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从二○○O年伊始,我接受慈济大学通识中心的聘 函,教医学院三年级的“生死学”。自从一九九二年杨国 枢教授邀我与他一起在台大开设“生死学”,就一直没有 再开过,主要的原因是,在我的心底盘算,生死学毕竟是 乌鸦嘴的学问,人人喊重要,可是有口无心,最好不要去 碰这种既无功亦无德的学问。可是很奇怪,许多生死学相 关的书籍并不乏读者。我曾经问过许多人,才知道他们毫亳 无犹豫地买《西藏生死书》,却一直停留在第一篇。 解释这种现象很简单。每人都知道自己必死,但都无限 期延长自己的死期,因为死亡来临时我已经死亡,死亡未来 临时,我尚活着,何必徒增困扰。我相信在这理念之下,死 亡的威胁才会如黑暗里未曾现身的影子,不知何时袭来 本来我把生死学当做“彻念之学”,也就是引导人从 终极的立足点,重新审观自己在世的理所当然,但是后来 我放弃这念头,毕竟人不是天生就具有超越性征,甚至多 数人根本连“超越”都不知道,即所谓以世间为天蓬的窄 幅意识( narrow- awake consciousness),一直到自己的亲 人或自身面临死亡,才发现更广袤的意识系谱。我在缓和 照顾病房当志工,与我的学生接触病人及其家属,看到有
1 自 序 从二○○○年伊始,我接受慈济大学通识中心的聘 函,教医学院三年级的“生死学”。自从一九九二年杨国 枢教授邀我与他一起在台大开设“生死学”,就一直没有 再开过,主要的原因是,在我的心底盘算,生死学毕竟是 乌鸦嘴的学问,人人喊重要,可是有口无心,最好不要去 碰这种既无功亦无德的学问。可是很奇怪,许多生死学相 关的书籍并不乏读者。我曾经问过许多人,才知道他们毫 无犹豫地买《西藏生死书》,却一直停留在第一篇。 解释这种现象很简单。每人都知道自己必死,但都无限 期延长自己的死期,因为死亡来临时我已经死亡,死亡未来 临时,我尚活着,何必徒增困扰。我相信在这理念之下,死 亡的威胁才会如黑暗里未曾现身的影子,不知何时袭来。 本来我把生死学当做“彻念之学”,也就是引导人从 终极的立足点,重新审观自己在世的理所当然,但是后来 我放弃这念头,毕竟人不是天生就具有超越性征,甚至多 数人根本连“超越”都不知道,即所谓以世间为天蓬的窄 幅意识(narrow-awake consciousness),一直到自己的亲 人或自身面临死亡,才发现更广袤的意识系谱。我在缓和 照顾病房当志工,与我的学生接触病人及其家属,看到有
人的新意识开启,也看到有人惶惑地挣扎于自己禁锢的窄 幅意识。我从心存有意识者(无论病人或家属)那里,学 习他们开启的过程,也从禁锢者那里,学习心存有意识无 法开启的过程。综合这两个过程,我才将生死学界定为 通往彻念的摆渡”,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个过程,将自 己从禁锢的心智自我逐渐放开,朝向以宽广的醒觉意识为 基础的活着。 确定这点之后,我无意中获得 Kathleen dowling singh 在二OOO年刚出版的一本书,我暂将译为《在恩宠中逝 E)( The Grace in Dying: A Message of Hope, Comfort, and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作者是个临终照顾的心理师, 非常具有深思,她缓慢地教导人们接近临终者,并阐明临 终过程的完美返归,以解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我深受此书的启发,决意以我熟悉的海德格尔著作 《存在与时间》为经纬,从生死学的角度重解海德格尔 的心意,没想到居然是相通的,我才完全明白克尔凯郭 尔、海德格尔的修行生活。这些带有学院味道的哲人,可 说很符合学院里教授生死学的典范,而又能够把修行的必 要性引介进来,不必诉诸于传统的宗教修行。 宗旨既定,我就开始重开“生死学”课程。我的学 生石佳仪、陈冠秀每堂都到课堂录音誊稿。佳仪不但誊 稿,也花了很多工夫修改增删,引导我去增减一些内 容,等于是我的共同作者。 ①台湾心灵工坊已于2003年出版
2 人的新意识开启,也看到有人惶惑地挣扎于自己禁锢的窄 幅意识。我从心存有意识者(无论病人或家属)那里,学 习他们开启的过程,也从禁锢者那里,学习心存有意识无 法开启的过程。综合这两个过程,我才将生死学界定为 “通往彻念的摆渡”,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个过程,将自 己从禁锢的心智自我逐渐放开,朝向以宽广的醒觉意识为 基础的活着。 确定这点之后,我无意中获得Kathleen Dowling Singh 在二○○○年刚出版的一本书,我暂将译为《在恩宠中逝 去》(The Grace in Dying: A Message of Hope, Comfort, and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1①,作者是个临终照顾的心理师, 非常具有深思,她缓慢地教导人们接近临终者,并阐明临 终过程的完美返归,以解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我深受此书的启发,决意以我熟悉的海德格尔著作 《存在与时间》为经纬,从生死学的角度重解海德格尔 的心意,没想到居然是相通的,我才完全明白克尔凯郭 尔、海德格尔的修行生活。这些带有学院味道的哲人,可 说很符合学院里教授生死学的典范,而又能够把修行的必 要性引介进来,不必诉诸于传统的宗教修行。 宗旨既定,我就开始重开“生死学”课程。我的学 生石佳仪、陈冠秀每堂都到课堂录音誊稿。佳仪不但誊 稿,也花了很多工夫修改增删,引导我去增减一些内 容,等于是我的共同作者。 ① 台湾心灵工坊已于2003年出版
目录 Pat生死学的鸟瞰00 第一讲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03 第二讲看见存在的遮蔽00 Part生死学的进路037 第三讲抵达无蔽的领会之前039 第四讲生寄死归059 Part了解临终过程0 第五讲进入愿有决断081 第六讲关键的重病现象098 第七讲重病之后的生命时光11 第八讲“脱离世间”的本质131 第九讲病沉期咫尺的亲近1 第十讲背离世间,灵性呈显155 第十一讲拟像与观,临终最后的存在意识163
1 目 录 Part I 生死学的鸟瞰 001 第一讲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003 第二讲 看见存在的遮蔽 020 Part II 生死学的进路 037 第三讲 抵达无蔽的领会之前 039 第四讲 生寄死归 059 Part III 了解临终过程 079 第五讲 进入愿有决断 081 第六讲 关键的重病现象 098 第七讲 重病之后的生命时光 112 第八讲 “脱离世间”的本质 131 第九讲 病沉期咫尺的亲近 144 第十讲 背离世间,灵性呈显 155 第十一讲 拟像与观,临终最后的存在意识 163
Part Iv底线地活着|177 第十二讲濒临之心的修行路179 第十三讲清净无住,游戏任自然190 第十四讲终极的归返原初202 附录一余德慧近年研究与著作(1998-2002)212 附录二延伸阅读215
2 Part IV 底线地活着 177 第十二讲 濒临之心的修行路 179 第十三讲 清净无住,游戏任自然 190 第十四讲 终极的归返原初 202 附录一 余德慧近年研究与著作(1998-2002) 212 附录二 延伸阅读 215
Part i 生死学的鸟瞰
001 第一讲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Part I 生死学的鸟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