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过关检测(A)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秦律规定:与盗者“不盈五人”,其赃“不盈二百廿以下到一钱”,只给予流放:但如 “五人盗”,赃“一钱以上”,也要斩左止(趾),有黥以为城旦”。下列对材料理解准确 的是() A.秦律尤其重视对“群盗的惩治 B.秦律具有残酷性 C秦律保护人的生命和财产 D秦律具有公正性 答案:A 解析:题千材料中秦律的规定对与盗者“不盈五人”与“五人盗”的惩罚不同,体现出 对“五人盗”这样的“群盗”惩治更加严厉,故A项正确:该规定具有残酷性,但这不 是题千材料强调的内容,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秦律这一规定的目的,故 C项错误:根据该规定无法推断秦律的公正性,故D项错误。 2.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如果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可以将《诗》《书》 《礼》《易》《乐》《春秋》等经义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 () A.汉朝出现了律令儒学化的趋势 B.“六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 C.汉朝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 D.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 答案:A 解析: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以儒家经义作为重要的判案依据,这表明当时法 律与儒学相结合,出现了律令儒家化的趋势,故A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只反映 将“六经”作为判案的依据,并未体现“六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故排除B项。题 干材料没有体现人文色彩,故排除C项。封建社会是人治的时代,律法制定的前 提是适应统治者的需求,“依法治国”的表述显然超出了时代的局限,故排除D项。 3.“亲亲得相首匿”制度是“亲亲相隐”思想在法律中的直接体现,是法律中关于庇 护亲属不罚、亲属间有权拒绝证明彼此有罪等的规定。这表明( ) A.儒家伦理超越法律规定 B.统治者重视宗法血缘关系 C.古代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完善 D.人伦关系影响法律 答案D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A)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秦律规定:与盗者“不盈五人”,其赃“不盈二百廿以下到一钱”,只给予流放;但如 “五人盗”,赃“一钱以上”,也要“斩左止(趾),有黥以为城旦”。下列对材料理解准确 的是( ) A.秦律尤其重视对“群盗”的惩治 B.秦律具有残酷性 C.秦律保护人的生命和财产 D.秦律具有公正性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中秦律的规定对与盗者“不盈五人”与“五人盗”的惩罚不同,体现出 对“五人盗”这样的“群盗”惩治更加严厉,故 A 项正确;该规定具有残酷性,但这不 是题干材料强调的内容,故 B 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秦律这一规定的目的,故 C 项错误;根据该规定无法推断秦律的公正性,故 D 项错误。 2.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如果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可以将《诗》《书》 《礼》《易》《乐》《春秋》等经义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 ( ) A.汉朝出现了律令儒学化的趋势 B.“六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 C.汉朝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 D.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 答案:A 解析: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以儒家经义作为重要的判案依据,这表明当时法 律与儒学相结合,出现了律令儒家化的趋势,故 A 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只反映 将“六经”作为判案的依据,并未体现“六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故排除 B 项。题 干材料没有体现人文色彩,故排除 C 项。封建社会是人治的时代,律法制定的前 提是适应统治者的需求,“依法治国”的表述显然超出了时代的局限,故排除 D 项。 3.“亲亲得相首匿”制度是“亲亲相隐”思想在法律中的直接体现,是法律中关于庇 护亲属不罚、亲属间有权拒绝证明彼此有罪等的规定。这表明( ) A.儒家伦理超越法律规定 B.统治者重视宗法血缘关系 C.古代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完善 D.人伦关系影响法律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国古代法律中有许多关于亲属相容隐的规定,这体现 出伦理道德影响中国古代的法律建设,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未体现儒家伦理 与法律规定的关系,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对血缘关系的重视,故B项错 误:题干材料表明古代法律体系并不完善,故C项错误。 4.“服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以丧服等级表明亲属范围和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制 度。它是封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统治阶级用以调整民事法律关系并用 作刑事法律判罪定刑的一个标准。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古代人治为主,法治为辅 B.中国古代统治者主张以法入礼 C.中国古代律令呈现儒家化的特点 D服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定法律的唯一标准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服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以丧服等级表明亲属范围和亲属 关系亲疏远近的制度”,可知服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而服制是封建法律的重要 组成部分,这说明中国古代律令呈现儒家化的特点,C项正确:题千材料没有体现 中国古代的治国方式,排除A项;中国古代统治者以礼入法排除B项:D项表述绝 对排除。 5.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唐律疏 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由此可 见《唐律疏议》强调() A.“天人感应” B.法律与道德教化相结合 C.“三教合一” D.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 也”,可知《唐律疏议》将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比作昏晓相须而成一昼夜,春秋 相须而一岁,体现法律与道德教化相互结合,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是指天意和 人事的交感相应,故排除A项;“三教合一”是指儒学、道教、佛教三者之间的融 合,故排除C项;天理是宋明理学的内容,故排除D项。 6.《明律大诰》规定:“有等贪婪之徒往往不畏死罪,违旨下乡,动扰于民。今后敢 有如此,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来京。”此规定() A.使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完备了中央监察体系 C.改善了地方行政体制 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国古代法律中有许多关于亲属相容隐的规定,这体现 出伦理道德影响中国古代的法律建设,故 D 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未体现儒家伦理 与法律规定的关系,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对血缘关系的重视,故 B 项错 误;题干材料表明古代法律体系并不完善,故 C 项错误。 4.“服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以丧服等级表明亲属范围和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制 度。它是封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统治阶级用以调整民事法律关系并用 作刑事法律判罪定刑的一个标准。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古代人治为主,法治为辅 B.中国古代统治者主张以法入礼 C.中国古代律令呈现儒家化的特点 D.服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定法律的唯一标准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服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以丧服等级表明亲属范围和亲属 关系亲疏远近的制度”,可知服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而服制是封建法律的重要 组成部分,这说明中国古代律令呈现儒家化的特点,C 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 中国古代的治国方式,排除 A 项;中国古代统治者以礼入法,排除 B 项;D 项表述绝 对,排除。 5.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唐律疏 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由此可 见《唐律疏议》强调( ) A.“天人感应” B.法律与道德教化相结合 C.“三教合一” D.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 也”,可知《唐律疏议》将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比作昏晓相须而成一昼夜,春秋 相须而一岁,体现法律与道德教化相互结合,故 B 项正确;“天人感应”是指天意和 人事的交感相应,故排除 A 项;“三教合一”是指儒学、道教、佛教三者之间的融 合,故排除 C 项;天理是宋明理学的内容,故排除 D 项。 6.《明律·大诰》规定:“有等贪婪之徒,往往不畏死罪,违旨下乡,动扰于民。今后敢 有如此,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来京。”此规定( ) A.使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完备了中央监察体系 C.改善了地方行政体制 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民拿官制度”是针对一些官员的腐败行为而实行的 《明律》中的这一规定有利于遏制官员的腐败行为,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D项符 合题意;A、C两项与题千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题千材料虽体现了对官员的监察 作用,但“民拿官制度”并不能说明监察体系的完备,排除B项。 7有史学家指出,儒家是出于司徒之官的,司徒是主教之官,所以儒家也最重教化。 儒家之言教化,养必先于教,认为如果生活问题没有解决,教化两字,简直是无从谈 起的。这主要说明儒家思想( A.产生于古代的某种官职 B.提倡教化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C.认为礼义教化最为重要 D.倡导物质享受,忽略道德 答案B 解析:题千材料“儒家也最重教化”说明儒家思想重视教化,题千材料“如果生活问 题没有解决,教化两字,简直是无从谈起的”表明儒家思想提倡教化以现实生活为 基础,故B项正确。 8.中国的本质不在地域而在文化。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 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 心”。上述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A.发挥典范和教化功能 B.统一信仰和道德规范 C.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德治仁政“天人感应“郡守、 县令,民之师帅“正君心,可知这些主张均体现了发挥统治阶级楷模和教化作用 的重要性,故A项符合题意:题千材料未涉及思想文化专制,故排除B、D两项;“无 为而治”是道家学派的思想观,点,排除C项。 9.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子弟知所遵守,去恶从 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右今出榜散行晓谕外,更请父老各以此意劝 率乡闾,教戒子弟,务令通晓,毋致违犯。”这则“乡约有利于() A规劝乡民“存天理,灭人欲” 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C.推动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 D.强化政府对百姓的管理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教戒子弟,务令通 晓”,可知朱熹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循规蹈矩,遵循规范的生活秩序,该乡约既体现了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民拿官制度”是针对一些官员的腐败行为而实行的, 《明律》中的这一规定有利于遏制官员的腐败行为,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D 项符 合题意;A、C 两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题干材料虽体现了对官员的监察 作用,但“民拿官制度”并不能说明监察体系的完备,排除 B 项。 7.有史学家指出,儒家是出于司徒之官的,司徒是主教之官,所以儒家也最重教化。 儒家之言教化,养必先于教,认为如果生活问题没有解决,教化两字,简直是无从谈 起的。这主要说明儒家思想( ) A.产生于古代的某种官职 B.提倡教化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C.认为礼义教化最为重要 D.倡导物质享受,忽略道德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儒家也最重教化”说明儒家思想重视教化,题干材料“如果生活问 题没有解决,教化两字,简直是无从谈起的”表明儒家思想提倡教化以现实生活为 基础,故 B 项正确。 8.中国的本质不在地域而在文化。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 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 心”。上述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 A.发挥典范和教化功能 B.统一信仰和道德规范 C.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德治”“仁政”“天人感应”“郡守、 县令,民之师帅”“正君心”,可知这些主张均体现了发挥统治阶级楷模和教化作用 的重要性,故 A 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未涉及思想文化专制,故排除 B、D 两项;“无 为而治”是道家学派的思想观点,排除 C 项。 9.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子弟知所遵守,去恶从 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右今出榜散行晓谕外,更请父老各以此意劝 率乡闾,教戒子弟,务令通晓,毋致违犯。”这则“乡约”有利于( ) A.规劝乡民“存天理,灭人欲” 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C.推动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 D.强化政府对百姓的管理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教戒子弟,务令通 晓”,可知朱熹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循规蹈矩,遵循规范的生活秩序,该乡约既体现了
对伦理道德的重视,又体现了对日常生活细节的重视,有利于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儒 家伦理道德,从而推动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故C项正确:A项不能全面反映 题干材料,排除:B、D两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0.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 和国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将法律条文刻写于12块铜牌之上。这表明( A.中国比西方国家更早进入法治社会 B.中国与西方国家开启了法治文明的交流 C.成文法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诉求 D.法律文献保证了社会稳定发展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子产“铸刑书”和《十二铜表法》都是由不成文的习惯法 发展而来,法律的进步反映了文明发展的诉求,故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 干材料故排除。 11.《尚书》记载:“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法律规定)。”《罗 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这两则规定都() A.反映了重罪轻判的理念 B.体现了一定的理性色彩 C.体现了法律的宽松灵活 D.违背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答案B 解析:《罗马民法大全》的规定没有体现重罪轻判的理念,故排除A项。根据题 干材料,可知两则规定都主张不能滥杀无辜,不能随便怀疑人,要讲究证据,体现了 一定的理性色彩,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不是强调法律的宽松灵活,而是强调法 律要合理,故排除C项。中国古代没有实行法律至上的原则,故排除D项。 12.在中世纪的英国,最高的法律是抽象的“上帝的法律”。1534年,议会制定的法 律则宣布,一切宗教法规如果没得到英国实体法的承认,便没有效力,“英国不承认 除国王陛下以外的任何权威…而只服从本国制定的法律”。由此推断当时英国 () A.“君权神授”观念动摇 B.议会作用有所加强 C.君主立宪制得到确立 D.王权开始走向衰落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议会制定的法律规定,除国王外,其他诸如宗教法规都需 要受到法律的制约,这说明当时英国议会的权力加强,其制定的法律具有很高的权 威性,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君权神授”的观念,A项错误。题干材料强
对伦理道德的重视,又体现了对日常生活细节的重视,有利于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儒 家伦理道德,从而推动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故 C 项正确;A 项不能全面反映 题干材料,排除;B、D 两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0.公元前 536 年,郑国子产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公元前 450 年左右,罗马共 和国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将法律条文刻写于 12 块铜牌之上。这表明( ) A.中国比西方国家更早进入法治社会 B.中国与西方国家开启了法治文明的交流 C.成文法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诉求 D.法律文献保证了社会稳定发展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子产“铸刑书”和《十二铜表法》都是由不成文的习惯法 发展而来,法律的进步反映了文明发展的诉求,故选 C 项; A、B、D 三项不符合题 干材料,故排除。 11.《尚书》记载:“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法律规定)。”《罗 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这两则规定都( ) A.反映了重罪轻判的理念 B.体现了一定的理性色彩 C.体现了法律的宽松灵活 D.违背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答案:B 解析:《罗马民法大全》的规定没有体现重罪轻判的理念,故排除 A 项。根据题 干材料,可知两则规定都主张不能滥杀无辜,不能随便怀疑人,要讲究证据,体现了 一定的理性色彩,故 B 项正确。题干材料不是强调法律的宽松灵活,而是强调法 律要合理,故排除 C 项。中国古代没有实行法律至上的原则,故排除 D 项。 12.在中世纪的英国,最高的法律是抽象的“上帝的法律”。1534 年,议会制定的法 律则宣布,一切宗教法规如果没得到英国实体法的承认,便没有效力,“英国不承认 除国王陛下以外的任何权威……而只服从本国制定的法律”。由此推断当时英国 ( ) A.“君权神授”观念动摇 B.议会作用有所加强 C.君主立宪制得到确立 D.王权开始走向衰落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议会制定的法律规定,除国王外,其他诸如宗教法规都需 要受到法律的制约,这说明当时英国议会的权力加强,其制定的法律具有很高的权 威性,故 B 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君权神授”的观念,A 项错误。题干材料强
调议会制定的法律具有权威性,并未说明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故C项错误。王 权开始走向衰落是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D项错误。 13.1215年,英国贵族们联合起来,迫使国王约翰王签署了《大宪章》。《大宪 章》公开阐明了法律高于王权的思想,指出王权必须受到监督,提出了保护基本人 权的条款。材料反映出() A.英国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 B.英国代议制是由传统和习惯形成的 C.欧洲中世纪已经有了宪政 D英国基本人权得到了保护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可知1215年英国的《大宪章》公开阐明了法律高于王权的 思想,指出王权必须受到监督,提出了保护基本人权的条款,体现了限制王权的传 统,这说明英国代议制是由传统和习惯形成的,故B项正确:英国议会权力高于王 权的原则是在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确立的,排除A项:中世纪的欧洲没有 宪政,排除C项;D项从题千材料中无法反映,排除。 14.“如果没有一种制度上的保证,那个原本期望是为人民效力的联邦政府,轻而易 举地就可以做到金蝉脱壳,变成一个凌驾于人民之上的怪物。”这里“制度上的保 证”指的是( 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B.保证各州的充分自治 C.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 D.实行主权在民的原则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制度上的保证”指的是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 上,美国各权力部门之间相互制约与平衡,故C项正确。 15.751年,法兰克宫相丕平遣使上书教皇:“您认为是徒有虚名的人做国王好,还是 让真有实权的人当国王好呢?教皇领会了丕平的意思,回答:“在我看来,让真有实 权的人当国王要好些。”这说明当时( A.王权与教权相互依存 B.统一的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C.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 D.王权极度衰弱 答案:A 解析:题千材料反映了王权依靠教会巩固统治,教权依靠王权扩大影响,王权与教 权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A项正确。 16.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审定时,在文字表述上将原先条文中的 “为、时、应、得、其、凡”等字,全部改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
调议会制定的法律具有权威性,并未说明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故 C 项错误。王 权开始走向衰落是在 1688 年“光荣革命”后,D 项错误。 13.1215 年,英国贵族们联合起来,迫使国王约翰王签署了《大宪章》。《大宪 章》公开阐明了法律高于王权的思想,指出王权必须受到监督,提出了保护基本人 权的条款。材料反映出( ) A.英国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 B.英国代议制是由传统和习惯形成的 C.欧洲中世纪已经有了宪政 D.英国基本人权得到了保护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 1215 年英国的《大宪章》公开阐明了法律高于王权的 思想,指出王权必须受到监督,提出了保护基本人权的条款,体现了限制王权的传 统,这说明英国代议制是由传统和习惯形成的,故 B 项正确;英国议会权力高于王 权的原则是在 1689 年《权利法案》颁布后确立的,排除 A 项;中世纪的欧洲没有 宪政,排除 C 项;D 项从题干材料中无法反映,排除。 14.“如果没有一种制度上的保证,那个原本期望是为人民效力的联邦政府,轻而易 举地就可以做到金蝉脱壳,变成一个凌驾于人民之上的怪物。”这里“制度上的保 证”指的是( ) 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B.保证各州的充分自治 C.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 D.实行主权在民的原则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制度上的保证”指的是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 上,美国各权力部门之间相互制约与平衡,故 C 项正确。 15.751 年,法兰克宫相丕平遣使上书教皇:“您认为是徒有虚名的人做国王好,还是 让真有实权的人当国王好呢?”教皇领会了丕平的意思,回答:“在我看来,让真有实 权的人当国王要好些。”这说明当时( ) A.王权与教权相互依存 B.统一的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C.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 D.王权极度衰弱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王权依靠教会巩固统治,教权依靠王权扩大影响,王权与教 权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A 项正确。 16.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审定时,在文字表述上将原先条文中的 “为、时、应、得、其、凡”等字,全部改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