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高新区高2018届高中毕业班高考模拟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微文化需大关注 以前我们的文化是以大为特征、以大来标榜的。我们创造了大城市、大工厂、大 烟囱、大流水线、大广场、大厦…可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忍受大污染、大 拥堵等等。可以说,对于“大”的迷恋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问题的症结所在。与 此同时,信息社会的来临却让我们发现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首先是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时代,为微文 化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随着这种技术向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其他领域的渗 透,我们逐渐体会到,“微”和“小”其实是一种更亲切、随和、灵活、更个性 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和文化风格。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 “微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微”已成为时代文化关键词。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 微媒体、微广告、微支付、微信用、微管理、微投资、微生活……所有这些以动 态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去中心化为特征的新兴的传播方式、文化形态 乃至经济活动形态、日常生活形态,已经在潜移默化间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时代。 站在这个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历史性转型的高度看,“微文化”透露出转型的 信息。“微”不仅是一种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理想和审美理想, 更标志着我们这个时代的转型。在微时代,权利更加分散,微技术使得真正的“草 根”更加便捷地参与社会。微时代的经济更加尊重每一个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它提供的服务更加体贴入微。“微时代的文化”众声喧哗,张扬个性,它是一种 平民文化、草根文化,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由于低门槛和便捷性所带来的信息生产 和传播的自主性。此外,它还打破了传统广播、电视等信息单向流动的特点,打 破了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实现了信息的充分交流、互动和对话,建构 了一个新型的公共空间。微文化也是一种充满青春朝气的生动活泼的文化。在这 个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产和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的时代,微文 化已经成为青年的天堂,青年成为微文化的主力军 当然,微时代并不是一个新的乌托邦,微文化也绝非完美无缺。微技术在方便信 息发布的同时,也制造出大量的信息垃圾、瞬间信息,并使谣言的传播更加容易 它在扩大信息交流、拒绝信息自上而下灌输的同时,也造成了人际交往的部落化、 江湖化和小圈子化,使得大规模的社会整合、大规模的社会共识的达成变得更加 困难。最后,被消费主义裹挟的微生活可能使我们过度迷恋私人生活中的“小物 件”“小玩意”,从而丧失了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责任、理想、视野和胸怀。 所有由“微”带来的这一切,都为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了 新的机遇,也使他们面临新的挑战。只有充分认识微时代微文化的特征,充分肯 定它们的积极意义,同时充分警惕其消极后果,我们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才能 更加有效,我们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才能与时俱进。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微时代”出现了一些新兴的传播方式、文化形态、经济活动形态和日常生 活形态,它们具有动态化、去中心化等诸多特征
四川成都高新区高 2018 届高中毕业班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一)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微文化需大关注 以前我们的文化是以大为特征、以大来标榜的。我们创造了大城市、大工厂、大 烟囱、大流水线、大广场、大厦……可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忍受大污染、大 拥堵等等。可以说,对于“大”的迷恋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问题的症结所在。与 此同时,信息社会的来临却让我们发现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首先是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时代,为微文 化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随着这种技术向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其他领域的渗 透,我们逐渐体会到,“微”和“小”其实是一种更亲切、随和、灵活、更个性 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和文化风格。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 “微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微”已成为时代文化关键词。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 微媒体、微广告、微支付、微信用、微管理、微投资、微生活……所有这些以动 态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去中心化为特征的新兴的传播方式、文化形态 乃至经济活动形态、日常生活形态,已经在潜移默化间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时代。 站在这个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历史性转型的高度看,“微文化”透露出转型的 信息。“微”不仅是一种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理想和审美理想, 更标志着我们这个时代的转型。在微时代,权利更加分散,微技术使得真正的“草 根”更加便捷地参与社会。微时代的经济更加尊重每一个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它提供的服务更加体贴入微。“微时代的文化”众声喧哗,张扬个性,它是一种 平民文化、草根文化,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由于低门槛和便捷性所带来的信息生产 和传播的自主性。此外,它还打破了传统广播、电视等信息单向流动的特点,打 破了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实现了信息的充分交流、互动和对话,建构 了一个新型的公共空间。微文化也是一种充满青春朝气的生动活泼的文化。在这 个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产和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的时代,微文 化已经成为青年的天堂,青年成为微文化的主力军。 当然,微时代并不是一个新的乌托邦,微文化也绝非完美无缺。微技术在方便信 息发布的同时,也制造出大量的信息垃圾、瞬间信息,并使谣言的传播更加容易。 它在扩大信息交流、拒绝信息自上而下灌输的同时,也造成了人际交往的部落化、 江湖化和小圈子化,使得大规模的社会整合、大规模的社会共识的达成变得更加 困难。最后,被消费主义裹挟的微生活可能使我们过度迷恋私人生活中的“小物 件”“小玩意”,从而丧失了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责任、理想、视野和胸怀。 所有由“微”带来的这一切,都为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了 新的机遇,也使他们面临新的挑战。只有充分认识微时代微文化的特征,充分肯 定它们的积极意义,同时充分警惕其消极后果,我们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才能 更加有效,我们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才能与时俱进。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微时代”出现了一些新兴的传播方式、文化形态、经济活动形态和日常生 活形态,它们具有动态化、去中心化等诸多特征
B.以前我们的文化以大为特征,该特征导致了许多现代问题的出现,而信息社 会向我们展示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 C.“微”是一种传播技术和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理想和审美理想,微文化透露 出这个时代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历史性转型的信息 D.微文化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需正 确面对,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又要警惕其消极后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微文化发展更为迅猛,同时深入影响社会文化和日 常生活,让人们逐渐体会到“微”和“小”的优点。 B.微文化张扬个性,它是一种平民文化、草根文化。真正的“草根”借助微技 术更加便捷地参与社会,是微时代权利更加分散的表现。 C.微文化重要特征之一是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自主性,特征之二是实现了信息的 充分交流、互动和对话,建构了一个新型的公共空间。 D.微文化可以扩大信息的交流,拒绝信息自上而下灌输,但同时也有负面效应, 它使我们达成大规模的社会整合和社会共识变得更加困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可以让人们体验到其所代表的更亲切、随和 灵活、更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和文化风格。 B.青年能成为微文化的主力军,是因为微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方式、交往 方式、生产和传播方式日新月异,青年人能更快地接受和适应。 C.人际交往小圈子化,大规模的社会共识难以达成,公民丧失了应具备的责任 和胸怀,这些都是微时代产生的“不完美”。 D.如果想让我们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更加有效,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与 时俱进,就要充分认识微时代微文化的特征,认清其优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 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 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 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 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 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 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 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 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 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 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B.以前我们的文化以大为特征,该特征导致了许多现代问题的出现,而信息社 会向我们展示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 C.“微”是一种传播技术和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理想和审美理想,微文化透露 出这个时代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历史性转型的信息。 D.微文化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需正 确面对,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又要警惕其消极后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微文化发展更为迅猛,同时深入影响社会文化和日 常生活,让人们逐渐体会到“微”和“小”的优点。 B.微文化张扬个性,它是一种平民文化、草根文化。真正的“草根”借助微技 术更加便捷地参与社会,是微时代权利更加分散的表现。 C.微文化重要特征之一是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自主性,特征之二是实现了信息的 充分交流、互动和对话,建构了一个新型的公共空间。 D.微文化可以扩大信息的交流,拒绝信息自上而下灌输,但同时也有负面效应, 它使我们达成大规模的社会整合和社会共识变得更加困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可以让人们体验到其所代表的更亲切、随和、 灵活、更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和文化风格。 B.青年能成为微文化的主力军,是因为微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方式、交往 方式、生产和传播方式日新月异,青年人能更快地接受和适应。 C.人际交往小圈子化,大规模的社会共识难以达成,公民丧失了应具备的责任 和胸怀,这些都是微时代产生的“不完美”。 D.如果想让我们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更加有效,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与 时俱进,就要充分认识微时代微文化的特征,认清其优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 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 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 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 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 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 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 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 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 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 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 “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 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 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 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 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 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 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 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 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 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 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 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一一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 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 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 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 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 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 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 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 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 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 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 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 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 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 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 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 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奧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 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 “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 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 7 岁, 武亦妹 16 岁,陈更 20 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 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 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 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 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 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 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 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 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 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 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 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 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 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 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 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 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 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 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 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 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 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 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 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 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 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 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 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 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
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 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 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 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 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 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 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5.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合理的两项是()()(4分) A.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 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 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 材料最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E.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 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6.“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 行概括。(5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T9题。 战争打得很苦,一个连的兵力被吞噬。敌人的炮火还在猛攻,连长放下望远镜, 掏出烟,指指身后的山崖,对身边的丁二娃说,看到了吧,那有一线天,不怕死 就从那攀上去,或许有救;还有就是做假投降,等敌人上来和他们同归于尽。 丁二娃想了想,说,听你的连长,我这命,活着是你的,死了是阎王的 连长拍着丁二娃的肩说,好小子,下辈子若带兵,我还带你。 丁二娃嘿嘿地笑,黑一块白一块的脸,到处是憨相。 鬼子的又一轮冲锋开始了。连长把十几颗手榴弹依次捆在内衣里。连长瘦,穿上 衣服和没捆一个样。 丁二娃也想像连长那样往腰间捆,可是办不到,没有了,他除了有七颗子弹,别 的什么都没有了,这让他很沮丧,有一身的力气没处使,只等着送死。 连长捆好手榴弹,他回过头对丁二娃说,娃子,你上一线天吧,全国解放那天 你给我立个碑,也好在人世留个念想儿。丁二娃听了连长的话,打了个立正,连 长,丁二娃誓死陪你战斗到底 鬼子越来越近了,前一排已经直起了腰身
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 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 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 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 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 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 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5.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合理的两项是( )( )(4 分) A.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 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 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 材料最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E.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 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6.“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 行概括。(5 分) 答: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战争打得很苦,一个连的兵力被吞噬。敌人的炮火还在猛攻,连长放下望远镜, 掏出烟,指指身后的山崖,对身边的丁二娃说,看到了吧,那有一线天,不怕死 就从那攀上去,或许有救;还有就是做假投降,等敌人上来和他们同归于尽。 丁二娃想了想,说,听你的连长,我这命,活着是你的,死了是阎王的。 连长拍着丁二娃的肩说,好小子,下辈子若带兵,我还带你。 丁二娃嘿嘿地笑,黑一块白一块的脸,到处是憨相。 鬼子的又一轮冲锋开始了。连长把十几颗手榴弹依次捆在内衣里。连长瘦,穿上 衣服和没捆一个样。 丁二娃也想像连长那样往腰间捆,可是办不到,没有了,他除了有七颗子弹,别 的什么都没有了,这让他很沮丧,有一身的力气没处使,只等着送死。 连长捆好手榴弹,他回过头对丁二娃说,娃子,你上一线天吧,全国解放那天, 你给我立个碑,也好在人世留个念想儿。丁二娃听了连长的话,打了个立正,连 长,丁二娃誓死陪你战斗到底! 鬼子越来越近了,前一排已经直起了腰身
二娃,把前边那个军官干掉。连长说。二娃躲在树后,只一抬手,那个军官应声 倒下。二娃退下来,跑向南边的阵地,还是手起枪落,又一个鬼子应声倒下 鬼子开始小心了,他们由站着迫近改为匍匐前进,而二娃的子弹也快用完了。 二娃只有在死去的战友身上寻找武器,正翻着,就听连长哼了一声,之后倒在了 他的脚下。二娃看到,一颗子弹,正中连长的眉心,就像小时候,妈妈在姐姐的 眉心点上个小红点 妈的小日本!二娃向着鬼子的队伍甩了两枪,可是子弹太贵重了,就剩三颗了 由不得他浪费。他勉强在一战友身下翻出一颗手榴弹,迅速抛了出去。随着轰隆 声巨响,二娃突然改了主意,何不趁机逃跑,逃跑可比和敌人同归于尽更有赚 头。二娃看一眼连长说,连长,反正你也死了,我就不跟你去了,我会给你报仇 的!他把刚才对连长的许诺忘个一干二净。 娃双手遮住嘴巴对着鬼子喊,别开枪,我们投降! 娃又喊,我们身上都捆着手榴弹,你们若开枪,就连你们一起炸飞喽。 鬼子真就没有开枪,但也没有向前半步,二娃趁机把连长抱起放在战壕沿上,只 露出上半身,两边用战友的尸体支撑着。连长的头一直傲立着,不偏也不倒,两 眼怒目圆睁,身旁的战友也簇拥着他,如同抬一部轿子,去和小日本算账。阵地 静了下来,小鬼子在一步步靠近,而这会儿的二娃,已经不在连长的身边了,他 凭着一身好功夫,两腿蹬住崖壁,双手倒换着,一点一点攀上一米宽、二十几米 高的一线天。 几乎是一眨眼的光景,鬼子上来了,他们战战兢兢、层层叠叠围住了连长,判断 他是否还活着,就在他们举棋不定,想上前试试连长还有没有气息时,不知从什 么方向,射来三枪,一枪打死鬼子为首的军官,一枪打翻了想试连长是否还活着 的那个士兵,而第三枪则打在连长腰间那捆手榴弹上。 顿时,数声爆炸,火光冲天,一朵朵红磨菇瞬间绽放,染红了半个阵地。 (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连长为丁二娃指出了两条路,他希望丁二娃选择生路,因为丁二娃很年轻, 而且非常服从命令。 B.文中写连长往身上捆手榴弹时,强调“连长瘦,穿上衣服和没捆一个样” 是为结尾鬼子被炸死埋伏笔。 C.连长被子弹击中的眉心使丁二娃联想到妈妈在姐姐的眉心上点的小红点,这 个细节表现出了战争的残酷。 D.丁二娃最后仅剩下三颗子弹这个情节非常重要,与后文的三枪相呼应,可见 此处并非闲笔,体现了作者的精心构思。 8.小说中丁二娃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答 9.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应该是“第三条路”,也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应该是 “英雄”,你认为哪一个标题更合适?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理由。(6 分) 答:▲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来源:学[来
二娃,把前边那个军官干掉。连长说。二娃躲在树后,只一抬手,那个军官应声 倒下。二娃退下来,跑向南边的阵地,还是手起枪落,又一个鬼子应声倒下。 鬼子开始小心了,他们由站着迫近改为匍匐前进,而二娃的子弹也快用完了。 二娃只有在死去的战友身上寻找武器,正翻着,就听连长哼了一声,之后倒在了 他的脚下。二娃看到,一颗子弹,正中连长的眉心,就像小时候,妈妈在姐姐的 眉心点上个小红点。 妈的小日本!二娃向着鬼子的队伍甩了两枪,可是子弹太贵重了,就剩三颗了, 由不得他浪费。他勉强在一战友身下翻出一颗手榴弹,迅速抛了出去。随着轰隆 一声巨响,二娃突然改了主意,何不趁机逃跑,逃跑可比和敌人同归于尽更有赚 头。二娃看一眼连长说,连长,反正你也死了,我就不跟你去了,我会给你报仇 的!他把刚才对连长的许诺忘个一干二净。 二娃双手遮住嘴巴对着鬼子喊,别开枪,我们投降! 二娃又喊,我们身上都捆着手榴弹,你们若开枪,就连你们一起炸飞喽。 鬼子真就没有开枪,但也没有向前半步,二娃趁机把连长抱起放在战壕沿上,只 露出上半身,两边用战友的尸体支撑着。连长的头一直傲立着,不偏也不倒,两 眼怒目圆睁,身旁的战友也簇拥着他,如同抬一部轿子,去和小日本算账。阵地 静了下来,小鬼子在一步步靠近,而这会儿的二娃,已经不在连长的身边了,他 凭着一身好功夫,两腿蹬住崖壁,双手倒换着,一点一点攀上一米宽、二十几米 高的一线天。 几乎是一眨眼的光景,鬼子上来了,他们战战兢兢、层层叠叠围住了连长,判断 他是否还活着,就在他们举棋不定,想上前试试连长还有没有气息时,不知从什 么方向,射来三枪,一枪打死鬼子为首的军官,一枪打翻了想试连长是否还活着 的那个士兵,而第三枪则打在连长腰间那捆手榴弹上。 顿时,数声爆炸,火光冲天,一朵朵红磨菇瞬间绽放,染红了半个阵地。 (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连长为丁二娃指出了两条路,他希望丁二娃选择生路,因为丁二娃很年轻, 而且非常服从命令。 B.文中写连长往身上捆手榴弹时,强调“连长瘦,穿上衣服和没捆一个样”, 是为结尾鬼子被炸死埋伏笔。 C.连长被子弹击中的眉心使丁二娃联想到妈妈在姐姐的眉心上点的小红点,这 个细节表现出了战争的残酷。 D.丁二娃最后仅剩下三颗子弹这个情节非常重要,与后文的三枪相呼应,可见 此处并非闲笔,体现了作者的精心构思。 8.小说中丁二娃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 分) 答: ▲ 9.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应该是“第三条路”,也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应该是 “英雄”,你认为哪一个标题更合适?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理由。(6 分) 答: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来源: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