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六校协作体高2011级第四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完成时间:150分钟) 试卷说明:请将1—10题选择题涂在机读卡相应位置,其它题的答案请答在答题 卡相应位置。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仓皇罪孽 献愁供恨 愜(q1)惶(kui) 然不动 B.料峭惫赖 完壁归赵 孱(can)头 蹴 (cu)而就 C.混账烦躁 趋之若鹜 蜕(tui)变 泰然 处(ch)之 D.罪愆慰藉 一簑烟雨 媲(pi)美 见卓(zhuo)识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美国微软公司最新研发的“人体天线”技术,能使计算机通过用户佩 戴的电磁场信号感应装置,远距离识别用户动作,其先进程度令同领域其他企业 难以望其项背。 B.高中毕业前夕,小许将他寒假里精心创作的国画《羌寨之晨》赠送给 我,我真诚地告诉他,我将永远惠存这幅画,时刻铭记同窗情谊! C.随着四川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知名品牌 纷纷进入成都,七八家专卖店星罗棋布地出现在这座美丽的大城市中。 D.面对一些发达国家吸引创新人才、聚敛全球财富的扩张趋势,许多发 展中国家开始建立合作共生机制,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 鼎立发展之势。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恢复年味的关键在于理解百姓日常生活的变化,尊重百姓的情感诉求,鼓励 百姓的文化创造并为此提供最大程度的服务是非常重要的 B.社会保障部公布的《网络创业促进就业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网络创业累计 创造就业岗位将近1000多万个,成为创业就业新的增长点。 C.针对节日期间食品市场供需两旺的特点,工商管理局围绕粮油、肉类、酒类、 调味品、保健品、农副产品等热销品集中精力进行检査。 D.教育部有关人士表示,中小学开设书法课旨在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培 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学生书写水平和审美能力。 4.将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义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西方文化中有一种非常强烈的“你我”之见,一种拒绝“非我族类”的价值传 统 ,那么我们就要相信:西方文明还没有做好接纳 个多元文化世界的心理准备
四川省成都市六校协作体高 2011 级第四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语 文 (全卷满分:150 分 完成时间:150 分钟) 试卷说明:请将 1—10 题选择题涂在机读卡相应位置,其它题的答案请答在答题 卡相应位置。 第 I 卷(选择题,共 30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仓皇 罪孽 献愁供恨 恓(qī )惶 岿(kuī) 然不动 B.料峭 惫赖 完壁归赵 孱(càn)头 一蹴 (cù)而就 C.混账 烦躁 趋之若鹜 蜕(tuì)变 泰然 处(chǔ)之 D.罪愆 慰藉 一簑烟雨 媲(pì)美 远 见卓(zhuō)识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美国微软公司最新研发的“人体天线”技术,能使计算机通过用户佩 戴的电磁场信号感应装置,远距离识别用户动作,其先进程度令同领域其他企业 难以望其项背。 B.高中毕业前夕,小许将他寒假里精心创作的国画《羌寨之晨》赠送给 我,我真诚地告诉他,我将永远惠存这幅画,时刻铭记同窗情谊! C.随着四川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知名品牌 纷纷进入成都,七八家专卖店星罗棋布地出现在这座美丽的大城市中。 D.面对一些发达国家吸引创新人才、聚敛全球财富的扩张趋势,许多发 展中国家开始建立合作共生机制,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 鼎立发展之势。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恢复年味的关键在于理解百姓日常生活的变化,尊重百姓的情感诉求,鼓励 百姓的文化创造并为此提供最大程度的服务是非常重要的。 B.社会保障部公布的《网络创业促进就业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网络创业累计 创造就业岗位将近 1000 多万个,成为创业就业新的增长点。 C.针对节日期间食品市场供需两旺的特点,工商管理局围绕粮油、肉类、酒类、 调味品、保健品、农副产品等热销品集中精力进行检查。 D.教育部有关人士表示,中小学开设书法课旨在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培 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学生书写水平和审美能力。 4. 将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义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西方文化中有一种非常强烈的“你我”之见,一种拒绝“非我族类”的价值传 统。 , , , 那么我们就要相信:西方文明还没有做好接纳 一个多元文化世界的心理准备
①如果我们相信“文明冲突论”不是个别西方学者的呓语,而是西方深刻文明观 的折射 ②从历史纪录来看,西方文明既不擅长与其他文明融合,也不擅长和其他文明和 平相处 ③直到今天,西方也还在想如何把别人改造得跟自己一样,而不是接受一个平等 的,多元文明的世界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何为国学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 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 西”),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 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建议不用或“缓 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 学术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 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 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 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 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 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 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 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 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 心。“通”是以分类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 《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 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 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 识系统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不仅国学是山,而且 其中的每一类都是一座山。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就以四部中的 “子部”来说,《四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 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13000 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 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 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 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 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 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 要以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 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如果我们相信“文明冲突论”不是个别西方学者的呓语,而是西方深刻文明观 的折射 ②从历史纪录来看,西方文明既不擅长与其他文明融合,也不擅长和其他文明和 平相处 ③直到今天,西方也还在想如何把别人改造得跟自己一样,而不是接受一个平等 的,多元文明的世界 A ①③② B ②③① C ②①③ D ③①②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何为国学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 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 西”),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 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建议不用或“缓 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 学术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 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 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 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 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 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 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 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 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 心。“通”是以分类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 《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 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 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 识系统。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不仅国学是山,而且 其中的每一类都是一座山。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就以四部中的 “子部”来说,《四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 “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 13000 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 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 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 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 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 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 要以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 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概念之所以暂时不用,有观点认为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作为一个 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而且从“科学”的意义上说也本不可用。 B.国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多数学 者所取得的基本一致的看法;广义的国学是指“一国所有之学” C.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有别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 科体系,在学术分类上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D.广义的国学与海外的“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上大体相同, 即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务之急不是国学这个概念是不用还是“缓行”的问题,而是在约定俗成的 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B.“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 经、史、子、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 C.狭义的国学概念是一个相当笼统、同时内涵又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是近代 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D.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包括天地人贯 通、文史晢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等等,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全书总目》包括经、史、子、集四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每类都内 涵丰富,譬如“子部”的“医家”,内容可谓宏大广博。 B.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 学等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国学的地位更高,影响力更大。 C.现代学科体系与国学体系存在着大量交叉重合的现象,这是现代学科相互渗 透的结果,说明现代学科具有很强的交融性 D.对于中国的国学,我们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要对它进行分析、开放、前瞻 批判和创新,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李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人。汉乾祐举进士,为秘书郎。宰相冯道引之,与吕端 同直弘文馆,改右拾遗、集贤殿修撰。 宋初,加中书舍人。开宝三年,知贡举。五年,复知贡举。昉之知贡举也,其乡 人武济川预选,既而奏对失次,昉坐左迁太常少卿,俄判国子监。明年五月,复 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时赵普为卢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上询于昉,对 曰:“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普寻出镇,多逊遂参知政事 太宗即位,加昉户部侍郎,太平兴国中,改文明殿学士。时赵普、宋琪居相位久, 求其能继之者,宿旧无逾于昉,遂命参知政事。十一月,普出镇,昉与琪俱拜平 章事。未几,加监修国史,复时政记先进御而后付有司,自昉议始也。 昉和厚多恕,不念旧恶。在位小心循谨,无赫赫称。好接宾客,江南平,士大夫 归朝者多从之游。雅厚张洎而薄张佖,及昉罢相,洎草制深攻诋之,而佖朔望必 诣昉。或谓佖曰:“李公待君素不厚,何数诣之?佖曰:“我为廷尉日,李公方 秉政,未尝一有请求,此吾所以重之也。”眆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多逊 屡谮昉于上,或以告昉,不之信。及入相,太宗言及多逊事,昉颇为解释。帝曰 “多逊居常毁卿一钱不直。”昉始信之。上由此益重昉
A.国学概念之所以暂时不用,有观点认为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作为一个 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而且从“科学”的意义上说也本不可用。 B.国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多数学 者所取得的基本一致的看法;广义的国学是指“一国所有之学”。 C.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有别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 科体系,在学术分类上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D.广义的国学与海外的“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上大体相同, 即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务之急不是国学这个概念是不用还是“缓行”的问题,而是在约定俗成的 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B.“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 经、史、子、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 C.狭义的国学概念是一个相当笼统、同时内涵又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是近代 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D.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包括天地人贯 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等等。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库全书总目》包括经、史、子、集四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每类都内 涵丰富,譬如“子部”的“医家”,内容可谓宏大广博。 B.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 学等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国学的地位更高,影响力更大。 C.现代学科体系与国学体系存在着大量交叉重合的现象,这是现代学科相互渗 透的结果,说明现代学科具有很强的交融性。 D.对于中国的国学,我们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要对它进行分析、开放、前瞻、 批判和创新,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李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人。汉乾祐举进士,为秘书郎。宰相冯道引之,与吕端 同直弘文馆,改右拾遗、集贤殿修撰。 宋初,加中书舍人。开宝三年,知贡举。五年,复知贡举。昉之知贡举也,其乡 人武济川预选,既而奏对失次,昉坐左迁太常少卿,俄判国子监。明年五月,复 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时赵普为卢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上询于昉,对 曰:“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普寻出镇,多逊遂参知政事。 太宗即位,加昉户部侍郎,太平兴国中,改文明殿学士。时赵普、宋琪居相位久, 求其能继之者,宿旧无逾于昉,遂命参知政事。十一月,普出镇,昉与琪俱拜平 章事。未几,加监修国史,复时政记先进御而后付有司,自昉议始也。 昉和厚多恕,不念旧恶。在位小心循谨,无赫赫称。好接宾客,江南平,士大夫 归朝者多从之游。雅厚张洎而薄张佖,及昉罢相,洎草制深攻诋之,而佖朔望必 诣昉。或谓佖曰:“李公待君素不厚,何数诣之?佖曰:“我为廷尉日,李公方 秉政,未尝一有请求,此吾所以重之也。” 昉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多逊 屡谮昉于上,或以告昉,不之信。及入相,太宗言及多逊事,昉颇为解释。帝曰: “多逊居常毁卿一钱不直。”昉始信之。上由此益重昉
肪居中书日,有求进用者,虽知其材可取,必正色拒绝之,已而擢用:或不足用, 必和颜温语待之。子弟问其故,曰:“用贤,人主之事;若受其请,是市私恩也, 故峻绝之,使恩归于上。若不用者,既失所望,又无善辞,取怨之道也。 至道二年,昉陪祀南郊,礼毕入贺,因拜舞仆地,台吏掖之以出,卧疾数日薨, 年七十二。赠司徒,谥文正。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四·李昉传》,有删 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普寻出镇 寻:不久 B.而佖朔望必诣昉 朔:阴历每月初 C.是市私恩也 市:买卖,交易 D.台吏掖之以出 掖:鞭打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昉“和厚多恕”的一组是( ①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 ②雅厚张洎而薄张佖 ③昉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 ④太宗言及多逊事,昉颇 为解释 ⑤有求进用者,虽知其材可取,必正色拒绝之 ⑥或不足用,必和颜温语待之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①②⑤ D.②④⑥ 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昉本来是后汉朝官员,后来由于宰相冯道的推荐,得以和吕端一同在弘文 馆当值,做一些修撰的工作。 B.李昉在主持贡生考试时,同乡武济川对答失常,李昉因此被贬官为太常少卿, 后来又恢复到中书舍人一职。 C.李昉在担任中书时,对那些前来求官的人一律都严词拒绝,自己绝不会提拔 任用官员,而是让皇上定夺。 D.李昉为官小心谨慎,不肯轻易说人坏话,也不愿自作主张,因而没有什么显 赫的政绩,后因摔倒而去世 第Ⅱ卷(非选择题120分) 四、(29分)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赵普为卢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4分) 译文 (2)昉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多逊屡谮昉于上,或以告昉,不之信。(4 分) 文 (3)别其官属常等各置他所。(《苏武传》)(2分)
昉居中书日,有求进用者,虽知其材可取,必正色拒绝之,已而擢用;或不足用, 必和颜温语待之。子弟问其故,曰:“用贤,人主之事;若受其请,是市私恩也, 故峻绝之,使恩归于上。若不用者,既失所望,又无善辞,取怨之道也。” 至道二年,昉陪祀南郊,礼毕入贺,因拜舞仆地,台吏掖之以出,卧疾数日薨, 年七十二。赠司徒,谥文正。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四·李昉传》,有删 改)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普寻出镇 寻:不久 B.而佖朔望必诣昉 朔:阴历每月初一 C.是市私恩也 市:买卖,交易 D.台吏掖之以出 掖:鞭打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昉“和厚多恕”的一组是( ) ①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 ②雅厚张洎而薄张佖 ③昉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 ④太宗言及多逊事,昉颇 为解释 ⑤有求进用者,虽知其材可取,必正色拒绝之 ⑥或不足用,必和颜温语待之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①②⑤ D.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昉本来是后汉朝官员,后来由于宰相冯道的推荐,得以和吕端一同在弘文 馆当值,做一些修撰的工作。 B.李昉在主持贡生考试时,同乡武济川对答失常,李昉因此被贬官为太常少卿, 后来又恢复到中书舍人一职。 C.李昉在担任中书时,对那些前来求官的人一律都严词拒绝,自己绝不会提拔 任用官员,而是让皇上定夺。 D.李昉为官小心谨慎,不肯轻易说人坏话,也不愿自作主张,因而没有什么显 赫的政绩,后因摔倒而去世。 第Ⅱ卷(非选择题 120 分) 四、(29 分) 11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l0 分) (1)时赵普为卢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4 分) 译 文: (2)昉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多逊屡谮昉于上,或以告昉,不之信。(4 分) 译 文: (3)别其官属常等各置他所。(《苏武传》)(2 分)
译 文 1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5分) 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干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生 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十之民不材淫也瘠十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8分) [中吕]满庭芳·渔父词 乔吉 秋江暮景,胭脂林障,翡翠山屏。几年罢却青云兴①,直泛沧溟。卧御榻弯的腿 痛,坐羊皮②惯得身轻。风初定,丝纶慢整,牵动一潭星 [注]①青云兴:做官的兴头。②坐羊皮:意为隐居江湖 (1)作者开篇是如何描绘秋景的?有何作用?(4分) (2)结合全曲,简述渔父形象的特点。(4分) 14.补写出下列各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题选作6题,6分) (1)吾所以为此者, (《廉颇 蔺相如列传》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柳永《望海潮》) (3)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 花阴》) (4)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怀古》 (5)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7)见贤思齐 (《论语·里仁》) 病树前头万木 春。(刘禹锡《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音乐与人生 赵鑫珊 ①这是有关我心灵状态的一段经历。它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只有牵动心魂的 情态。时间是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八年冬春之交,地点在北京故宫深深庭院。 ②当时,我正在为调动工作疲于奔命,要告别工作了多年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调往 中国社会科学院,内心既惆怅又激动。因为从今以后我要站在哲学的尊前公开说 话,并且决心献身于智慧的哲学
译 文: 1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5 分) 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生 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1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8 分) [中吕]满庭芳•渔父词 乔吉 秋江暮景,胭脂林障,翡翠山屏。几年罢却青云兴①,直泛沧溟。卧御榻弯的腿 痛,坐羊皮②惯得身轻。风初定,丝纶慢整,牵动一潭星。 [注] ①青云兴:做官的兴头。②坐羊皮:意为隐居江湖。 (1)作者开篇是如何描绘秋景的?有何作用?(4 分) (2) 结合全曲,简述渔父形象的特点。(4 分) 14.补写出下列各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 题选作 6 题,6 分) (1)吾所以为此者, 。(《廉颇 蔺相如列传》)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柳永《望海潮》) (3)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 花阴》) (4)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 怀古》) (5)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7)见贤思齐 焉, 。(《论语·里仁》) (8) ,病树前头万木 春。(刘禹锡《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 五、(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8 题。 音乐与人生 赵鑫珊 ①这是有关我心灵状态的一段经历。它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只有牵动心魂的 情态。时间是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八年冬春之交,地点在北京故宫深深庭院。 ②当时,我正在为调动工作疲于奔命,要告别工作了多年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调往 中国社会科学院,内心既惆怅又激动。因为从今以后我要站在哲学的尊前公开说 话,并且决心献身于智慧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