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高新区高2016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 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答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澄江化石群 ①五亿三千万年前的一天,一股意外涌来的泥沙把滇中海域浅海区中大量的动物 埋在下面。由于迅速地与外界隔绝,致使大量包括软体动物在内的生物没有腐烂, 在泥沙中完好的保存下来。这些原来难以成为化石的动物在泥沙中经过几亿年而 最终成为化石。随着地壳的运动,这座难得的古生物宝库被抬升到云南澄江帽天 山 ②澄江化石群异常珍贵。一般情况下,寒武纪的许多无脊椎动物若无特殊的埋葬 条件,不会变成化石。而在澄江它们不仅成为化石,而且还保存得非常完好。澄 江化石的完整性解开了一些长久令人费解的化石之谜。例如,早在100年前发现 的奇虾的脚化石一直就被认为是一种节肢动物的尾巴,而奇虾的嘴巴化石则被认 为是水母,而且荒唐地被单独立户取了名称。澄江奇虾化石的发现纠正了把奇虾 的肢体当物种的历史错案 ③澄江化石群的发现十分重要。寒武纪比我们较熟悉的恐龙时代的侏罗纪早四亿 年。1909年在加拿大发现的寒武纪中期的布尔吉斯动物化石群和1949年在澳大 利亚发现的前寒武纪末期的埃迪卡拉动物化石群,这两个化石群时间间隔有一亿 千万年,两者物种间发生的突发性变化难以在实物上得到证明。澄江动物化石 群正好处在以上两个化石群时间跨度上的中间,是寒武纪生命由单一性向多样性 发生快速飞跃的最重要的环节。 1.使一些在其他地区原来难以成为化石的动物在澄江最终成为化石的一个最重 要的条件是(▲) A.这些动物在被泥沙埋藏的瞬间与外界迅速隔绝。 B.这些动物在澄江地区埋藏于泥沙中时间长一一五亿三千万年 C.这些动物原来生活在海域的浅海区中,容易被泥沙埋藏。 D.这些埋藏在地下的没有腐烂的动物由于地壳的运动而被抬升 2.联系澄江奇虾化石的特点,分析造成奇虾化石历史错案的根本原因,正确的 项是(▲) A.一百多年前发现奇虾化石时,古生物化石研究技术不够先进,难以认清其实 B.一百多年前发现的奇虾化石都是奇虾的局部而非整体,难以从整体判定 C.一百多年前发现的奇虾化石的形态与某些物种形态极其相似,科学家们以貌 定论 D.长期以来遗留下来的化石谜影响了科学家对奇虾化石的准确判定。 3.澄江化石群的发现十分重要,说其重要的一个具体依据是(▲)
成都市高新区高 2016 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 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答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澄江化石群 ①五亿三千万年前的一天,一股意外涌来的泥沙把滇中海域浅海区中大量的动物 埋在下面。由于迅速地与外界隔绝,致使大量包括软体动物在内的生物没有腐烂, 在泥沙中完好的保存下来。这些原来难以成为化石的动物在泥沙中经过几亿年而 最终成为化石。随着地壳的运动,这座难得的古生物宝库被抬升到云南澄江帽天 山。 ②澄江化石群异常珍贵。一般情况下,寒武纪的许多无脊椎动物若无特殊的埋葬 条件,不会变成化石。而在澄江它们不仅成为化石,而且还保存得非常完好。澄 江化石的完整性解开了一些长久令人费解的化石之谜。例如,早在 100 年前发现 的奇虾的脚化石一直就被认为是一种节肢动物的尾巴,而奇虾的嘴巴化石则被认 为是水母,而且荒唐地被单独立户取了名称。澄江奇虾化石的发现纠正了把奇虾 的肢体当物种的历史错案。 ③澄江化石群的发现十分重要。寒武纪比我们较熟悉的恐龙时代的侏罗纪早四亿 年。1909 年在加拿大发现的寒武纪中期的布尔吉斯动物化石群和 1949 年在澳大 利亚发现的前寒武纪末期的埃迪卡拉动物化石群,这两个化石群时间间隔有一亿 一千万年,两者物种间发生的突发性变化难以在实物上得到证明。澄江动物化石 群正好处在以上两个化石群时间跨度上的中间,是寒武纪生命由单一性向多样性 发生快速飞跃的最重要的环节。 1.使一些在其他地区原来难以成为化石的动物在澄江最终成为化石的一个最重 要的条件是 (▲) A. 这些动物在被泥沙埋藏的瞬间与外界迅速隔绝。 B. 这些动物在澄江地区埋藏于泥沙中时间长――五亿三千万年。 C .这些动物原来生活在海域的浅海区中,容易被泥沙埋藏。 D .这些埋藏在地下的没有腐烂的动物由于地壳的运动而被抬升。 2.联系澄江奇虾化石的特点,分析造成奇虾化石历史错案的根本原因,正确的 一项是(▲) A. 一百多年前发现奇虾化石时,古生物化石研究技术不够先进,难以认清其实 质。 B.一百多年前发现的奇虾化石都是奇虾的局部而非整体,难以从整体判定。 C. 一百多年前发现的奇虾化石的形态与某些物种形态极其相似,科学家们以貌 定论。 D .长期以来遗留下来的化石谜影响了科学家对奇虾化石的准确判定。 3.澄江化石群的发现十分重要,说其重要的一个具体依据是(▲)
A.澄江动物化石证明了由埃迪卡拉动物化石到布尔吉斯动物化石两者物种间发 生的突发性变化 B.澄江动物化石群所处的时期正好在前寒武纪末期与寒武纪中期的时间跨度的 中间 C.澄江动物化石是寒武纪生命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发生快速飞跃的最重要的环 节 D.澄江动物化石所处的寒武纪比侏罗纪早四亿年,更有研究价值。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 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 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 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 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 泽大将张献甫日:“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 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日:“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 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 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 馆于外,耽日:“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 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 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 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 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 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山且,必究知之。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 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 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 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 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 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C.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 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D.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 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 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A.澄江动物化石证明了由埃迪卡拉动物化石到布尔吉斯动物化石两者物种间发 生的突发性变化。 B.澄江动物化石群所处的时期正好在前寒武纪末期与寒武纪中期的时间跨度的 中间。 C. 澄江动物化石是寒武纪生命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发生快速飞跃的最重要的环 节。 D. 澄江动物化石所处的寒武纪比侏罗纪早四亿年,更有研究价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 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 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 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 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 泽大将张献甫日:“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 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日:“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 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 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 馆于外,耽日:“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 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 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 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 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 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山且,必究知之。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 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 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 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 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B.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 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C.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 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D.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 日/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 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 老家安度晩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D.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 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 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 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 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 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C.贾耽建言治军,颇有见地。他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 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虽然认为有道理,但没有采纳。 D.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 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译 (2)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人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乱后① 辛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 川原宿荒草,墟落动新烟。 困鼠呜虚壁②,饥鸟啄废田。 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①这首诗是金末战乱后诗人初回家园时所作。②虚壁:空荡荡的四壁。 8.这首诗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 9.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喜一一悲一—愤”的思想感情。请你联系全诗, 对诗人这一感情发展线索进行简要的解说。(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1)白居易《琵琶行》中,在琵琶声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 出一阵雄壮铿锵、激越昂扬的强音,将全曲推向高潮的句子是:▲ (2)在《锦瑟》一诗中,李商隐借与庄子和望帝有关的典故,表达自己迷惘、 哀怨之情的句子是▲,▲。 (3)《师说》中韩愈认为存在“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情况 的原因是:“▲,▲ 【乙选考题】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 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D.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 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在樊泽将要取代贾耽为帅这件事上, 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了张 献甫,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B.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而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 没有采纳手下让他们住在城外的建议,而是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 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C.贾耽建言治军,颇有见地。他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 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虽然认为有道理,但没有采纳。 D.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 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译: ▲ (2)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人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译: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乱 后① 辛 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 川原宿荒草,墟落动新烟。 困鼠呜虚壁②,饥鸟啄废田。 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①这首诗是金末战乱后诗人初回家园时所作。②虚壁:空荡荡的四壁。 8.这首诗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答: ▲ 9.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喜——悲——愤”的思想感情。请你联系全诗, 对诗人这一感情发展线索进行简要的解说。(6 分) 答: ▲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1)白居易《琵琶行》中,在琵琶声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 出一阵雄壮铿锵、激越昂扬的强音,将全曲推向高潮的句子是: ▲ , ▲ 。 (2)在《锦瑟》一诗中,李商隐借与庄子和望帝有关的典故,表达自己迷惘、 哀怨之情的句子是 ▲ , ▲ 。 (3)《师说》中韩愈认为存在“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情况 的原因是:“ ▲ ,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第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 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法律门前 [奥地利卡夫卡 法律门前站着一名卫士。一天来了个乡下人,请求卫士放他进法律的门里去。可 是卫士回答说,他现在不能允许他这样做。乡下人考虑了一下又问:他等一等是 否可以进去呢? “有可能,”卫士回答,“但现在不成。” 由于法律的大门始终都敞开着,这当儿卫士又退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弯着腰, 往门里瞧。卫士发现了大笑道:“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 耳边风好了。不过得记住:我可是很厉害的。再说我还仅仅是最低一级的卫士哩。 从一座厅堂到另一座厅堂,每一道门前面都站着一个卫士,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 就说第三座厅堂前的那位吧,连我都不敢正眼瞧他呐。” 乡下人没料到会碰见这么多困难。人家可是说法律之门人人都可以进,随时都可 以进啊,他想。不过,当他现在仔细打量过那位穿皮大衣的卫士,看了看他那又 大又尖的鼻子,又长又密又黑的鞑靼人似的胡须以后,他觉得还是等一等,到人 家允许他进去时再进去好一些。卫士给他一只小矮凳。让他坐在大门旁边。于是 他便坐在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间他做过多次尝试,请求人家放他进去, 搞得卫土也厌烦起来。时不时地,卫士也向他提出些简短的询问,问他的家乡和 其他许多情况;不过,这些都是那类大人物提的不关痛痒的问题,临了卫士还是 对他讲,他还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为旅行到这儿来原本是准备了许多东西的, 如今可全都花光了;为了讨好卫士,花再多也该啊。那位尽管什么都收了,却对 他讲:“我收的目的,仅仅是使你别以为自己有什么礼数不周到。” 许多年来,乡下人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观察着这个卫士。他把其他卫士全给忘了; 对于他来说,这第一个卫士似乎就是进入法律殿堂的惟一障碍。他诅咒自己机 碰得不巧,头一些年还骂得大声大气,毫无顾忌,到后来人老了,就只能够独自 嘟嘟囔囔几句。他甚至变得孩子气起来;在对卫士的多年观察中,他发现这位老 兄的大衣毛领里藏着跳蚤,于是也请跳蚤帮助他使那位卫士改变主意。终于,他 老眼昏花了,但自己却闹不清楚究竟是周围真的变黑了呢,或者仅仅是眼睛在欺 骗他。不过,这当儿在黑暗中,他却清清楚楚看见一道亮光,一道从法律之门中 迸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此刻他已经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他在这整个过程中的 经验一下子全涌进脑海,凝聚成了一个迄今他还不曾向卫士提过的问题。他向卫 士招了招手;他的身体正在慢慢地僵硬,再也站不起来了。卫士不得不向他俯下 身子,他俩的高矮差距已变得对他大大不利 “事已至此,你还想知道什么?”卫士问,“你这个人真不知足。” “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律么,”乡下人说,“可怎么在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 就没见有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 卫士看出乡下人已死到临头,为了让他那听力渐渐消失的耳朵能听清楚,便冲他 大声吼道:“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现在我可 得去把它关起来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请考生在第三、第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 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法律门前 [奥地利]卡夫卡 法律门前站着一名卫士。一天来了个乡下人,请求卫士放他进法律的门里去。可 是卫士回答说,他现在不能允许他这样做。乡下人考虑了一下又问:他等一等是 否可以进去呢? “有可能,”卫士回答,“但现在不成。” 由于法律的大门始终都敞开着,这当儿卫士又退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弯着腰, 往门里瞧。卫士发现了大笑道:“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 耳边风好了。不过得记住:我可是很厉害的。再说我还仅仅是最低一级的卫士哩。 从一座厅堂到另一座厅堂,每一道门前面都站着一个卫士,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 就说第三座厅堂前的那位吧,连我都不敢正眼瞧他呐。” 乡下人没料到会碰见这么多困难。人家可是说法律之门人人都可以进,随时都可 以进啊,他想。不过,当他现在仔细打量过那位穿皮大衣的卫士,看了看他那又 大又尖的鼻子,又长又密又黑的鞑靼人似的胡须以后,他觉得还是等一等,到人 家允许他进去时再进去好一些。卫士给他一只小矮凳。让他坐在大门旁边。于是 他便坐在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间他做过多次尝试,请求人家放他进去, 搞得卫士也厌烦起来。时不时地,卫士也向他提出些简短的询问,问他的家乡和 其他许多情况;不过,这些都是那类大人物提的不关痛痒的问题,临了卫士还是 对他讲,他还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为旅行到这儿来原本是准备了许多东西的, 如今可全都花光了;为了讨好卫士,花再多也该啊。那位尽管什么都收了,却对 他讲:“我收的目的,仅仅是使你别以为自己有什么礼数不周到。” 许多年来,乡下人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观察着这个卫士。他把其他卫士全给忘了; 对于他来说,这第一个卫士似乎就是进入法律殿堂的惟一障碍。他诅咒自己机会 碰得不巧,头一些年还骂得大声大气,毫无顾忌,到后来人老了,就只能够独自 嘟嘟囔囔几句。他甚至变得孩子气起来;在对卫士的多年观察中,他发现这位老 兄的大衣毛领里藏着跳蚤,于是也请跳蚤帮助他使那位卫士改变主意。终于,他 老眼昏花了,但自己却闹不清楚究竟是周围真的变黑了呢,或者仅仅是眼睛在欺 骗他。不过,这当儿在黑暗中,他却清清楚楚看见一道亮光,一道从法律之门中 迸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此刻他已经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他在这整个过程中的 经验一下子全涌进脑海,凝聚成了一个迄今他还不曾向卫士提过的问题。他向卫 士招了招手;他的身体正在慢慢地僵硬,再也站不起来了。卫士不得不向他俯下 身子,他俩的高矮差距已变得对他大大不利。 “事已至此,你还想知道什么?”卫士问,“你这个人真不知足。” “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律么,”乡下人说,“可怎么在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 就没见有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 卫士看出乡下人已死到临头,为了让他那听力渐渐消失的耳朵能听清楚,便冲他 大声吼道:“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现在我可 得去把它关起来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这篇小说以守门人和乡下人为主线层层展开,引出了作者对一系列相关法律 问题以及对公平、正义的思考 B.乡下人把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了第一个守门人身上,从而做出了许多无谓的 努力和争取,换来的却是生命的代价 C.守门人是一个呆板、守旧的角色,他拥有权力,却不知道变通,永远以自己 魁梧凶狠的形象面对世人,使诸多拜访者望而却步 D.作者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使 得故事内涵丰富,在人物的举手投足之间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E.守门人也有温和的一面,他善意地警告乡下人门内层层把守的状况,对乡下 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有问必答,并提供一条凳子让其等待 (2)请概括乡下人这一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6分) 答:▲ (3)简析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6分) 答 (4)为了进入法律之门,乡下人付出了所有,苦苦等待了一生也没有进去。请 结合全文分析乡下人是否能够进入法律之门,并结合现实谈谈小说给予我们的启 示。(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当代新儒家的先驱梁漱溟 1893年梁漱溟出生在一个笃信儒学的仕宦之家。梁家虽无高官显宦和名家大儒 但教养却极好。梁漱溟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皆具有儒家传统文化的深厚根 基。1917年10月梁漱溟就任北大教习。当时新文化运动已掀起,政治和学术空 气活跃的北京大学开始了“反传统的批旧活动。北大校园里到处贴着批判孔子的 大字报、小字报,这使梁漱溟分外别扭。文化界出现了一个最时髦的口号:“打 倒孔家店!”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人代表中国当时的多种主义和学派,形成了“与 儒家传统彻底决裂的联合阵线”。梁漱溟决心为孔子讨个公道,开始研究儒学。 他日夜苦钻,上自春秋孔孟,中经王陆、朱子,下至明清诸儒的著作他都从头看 起。他还研究相关学派,道家、佛家及“三教九流”,研究西方的哲学和科学。将 这些文化加以比较,阐明优长 1921年以“复兴儒学”为已任的梁漱溟撰写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出版 后连续再版七次,大批读者成群结队追逐他,使他一下子成了举国知名人物,不 久他又成了世界级的名儒。在书中,梁漱溟反对全盘西化,对国故保守不屑一顾, 也不同意梁启超为代表的中西调和,重点阐述了儒家文化的优点。他高扬孔子的 “人生哲学”,归宗儒家的人生观和方法论。这本书成为当代新儒学的开山之作 梁漱溟归宗儒家,在激烈的思想论争中独树一帜,尤其与胡适、李大钊、陈独秀 等人观点歧异。尽管分歧很大,争斗也激烈,梁漱溟与他们的个人关系仍旧较好。 李大钊遇难后,梁漱溟亲自为之装殓、筹办丧事,还一直关心照顾李大钊的家属。 据梁漱溟自己表露,这是他按孔子的人生态度处理的结果。他说,自按孔家不计 较的直觉处理问题,即使有人反对自己,又明显错误,也不要迫他,人人心中皆 有善性:但是是非曲直,尤其事关大的道理,即使豁出性命也要说清楚。他没有 什么个人的仇家和对头
A.这篇小说以守门人和乡下人为主线层层展开,引出了作者对一系列相关法律 问题以及对公平、正义的思考。 B.乡下人把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了第一个守门人身上,从而做出了许多无谓的 努力和争取,换来的却是生命的代价。 C.守门人是一个呆板、守旧的角色,他拥有权力,却不知道变通,永远以自己 魁梧凶狠的形象面对世人,使诸多拜访者望而却步。 D.作者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使 得故事内涵丰富,在人物的举手投足之间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E.守门人也有温和的一面,他善意地警告乡下人门内层层把守的状况,对乡下 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有问必答,并提供一条凳子让其等待。 (2)请概括乡下人这一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6 分) 答: ▲ (3)简析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6 分) 答: ▲ (4)为了进入法律之门,乡下人付出了所有,苦苦等待了一生也没有进去。请 结合全文分析乡下人是否能够进入法律之门,并结合现实谈谈小说给予我们的启 示。(8 分) 答: ▲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 题。(25 分) 当代新儒家的先驱梁漱溟 1893 年梁漱溟出生在一个笃信儒学的仕宦之家。梁家虽无高官显宦和名家大儒, 但教养却极好。梁漱溟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皆具有儒家传统文化的深厚根 基。1917 年 10 月梁漱溟就任北大教习。当时新文化运动已掀起,政治和学术空 气活跃的北京大学开始了“反传统”的批旧活动。北大校园里到处贴着批判孔子的 大字报、小字报,这使梁漱溟分外别扭。文化界出现了一个最时髦的口号:“打 倒孔家店!”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人代表中国当时的多种主义和学派,形成了“与 儒家传统彻底决裂的联合阵线”。梁漱溟决心为孔子讨个公道,开始研究儒学。 他日夜苦钻,上自春秋孔孟,中经王陆、朱子,下至明清诸儒的著作他都从头看 起。他还研究相关学派,道家、佛家及“三教九流”,研究西方的哲学和科学。将 这些文化加以比较,阐明优长。 1921 年以“复兴儒学”为已任的梁漱溟撰写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出版 后连续再版七次,大批读者成群结队追逐他,使他一下子成了举国知名人物,不 久他又成了世界级的名儒。在书中,梁漱溟反对全盘西化,对国故保守不屑一顾, 也不同意梁启超为代表的中西调和,重点阐述了儒家文化的优点。他高扬孔子的 “人生哲学”,归宗儒家的人生观和方法论。这本书成为当代新儒学的开山之作。 梁漱溟归宗儒家,在激烈的思想论争中独树一帜,尤其与胡适、李大钊、陈独秀 等人观点歧异。尽管分歧很大,争斗也激烈,梁漱溟与他们的个人关系仍旧较好。 李大钊遇难后,梁漱溟亲自为之装殓、筹办丧事,还一直关心照顾李大钊的家属。 据梁漱溟自己表露,这是他按孔子的人生态度处理的结果。他说,自按孔家不计 较的直觉处理问题,即使有人反对自己,又明显错误,也不要迫他,人人心中皆 有善性;但是是非曲直,尤其事关大的道理,即使豁出性命也要说清楚。他没有 什么个人的仇家和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