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3届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 第I卷(33分) 、语言基础(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妇孺/懦弱 料峭/刀鞘 打折/折本 颓圮/杞人 忧天 B.惊蛰/真挚 喟叹/称谓 着陆/着急 诧异/叱咤 风云 C.蜗牛/女娲 灼热/斟酌 风靡/奢靡 贻误/怡然 自得 D.簇拥/箭镞 倚靠/绮丽 纤细/纤维 联袂/三昧 真火 2、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安详 必须 品 计日程功 额 首称庆 B、搜寻 电线 杆 炙手可热 声文坛 C、坐阵 挖墙 脚 寒暄客套 以致用 D、剽悍 摄相 机 明火执杖 不 明就理 3、选出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A、日本右翼势力虽有所抬头,但日本国内少数有识之士也力陈中日关系恶化将 会导致不可预见的灾难,这种不易之论弥足珍贵啊! B、早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整个中国社会已经在倡导和谐,人与人之间、 团体与团体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多一些真诚的交流沟通,多一些务实的宽容 理解,除非触及法律底线,否则双方又何必要对簿公堂呢? C、当前的国际关系中,各种政治势力的博弈异常激烈,但越来越多普通人和平 自由民主平等生活的状态质量江河日下的趋势,是任何个人或政治势力不应该忽 略的! D、高三学生备考应考任务繁重,也就更需家长们耳提面命,在为孩子们做好后 勤补给服务工作后,尤其要为他们鼓劲加油,让他们勇敢坚韧地迎接人生第一次 重大挑战。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开始为期三天的访华行程,中美双方希望通过此次访问加 强对话增进互信、扩大合作,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向前发展。 B、稳定物价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在保增长、控通胀、稳民生之间寻找一条平衡 途径是必不可少的,这需要政府的智慧、耐心和持久的努力 C、过去氢化植物油被广泛用作植脂末的原料,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氢化植物 油含有反式脂肪酸,对人体无益,只会增多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 2013 届高三 2 月月考语文试题 第 I 卷(33 分) 一、语言基础(每题 3 分,共 15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妇孺/懦弱 料峭/刀鞘 打折/折本 颓圮/杞人 忧天 B.惊蛰/真挚 喟叹/称谓 着陆/着急 诧异/叱咤 风云 C.蜗牛/女娲 灼热/斟酌 风靡/奢靡 贻误/怡然 自得 D.簇拥/箭镞 倚靠/绮丽 纤细/纤维 联袂/三昧 真火 2、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安详 必须 品 计日程功 额 首称庆 B、搜寻 电线 杆 炙手可热 蜚 声文坛 C、坐阵 挖墙 脚 寒暄客套 学 以致用 D、剽悍 摄相 机 明火执杖 不 明就理 3、选出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日本右翼势力虽有所抬头,但日本国内少数有识之士也力陈中日关系恶化将 会导致不可预见的灾难,这种不易之论弥足珍贵啊! B、早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整个中国社会已经在倡导和谐,人与人之间、 团体与团体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多一些真诚的交流沟通,多一些务实的宽容 理解,除非触及法律底线,否则双方又何必要对簿公堂呢? C、当前的国际关系中,各种政治势力的博弈异常激烈,但越来越多普通人和平 自由民主平等生活的状态质量江河日下的趋势,是任何个人或政治势力不应该忽 略的! D、高三学生备考应考任务繁重,也就更需家长们耳提面命,在为孩子们做好后 勤补给服务工作后,尤其要为他们鼓劲加油,让他们勇敢坚韧地迎接人生第一次 重大挑战。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开始为期三天的访华行程,中美双方希望通过此次访问加 强对话增进互信、扩大合作,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向前发展。 B、稳定物价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在保增长、控通胀、稳民生之间寻找一条平衡 途径是必不可少的,这需要政府的智慧、耐心和持久的努力。 C、过去氢化植物油被广泛用作植脂末的原料,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氢化植物 油含有反式脂肪酸,对人体无益,只会增多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D、多所高校联合起来实施“三位一体”招生方案,在如何突出综合素质的考查、 突出不同高校学科特色、建立多元评价标准进行了有益探索。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我爱纯真浪漫, 我欣赏“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美意 境谊活 我渴望天长地久的爱情亘古不变的友 我很想将忧伤埋在心底以笑声取悦生 ①也惊叹于沧桑的滋味 ②却难免强颜欢笑的悲凉 ③却只能告诉自己这是幻想而不敢轻易付出 ④却在现代重金属摇滚中宣泄心灵的疯狂与不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④② D.①④③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每题3分,共9分)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葛剑雄) 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长 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 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 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区之间缺少必要的 人员和生活必需物资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由于不存在交流和比较 也谈不上哪种先进,哪种落后。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 播一直有两种方式一一自愿的和强制的。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 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 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 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自 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 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蛮夷” 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 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如民间信仰和宗教 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时至今日,物质文化的传播己经不存在障碍。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 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 接受为前提。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髙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髙效, 也别指望能取代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中国 与世界各国一直缺少人员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 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变以往形成的片面 和偏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 的传播者。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 随之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学习世界文化。我们不能坐等各 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不同文化优劣立显,取长 补短顺理成章。中国既然以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自许,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 优点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
D、多所高校联合起来实施“三位一体”招生方案,在如何突出综合素质的考查、 突出不同高校学科特色、建立多元评价标准进行了有益探索。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我爱纯真浪漫, ;我欣赏“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美意 境, ;我渴望天长地久的爱情亘古不变的友 谊; ;我很想将忧伤埋在心底以笑声取悦生 活, 。 ①也惊叹于沧桑的滋味 ②却难免强颜欢笑的悲凉 ③却只能告诉自己这是幻想而不敢轻易付出 ④却在现代重金属摇滚中宣泄心灵的疯狂与不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④② D.①④③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每题 3 分,共 9 分)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葛剑雄) 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长 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 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 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区之间缺少必要的 人员和生活必需物资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由于不存在交流和比较, 也谈不上哪种先进,哪种落后。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 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 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 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 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自 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 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蛮夷” 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 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如民间信仰和宗教 一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时至今日,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 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 接受为前提。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高效, 也别指望能取代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中国 与世界各国一直缺少人员和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 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变以往形成的片面 和偏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 的传播者。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 随之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学习世界文化。我们不能坐等各 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不同文化优劣立显,取长 补短顺理成章。中国既然以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自许,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 优点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
商品和文化服务,这也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文化商品大 多还是来样加工、贴牌生产,外销商品中的文化含量还很低,文化服务近于空白, 发展的余地非常广阔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关美与共,天下 大同。这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期待。(节选自《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有删 改) 6、关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后,通过借鉴比较,更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 现出中国文化的优越性。 B、强势文化往往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中同文化走向世 界则是为了抵御外来文化 C、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为了推广快速而高效的中国模式,提高自身在世界文化 中的地位,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D、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的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并学习世界文化,实现各种文 明相互促进的愿景。 7、针对“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既要防止盲目崇拜西方,也要避免 极端仇视西方的情况出现。 B、中国文化应主动出击,让世界近距离或直接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与魅力,以 便消解其他文化对中国文化偏见。 C、要想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提供优质的文化商品及优良的文化服务是 现实的必然要求。 D、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就需要大批举止文明的中国人 走出去并成为文化传播者。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于中国文化未能与其他文化相融, 是国人的自我评价 B、清朝改土归流后,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教化百姓等措施,表明对精神 文化的接受,纯粹出于自愿。 C、中国文化走出去后,就能通过比较借鉴,发现中国及其他文化的优缺点,以 达到取长补缺的目的。 D、要想处理好世界各国文明之间的关系,就要遵循相互欣赏、成人之美、共同 繁荣之道。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9-11每小题3分,9分) 之仪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好为词赋。尝献《神州颂》 辞致雅赡。梁元帝手敕报曰:“枚乘二叶,俱得游梁;应贞两世,并称文学。我 求才子,鲠慰良深。 江陵平,之仪随例迁长安。世宗以为麟趾学士,稍迁司书上士。高祖初建储 宫,盛选师傅,以之仪为侍读。太子后征吐谷浑,栽军有过行,郑译等并以不能 匡弼坐谴,唯之仪以累谏获赏。即拜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邑二百户。宣帝即位 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邑一千户。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 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深为帝所忌。然以恩旧,每优容之 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商品和文化服务,这也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文化商品大 多还是来样加工、贴牌生产,外销商品中的文化含量还很低,文化服务近于空白, 发展的余地非常广阔。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关美与共,天下 大同。这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期待。(节选自《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有删 改) 6、关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后,通过借鉴比较,更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 现出中国文化的优越性。 B、强势文化往往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中同文化走向世 界则是为了抵御外来文化。 C、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为了推广快速而高效的中国模式,提高自身在世界文化 中的地位,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D、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的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并学习世界文化,实现各种文 明相互促进的愿景。 7、针对“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既要防止盲目崇拜西方,也要避免 极端仇视西方的情况出现。 B、中国文化应主动出击,让世界近距离或直接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与魅力,以 便消解其他文化对中国文化偏见。 C、要想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提供优质的文化商品及优良的文化服务是 现实的必然要求。 D、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就需要大批举止文明的中国人 走出去并成为文化传播者。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于中国文化未能与其他文化相融, 是国人的自我评价。 B、清朝改土归流后,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教化百姓等措施,表明对精神 文化的接受,纯粹出于自愿。 C、中国文化走出去后,就能通过比较借鉴,发现中国及其他文化的优缺点,以 达到取长补缺的目的。 D、要想处理好世界各国文明之间的关系,就要遵循相互欣赏、成人之美、共同 繁荣之道。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3 题。(9—11 每小题 3 分,9 分) 之仪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好为词赋。尝献《神州颂》, 辞致雅赡。梁元帝手敕报曰:“枚乘二叶,俱得游梁;应贞两世,并称文学。我 求才子,鲠慰良深。” 江陵平,之仪随例迁长安。世宗以为麟趾学士,稍迁司书上士。高祖初建储 宫,盛选师傅,以之仪为侍读。太子后征吐谷浑,栽军有过行,郑译等并以不能 匡弼坐谴,唯之仪以累谏获赏。即拜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邑二百户。宣帝即位, 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邑一千户。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 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深为帝所忌。然以恩旧,每优容之。 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宣帝崩,刘昉、郑译等矫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少主。之仪知非帝旨, 拒而弗从。昉等草诏署讫,逼之仪连署。之仪厉声谓昉等曰:“主上升遐,嗣子 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贤戚之内,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 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 罔先帝。”于是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隋文帝后索符玺,之仪又正 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于是隋文帝大怒,命引出, 将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出为西疆郡守。 隋文帝践极,诏征还京师,进爵新野郡公。开皇五年,拜集州刺史。在州 清静,夷夏悦之。十年正月,之仪随例入朝。隋文帝望而识之,命引至御坐,谓 之曰:“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乃赐钱十万、米 百石。十一年冬,卒,年六十九。有文集十卷行于世。(《周书》列传第三十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引出,将戮之 引:拉 B、然以恩旧,每优容之 优容:宽容 C、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 假:授,给予 D、梁武帝深恨之 恨:嫉妒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世宗以为麟趾学士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而颜见远乃至于此 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代之仪署而行之 悟已往之不谏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之仪幼年颖悟,长大后,喜欢写词赋,曾经给梁元帝进献了一篇《神州颂》, 文辞典雅富丽,梁元帝亲自回书称赞他的才能。 B、宣帝去世后,刘昉、郑译等人伪造遗诏,让隋文帝接替宣帝做皇帝,颜之仪 知道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绝相从 C、颜之仪曾被选为太子侍读,可后来太子征讨吐谷浑时,在军中有不轨行为, 其他人都因不能纠正辅助而受到责罚,只有颜之仪因为屡次劝谏而获赏。 D、隋文帝做了皇帝后,将他征回京师,加封了他爵位,认为颜之仪是一位能“见 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人。 第Ⅱ卷(117分) 12、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3分) (2)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3分) 四、诗词鉴赏、积累(共16分)。 1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题目。(8分) 郊行(王安石)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注]蚕成密茧肥。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注]芦箔:养蚕器具,用芦苇编织成的席子或筛子,蚕可在上面吐丝织茧 (1)请对“柔桑采尽绿阴稀”中的“稀”字作赏析。(4分)
宣帝崩,刘昉、郑译等矫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少主。之仪知非帝旨, 拒而弗从。昉等草诏署讫,逼之仪连署。之仪厉声谓昉等曰:“主上升遐,嗣子 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贤戚之内,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 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 罔先帝。”于是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隋文帝后索符玺,之仪又正 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于是隋文帝大怒,命引出, 将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出为西疆郡守。 隋文帝践极,诏征还京师,进爵新野郡公。开皇五年,拜集州刺史。在州 清静,夷夏悦之。十年正月,之仪随例入朝。隋文帝望而识之,命引至御坐,谓 之曰:“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乃赐钱十万、米 一百石。十一年冬,卒,年六十九。有文集十卷行于世。(《周书》列传第三十 二)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命引出,将戮之 引:拉 B、然以恩旧,每优容之 优容:宽容 C、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 假:授,给予 D、梁武帝深恨之 恨:嫉妒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世宗以为麟趾学士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而颜见远乃至于此 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 D 、乃代之仪署而行之 悟已往之不谏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之仪幼年颖悟,长大后,喜欢写词赋,曾经给梁元帝进献了一篇《神州颂》, 文辞典雅富丽,梁元帝亲自回书称赞他的才能。 B、宣帝去世后,刘昉、郑译等人伪造遗诏,让隋文帝接替宣帝做皇帝,颜之仪 知道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绝相从。 C、颜之仪曾被选为太子侍读,可后来太子征讨吐谷浑时,在军中有不轨行为, 其他人都因不能纠正辅助而受到责罚,只有颜之仪因为屡次劝谏而获赏。 D、隋文帝做了皇帝后,将他征回京师,加封了他爵位,认为颜之仪是一位能“见 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人。 第Ⅱ卷(117 分) 12、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3 分) (2)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3 分) 四、诗词鉴赏、积累(共 16 分)。 1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题目。(8 分) 郊 行(王安石)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注]蚕成密茧肥。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注]芦箔:养蚕器具,用芦苇编织成的席子或筛子,蚕可在上面吐丝织茧。 (1)请对“柔桑采尽绿阴稀”中的“稀”字作赏析。(4 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每句1分,8分) (1)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 白《蜀道难》)(2) ,唯见 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 行》) 百年 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4)庄生晓梦迷蝴 蝶 (李商隐《锦瑟》) (5) 申之以孝悌之 义 《孟子·寡人之于国 也》 (6)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 可怜白发生。(辛 弃疾《破阵子》 五、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6~19题。(20分) 永恒的托尔斯泰 曾经让我激动的小说可真不少,其中当然有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安娜·卡列 宁娜》。而后来,我怎么就那么强烈地喜欢上了海明威?他那貌似枯槁的短句竟 有那么丰腴的蕴藏,我甚至感到一世界的作家数他最有魅力。还有总是穿了破衣 服拍照的福克纳。还有鲁尔弗,还有日本的川端康成,在图书馆里吸了一辈子灰 尘的博尔赫斯……托尔斯泰怎么竟显得模糊了?曾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后来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现在又终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 仔细想想,大师是谁,海明威还是福克纳?川端还是谷崎润一郎?心里忽然明白 过来,真正的大师应该是托尔斯泰,那个长着大胡子身穿布衣经常和农民一起耙 草的伟大的托尔斯泰 现代作家如海明威、卡夫卡、马尔克斯,怎么着都觉得散碎了点,思想 让人捕捉不住,令人激赏的往往只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那怎么能让人心悦诚 服?毕竟,文学不只是展示。仅此一点,海明威怎么能和托尔斯泰比?有人说, 托尔斯泰是一面“镜子”。托尔斯泰怎么能仅仅被说成是一面“镜子”? 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托尔斯泰好像是一座山,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弥漫着浓 浓的忏悔之情,不是白种人或黑种人或黄种人的忏悔,而是人类的忏悔?为什么 他的小说能让人听到深深的叹息,感觉到对人类灵魂的无情鞭挞?难道这一切不 是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塔吉雅娜·托尔斯泰娅这样回忆她的父亲:“有一次在 雅斯纳波良纳,父亲忽然心血来潮,要大家说出人生的三个愿望。父亲想出了两 个一一爱一切人,被一切人爱。”现代派作家少的是爱,多的是技巧,然而文学 毕竟不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 读托尔斯泰,常常让人想到宗教。但把宗教淘洗一番,祛除世俗附加上 去的荒诞,剩下的就是宗教美好的一面:净化人类的灵魂。这话太古老了,但托 尔斯泰最动人之处正在于此。阅读托尔斯泰,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是那么不干净, 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净化,像是跳进清流洗了一次澡。据说田园牧歌是虚幻的 但难道许多现代派作品中的浮躁、失落、异化和颓唐能成为人类的精神营养? 我们有时会觉得托尔斯泰太像一位“教主”。然而他的劝谕总是通过 “真正的小说”来实现的。小说就是小说,小说不是哲学,小说是入俗而不是说 教。和托尔斯泰比较一下,萨特小说是不是太“非小说化”了?托翁总是不动声 色地通过人物达到他的目的。真理从来都是浅近的,就像太阳,悬在你的头上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每句 1 分,8 分) (1)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 白《蜀道难》)(2) ,唯见 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 行》) (3) ,百年 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4)庄生晓梦迷蝴 蝶, 。(李商隐《锦瑟》) (5) ,申之以孝悌之 义, 。 (《孟子·寡人之于国 也》) (6)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 惊。 , ,可怜白发生。(辛 弃疾《破阵子》) 五、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 16~19 题。(20 分) 永恒的托尔斯泰 曾经让我激动的小说可真不少,其中当然有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安娜•卡列 宁娜》。而后来,我怎么就那么强烈地喜欢上了海明威?他那貌似枯槁的短句竟 有那么丰腴的蕴藏,我甚至感到一世界的作家数他最有魅力。还有总是穿了破衣 服拍照的福克纳。还有鲁尔弗,还有日本的川端康成,在图书馆里吸了一辈子灰 尘的博尔赫斯……托尔斯泰怎么竟显得模糊了?曾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后来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现在又终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了。 仔细想想,大师是谁,海明威还是福克纳?川端还是谷崎润一郎?心里忽然明白 过来,真正的大师应该是托尔斯泰,那个长着大胡子身穿布衣经常和农民一起耙 草的伟大的托尔斯泰。 现代作家如海明威、卡夫卡、马尔克斯,怎么着都觉得散碎了点,思想 让人捕捉不住,令人激赏的往往只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那怎么能让人心悦诚 服?毕竟,文学不只是展示。仅此一点,海明威怎么能和托尔斯泰比?有人说, 托尔斯泰是一面“镜子”。托尔斯泰怎么能仅仅被说成是一面“镜子”? 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托尔斯泰好像是一座山,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弥漫着浓 浓的忏悔之情,不是白种人或黑种人或黄种人的忏悔,而是人类的忏悔?为什么 他的小说能让人听到深深的叹息,感觉到对人类灵魂的无情鞭挞?难道这一切不 是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塔吉雅娜•托尔斯泰娅这样回忆她的父亲:“有一次在 雅斯纳波良纳,父亲忽然心血来潮,要大家说出人生的三个愿望。父亲想出了两 个——爱一切人,被一切人爱。”现代派作家少的是爱,多的是技巧,然而文学 毕竟不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 读托尔斯泰,常常让人想到宗教。但把宗教淘洗一番,祛除世俗附加上 去的荒诞,剩下的就是宗教美好的一面:净化人类的灵魂。这话太古老了,但托 尔斯泰最动人之处正在于此。阅读托尔斯泰,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是那么不干净, 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净化,像是跳进清流洗了一次澡。据说田园牧歌是虚幻的, 但难道许多现代派作品中的浮躁、失落、异化和颓唐能成为人类的精神营养? 我们有时会觉得托尔斯泰太像一位“教主”。然而他的劝谕总是通过 “真正的小说”来实现的。小说就是小说,小说不是哲学,小说是入俗而不是说 教。和托尔斯泰比较一下,萨特小说是不是太“非小说化”了?托翁总是不动声 色地通过人物达到他的目的。真理从来都是浅近的,就像太阳,悬在你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