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时代、生平和著作17 宏之学,在长沙岳龍、城南两书院讲学授徒。于是由其弟子范念 德、林用中陪同,从福建崇安启程到长沙,与张拭“会友讲学” 并一起讨论了《中庸》的未发、已发之义和察识、涵养之序,以 及太极、仁等重要理论问题。这是南宋理学中以朱熹为代表的闽 学和以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学术观点的辩论。虽然朱张同宗二程, 在主要的学术见解方面,没有大的分歧,但他们对二程学说的理 解却不尽一致。所以朱张二人的学术观点会产生某些分歧,以致 展开较大的争论。“是时范念德侍行,尝言二先生论中庸之义, 目夜而不能合。”(《朱子年谱》王懋竑纂订,以下同)这次关于 《中庸》的论学,以朱熹大体上接受张栻的观点而告结束。但事后 不久,朱熹又提出新的疑问,否定了张拭的观点。史称“中和之 辩”。 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朱熹四十六岁,吕祖谦来访,留 住寒泉精舍十余日,两人共编《近思录》。及吕祖谦归,朱熹送行, 至江西上绕鹅湖寺时,吕祖谦约陆九龄、陆九渊来会。朱熹与陆 九渊相互质疑,展开辫论。朱熹主张“即物穷理”,通过对外物的 考察来启发人们内在的义理;陆九渊则主张发明本心,提倡“易 简工夫”,反对“支离事业”。结果双方意见不能统一,形成理学 思潮内部的朱陆之争。这次论辩被称为“鹅湖之会”。 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差知南康军,次年上任。值南康 军灾荒,朱熹上疏请减地方税钱。又复建白鹿洞书院,制定学规, 作《白鹿洞书院揭示》。 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陆九渊至南康,请朱熹为其兄陆 九龄写墓志铭。朱熹率僚友诸生请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讲《论 语》的“君于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章,听者甚受感动。同年朱 熹离开南康军东归。 淳熙九年朱熹巡历绍兴府属县婺州、衢州,陈亮来访于衢、婺
18朱熹与中国文化 间,旬日而别。朱熹亦访陈亮于永康。在以后的几年里,两人书 信往来,相互辩难,其中涉及到王霸义利之辩和关于道统问题的 争论 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朱熹六十岁。此年二月序《大 学章句》,三月序《中庸章句》。朱熹此二书定著已久,犹时加修 改,至此而定,乃序之。在序中朱熹阐发了自己的道统思想和微 言大义。次年刊刻“四经”(《书》、《诗》、《易》、《春秋》)和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宣传懵学 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朱熹六十五岁。此年五月赴知潭 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任。重新修复岳籠书院,以教学授徒,传播 理学思想。此年八月经宰相赵汝愚推荐,朱熹被任为焕章阁待制 兼侍讲,再辞不允,于十月接受侍讲职务。逢双日进讲《大学》, 并面陈朝事,指责韩侂冑“独断”,要求“近习不得干预朝权,大 臣不得专任己私”(《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经筵留身面陈四事 子》)。遂遭韩侂胄忌恨,于是任侍讲仅四十日便被宁宗罢免。此 后,朱熹道学遭到朝廷打击。反道学派乘机攻击中伤,甚至有欲 置于死地而后快者 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监察御史沈继祖指控朱熹有十罪, 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被遣送道州编管,后死于道州。朱熹 在“庆元党禁”中处境艰难,避难于各地。并坚持著述讲学,直 至去世前不久还在改《大学·诚意章》。 朱熹逝世时七十一岁,自登进土第后五十余年,历仕高宗、孝 宗、光宗、宁宗四朝,然而“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 (《宋史》卷四二九,《朱熹传》)。但据今人高令印考证,其实朱 熹从政整整七年,具体时间是:“朱熹任同安县主簿三年,知南康 军二年,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九个月,知漳州一年,知潭州二
第一章时代、生平和着作19 个月,任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四十日,累计方逾七年。”①不论是九 年,还是七年,总之朱熹从政的时间是比较少的。除从政外,其 余四十多年都在各地,主要是在福建崇安、建阳一带从事著述和 教育活动。当然在其从政期间也从事讲学教育活动,如在南康军 的白鹿洞书院和在潭州的岳麓书院。 、朱熹的著作 朱熹的著作宏富,并从事典籍整理,对促进宋代理学及中国 文化的发展贡献很大。朱熹的著述除自著外,还包括合著、编著、 整理校订他人著作、自己定体例提纲或口述由他人完成等。现将 朱熹的主要著述考释如下 《谢上蔡语录》三卷,谢良佐撰,朱熹于绍兴二十九年(公元 1159年)校定。见《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五,《谢上蔡语录后序》 《程氏遗书》二十五卷,程颢、程颐撲,朱熹于乾道四年(公 元1168年)编成。朱熹收集整理当时流传的《程氏遗书》,其中 包括其家藏的由二程门人所记录,未经后人更改,较为精善的数 篇,以及其他按类访求所得,共二十五篇,按时间先后及分别程 颢、程颐言行编为此书。又以程颐所撰《明道先生行状》及朱熹 本人所编《伊川先生年谱》等八篇合为一卷,作为《附录》,附于 二十五卷之后。并撰《程氏遗书后序》及《程氏遗书附录后序》, 以记其事。两《序》收人《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五。 《论孟精义》,又名《集义》,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编成。 此书是朱熹《四书集注》之《论语》、《孟子》集注发展演变、走 向成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U《朱熹事迹考》第60页,上海人氏出版社1987年10月版
20朱熹与中国文化 资治通鉴纲目》,即《通鉴纲目》,五十九卷,序例一卷,朱 熹及其门人赵师渊等于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编成。朱熹根据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目录》、《举要历》和胡安国的《资治通 鉴举要补遗》四部书,“别为义例,增损括”,而成此书,目的 在于“辨名分,正纲常”。见《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五,《资治通 鉴纲目序》。后来,清康熙皇帝对此书加以御批。 《八朝名臣言行录》二十四卷,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编 成。朱熹根据当时文集及记事之书中所载宋朝名臣言行,“掇取其 要,聚为此录,以便记览”。见《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五,《八朝 名臣言行录序》 西铭解义》一卷,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撰成。《西铭》 乃张载所撰,受到二程的推崇,程颐曾言:“《西铭》明理一而分 殊,扩前圣所未发。”朱熹对此加以阐发,为之解义。见《朱子年 谱》卷之一下。 太极图说解》、《通书解》,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撰成。 周敦颐著《太极图说》,又著《通书》四十篇。朱熹作此二解,以 使读者由辞而得其意。见《朱子年谱》卷之一下。 《程氏外书》十二卷,程颢、程颐撰,朱熹于乾道九年(公元 1173年)编成。《外书》是《遗书》的补编。朱熹在编次《遗书》 时,难免有所遗漏,“于是取诸集录,参伍相除,得此十二篇,以 为《外书》”(《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五,《程氏外书后序》)。 《伊洛渊源录》十四卷,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编成。把 从周敦颐、二程以来的理学人物,按照传授关系,排出理学的谱 系。记载二程最详,并推其学派为理学正宗,把张载、邵雍、司 马光及程门弟子亦列人。见《朱子年谱》卷之一下 《古今家祭礼》十六篇,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编成。见 《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一,《跋古今家祭礼》
第一章时代、生平和著作21 《近思录》十四卷,朱熹和吕祖谦于淳熙二年(公元1175 年)共同编成。此年夏四月吕祖谦从东阳访朱熹于寒泉精舍,两 人相与读周敦颐、二程、张载的书,摘取其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 的文字,分道体、为学、致知、存养、克治等十四门,编为此书 见《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一,《书近思录后》。 《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以及《论语或问》二十卷、《孟子 或问》十四卷,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撰成。见《朱子年谱》 卷之二上。 《诗集解》,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序定。今亡佚。由今人 束景南教授从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纪》中辑出。见束景南:《朱 熹佚文辑考》第341页,《诗集解辑存》,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12月版。 《易学启蒙》四篇,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撰成。见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六,《易学启蒙序》。 《孝经刊误》一卷,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刊定。朱熹 认为《孝经》多出后人附会,故据己意将《孝经》分为经、传两 部分,并删去旧文,谓之刊误。见《朱子年谱》卷之三上。 《诗集传》,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定稿。见束景南: 《朱熹佚文辑考》第669-671页 《小学》六卷,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编成。收集古人 教育儿童的嘉言懿行,作为儿童教育读本。见《朱文公文集》卷 七十六,《题小学》及《朱子年谱》卷之三上。 《周易本义》,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稿成。诸本《朱子 年谱》均定《周易本义》成于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但从其 内容和各种材料看,今所传《周易本义》当出于《易学启蒙》之 后,即淳熙十三年之后。据今人束景南考证,《周易本义》成于淳 熙十五年。见柬景南:《朱熹佚文辑考》第629-632页,江苏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