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各章内客提要 则区别,并引起了双方在一系列问题上的思想差异。 (6)浙东水康、永嘉功利之学在价值观上注重功利和事功,与 朱熹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形成对照,故引起朱熹陈亮的义利王霸之 辨,朱熹与叶适的相互批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各自 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十章朱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朱熹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哲学的理论思辨水平,丰富完善 了中国心性哲学思想体系,亦带来繁琐、轻物等流弊;朱熹进 步发展了天理治国论,其“正君心”,限制君权的思想对后世产生 重要影响;朱熹的伦理思想具有二重性,既带来正面影响,亦产 生负面影响,不可片面执一。 (2)朱熹集宋学之大成,以“四书”义理之学取代“六经”训 诂之学在经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训诂辨伪,以义理为主,亦重考 据,既革新了中国经学,又对后世汉学影响甚大;朱熹理学自茉 末以后成为官学,通过学校教育和科举,对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教 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3)朱熹的义理史学影响到后世修史,元丞相脱脱等据此以 修《宋史》,首创《道学传》,以义理作为评判历史是非的标准。朱 熹的《通鉴纲目》经清康熙帝御批,成为官方的史学教科书,进 步扩大了其对史学的影响。朱熹重视理性对文学的指导,同时 把二者结合起来,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是对缺乏 思想内容的浅俗文学的抑制。同时其重道轻文、崇性抑情的思想 亦束缚了文学的自然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第十一章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1)朱熹把儒家思想哲理化,把僑家经学义理化,把儒学道
各章内容提要7 统体系化,把儒家学说普及化,从而集中国儒学发展之大成,重 新确立了儒学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主导地位。 (2)朱熹在经学、政治、心性哲学、伦理、宗教等中国文化 的各个领域进行了系统总结,广泛涉猎,潜心钻研,在深度和广 度上总结以往中国传统文化取得的成就;又在总结的基础上,结 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各个方面加以综合创新,这使朱熹在中国 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朱熹思想经岁月流逝,有不少已积淀为民族文化的深层 结构,潜移默化着人们的人格观和价值观,对传统思维方式产生 重要影响,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族潜意 识,而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 第十二章朱熹思想与现代社会 (1)朱熹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仍然对现代中国社 会产生着影响,使人们无法回避;朱熹思想的流弊遭到了清末革 命派、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他方面的批判,其中也揭示了朱熹思 想与现代社会的不相适应之处。 (2)朱熹思想与现代化的冲突具体表现在七个方面,这是需 要批判并扬弃的地方;同时在新形势下弘扬朱熹思想及儒学中包 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对于中国文化走向廿 世纪,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朱子学对东亚各国、各地区经 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有促进现代化的因素。 (3)正确对待朱熹思想的态度是,以现代化的要求为取舍评 价的标准,注意区分朱熹思想中的精华和糟粕、积极因素与消极 因素,批判清除其流弊,继承创新其合理思想,立足现实,转化 抟统,使其在现代化和当代新文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目录 各章内容提要 第一章时代、生平和著作 第一节朱熹生活的时代 社会变革与生产发展 、加强中央集杈与重整伦理 、民族矛盾激烈与农民反抗 第二节理学思潮的产生、发展及禁理学 理学思潮的产生 、理学在南宋的发展 三、禁理学 第三节朱熹的生平和著作 、朱熹的生平 二、朱熹的著作 第二章朱熹的政治学说和经济思想 第一节朱熹的政治学说 、天理治国论
2目录 二、“正君心是大本” 、修内蕞外思想 第二节朱熹的经济思想 、复井田,行经界 重农薄賦,与民共财 三、省费节用,救荒赈济 第三章朱熹的哲学思想 44 第一节天理论 、“宇宙之间,一理而巳 二、理气论 理与诸范畴的逻辑联系 第二节心性论 5 心论 性论 三、“心统性情”论 第三节格物致知论 、“格物只是穷理” 致知便在格物中 三、知行关系说 第四章朱熹的伦理恩想 110 第一节仁说 110 仁说的提出 二、“仁者,心之德、爱之理” 三、仁与公 四、仁与义礼智
目录3 第二节理欲观 120 理欲之义 、“天理人欲,几徼之间 三、“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第三节义利观 、“学无浅深,并要辨义利 义未尝不利 二、以义制利 第五章朱熹的经学思想 132 第一节朱熹经学概论 l33 、经传相分,直求经文之本义 、重训诂辨伪,以通经求理 四书”为“六经”之基础,以阐发义理为治经之最高目标 第二节“四书”学 151 、“四书”重于“六经” 二、“四书”次第 三、以“四书”阚发义理,集“四书”学之大成 第三节易学想 、“《易》本卜筮之书” 二、经传相分,易学发展阶段说 三、义理、图书、象数、卜嬷相结合 第四节诗学 183 废弃《诗序》,以《诗》说《诗》 超越旧说,唯求本义 三、讽诵吟咏,理会赋比兴 四、以义理解《诗》,重视“二南” 第五节尚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