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目录 -、黜伪《孔传》、《孔序》,疑《书序》 、疑伪《古文尚书》 三、以义理解《尚书》,求圣人之心 第六章朱熹的教育思想和自然科学思想 第一节朱熹的教育思想 、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及对学校、科举流弊的批评 二、教育内容及教材 三、教学论与读书法 第二节朱熹的自然科学思想 238 、宇宙论 天文论 三、气象论 第七章朱熹的史学思想与文学思想 256 第一节朱熹的史学思想 256 、义理史学 、正统观念 经史结合 第二节朱熹的文学思想 267 文皆是从道中流出” 、文道合 诗理结合 第八章朱熹与宗教 278 第一节朱熹与佛教
录 、弃佛归儒 二、对佛教的批判 对佛教的借鉴与吸取 第二节朱熹与道教 298 、对道教、道家的批评与吸取 、借鉴道教之图 三、考秤道书 第三节儒、佛、道三教融合 、理学对佛教的影响 理学对道教的影响 教归 第九章朱熹与诸学术思想流派 316 第一节朱熹与濂、洛之学 317 朱熹与周敦颐濂学 、朱熹与二程洛学 第二节朱熹与关学 、对张载关学的批评 二、对张载关学的吸取 第三节朱燕与湖湘学派 333 闽学与湖湘学之同 、闽学与湖湘学之异 第四节朱熹与吕氏婺学 341 、对吕氏婺学的吸取 、朱学与吕氏婺学的相异处 第五节朱熹与陆王心学 347 、朱熹与陆九渊心学 朱熹与阳明心学
6目录 第六节朱熹与功利之学 363 、朱熹与陈亮的义利王霸之辨 、朱学与功利学的思想差异 第十章朱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朱熹对中国哲学、政治、伦理的影响 372 对中国哲学的影啊 二、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三、对中国伦理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朱熹对中国经学、教有的影响 384 、对中国经学的影响 二、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第三节朱熹对中国史学和文学的影响 393 对史学的影响 对文学的影响 第十一章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4Q4 第一节朱熹集中国儒学发展之大成 40 、把儒家思想哲理化 二、把儒家经学义理化 把儒学道统体系化 四、把橘家学说大众化 第二节朱熹全面系統总结、创新了中国传統文化 413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 第三节朱耒思想积淀为民族文化的深层鲒构 428 成为传统人格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目承7 对传统思维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三、朱熹思想与中华民族精神 第卡二章朱熹思想与现代社会 447 第一节朱熹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448 、朱熹思想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近现代对朱熹理学的批判 第二节朱熹愿想与现代文化 45 、朱熹思想与现代化的冲突 二、朱熹思想与当代社会的文化走向 三、朱子学对东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如何正确对待朱熹思想 、批判清除其流弊 、继承创新其合理思想 、立足现实,转化传统 后记 474 附录一主要论著索引(1949年以来) 477 、专著 二、论文 附录二1949年以来朱熹研究逑评(文献综述 490 研究概况 、关于朱熹的哲学 关于朱熹的政治、伦理思想 四、关于朱熹的经学 五、关于朱熹与宗教 六、朱熹研究展望
第1章 时代、生平和著作 朱熹是中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 《宋元学案》卷四十八,《晦翁学案》),继承程颢、程颐,发展 孔孟,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集儒家思想之大成,又吸收中国文 化其他学派的思想,建立起形式严密、内容丰富、系统完备的理 学思想体系,世称“朱子学”。朱熹思想对中国文化的政治、经济、 哲学、经学、伦理、史学、文学、教育、宗教、文献学等各个领 域的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朱熹全面系统深入地总结了中国传统 文化,把居中国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 段,从而丰富了中网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形成并体现了鲜明的中 国文化特色;朱熹思想不仅对在他之后七百多年的中国文化结构 社会政治生活、伦理道德、理想人格、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风 俗习惯、生活方式等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而且远播海外,传 人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对东亚各国的思想文化都有重要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