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學術研討會 「東亞生死學」 論文集 時問∶98年10月30日(五)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行政大樓7樓第2會議室 主辦∶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協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中心
台日學術研討會 「東亞生死學」 論 文 集 時間:98 年 10 月 30 日(五)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行政大樓 7 樓第 2 會議室 主辦: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協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中心
台日學術研討會「東亞生死學」 時間∶98年10月30日(週五) 地點∶政大行政大核7桉第2會識室 主辨罩位:政大宗教研究所 協辫罩位:政大宗教研究中心 ※全場倩有中、日文翻譯 10月30日(週五) 時間 活動内容 8:30~9:00報到 治大學吳校長思華 致歡迎詞 9009:15政治大學文學院周院最惠民致歡迎詞 ※日文口譯∶土屋太祐(学術振興会研究員) 開幕 蔡彥仁所長致詞(6分鐘) 9:15~9:30※日文口譯:土屋太祐 竹內整一教授致詞(分鐘) ※中文口譯∶廖欽彬(中山大學哲學所助理教授) 主持人:黃柏棋教授國立政治學宗教硏究所 發表人:竹內整一教授東京大學人交社會系研充所 主題:日本人之死生觀(日本人死生覦了) 9:30-1050※中文口譯:廖欽彬(中山大學哲學所助理教授) 發表人:池澤優教授東京大學人文肚會系研究所 主題:現代宗教性之生命倫理 (現代的宗教性匕L了⑦生命倫理——中国⑦事例左題材{ ※中文口譯∶黃崇修(東京大学大学院博士課程) 10:50~11:10 休息,茶點
台日學術研討會「東亞生死學」 時間:98 年 10 月 30 日(週五) 地點:政大行政大樓 7 樓第 2 會議室 主辦單位:政大宗教研究所 協辦單位:政大宗教研究中心 ※全場備有中、日文翻譯 10 月 30 日(週五) 時間 活動內容 8:30~9:00 報到 9:00~9:15 政治大學吳校長思華 致歡迎詞 政治大學文學院周院長惠民 致歡迎詞 ※日文口譯:土屋太祐(学術振興会研究員) 9:15~9:30 開幕 蔡彥仁 所長 致詞 (5 分鐘) ※ 日文口譯:土屋太祐 竹內整一 教授 致詞 (5 分鐘) ※中文口譯:廖欽彬(中山大學哲學所助理教授) 9:30~10:50 第一場: 主持人:黃柏棋教授/國立政治學宗教研究所 發表人:竹內整一教授/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所 主 題:日本人之死生觀(日本人の死生観について) ※中文口譯:廖欽彬(中山大學哲學所助理教授) 發表人:池澤優教授/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所 主 題:現代宗教性之生命倫理 (現代的宗教性としての生命倫理──中国の事例を題材に) ※中文口譯:黃崇修(東京大学大学院博士課程) 10:50~11:10 休息,茶點
第二場 主持人:關秉寅教授國立政治大學肚會系 11:10~11:50 發表人:金森修教授東京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主題:宮浕賢治與病理世界(病上死傍⑦賢治) ※中文口譯∶黃崇修(東京大学大学院博士課程) 11:50~13:00 午餐 主持人:蔡源林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發表人:李豐楙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交哲研究所 主題:台灣民問喪葬儀式中的生死異界觀 13:00~14:20 ※日文口譯∶土屋太祐(学術振興会研究員) 發表人:謝世維教授政治大學宗教學硏究所 主題:生死與儀禮:中世紀道教經典當中的煉度觀念與死亡救濟 ※日文口譯∶土屋太祐(学術振興会研究員) 14:20~14:30 休息,茶點 第四場 主持人:蔡源林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發表人:蔡彥仁教授政治大學宗教學研充所 主題:台灣般民眾的死後觀分析 14:30~15:50 根據200年「台灣地區宗教經驗比較硏究」預試抽樣調查資料 ※中文口譯:黃崇修(東京大学大学院博士課程) 發表人:徐翔生副教授治大學日女系 主題:中日死生觀之差異一以殉情鳥探討主題 (日中死生覦∽相違一心中在b父了) 15:50-16:00 休息,茶點 粽合討論 主持人:林國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中日文口譯 16:00~17:30 土屋太祐(学術振興会研究員) 廖欽彬(中山大學哲學所助理教授) 黃崇修(東京大学大学院博士課程)
11:10~11:50 第二場: 主持人:關秉寅教授/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系 發表人:金森修教授/東京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主 題:宮沢賢治與病理世界(病と死の傍の賢治) ※中文口譯:黃崇修(東京大学大学院博士課程) 11:50~13:00 午餐 13:00~14:20 第三場: 主持人:蔡源林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發表人:李豐楙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主 題:台灣民間喪葬儀式中的生死異界觀 ※日文口譯:土屋太祐(学術振興会研究員) 發表人:謝世維教授/政治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主 題:生死與儀禮:中世紀道教經典當中的煉度觀念與死亡救濟 ※日文口譯:土屋太祐(学術振興会研究員) 14:20~14:30 休息,茶點 14:30~15:50 第四場: 主持人:蔡源林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發表人:蔡彥仁教授/政治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主 題:台灣一般民眾的死後觀分析— 根據 2009 年「台灣地區宗教經驗比較研究」預試抽樣調查資料 ※中文口譯:黃崇修(東京大学大学院博士課程) 發表人:徐翔生副教授/政治大學日文系 主 題:中日死生觀之差異—以殉情為探討主題 (日中死生観の相違―心中をめぐって) 15:50~16:00 休息,茶點 16:00~17:30 綜合討論: 主持人:林鎮國教授 /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 中日文口譯: 土屋太祐(学術振興会研究員) 廖欽彬(中山大學哲學所助理教授) 黃崇修(東京大学大学院博士課程)
目錄 日本人之死生觀(日本人死生匍{V<) 現代宗教性之生命倫理(現代的宗教性匕LΦ生命倫理—一中国⑦事例左 題材忆) 8 宮汎賢治與病理世界(病匕死Φ傍Φ賢治) 四丶台灣民間喪葬儀式中的生死異界觀 五丶生死與儀禮∶中世紀道教經典當中的煉度觀念與死亡救濟. 六丶台灣般民眾的死後觀分析—根據2009年「台灣地區宗教經驗圠較硏究」 預試抽樣調查資料. 七丶中日死生觀之差異——以「殉情」駑探討主題
目錄 一、日本人之死生觀(日本人の死生観について)……………………………1 二、現代宗教性之生命倫理(現代的宗教性としての生命倫理――中国の事例を 題材に)………………………………………………………………………8 三、宮沢賢治與病理世界(病と死の傍の賢治)………………………………16 四、台灣民間喪葬儀式中的生死異界觀…………………………………………24 五、生死與儀禮:中世紀道教經典當中的煉度觀念與死亡救濟………………42 六、台灣一般民眾的死後觀分析—根據 2009 年「台灣地區宗教經驗比較研究」 預試抽樣調查資料……………………………………………………………59 七、中日死生觀之差異──以「殉情」為探討主題……………………………73
試論日本人之死生觀 竹內整一(東京大學/倫理學·日本思想) 「安心匱乏安心」論 面對臨死之際只要一心「哀傷」即可的說法’江戶時代思想家本居宣長有以 下的論點(『鲐居答問錄』) 人們在面對死亡之時,都不知道究竟該如何「安心」·但事實上根本就 沒有所謂的「安心」·因駑位居「下位者」的我們,只能遵照「上面制定的法則」 就是這世界之所以爲此世界非常靈妙的本能作用·而我們只能盡己所能度過 生而別無選擇。因此「安心」的必要性·自然就不復存在 但即使如此·我們還是會思考些無益之事’諸如天地的真理鳥何丶人之 誕生如此丶死亡之後會如何等等。事實上·只是將一些似懂井懂的事牽強附會到 自己身上’藉此來累積「安心」°而這些說法·其實都是從中國大陸傳來的儒教 佛教之「睿智」(非常了解某些事物)’而我們因駑根本就無從得知了解·所以 也只是憑藉各自想像的說些無益的空談 這就是爾後被冠稱爲「安心匱乏安心」論的有名論點’本居宣長並繼續主張 如下 在儒教丶佛教之說傳入日本之前’死亡被認駑只是前往「黃泉之國」 而並不存在於儒教丶佛教的圓融說法’而「哀傷」也是無庯置疑丶毋須贅詈的道 理°根據遠古流傳的說法’所謂「黃泉之國j是人死後必定前往的「髒惡之地」 所以死亡也就成爲世上命人最爲「哀傷」之事°而企圖利用穿鑿附會,將最駑「哀 傷」之事的「哀傷」因子排除在外的儒教與佛教’自然就不能硯爲真理之道 這段文章的兩個重點如下。第一·因爲這世界乃眾神制定的世界,所以只能 概括承受一切而活下去。第二’死亡乃極不合理的「哀傷」之事·除了「哀傷」 之外也別無他法。而在思考這兩件事時’也必須一赶思考。也就是說,「哀傷」 著「哀傷」之事’最後就會變成違從眾神所制定的世間構造’進而在其中找到「安 此處所指的眾神究竟爲何·事實上本身就是極大的問題。而本居宣長則將眾 神一詞’替換駑自然的作用丶「本能」的作用等說法。也就是說’這個世界會如 此’乃是由於「本能」丶自然的作用而建構出。包含我們的生與死丶這個世間的 切事物’皆由此一「本能」的作用掌控支配。而這個本能究竟駑何,我們最終
試論日本人之死生觀 竹內整一(東京大學/倫理學‧日本思想) 一、「安心匱乏安心」論 面對臨死之際只要一心「哀傷」即可的說法,江戶時代思想家本居宣長有以 下的論點(『鈴居答問錄』)。 ──人們在面對死亡之時,都不知道究竟該如何「安心」,但事實上根本就 沒有所謂的「安心」。因為位居「下位者」的我們,只能遵照「上面制定的法則」 --就是這世界之所以為此世界非常靈妙的本能作用,而我們只能盡己所能度過 一生而別無選擇。因此「安心」的必要性,自然就不復存在。 ──但即使如此,我們還是會思考些無益之事,諸如天地的真理為何、人之 誕生如此、死亡之後會如何等等。事實上,只是將一些似懂非懂的事牽強附會到 自己身上,藉此來累積「安心」。而這些說法,其實都是從中國大陸傳來的儒教、 佛教之「睿智」(非常了解某些事物),而我們因為根本就無從得知了解,所以 也只是憑藉各自想像的說些無益的空談。 這就是爾後被冠稱為「安心匱乏安心」論的有名論點,本居宣長並繼續主張 如下。 ──在儒教、佛教之說傳入日本之前,死亡被認為只是前往「黃泉之國」, 而並不存在於儒教、佛教的圓融說法,而「哀傷」也是無庸置疑、毋須贅言的道 理。根據遠古流傳的說法,所謂「黃泉之國」是人死後必定前往的「髒惡之地」, 所以死亡也就成為世上令人最為「哀傷」之事。而企圖利用穿鑿附會,將最為「哀 傷」之事的「哀傷」因子排除在外的儒教與佛教,自然就不能視為真理之道。 這段文章的兩個重點如下。第一,因為這世界乃眾神制定的世界,所以只能 概括承受一切而活下去。第二,死亡乃極不合理的「哀傷」之事,除了「哀傷」 之外也別無他法。而在思考這兩件事時,也必須一起思考。也就是說,「哀傷」 著「哀傷」之事,最後就會變成遵從眾神所制定的世間構造,進而在其中找到「安 心」。 此處所指的眾神究竟為何,事實上本身就是極大的問題。而本居宣長則將眾 神一詞,替換為自然的作用、「本能」的作用等說法。也就是說,這個世界會如 此,乃是由於「本能」、自然的作用而建構出。包含我們的生與死、這個世間的 一切事物,皆由此一「本能」的作用掌控支配。而這個本能究竟為何,我們最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