜互见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融洽筹划名信片咬文嚼字 B.坐镇沉缅擦边球头头是道 C.宣泄鄙薄绿茵场能屈能伸 D.装祯熟稔缉私队铤而走险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物质匮乏的时代一去不返,老百姓的文 化追求也水涨船高,参加高层次高品位文化活动的人数与日俱增。 B.在2008年围棋“名人”战五番棋比赛中,小将朴文尧连下两城,第三局古力反戈一击 总算在悬崖边上站住了脚。 C.川菜历史悠久,在八大菜系中拥有一席之地。我们要不断创新,博采众长,加强川菜饮食 文化建设,以文化特色让整个产业源远流长地发展下去 D.清明假至,成都烟雨迷蒙,轻风拂面,杏花掩映,细草多情,无需青箬笠,无需绿蓑衣 就这样栉风沐雨,让我们去尽情享受这生活的优雅与舒适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有专家认为,以标榜草根创新精神为幌子的山寨文化泛滥的原因,是由于中国知识产权意 识严重缺位所致 B.所谓费改税,就是把过去各类收费和公路的养护、管理,以及与水路的养护、管理等有关 的费用改成燃油消费税 C.已经出台的十项国家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将使钢铁等行业生产潜能、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 力在几年内得到充分的发展 D.国家今后或许将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 权,逐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二、(9分,每小题3分) 客家”一词,在客家语与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嗄嘎”( HaKKa),含有“客户″之义。客 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南方分支,其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去的。据考证,客家
高 2012 级高三下期入学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 I 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答案涂在机读卡上,第Ⅱ卷(除作文)写在答 题卷上,作文写在作文纸上。 第Ⅰ卷(选择题 共 30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怃.然/繁芜. 笨拙./茁.壮 哄.抢/烘.托 姹.紫嫣红/叱咤.风云 B.缱.绻/谴.责 炽.热/整饬. 浸渍./恣.睢 殚.精竭虑/箪.食壶浆 C.屏.气/摒.弃 剽.窃/漂.白 褴褛./伛偻. 妍媸.毕露/嗤.之以鼻 D.绯.红/芳菲. 歆.羡/谙.习 悄.然/讥诮. 层见.叠出/瑕瑜互见.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融洽 筹划 名信片 咬文嚼字 B.坐镇 沉缅 擦边球 头头是道 C.宣泄 鄙薄 绿茵场 能屈能伸 D.装祯 熟稔 缉私队 铤而走险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物质匮乏的时代一去不返,老百姓的文 化追求也水涨船高 ....,参加高层次高品位文化活动的人数与日俱增。 B.在 2008 年围棋“名人”战五番棋比赛中,小将朴文尧连下两城,第三局古力反戈一击 ...., 总算在悬崖边上站住了脚。 C.川菜历史悠久,在八大菜系中拥有一席之地。我们要不断创新,博采众长,加强川菜饮食 文化建设,以文化特色让整个产业源远流长 ....地发展下去。 D.清明假至,成都烟雨迷蒙,轻风拂面,杏花掩映,细草多情,无需青箬笠,无需绿蓑衣, 就这样栉风沐雨 ....,让我们去尽情享受这生活的优雅与舒适。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有专家认为,以标榜草根创新精神为幌子的山寨文化泛滥的原因,是由于中国知识产权意 识严重缺位所致。 B.所谓费改税,就是把过去各类收费和公路的养护、管理,以及与水路的养护、管理等有关 的费用改成燃油消费税。 C.已经出台的十项国家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将使钢铁等行业生产潜能、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 力在几年内得到充分的发展。 D.国家今后或许将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 权,逐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客家”一词,在客家语与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嘎”(HaKKa),含有“客户”之义。客 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南方分支,其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去的。据考证,客家
人的先民,有过六次大规模的南迁 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中囯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 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公 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 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 粤赣地区。稍后,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 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 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迫使 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地区。 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 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庾岭,入南雄、始兴。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 浙及江西宋民,从莆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 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粵中和粤北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 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为“西进运动”。四川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 口因战乱、瘟疫以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湖广填四川"。 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 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除以上六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灾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 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粵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 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人的先民,有过六次大规模的南迁: 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 派兵 60 万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公 元前 214 年,秦始皇再派 50 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 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 粤赣地区。稍后,又有大约 96 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 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 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迫使 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地区。 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 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庾岭,入南雄、始兴。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 浙及江西宋民,从莆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 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北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 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为“西进运动”。四川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 口因战乱、瘟疫以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湖广填四川”。 第六次南迁是 19 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 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除以上六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灾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 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 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客家人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向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的偏远 荒蛮地区迁移的。这些来自中原汉族的客家先民们,在辛勤耕耘创立新的家园的过程中,不 断与南方的百越族融合,不仅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群体,而且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 化。一方面,他们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主流特征,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极 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信仰和观念的完整保存,并以共同的生活样式、习俗、 信仰和观念紧密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容纳了所在地 民族的文化精华。 客家人特别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如果你有机会翻开客家人的族谱,或者观赏客家民居的 门联,会发现各家各户都有着中原的郡望。他们恪守中华民族共有的礼乐教化,弘扬爱国家 爱民族的优良传统。客家人特别看重读书人。家境再困难,也要供子弟读书。为了光耀门楣, 客家人往往集中全家族、全宗族的力量来培养子弟读书。客家人讲究一个“义”字,即有福 同享,有难同当。他们认为,要想在新的客居地立足,必须面对重重困难,团结互助尤为重 要。所以,他们提倡“天下客家是一家”,要求客居他乡的同族人或同宗人精诚团结。客家人 还有崇尚节俭的美德 中国的语言主要分为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及印欧 语系。其中,汉藏语系中包含了我国主要的语言:汉语。至于客家话是属于哪一个语系,看 法不一。有人认为,它属于汉语十一支系之一;也有人认为,它起源于原始阿尔泰民族的通 古斯语。但无论它属于哪一个语系,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来源于最远古的中原的语言, 因为时至今日,在客家话中仍能找到许多中原古音。 5.下列对“客家人”这个概念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A.原本生活在中原和黄河流域,由于种种原因南迁渡江至闽、粤、赣、川、湘、桂、台等地 去生活和繁衍生息的汉人 B.祖先源自中原,历史上因征战、避乱及人口繁衍等原因而南迁的汉人中属于闽粤赣系和源 自这一系的人。 C.生活在闽、粤、赣等地,特别崇尚华夏正统文化、特别重视教育、特别节俭、特别讲究义
客家人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向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的偏远 荒蛮地区迁移的。这些来自中原汉族的客家先民们,在辛勤耕耘创立新的家园的过程中,不 断与南方的百越族融合,不仅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群体,而且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 化。一方面,他们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主流特征,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极 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信仰和观念的完整保存,并以共同的生活样式、习俗、 信仰和观念紧密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容纳了所在地 民族的文化精华。 客家人特别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如果你有机会翻开客家人的族谱,或者观赏客家民居的 门联,会发现各家各户都有着中原的郡望。他们恪守中华民族共有的礼乐教化,弘扬爱国家 爱民族的优良传统。客家人特别看重读书人。家境再困难,也要供子弟读书。为了光耀门楣, 客家人往往集中全家族、全宗族的力量来培养子弟读书。客家人讲究一个“义”字,即有福 同享,有难同当。他们认为,要想在新的客居地立足,必须面对重重困难,团结互助尤为重 要。所以,他们提倡“天下客家是一家”,要求客居他乡的同族人或同宗人精诚团结。客家人 还有崇尚节俭的美德。 中国的语言主要分为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及印欧 语系。其中,汉藏语系中包含了我国主要的语言:汉语。至于客家话是属于哪一个语系,看 法不一。有人认为,它属于汉语十一支系之一;也有人认为,它起源于原始阿尔泰民族的通 古斯语。但无论它属于哪一个语系,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来源于最远古的中原的语言, 因为时至今日,在客家话中仍能找到许多中原古音。 5.下列对“客家人”这个概念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原本生活在中原和黄河流域,由于种种原因南迁渡江至闽、粤、赣、川、湘、桂、台等地 去生活和繁衍生息的汉人。 B.祖先源自中原,历史上因征战、避乱及人口繁衍等原因而南迁的汉人中属于闽粤赣系和源 自这一系的人。 C.生活在闽、粤、赣等地,特别崇尚华夏正统文化、特别重视教育、特别节俭、特别讲究义
气、特别团结互助的汉人 D.从秦始皇时代到19世纪中叶,从中国北方迁徙到中国南方的大批特别崇尚华夏正统文化、 强调团结和节俭的汉人。 6.对客家人群体在形成过程中先后几次大规模南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先后两次派兵南下,秦灭亡后南下的秦兵留于当地,成为 最早的客家人 B.东晋和唐代的动乱时期,中原战乱频仍,部分中原人为逃避战火蹂躏而南逃到比较荒僻的 闽粤一带。 C.金兵入侵,部分官吏土民流移南方各地:;元军大举南下,又迫使赣南、粤东等地的客家人 大规模迁徙。 D.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在明末清初因人口繁衍,生存的物质条件不足,于是向川、湘、 桂、台等地迁徙。 7.对文章中相关信息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客家话属于汉语十一支系之一,来源于最远古的中原的语言 B.客家人特别注重保持方言乡音,使得中原古音在客家话中得以保留 C.客家人并非所有从中原南迁的汉人,它只包括闽、粤、赣地区的人 D.不断与南方百越族的融合,是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主要的文化基础。 三、(9分,每小题3分)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 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②,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 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锡、 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 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 出之③,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 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 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日:“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③,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
气、特别团结互助的汉人。 D.从秦始皇时代到 19 世纪中叶,从中国北方迁徙到中国南方的大批特别崇尚华夏正统文化、 强调团结和节俭的汉人。 6.对客家人群体在形成过程中先后几次大规模南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始皇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先后两次派兵南下,秦灭亡后南下的秦兵留于当地,成为 最早的客家人。 B.东晋和唐代的动乱时期,中原战乱频仍,部分中原人为逃避战火蹂躏而南逃到比较荒僻的 闽粤一带。 C.金兵入侵,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南方各地;元军大举南下,又迫使赣南、粤东等地的客家人 大规模迁徙。 D.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在明末清初因人口繁衍,生存的物质条件不足,于是向川、湘、 桂、台等地迁徙。 7.对文章中相关信息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客家话属于汉语十一支系之一,来源于最远古的中原的语言。 B.客家人特别注重保持方言乡音,使得中原古音在客家话中得以保留。 C.客家人并非所有从中原南迁的汉人,它只包括闽、粤、赣地区的人。 D.不断与南方百越族的融合,是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主要的文化基础。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①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 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②,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③, 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锡、 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 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 出之④,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 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 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⑤,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
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 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 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 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孑富,好行其德; 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 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日:“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 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干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 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注】①挽,同“晚”。②刍豢:指牲畜的肉。③眇:同“妙”。④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 发山林川泽的人。⑤三宝:食、事、财。绝:不流通。⑥潟卤:盐碱地,不适宜耕种。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已:通“矣”,了 B.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道:通“导”,引导 C.故待农而食之 待:等待 D.各劝其业,乐其事 劝:勉励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莫之夺予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农不出则乏其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则桓公以霸 谨拜表以闻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在近世行不通,是因为人们都追求舒适享乐,对人们的欲望,统 治者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 B.各地物产丰富,农、虞、工、商顺应自然规律各行其事,但只有政府主动、大力协调各种 经济门类,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C.姜太公在经济基础薄弱之时,管仲在齐国中衰时,都实行了发展经济的政策。由于富强 齐国还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D.天下之人上至天子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求财谋利,担忧贫穷。只有生活富裕了,君子 才喜欢行仁义之事,普通百姓才懂得礼仪。 第‖卷(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⑥,人民寡, 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 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 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 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 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 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 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注】①挽,同“晚”。②刍豢:指牲畜的肉。③眇:同“妙”。④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 发山林川泽的人。⑤三宝:食、事、财。绝:不流通。⑥潟卤:盐碱地,不适宜耕种。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已:通“矣”,了 B.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道:通“导”,引导 C.故待.农而食之 待:等待 D.各劝.其业,乐其事 劝:勉励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莫之.夺予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农不出则乏其.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则桓公以.霸 谨拜表以.闻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在近世行不通,是因为人们都追求舒适享乐,对人们的欲望,统 治者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 B.各地物产丰富,农、虞、工、商顺应自然规律各行其事,但只有政府主动、大力协调各种 经济门类,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C.姜太公在经济基础薄弱之时,管仲在齐国中衰时,都实行了发展经济的政策。由于富强, 齐国还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D.天下之人上至天子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求财谋利,担忧贫穷。只有生活富裕了,君子 才喜欢行仁义之事,普通百姓才懂得礼仪。 第Ⅱ卷(共 120 分) 四、(23 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