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朱熹与中国文化 响,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东方文化圈,在世界文化史上亦占有 重要地位;朱熹的思想经历代的广泛传播和提倡,被确立为社会 统治思想,成为意识形态的指导原则,得到后世广泛的认同,对 民族社会文化心理影响很大,并逐步成为民族潜意识而积淀下来 其影响至今犹存。 对待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如此重大而深远影响的朱熹思想, 历来研究者甚多,并已引起世界上越来越多人士的重视,被视为 体现中国文化及东方文化的表征。因此,客观、深入地探讨研究 朱熹思想,进一步认识、把握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从朱熹思想 理学思潮、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点、线、面相互体现、相 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中来认识研究朱子学与中国文化的相互 关系,对于批判继承、综合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建构新时代的中 国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朱熹生活的时代 任何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必然地要受到产生它的时代的 影响和制约,同时也具有思想家本人的个性。朱熹继承二程,建 立起体系完备、内涵丰富、完整系统的理学思想体系,与他生活 的宋代社会尤其是南宋的时代背景分不开。所以研究朱熹思想,首 先应了解他所处时代的状况及特点 社会变革与生产发展 宋代社会发生了与前代不同的历史性变革,并促进了生产的 发展,表现出与前代不同的特点
第一章时代、生平和着作3 ()宋代社会的深刻变革 唐宋之际中国帝制社会的土地占有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均 田制遭到严重破坏,土地国有逐渐转化为土地私有。至宋代,土 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赵宋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 十地买卖频繁,豪民占田无限,兼并成风。官僚和地主通过购买 土地的方式,来扩大土地占有。在均田制遭到废弃,形成土地自 由买卖制度的情况下,土地国有制大大削弱,由国家控制的官田 只占少数,仅是对土地私有制的一种补充。并且,官田也被不断 出卖,转化为私人田产。这种官田私田化、不立田制、不抑兼并 的政策与土地国有制—均田制下的限制占田兼并、限制买卖口 分出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照,是宋代社会区别于前代的显著特点 随着门阀士族的消亡和均田制的破坏,受世家豪强荫庇的佃 客、部曲也不复存在。租佃土地的农民 客户,以及主户中的 下户成为农民的主体。与前代相比,宋代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松 驰,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社会地位也得以提高。这种生产者地 位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与土地占有制度的变革及门阀士族的消亡相关,不仅人身依 附关系松弛、人的自由程度提高,而且士庶的界限亦被打破。宋 朝完善发展了科举取士制度,大量庶族平民经科举考试加入官僚 行列,参与政权,既形成文官统政的局面,成功地防止了由武人 掌权和地方割据而造成的内乱,保持了社会稳定和内部统一;又 打破了士族与庶族的界限,消除了前代门阀士族操政的局面。宋 代门第族望观念十分淡薄,“家不尚谐牒,身不重乡贯”(陈傅良: 《止斋文集》卷三十五,《答林宗简》),婚姻不问阀阅,出现了 “贫富无定势”,官无世守,民无常贱的现象。贫富的相对性,庶 族平民与官僚地主的相互转化,使人们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时 常变化,并引起了人们思想的活跃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
4朱熹与中国文化 (二)生产的发展 农民社会地位的相对提高,刺激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加上 宋王朝内部社会相对稳定,从而在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里,生产 力和科学技术得到发展,创造出远远超过汉唐盛世的社会生产力。 农业生产方面,耕地面积迅速扩大。真宗时可耕田地比宋初增加 近一倍。南宋时期,土质肥沃、灌溉便利的圩田更加发达,农田 开垦面积逐步增加。宋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表现为耕地面积的扩 大,而且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和单位面积产 量的增加。在这些方面都超过了唐代。北宋的粮食总产量成倍、数 倍地超过汉唐。南渡以后,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的耕 作技术和经验,进一步开发了南方的农业。各地种麦面积增加,茶、 棉花、果树栽培面积扩大,水利工程也得到兴修。这些都直接促 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此外,手工业生产也有很大的发展。军器制造、采矿冶炼、造 船、陶瓷、纺织等手工业中各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分工细密,生 产技术和产品数量、质量提到提高。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 上,促进了宋代商业经济的繁荣。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城 乡商业和海外贸易等都得到发展。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 展,显示了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加强中央集权与重整伦理 宋初统治者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了巩固其统治,加强了中 央集权。思想家们要求复兴儒学,重整纲常,这也成为统治者的 要求。这两方面是对唐五代社会动乱、伦常扫地的深刻反思,体 现了宋代社会的时代特点 (一)中央集权的加强
第一章时代、生平和著作5 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宋太祖、太宗两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制 定出一套集中兵权、政权、财权、司法权的统治方法,把权力集 中到中央,中央集中于皇帝,基本消除了可能威胁君权和产生地 方割据的因素。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既有效地堵塞了唐五代藩 镇割据,骄兵悍将发动兵变,弑君篡位的道路,又削弱了军队抗 击外敌人侵的战斗力,以致造成“积弱”的局面。宋王朝采取的 加强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全面控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权力, 造成“政出于一”(《曲阜集》卷一,《上哲宗论君道在立己知 人》),“权归于上”(《叶适集·水心别集》卷十,《始议》)的 局面,强化了中央集权制的统治。既避免了帝王易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地”动乱局面的重演,同时又基本防止了中国历史上反复 出现的宗室、外戚、宦官、权臣之乱。使中央集权制在宋代发展 到一个成熟的阶段。 (二)重整儒家伦理纲常 唐五代对儒家伦理不甚重视,尤其是统治集团内部往往不按 儒家伦理纲常办事,以致伦常扫地,人无廉耻,使得男女无别、子 杀父、臣弑君、兄弟残杀的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动摇了社会统治 的思想基础,削弱了维系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思想准则。唐代 韩愈鉴于儒家仁义之道不明,胡化冲击汉化,而提倡道统,重整 儒学,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批佛老,斥杨墨异端。宋代思想家 大都继承了韩愈提倡道统,重整儒学的思想,主张在新形势下复 兴儒学,重建道德伦理,以纠正唐五代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朝风,为 社会治理与稳定服务。 由于儒学的本质和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伦理纲常中,统治者 为了维护其统治,力图使伦理纲常作为其统治的基础,也大力提 倡表彰儒学及其伦理纲常,开展尊孔读经。宋太祖多次祭祀文宣 王孔子;真宗注重教化,亲自到曲阜拜孔子,又命国子监祭酒邢
6朱熹与中国文化 呙等校定《周礼》、《仪礼》,完成九经疏义,颁之学官,以宣扬孔 子儒学。随着统治者的宣扬和思想家的提倡,儒学及其伦理纲常 得到流传,开始深人人心。这正是宋代新儒学一理学思潮产生 的重要背景。 三、民族矛盾激烈与农民反抗 有宋三百年间,中国境内民族矛盾尖锐激烈,宋王朝长期受 到辽、夏、金、蒙古等政权的威胁。此外,由于土地兼并,社会 贫富不均的现象日益严重,加上民族矛盾和官僚机构庞大,朝廷 把这些负担转嫁给农民,使得广大农民生活困苦,难以生存,被 迫铤而走险,激烈反抗。凡此外患内忧,使得宋王朝风雨飘摇,危 机四伏;也给思想家带来了攘外修内的课题 (…)中国境内民族矛盾激烈 宋朝的国策是安内重于攘外,重文轻武,这是在对外关系上 软弱无能、屡失败的重要根源。这些造成了积弱的局面。北宋 的北边和西边,有辽、西夏、吐蕃等政权,以后又有从东北崛起 的金政权。宋、金对峙,从北宋到南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 年),金灭北宋。北宋灭亡后,南宋又遭到金政权的不断入侵。为 了抗击金军人侵,南宋初年先后爆发了富平之战、和尚原之战、顺 昌之战和郾城之战等,宋金双方互有胜负。然面当宋军取得顺昌 郾城之战大捷后,高宗、秦桧却一意议和,放弃河南各地,撤退 军队,并杀害抗金爱国将领岳飞,于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 与金订立“绍兴和议”。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兵又大 举侵宋,虞允文在采石大败金兵,金主完颜亮在军中被部将杀死, 金兵乃退。孝宗即位后,起用张浚,于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 宋军北伐金朝以收复失地。北伐失利后,宋、金两朝签订了“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