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薄层色谱法 。原理 冬吸附剂 。展开剂的选配 ·薄层板的制备 。点样与展开 冬检出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第三章 薄层色谱法 ❖ 原理 ❖ 吸附剂 ❖ 展开剂的选配 ❖ 薄层板的制备 ❖ 点样与展开 ❖ 检出 ❖ 定性分析 ❖ 定量分析
概念: 薄层色谱法又称薄层层析法,是利用色谱原 理在薄层板上对混合物中各组分进行分离、 纯化和分析的方法,是把吸附剂或载体均 匀地铺在玻璃板上形成厚度一致的薄层,在 其下端点加试样溶液后,放入底部带有溶剂 (展开剂或移动相)的层析缸中,展开剂在薄 层板上移动至一定高度,使样本中各组分得 到分离
概念: 薄层色谱法又称薄层层析法,是利用色谱原 理在薄层板上对混合物中各组分进行分离、 纯化和分析的方法,是把吸附剂 或载体均 匀地铺在玻璃板上形成厚度一致的薄层,在 其下端点加试样溶液后,放入底部带有溶剂 (展开剂或移动相)的层析缸 中,展开剂在薄 层板上移动至一定高度,使样本中各组分得 到分离
发展: 属液相色谱,从柱色谱和纸色谱发展而来,兼有两者的特点。 1938年伊马洛夫用氧化铝、氧化镁在薄层板上分离植物成分; 1949年梅赫特等首先用黏合剂研制性能稳定的薄层-挥发油: 1954年柯齐纳等以薄层板为支持体来制备薄层; 1957年斯塔尔改进了仪器,提出了吸附剂规格和操作方法: 60年代用于农药分析,1965年薄层色谱
发展: 属液相色谱,从柱色谱和纸色谱发展而来,兼有两者的特点。 1938年伊马洛夫用氧化铝、氧化镁在薄层板上分离植物成分; 1949年梅赫特等首先用黏合剂研制性能稳定的薄层-挥发油; 1954年柯齐纳等以薄层板为支持体来制备薄层; 1957年斯塔尔改进了仪器,提出了吸附剂规格和操作方法; 60年代用于农药分析,1965年薄层色谱
薄层色谱法的特点是: ①展开时间短;一般只需十至几十分钟; ②分离能力强,谱带集中; ③灵敏度高,样品量很少时,点样几-几 十微克即可以进行定性; ④显色方便; ⑤仪器简单,操作方便
薄层色谱法的特点是: ①展开时间短;一般只需十至几十 分钟; ②分离能力强,谱带集中; ③灵敏度高,样品量很少时,点样几-几 十微克即可以进行定性; ④显色方便; ⑤仪器简单,操作方便
、 原理 按分离机制可以分为吸附、分配、离子交换及凝胶色谱 券+南有来药务新年极少世角,分配色谱法在农药 1.分配色谱原理: (1)正相薄层分配色谱:以纤维素或水、缓冲液、 极性有机溶剂处理过的硅胶为固定相,使用极性较弱 的溶剂为移动相,对于极性较小的组分有较大的比移 值; (2)反相薄层分配色谱:使用硅酮、石蜡等非极性 的溶剂处理过的硅胶或纤维素作固定相,其极性很小, 使用极性较强的溶剂作移动相,极性强的组分有较大 的比移值
一、原理 按分离机制可以分为吸附、分配、离子交换及凝胶色谱 法等,后两者在农药分析中极少应用,分配色谱法在农药 分析中亦用得不多。 1.分配色谱原理: (1)正相薄层分配色谱:以纤维素或水、缓冲液、 极性有机溶剂处理过的硅胶为固定相,使用极性较弱 的溶剂为移动相,对于极性较小的组分有较大的比移 值; (2)反相薄层分配色谱:使用硅酮、石蜡等非极性 的溶剂处理过的硅胶或纤维素作固定相,其极性很小, 使用极性较强的溶剂作移动相,极性强的组分有较大 的比移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