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朱熹与中国文化 以上理学大师及其流派的学术活动推动了理学在南宋时期的 大发展,因而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禁理学 理学作为一代学术思潮,虽然对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产生了 重大影响,但在它产生之初,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多少重视,反 而遭到排斥打击。周敦願、张载、二程均未被大用于时,还时常 被贬斥、外补、流放。如程颐五十多岁才任崇政殿说书,在给哲 宗讲读之际,以师道自居,并坚持坐讲,以致哲宗不悦,任职仅 年多,就在党争中被罢兔。后被放归田里,又诏送涪州编管。晚 年一再受到打击,追毁出身以来文字,其所著书,也令监司审察 朝廷并下令河南府尽逐程颐学徒,使得洛学被禁。程颐逝世后,人 们害怕入党籍遭迫害,不敢来送葬。这反映了理学思潮形成之时, 遭打击以致禁止的情况。 其后,尽管理学在南宋孝宗朝乾、淳年间有了大的发展,但 仍未得到朝廷的正式承认。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当时朝廷不 同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外,理学本身具有的二重性也是一个重要 原因。理学既有为中央集权制的宋王朝服务的一面,又有以“天 理”制约君权,对统治者的行为加以约束的一面。显然,这种对 君权和统治者行为的限制,与当权者的利益时常发生冲突。所以 使得理学的地位时起时伏,其倡导者往往遭受厄运。继二程洛学 遭排斥之后,南宋宁宗“庆元党禁”时,理学又遭到严令禁止。 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时任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的朱熹因 上疏指贲韩侂胄“独断”,被宁宗罢官离朝。第二年,丞相赵汝愚 被罢出朝。赵汝愚曾引荐朱熹任侍讲,为韩侂胄所不容。理学家、 博士杨简上疏留赵,被罢。赵汝愚罢官,韩侂胄以拥立宁宗之功
第一章时代、生平和著作13 而掌握大权,指道学(理学)为伪学,严令禁止。 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申严道学之禁”(《宋史纪事本 末》卷八十,《道掌崇黜》),是谓“庆元党禁”。将理学人物指为 欺世盗名,不宜信用”(同上),而加以排斥。“是时知名之士,罢 斥者相继,人情汹汹,……自是学禁愈急。”(《道命录》卷七 上)不仅理学名曰之伪学而被禁,而且儒家经典“《六经》、 《语》、《孟》、《中庸》、《大学》之书,为世大禁”(《续资治通 鉴》卷一五四)。甚至有人上书乞斩朱熹以绝“伪学”。 庆元三年,诏“伪学之党,勿除在内差遺”(《宋史》卷三十 七,《宁宗一》。又“以知绵州王沇请,诏省部籍伪学姓名”(同 上)。即把理学人物及与理学有关的人物订为《伪学逆党籍》,于 是“伪学”又成为了“逆党” 伪学逆党籍计有:宰执四人,待制以上十三人,而以朱熹为 首,余官三十一人,武臣三人,士人八人,共计五十九人。 由于理学被定为“伪学”,严令禁止;有关人物被列入“逆 党”,备受打击,使得士风和学风受到很大影响。“自伪学有禁,士 大夫鲜有不变者。”(《宋史》卷三九三,《彭龟年传》)以至朱熹 的门人故交,有的过其门而不敢入,甚至更名他师,改换门庭。 方是时,士之绳趋尺步,稍以儒名者,无所容其身。”(同上,卷 四二九,《朱熹传》)学士文人不敢以儒自命,害怕受到牵连。而 朱熹面对此情却“日与诸生讲学不休,或劝以谢遣生徒者,笑而 不答”(同上)。庆元六年(公无1200年)朱熹去世时,门人故旧 欲来送葬,由于时方严“伪学”之禁,连送葬也受到限制。“熹既 没,将葬,言者谓:四方伪徒期会,送伪师之葬,会聚之间,非 妄谈时人短长,则缪议时政得失,望令守臣约束。从之。”(同 上)这表明,直到朱熹去世,理学仍在严令禁止之中。这与程颐 逝世时的情况有类似之处
l4朱襄与中国文化 如上所述,米代理学思潮的产生具有客观的历史必然性,因 而经二程创立后,至南宋朱熹生活的时代,理学有了大的发展。又 由于理学具有的二重性,有约束君权,限制统治者的行为以符合 天理的一面,所以在北宋和南宋均遭到过统治者的禁止。经过 代又一代理学家的大力提倡和表彰,终于在宋代以后理学逐渐占 据了学术界的统治地位,成为官学,对中国后期帝制社会产生了 重大影响。 第三节朱熹的生平和著作 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生活在南宋前半期。据今人高令印教 授考证:“朱熹的始祖原住今山东,其后裔在今山东、江苏、安徽 交界处盘旋而居,然后徙人江南,至朱熹时定居福建。①唐末昭宗 天祐年间,朱氏迁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遂以婺源为朱熹祖籍。 其婺源一世祖为朱瓌,下推九世为朱熹。朱熹的家世为“婺源著 姓,以儒名家”。后来家道逐渐中落。 朱熹的父亲朱松(公元1097-1143年)与李侗同为二程再传 弟子罗从彦的门人,于北朱末入闽,任建州政和县尉。朱熹的祖 父朱森随任就养,死时葬于政和,未归葬婺源故里。宋松后任南 剑州尤溪县尉、秘书省校书郎、史馆校勘等职。因反对秦桧议和, 被出知饶州。朱松未就,请祠,于是隐居建瓯,至去世。朱松是 二程后学,与当地的理学家来往密切。这对朱熹的思想产生了重 要影响。 ①《朱熹事迹考》第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版
第一章时代、生平和著作15 朱熹的生平 朱熹,字元晦,改字仲晦,号晦庵、晦翁等。生于南宋高宗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九月十五日,卒于宁宗庆元六年(公元 1200年)三月初九。朱熹出生于尤溪(今属福建)其父好友郑安 道的家里,此时他父亲朱松从尤溪县尉去官,寓居于郑氏馆舍。当 时正值南宋初年,兵荒马乱,朱熹出生后,其家数次逃难,这对 朱熹产生一定的影响。 朱熹从小受到父亲的严格教育,五岁入小学,八岁读《孝 经》,并在沙上画八卦。八九岁时读《孟子》,十一岁受学于家。十 四岁时其父朱松病逝于建瓯。临死前将家事托付给刘子羽,而把 朱熹的学业托付给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于是朱熹始受学于 胡二刘。三入都是信奉理学的学者,又好佛学,这些都影响了朱 熹。胡宪(公元1086-1162年),字原仲,人称籍溪先生,崇安 (今属福建)人。从胡安国习二程之学,学《易》于谯定。朱熹自 谓“事先生为最久”(《朱文公文集》卷九十七,《籍溪先生胡公 行状》)。但实际受胡宪影响并不很大。刘勉之(公元1091-1149 年),字致中,号草堂,崇安人。杨时门入,曾学《易》于谯定, 与胡宪、刘于往来讲学。朱熹曾受其学五年。刘勉之视朱熹如 子侄,并以女嫁之。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是从受学于刘勉之开 始的。刘子翚(公元1101-1147年),字彦冲,号病翁,崇安人。 曾任兴化军通判,后退居讲学。推崇《易经》,精研佛理,著有 《屏山集》。朱熹从其学两年,受到其禅学的一定影响。 朱熹在拜李侗为师以前,主要是在崇安五夫里和武夷山之间 受学于一胡二刘。其间朱熹十八岁(公元1147年)参加建州“乡 贡”考试,中举。次年又中进士。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
16朱熹与中囡文化 朱熹二十四岁,在赴同安县主簿任的途中,过南平问学于二程的 三传弟子李侗。李侗(公元1093-1163年),字愿中,学者称延 平先生,南剑州剑浦(今福建南平市)人。罗从彦弟子。与杨时、 罗从彦并称南剑三先生。终生未仕,长期居山乡。为学主静默未 发之时涵养体认大本,强调在喜怒哀乐未发之前的涵养工夫,以 认识性之本体。并继承二程思想,以“理一分殊”作为划分儒学 与佛、道等“异端”的标准,其“理”的内涵与佛教不同,已注 人儒家伦理的内容。著作有朱熹编定的《延平答问》。朱熹拜李侗 为师后,学术思想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留恋于佛学,到专心于儒 学,认为“佛学无是处”,但后来也注意以儒学为本位,而吸收、 融合佛学和道家思想。朱熹通过问学于李侗,得二程之正传,成 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和儒家道统中的重要人物。 朱熹力主抗金,恢复中原,坚持反和主战的立场。绍兴三十 二年(公元1162年)孝宗即位,诏求直言。朱熹以监潭州南岳庙 之职上《壬午应诏封事》,提出三项建议:一是“帝王之学不可以 不熟讲”,即讲格物致知以明义理之学;二是“修攘之计不可以不 早定”,即早定修政事藥夷狄之计;三是“本原之地不可以不加 意”,即通过正朝廷、立纪纲、厉风俗、选守令来正本原,为此, 必须任贤。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朱熹上疏强调:“君父之仇, 不与共戴天者。……今日所当为者,非战无以复仇,非守无以制 胜。”(《朱文公文集》卷十三,《癸未垂拱奏樹二》主张合战守 为一计,以复仇制胜,反对议和。次年,主战派张浚去世,其子 张栻护丧归潭州,乘舟行至豫章,朱熹登舟哭之。从豫章上船,送 至丰城下船,朱熹与张栻作三日谈。这是两位理学家继隆兴元年 首见于赴行在之后的第二次会面。以后两人书信往来不断,交流 学术,共同发展了理学 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三十八岁,闻张栻得衡山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