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嘉祥外国语学校2016届高三第二次 考试时间:150分总分:150分 第I卷 甲阅读题(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周易》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崇尚一种观物 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周易·系辞传》:“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 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 《易》。借助卦象,并通过象的规范化的流动、联结、转换,具象地、直观地反 映所思考的客观对象的运动、联系,并借助六十四卦系统模型,推断天地人物之 间的变化,这种思想方式渗透到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之中。道家庄子主张“得鱼 而忘筌”,“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魏晋玄学家王弼提出“得意在 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明象》)的命题,表明了中国思维穿透语言,领略 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的特点 中国儒释道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据和全体。儒家的道德直觉、道 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中 国哲学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而只 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 道家认为,心灵的虚寂状态最容易引发直觉思维。因此,人们要尽可能地摆脱欲 望、烦恼的困扰,保持心境的平和、宁静。而要使直觉思维真实呈现,则离不开 默思冥想的“玄览”。老子主张“涤除玄览”。“涤除”即否定、排开杂念,“玄 览”即深入静观。这是在高度精神修养的前提下才具备的一种思维状态。庄子主 张“心斋”、“坐忘”。“心斋”即保持心境的虚静纯一,以便直接与道契合。 “坐忘”即心灵空寂到极点,忘却了自然、社会,甚至忘却了自己的肉身和智慧, 物我两忘,浑然冥同大化之境 儒家孔子的“默而识之”,孟子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 荀子的“虚壹而静”、“大清明”,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朱熹 的“豁然贯通焉”,“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 渊的“吾心”与“宇宙”的冥契,王阳明的“致良知”,虽不排斥客观外象直接 作用于感官认知,但都是扬弃知觉思虑,直接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达到 对道德本体之契合的一种境界或方法。 佛家更是强调一种精神性的自得和内心的体验,彻见心性之本源。禅宗的参究方 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心而行,无念为宗,触类是道,即事而真。不执着 外物,种种言行纯任心性之自然。禅宗的顿悟成佛,排除语言文字、逻辑思维工 具,主体直接契入客体(人生的本性或宇宙的实相),与客体融合为一。这种思 维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有赖于每个人自己体悟,别人只 能暗示、启发,而不能替代 超越逻辑,祛除言诠,止息思维,扫除概念,排斥分析、推理诸理性思维活动, 精神内敛,默然返照,当下消解了主客、能所、内外、物我的界限,浑然与天道 合一。这是一种思维状态,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 珊处”,当下得到了对于生活和生命,对于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之最深邃的本质 的一种整体的、综合的洞悉。但这种状态实际上是在多次反复的理性思维的基础 上产生的,没有理性思维的铺垫,这种灵感或悟性就不可能出现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嘉祥外国语学校 2016 届高三第二次 考试时间:150 分 总分:150 分 第 I 卷 甲 阅读题(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9 分,毎小题 3 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周易》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崇尚一种观物 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周易•系辞传》:“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 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 《易》。借助卦象,并通过象的规范化的流动、联结、转换,具象地、直观地反 映所思考的客观对象的运动、联系,并借助六十四卦系统模型,推断天地人物之 间的变化,这种思想方式渗透到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之中。道家庄子主张“得鱼 而忘筌”,“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魏晋玄学家王弼提出“得意在 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明象》)的命题,表明了中国思维穿透语言,领略 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的特点。 中国儒释道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据和全体。儒家的道德直觉、道 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中 国哲学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而只 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 道家认为,心灵的虚寂状态最容易引发直觉思维。因此,人们要尽可能地摆脱欲 望、烦恼的困扰,保持心境的平和、宁静。而要使直觉思维真实呈现,则离不开 默思冥想的“玄览”。老子主张“涤除玄览”。“涤除”即否定、排开杂念,“玄 览”即深入静观。这是在高度精神修养的前提下才具备的一种思维状态。庄子主 张“心斋”、“坐忘”。“心斋”即保持心境的虚静纯一,以便直接与道契合。 “坐忘”即心灵空寂到极点,忘却了自然、社会,甚至忘却了自己的肉身和智慧, 物我两忘,浑然冥同大化之境。 儒家孔子的 “默而识之”,孟子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 荀子的“虚壹而静”、 “大清明”,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朱熹 的“豁然贯通焉”,“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 渊的“吾心”与“宇宙”的冥契,王阳明的“致良知”,虽不排斥客观外象直接 作用于感官认知,但都是扬弃知觉思虑,直接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达到 对道德本体之 契合的一种境界或方法。 佛家更是强调一种精神性的自得和内心的体验,彻见心性之本源。禅宗的参究方 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心而行,无念为宗,触类是道,即事而真。不执着 外物,种种言行纯任心性之自然。禅宗的顿悟成佛,排除语言文字、逻辑思维工 具,主体直接契入客体(人生的本性或宇宙的实相),与客体融合为一。这种思 维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有赖于每个人自己体悟,别人只 能暗示、启发,而不能替代。 超越逻辑,祛除言诠,止息思维,扫除概念,排斥分析、推理诸理性思维活动, 精神内敛,默然返照,当下消解了主客、能所、内外、物我的界限,浑然与天道 合一。这是一种思维状态,即“众里 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 珊处”,当下得到了对于生活和生命,对于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之最深邃的本质 的一种整体的、综合的洞悉。但这种状态实际上是在多次反复的理性思维的基础 上产生的,没有理性思维的铺垫,这种灵感或悟性就不可能出现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易》的思维方式是由具象到抽象,其具体的形象符号,有助于人们把握 事物的抽象意义。 B.《周易》体现的中国思维,完全摒弃了语言,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 的思维方式。 C.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周易》,《周易》的思想方式影响了中 医和中国古代科技 D.庄子“得鱼而忘筌”和王弼“得象在忘言”的观点,强调的是穿透形象进而 领略其背后之意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哲学认为,要把握宇宙本体,完全得靠直觉和顿悟,依靠语言、概念、 逻辑推理、认知方法就是无用的。 B.禅宗参悟修行的过程,直心而行,纯任心性之自然,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 传的,顿悟而成佛,他人不能替代。 C.儒学大家张载、陆九渊都主张抛弃知觉思虑,而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 达到身心与道德本体的契合。 D.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主张“涤除玄览”,庄子主张“心斋”“坐忘”,他们提 倡排除杂念,保持心灵的虚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诗句与文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的思维状态最相近的一项是()(3分) A.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B.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夏元鼎《绝句》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D.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答案】 (1)B (2)C (3)B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题理解文意题。B项,“完全摒弃了语言形式”有误。 原文中第一段“表明了中国思维穿透语言,领略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 领略其背后之意蕴的特点”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类理解文意的客观题,对于选项,要注意选项中范围扩缩、扭曲 文意、混淆文意、胡乱组合等。所谓范围扩缩,是指选项故意漏掉限制性词语或 混淆某些范围的界限,造成概念范围的扩大或缩小。所谓扭曲文意,是指选项故 意扭曲阅读材料的意思,把考生的思维朝背离文本的方向引领,题干中“完全摒 弃了语言形式”即为这种错误类型。所谓混淆时空,是指事物的发展总有先后, 但不符合文意的选项故意混淆时空的先后顺序,以迷惑考生。所谓胡乱组合,是 指文章在解释某一个概念或说明某一对象时,会使用比较多的事例,选项就故意 把这几个事例的内容加以组合,并且故意使组合后的信息与文本信息相左,以迷 惑考生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周易》的思维方式是由具象到抽象,其具体的形象符号,有助于人们把握 事物的抽象意义。 B.《周易》体现的中国思维,完全摒弃了语言,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 的思维方式。 C.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周易》,《周易》的思想方式影响了中 医和中国古代科技。 D.庄子“得鱼而忘筌”和王弼“得象在忘言”的观点,强调的是穿透形象进而 领略其背后之意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哲学认为,要把握宇宙本体,完全得靠直觉和顿悟,依靠语言、概念、 逻辑推理、认知方法就是无用的。 B.禅宗参悟修行的过程,直心而行,纯任心性之自然,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 传的,顿悟而成佛,他人不能替代。 C.儒学大家张载、陆九渊都主张抛弃知觉思虑,而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 达到身心与道德本 体的契合。 D.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主张“涤除玄览”,庄子主张“心斋”“坐忘”,他们提 倡排除杂念,保持心灵的虚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诗句与文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的思维状态 最相近的一项是( )(3 分) A.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B.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夏元鼎《绝句》)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D.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答案】 (1)B (2)C (3)B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题理解文意题。B 项,“完全摒弃了语言形式”有误。 原文中第一段“表明了中国思维穿透语言,领略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 领略其背后之意蕴的特点”。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技巧点拨】这类理解文意的客观题,对于选项,要注意选项中范围扩缩、扭曲 文意、混淆文意、胡乱组合等。所谓范围扩缩,是指选项故意漏掉限制性词语或 混淆某些范围的界限,造成概念范围的扩大或缩小。所谓扭曲文意,是指选项故 意扭曲阅读材料的意思,把考生的思维朝背离文本的方向引领,题干中“完全摒 弃了语言形式”即为这种错误类型。所谓混淆时空,是指事物的发展总有先后, 但不符合文意的选项故意混淆时空的先后顺序,以迷惑考生。所谓胡乱组合,是 指文章在解释某一个概念或说明某一对象时,会使用比较多的事例,选项就故意 把这几个事例的内容加以组合,并且故意使组合后的信息与文本信息相左,以迷 惑考生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该题首先应把握题干诗句的主要内容,从而获得其思维状态 “在反复理性思维基础上产生顿悟”,选项中的诗句分别加以分析探究。如 A项,“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我有迷魂招不得”至篇终为第 三层,直抒胸臆作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主人的开导使“我”这个 “有迷魂招不得”者,茅塞顿开。作者运用擅长的象征手法,以“雄鸡一声天下 白”写主人的开导生出奇效,使诗人心胸豁然开朗。这“雄鸡一声”是一鸣惊人 天下白”的景象激起了诗人的豪情,于是末二句写道:少年正该壮志凌云,怎 能一蹶不振!老是唉声叹气,那是谁也不会来怜惜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董其昌,字.元宰,松江华亭人。举万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礼部侍郎田 俊以教习卒官,其昌请假,走数千里,护其丧归葬。迁授编修。皇长子出阁,充 讲官,因事启沃,皇长子每目属之。坐失执政意,出为湖广副使,移疾归。起故 官,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为势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其昌 即拜疏求去,帝不许,而令所司按治,其昌卒谢事归。起山东副使、登莱兵备、 河南参政,并不赴。 光宗立,问:“旧讲官董先生安在?”乃召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事。天启二 年,擢本寺卿,兼侍读学士。时修《神宗实录》,命往南方采辑先朝章疏.及遗 事,其昌广搜博征,录成三百本。又采留中之疏切于国本、藩封、人才、风俗 河渠、食货、吏治、边防者,别为四十卷。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 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寻转左侍郎。五年正月,拜南 京礼部尚书。时政在奄竖,党祸酷烈①。其昌深自引远,逾年请告归。崇祯四年 起故官,掌詹事府事。居三年,屡疏乞休,诏加太子太保致仕。又二年卒,年八 十有三。赠太子太傅。福王时,谥文敏 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初,华亭自沈度、沈粲以后,南安知府张弼、詹事陆 深、布政莫如忠及子是龙皆以善书称。其昌后出,超越诸家。始以宋米芾为宗, 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其画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潇洒生动,非人力 所及也。四方金石之刻,得其制作手书,以为二绝。造请无虚日,尺素短札,流 布人间,争购宝之。精于品题,收藏家得片语只字以为重。性和易,通禅理,萧 闲吐纳,终日无俗语。人撅之米芾、赵孟頫云。同时以善书名者,临邑刑侗、顺 天米万钟、晋江张瑞图,时人谓刑、张、米、董,又曰南董、北米。然三人者, 不逮其昌远甚 (选自《明史·董其昌传》) 【注】①党祸酷烈:此处指明朝东林党人受到宦官的残酷镇压和迫害。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 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寻转左侍郎 B.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 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寻转左侍郎 C.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 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寻转左侍郎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技巧点拨】该题首先应把握题干诗句的主要内容,从而获得其思维状态 ——“在反复理性思维基础上产生顿悟”,选项中的诗句分别加以分析探究。如 A 项,“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我有迷魂招不得”至篇终为第 三层,直抒胸臆作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主人的开导使“我”这个 “有迷魂招不得”者,茅塞顿开。作者运用擅长的象征手法,以“雄鸡一声天下 白”写主人的开导生出奇效,使诗人心胸豁然开朗。这“雄鸡一声”是一鸣惊人, “天下白”的景象激起了诗人的豪情,于是末二句写道:少年正该壮志凌云,怎 能一蹶不振!老是唉声叹气,那是谁也不会来怜惜。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董其昌,字.元宰,松江华亭人。举万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礼部侍郎田一 俊以教习卒官,其昌请假,走数千里,护其丧归葬。迁授编修。皇长子出阁,充 讲官,因事启沃,皇长子每目属之。坐失执政意,出为湖广副使,移疾归。起故 官,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为势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其昌 即拜疏求去,帝不许,而令所司按治,其昌卒谢事归。起山东副使、登莱兵备、 河南参政,并不赴。 光宗立,问:“旧讲官董先生安在?”乃召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事。天启二 年,擢本寺卿,兼侍读学士。时修《神宗实录》,命往南方采辑先朝章疏.及遗 事,其昌广搜博征,录成三百本。又采留中之疏切于国本、藩封、人才、风俗、 河渠、食货、吏治、边防者,别为四十卷。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 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寻转左侍郎。五年正月,拜南 京礼部尚书。时政在奄竖,党祸酷烈①。其昌深自引远,逾年请告归。崇祯四年, 起故官,掌詹事府事。居三年,屡疏乞休,诏加太子太保致仕。又二年卒,年八 十有三 。赠太子太傅。福王时,谥文敏。 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初,华亭自沈度、沈粲以后,南安知府张弼、詹事陆 深、布政莫如忠及子是龙皆以善书称。其昌后出,超越诸家。始以宋米芾为宗, 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其画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潇洒生动,非人力 所及也。四方金石之刻,得其制作手书,以为二绝。造请无虚日,尺素短札,流 布人间,争购宝之。精于品题,收藏家得片语只字以为重。性和易,通禅理, 萧 闲吐纳,终日无俗语。人撅之米芾、赵孟頫云。同时以善书名者,临邑刑侗、顺 天米万钟、晋江张 瑞图,时人谓刑、张、米、董,又曰南董、北米。然三人者, 不逮其昌远甚。 (选自《明史•董其昌传》) 【注】①党祸酷烈:此处指明朝东林党人受到宦官的残酷镇压和迫害。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 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寻转左侍郎 B.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 侍郎/协理詹事府事/ 寻转左侍郎 C.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 侍郎/协理詹事府事/ 寻转左侍郎
D.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 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寻转左侍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是古人入学时取,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也便于他人称呼。对平 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礼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其长官为礼部尚书,主要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 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疏”在文中指古代一种重要文体,用于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疏还可 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D.“致仕”在文中意为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 “休致”等词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 A.董其昌为人仗义,礼部侍郎田一俊教习庶吉士,死在任上,董其昌为此事请 假,奔走数千里路程,把田一俊的灵柩护送回乡里安葬 B.董其昌很正直,他担任南京礼部尚书时,看不惯宦官把持朝政,对东林党人 残酷迫害,就对东林党人加以援手,从而受到牵连被贬。 C.董其昌做事很踏实,修撰《神宗实录》时,朝廷派他搜集神宗朝时大臣的奏 章和遗闻逸事,他搜集记录了三百多本,受到皇上褒奖。 D.董其昌有多种才能,擅长书法、绘画、书画鉴赏,还精于禅理,并取得很大 成就,人们把他比作米芾、赵孟頫,后又称他为“南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徇请嘱,为势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5分) (2)造请无虚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5分) 【答案】 (1)D (2)A (3)B (4)①他不谋求私情(宴请嘱托),受到有权势人的怨恨,他们唆使数百个生 儒闹事,捣毁了他的衙门。(“徇”“为…所”“嗾”“鼓噪”各1分,句意 分。)②每天都有许多人来求书画,(他的)一小幅画或一封短信,流传到 社会上,人们竞相购买珍藏他的书画和书信(把他的书画和书信当作宝贝)。(“ 请”“尺素短札”、省略、“宝”各1分,句意1分。) 【考点定位】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能力层级为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 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 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 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 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学常识。A项,“入学”误,“字”是古人成年时 取。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 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旧五代史·周 书·王峻传》:“太祖虽登大位,时以兄呼之,有时呼表字,不忘布衣之契也。”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D.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 侍郎/协理詹事府事/ 寻转左侍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字”是古人入学时取,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也便于他人称呼。对平 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礼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其长官为礼部尚书,主要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 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疏”在文中指古代一种重要文体,用于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疏还可 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D.“致仕”在文中意为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 “休致”等词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 )(3 分) A.董其昌为人仗义,礼部侍郎田一俊教习庶吉士,死在任上,董其昌为此事请 假,奔走数千里路程,把田一俊的灵柩护送回乡里安葬。 B.董其昌很正直,他担任南京礼部尚书时,看不惯宦官把持朝政,对东林党人 残酷迫害,就对东林党人加以援手,从而受到牵连被贬。 C.董其昌做事很踏实,修撰《神宗实录》时,朝廷派他搜集神宗朝时大臣的奏 章和遗闻逸事,他搜集记录了三百多本,受到皇上褒奖。 D.董其昌有多种才能,擅长书法、绘画、书画鉴赏,还精于禅理,并取得很大 成就 ,人们把他比作米芾、赵孟頫,后又称他为“南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不徇请嘱,为势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5 分) (2)造请无虚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5 分) 【答案】 (1)D (2)A (3)B (4)①他不谋求私情(宴请嘱托),受到有权势人的怨恨,他们唆使数百个生 儒闹事,捣毁了他的衙门。(“徇”“为……所”“嗾”“鼓噪”各 1 分,句意 1 分。) ②每天都有许多人来求书画,(他的)一小幅画或一封短信,流传到 社会上,人们竞相购买珍藏他的书画和书信(把他的书画和书信当作宝贝)。(“造 请”“尺素短札”、省略、“宝”各 1 分,句意 1 分。) 【考点定位】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能力层级为 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 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 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 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 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学常识。A 项,“入学”误,“字”是古人成年时 取。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 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旧五代史•周 书•王峻传》:“ 太祖 虽登大位,时以兄呼之,有时呼表字,不忘布衣之契也。”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易错警示】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人的称谓;二、古代职官;三、天文历法 四、古代地理;五、科举制度;六、风俗礼仪;七、饮食器用:八、音乐文娱 九、文史典籍;十、目录辞书;十一古代军制 该题干中,A项考核“人的称谓”,B项、D项考核“古代职官”。C项考核“文 史典籍”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 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 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 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 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 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 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比如本题的B项, 考生就应到文中找到相关内容,然后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即可发现,说法错误。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査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 键字词的翻译:(1)“徇”“为…所”“嗾”“鼓噪”各1分,句意1分; (2)“造请”“尺素短札”、省略、“宝”各1分,句意1分。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 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 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 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 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 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董其昌,字元宰,是松江府华亭县人。万历十七年考中进士,改为庶吉士。礼部 侍郎田一俊教习庶吉士,死于任所,董其昌请假,奔走数千里路,把田一俊的灵 柩护送回乡安葬。回来以后,被任为编修官。皇帝的长子就学读书,董其昌充任 讲官,他在讲书中根据史事随时对他进行启发诱导,皇长子不时报以会心的一瞥。 由于董其昌未按执政大臣的意志行事,被外任为湖广副使,董其昌称病回乡。后 来起用,官得原职,提督湖广学政。因他不谋求私情(宴请嘱托),受到有权势 人的怨恨,他们唆使数百个生儒闹事,捣毁了他的衙门。董其昌当即上奏朝廷, 请求离职,皇帝不允许,下令有关部门对闹事的书生审查处治,董其昌最终辞职 回乡。朝廷起用他为山东副使、登莱兵备、河南参政,他都不去上任 光宗即位后,问道:“原来的讲官董其昌先生现在在哪里?”于是朝廷征召他为 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事。天启二年,提升为本寺卿,兼侍读学士。当时修撰《神 宗实录》,派他去南方搜集神宗朝时大臣的奏章和遗闻逸事。董其昌广泛搜集征 召,记录有三百本之多。他又选择没有批复的奏章中有关太子、藩封、人才、风 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的论述,分门别类,录成四十卷。他仿效史书论赞 的体例,每篇之后都附以自己的论断。书编成后,上表进呈,皇帝下旨,加以褒 奖,命交给史馆备用。第二年秋天,提升他为礼部右侍郎,协助管理詹事府事务, 不久转为礼部左侍郎。天启五年正月,被授予南京礼部尚书。当时朝政被宦官把
【易错警示】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人的称谓;二、古代职官;三、天文历法; 四、古代地理;五、科举制度;六、风俗礼仪;七、饮食器用;八、音乐文娱; 九、文史典籍;十、目录辞书;十一古代军制。 该题干中,A 项考核“人的称谓”,B 项、D 项考核“古代职官”。C 项考核“文 史典籍”。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 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 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 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 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 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 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比如本题的 B 项, 考生就应到文中找到相关内容,然后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即可发现,说法错误。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 键字词的翻译:(1)“徇”“为……所”“嗾”“鼓噪”各 1 分,句意 1 分; (2)“造请”“尺素短札”、省略、“宝”各 1 分,句意 1 分。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 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 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 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 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 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董其昌,字元宰,是松江府华亭县人。万历十七年考中进士,改为庶吉士。礼部 侍郎田一俊教习庶吉士,死于任所,董其昌请假,奔走数千里路,把田一俊的灵 柩护送回乡安葬。回来以后,被任为编修官。皇帝的长子就学读书,董其昌充任 讲官,他在讲书中根据史事随时对他进行启发诱导,皇长子不时报以会心的一瞥。 由于董其昌未按执政大臣的意志行事,被外任为湖广副使,董其昌称病回乡。后 来起用,官得原职,提督湖广学政。因他不谋求私情(宴请嘱托),受到有权势 人的怨恨,他们唆使数百个生儒闹事,捣毁了他的衙门。董其昌当即上奏朝廷, 请求离职,皇帝不允许,下令有关部门对闹事的书生审查处治,董其昌最终辞职 回乡。朝廷起用他为山东副使、登莱兵备、河南参政,他都不去上任。 光宗即位后,问道:“原来的讲官董其昌先生现在在哪里?”于是朝廷征召他为 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事。天启二年,提升为本寺卿,兼侍读学士。当时修撰《神 宗实录》,派他去南方搜集神宗朝时大臣的奏章和遗闻逸事。董其昌广泛搜集征 召,记录有三百本之多。他又选择没有批复的奏章中有关太子、藩封、人才、风 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的论述,分门别类,录成四十卷。他仿效史书论赞 的体例,每篇之后都附以自己的论断。书编成后,上表进呈,皇帝下旨,加以褒 奖,命交给史馆备用。第二年秋天,提升他为礼部右侍郎,协助管理詹事府事务, 不久转为礼部左侍郎。天启五年正月,被授予南京礼部尚书。当时朝政被宦官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