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时代,生平和著作7 兴和议”。此后约四十年间,宋朝虽注意战备,但基本取守势;金 朝面临爷族人民的不断反抗,为了维护其统治也无暇对宋用兵, 宋、金之间没有大的战事。此时正是南宋理学大发展时期,在理 学思潮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朱熹思想得以形成,并集理学发展 之大成。 (二)农民群众的反抗斗争 整个宋代,农民群众不堪忍受贫困和压迫,发动了大小农民 起义上百次之多。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川蜀地区就爆发 了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王小波提出了“吾疾贫富不均, 今为汝均之”(《隆平集》卷二十,《妖贼》的口号,反映了农民 在经济上要求均贫富的强烈愿望 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赋税的繁多,使得南宋社会危机加深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又爆发了钟相、杨幺领导的大规模农民 起义。钟相明确提出“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 贵贱,均贫富”(《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三七,《武陵百姓钟相 反》)的纲领,在王小波、李顺起义口号的基础上,补充了“等贵 贱”的内容。反映了农民群众不仅在经济上要求平均,而且在政 治上要求平等的愿望。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湖南郴州爆发了 李金领导的农民反抗,农民军连破郴州、桂阳两城,南宋朝廷为 之惊慌,连忙从前线调兵,并派刘珙前往清剿。朱熹对此事作了 记述。终宋一代,不仅中国境内民族矛盾尖锐激烈,而且农民群 众反抗不断,二者又交织在一起,构成内忧外患种种,这成为朱 熹所处时代的一大特色。 第二节理学思潮的产生、发展及禁理学 中国文化发展到宋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实,宋
8朱熹与中国文化 代理学思潮兴起,具有客观的历史必然性。理学是在宋代产生和 发展起来的,以抽象性、思辨性的哲理来论证儒家伦理的学术思 潮。它在产生和发展之时,曾经遭到统治者的排斥和打击,一度 被禁,而在宋末以后逐步占据了学术界的统治地位。 、理学思潮的产生 在儒学及整个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理学的产生不是 偶然的,其产生的根源和背景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佛教盛行,动摇了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 隋唐时期,佛教大盛,各宗派林立,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天台 宗、法相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隋唐统治者采取扶持和利用佛 教的方针,使其得到发展,在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等领 域影响很大,一度动摇了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 儒佛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这主要是由于儒佛两 家对人生社会的根本看法不同所引起。儒家以成圣作为人生追求 的目标,重视现实社会人生,讲家庭伦理,尽责任义务,以五伦 关系的原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佛教则追求成佛,在人生观上 讲解脱现世人生的痛苦,要摆脱痛苦,只有出世、出家,通过修 习,进人涅槃境界。由此,儒家以重人事、重现实与佛教的重解 脱、重来世形成鲜明的对照。显然,佛教思想的泛滥,必定会冲 击儒家伦理观念,危及儒家理想的社会结构,这引起了唐宋儒家 学者韩愈、孙复、石介、欧阳修冫李觏、程颢、程颐等对佛教的 排斥与批判。这是理学产生的重要背景。 (二)旧儒学发展停滞 儒学发展至唐代,陷人困境,缺乏思辨哲学来为儒家伦理作 论证。衢家经学亦发展停滞,墨守师说,“疏不破注”,拘于训诂
第一章时代、生平和着作9 限于名物,已经僵化,显然不能和佛教精致的思辦哲学相抗衡。宋 儒学者力转此风,重义理,轻考据,全凭己意说经,他们发挥经 书中的微言大义,不仅疑传,而且疑经、改经,蔚然形成疑经惑 传的新学风。以义理之学代替汉唐以来的笺注经学和唐及宋初的 词赋之学,是宋代学术发展的趋势,亦是理学产生的学术基础。 (三)伦常扫地,人无廉耻 理学思潮在宋代兴起,并逐步占据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 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文化根源。针对唐五代不讲需家伦理 造成社会大动荡,在长期的动乱中伦常扫地,毁于一且,使得男 女无别、父子绝情、君臣失序,人无廉耻而不成其为人,于是宋 儒立人道之尊,提倡人文主义和理性自觉,在整个社会内树立善 恶是非美丑的价值标准,遥契孔孟的道德理性和文化理想,对反 人文的宗教思想提出批判,弘扬儒家心性伦理的主体意识,从而 为重心性、性理的理学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四)三教融合,为理学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由唐至宋,儒、佛、道三家既排斥,又融合,逐步出现了三 教合一的趋势,这为宋代理学的产生准备了条件。但作为理学思 潮产生的背景的三教融合,并不是三者简单结合,混然杂处,而 是以儒家的伦理学说为本位,吸取佛教的思辨哲学及道教的道本 论、道法自然的思想,三者有机地结合,从而形成新儒学的思想 体系。 除上述根源和背景以外,宋代经济、自然科学的大发展,给 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因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宋代文化事业 的发展,理学家得以讲学著述,创立理学体系。此外,外患严重, 外族压迫,使儒学学者重华夷之辨,而华夏与夷狄之分主要在于 文化,在文化道统,以及对孔盃之道认同的程度。这刺激理学家 确立儒家道统论,并集其大成,使之成为理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10朱熹与中国文化 分 在以上时代背景下,理学创始人周敦顾、张载、程颢、程颐, 尤其是二程,一方面批判了佛、道二教不讲社会治理,有悖于儒 家伦理的思想,另一方面又企图解决旧儒学抽象思辨能力不强和 儒家伦理缺乏哲学本体论作依据的问题。于是,他们以儒家伦理 为本位,吸取佛、道较为精致的思辨哲学形式,建立起完整的理 学或称新儒学的思想体系。以图既抗衡佛、道宗教思想,又把儒 学发扬光大,为实现社会的治理与稳定服务。完成了自宋初以来, 思想家们致力于建立一种直接把哲学本体论与儒家伦理学统一起 来的哲学思想体系的尝试。这样,理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便应 运而生。 二、理学在南宋的发展 二程创天理论思想体系,有开创理学之功,为后世理学包括 朱熹道学、陆王心学及湖湘学派等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北 宋还只是理学的莫基和创立时期,其理论还有待于完善和发展,并 由于二程受到统治者的排斥打击,其学被禁,故理学的社会影响 还不算大。到了南末,理学则进人了鼎盛时期。自南宋初杨时、胡 宏传濂洛一派学说以来,到孝宗乾道、淳熙年间,理学派别林立, 书院遍地建置,私学各处设立,讲学大盛,著述成风,诸理学大 师相互辩难,会友讲学,话问释疑,聚众授徒,学者闻风而至,理 学思潮出现了空前的大繁荣和大发展。朱熹、张栻、吕祖谦号称 东南三贤”、“一世学者宗师”,理学中的另一流派陆九渊心学也 异峰突起。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批评、相互吸取,共同推动 了理学思潮的发展。 宋代理学思潮造就了一批思想家,推动了哲学和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时代、生平和作11 理学思潮中涌现出的各个流派,各具特色,它们在互相论争中又 互相影响,由此促进了学术的繁荣和思想的发展。各个理学流派 中又有一两个杰出的理学家为其代表。思潮造就了理学家、哲学 家,孕育了理学流派,而流派和理学家反过来又影响了思潮,推 动了思潮。思潮、流派、哲学家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南宋 时期理学思想的大发展。 除学及其代表人物朱熹外,南宋理学重要的流派有陆九渊 心学,胡宏、张栻的湖湘学,以及吕祖谦的婺学等。 著名心学家陆九渊(公元1139-1193年)结茅讲学于象山, 创象山书院,四方学徒大集。陆氏居山五年,求学来见者逾数千 人之多。并与朱熹辩论太极、无极和治学方法等问题。提出心学 宇宙观,逐步建立起与朱学相抗衡的心学流派,从心学的角度发 展了理学,在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湖湘学派是南宋理学中的重要流派,由胡宏(公元1105 1161年)开创,而张栻(公元1133-1180年)集大成。张栻于绍 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创办著名的城南书院,又长期主教于 岳麓书院,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并在岳麓、城南两书院与朱熹 展开会讲,辩论《中庸》之中和问题,以及仁、太极等理论问题, 促进了理学及朱学的发展,对朱熹影响很大。 婺学代表人物吕祖谦(公元1137-1181年)以毕生的精力从 事教育与学术研究,他与其弟吕祖俭在明招山创办了丽泽书院,亲 自为学生编写教材,以教授学者,广泛传播理学。吕祖谦不拘于 门户之见,以综合当时各家学说为己任。他于乾道八年(公元1172 年)任礼部试考官,在众多考卷之中,选拔出陆九渊,使陆氏得 以进入官场和学术界。又于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邀请陆九渊 兄弟与朱熹会面,相与讨论学术,史称“鹅湖之会”。尽管朱陆双 方的分歧未能沟通,但却因此而促进了理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