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白称之为“文艺性的论文”。形象性、情感性个逻辑性的完美结合,严密而生动的逻辑结构,辛辣而幽默的讽刺。是诗化的政论,是政论化的诗,是思想与艺术的高度融合和统一。以个含类,以具体的现实生活现象来形象地引出或涵纳整体的社会、人生思考,得出切实的思想及对社会历史的深刻认识。形象性与理性原则的内在统一,两者彼此融合。运用暗示、借、关联等手法,寓理性判断于形象事例中,使理性逻辑获得形象地展开,而不是硬性的强加给读者。强烈的感情、鲜明的道德倾向与深刻的理性思考融为一体,产生一种内在心灵的亲和力和震撼力,鲁迅个人的心灵勇气和现实战斗精神在他的杂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现实的战斗精神与艺术的审美功能的统一。鲁迅的杂文成为活的思想和行动的艺术,成为鲁迅民族良心和伟大作家人格的写照。鲁迅的杂文是民族性和现代性的统一。语言上雅俗共用,幽默该谐,曲折冷峭。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四、战士鲁迅(一)鲁迅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倾向鲁迅是属于中国的,民族的,而非仅仅哪一个阶级的。在政治上鲁迅作为思想家和思考者,在一定的时代体现了无产阶级的要求,但在历史的长河中,鲁迅是属于人类的。(二)鲁迅的民族反省意识表现在对国民性的批判,对中国几千年的根深蒂固定封建传统的怀疑、叛逆和批判。鲁迅无情的解剖了自己同时也解部了别人。(三)鲁迅的人民本位意识鲁迅是带着“衰其不幸,怒其不争”,怀着对人民和民族无限同情和充满无限希望的基础上去批判、呐喊唤醒民众的。鲁迅的批评意识正是其人民本位意识的体现。(四)鲁迅的现实战斗精神与传统的决裂和对现实的彻底的批判。义无返顾的战斗姿态。五、被衰渎的鲁迅20年代创造社、太阳社对鲁迅的批判,认为鲁迅是一个“封建余”“二重的反革命的人物”,“不得志的法西斯蒂”,是“三个有闲”的“醉眼陶然”。有人骂鲁迅是“唐吉苛德”是“浅薄的人道主义”。后来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鲁迅都被作为政治运动的工具,被作为旗子利用和作为标靶加以批判。参见孙郁:《被轰渎的鲁迅》、房向东:《鲁迅:最受诬蔑的人》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第三章20年代小说(其他作家的创作)“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这里的小说指琐屑的言谈《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在古代,写小说一种目的是“游戏笔端,资助谈柄”(邱炜菌《园赞谈》):一种目的是强调小说可“资治体,助名教,供谈笑,广见闻”(曾造《类说书》)。可以“劝善惩恶,幼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凌云翰《剪灯新语·序》。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小说一直处于边沿的位置。古代小说的概念十分宽泛,包括杂录、丛谈、辨订、规、志怪、传奇等。小说的文体不规范,过于驳杂26
26 秋白称之为“文艺性的论文”。形象性、情感性个逻辑性的完美结合,严密而生动的逻辑结构,辛辣而幽默的讽 刺。是诗化的政论,是政论化的诗,是思想与艺术的高度融合和统一。 以个含类,以具体的现实生活现象来形象地引出或涵纳整体的社会、人生思考,得出切实的思想及对社会 历史的深刻认识。 形象性与理性原则的内在统一,两者彼此融合。运用暗示、借喻、关联等手法,寓理性判断于形象事例中, 使理性逻辑获得形象地展开,而不是硬性的强加给读者。 强烈的感情、鲜明的道德倾向与深刻的理性思考融为一体,产生一种内在心灵的亲和力和震撼力,鲁迅个 人的心灵勇气和现实战斗精神在他的杂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现实的战斗精神与艺术的审美功能的统一。鲁迅的杂文成为活的思想和行动的艺术,成为鲁迅民族良心和 伟大作家人格的写照。鲁迅的杂文是民族性和现代性的统一。 语言上雅俗共用,幽默诙谐,曲折冷峭。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四、战士鲁迅 (一)鲁迅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倾向 鲁迅是属于中国的,民族的,而非仅仅哪一个阶级的。在政治上鲁迅作为思想家和思考者,在一定的时代 体现了无产阶级的要求,但在历史的长河中,鲁迅是属于人类的。 (二)鲁迅的民族反省意识 表现在对国民性的批判,对中国几千年的根深蒂固定封建传统的怀疑、叛逆和批判。鲁迅无情的解剖了自 己同时也解剖了别人。 (三)鲁迅的人民本位意识 鲁迅是带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怀着对人民和民族无限同情和充满无限希望的基础上去批判、呐喊、 唤醒民众的。鲁迅的批评意识正是其人民本位意识的体现。 (四)鲁迅的现实战斗精神 与传统的决裂和对现实的彻底的批判。义无返顾的战斗姿态。 五、被亵渎的鲁迅 20年代创造社、太阳社对鲁迅的批判,认为鲁迅是一个“封建余孽”,“二重的反革命的人物”,“不得志的 法西斯蒂”,是“三个有闲”的“醉眼陶然”。有人骂鲁迅是“唐吉苛德”,是“浅薄的人道主义”。后来在历次政 治运动中鲁迅都被作为政治运动的工具,被作为旗子利用和作为标靶加以批判。 参见 孙 郁:《被亵渎的鲁迅》、 房向东:《鲁迅:最受诬蔑的人》 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 第三章 20年代小说(其他作家的创作)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的小说指琐屑的言谈。 《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在古代,写小说一种目的 是“游戏笔端,资助谈柄”(邱炜薗《菽园赘谈》);一种目的是强调小说可“资治体,助名教,供谈笑,广见闻” (曾慥《类说书》)。可以“劝善惩恶,幼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凌云翰《剪灯新语·序》。在中国传统文 学中,小说一直处于边沿的位置。 古代小说的概念十分宽泛,包括杂录、丛谈、辨订、箴规、志怪、传奇等。小说的文体不规范,过于驳杂
客观上影响了小说的发展。西方文学中的小说(nove1)是在18世纪后期才被正式定名的文学形式,以前的小说是用“散文虚构故事”(ficton)来称谓,包括史诗、传奇、传记等。直到18世纪以后,小说这种文体才逐渐规范,走向丰富和成熟。一、小说从街谈巷议到文学正宗(一)小说界革命一一对小说的重视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认为小说是文学之最上乘。1896年发表《译印政治小说序》、1902年发表《小说与群治的关系》,1915年《告小说家》三篇理论文章。梁启超在《小说与群治的关系》认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以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小说道不可思议之力,具体表现为熏、浸、刺、提。梁启超在《译印政治小说序》中认为传统中的“状元宰相之思想”、“才子佳人之思想”、“江湖盗贼之思想”“妖巫狐鬼之思想”都来自于小说,传统小说成为了社会腐败的总根源。当然,梁启超颠倒了小说表现与社会的关系,观点是错误的。当时一些知识分子认为西方的强大某种得益于小说对人民的教化。并且,小说还可以用于传播新知,启迪民智,所以大力倡导新小说。(二)文学革命运动一一小说文学正宗地位的取得鲁迅的《狂人日记》,开启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先河,一批作家的小说创作,逐步使小说成为表现社会、情感人生和启蒙的工具,小说逐渐移向文学的正宗。二、20年代小说概述1、“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在20年代的小说创作界,“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是其中重要的一支。做出成绩的主要是在鲁迅影响下的文学研究会和未名社、语丝社的一些成员。他们师承文学革命的传统,从各种角度触及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与之相关的文学现象与潮流有:(1)问题小说(2)乡土小说从总体上看,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中坚的现实主义小说,立足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针砭社会弊,执著于人生意义的探寻,同情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表现出鲜明的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精神,体现了“为人生”的文学观,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他们的艺术倾向基本趋于客观写实,强调对外在世界的精密观察与真实再现,于沉着厚实中流露出深沉、峻烈的情怀,同时又呈现了各个作家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范。在现代文学的长河中,他们的创作使现实主义在20年代形成了一江壮阔的洪峰。2、浪漫抒情小说(1)简介: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相对峙的,是前期创造社和与之相近的其他社团的一些小说家。他们不注重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而是力主忠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标举自我情绪的审美表现,开拓了现代小说的新的园地:浪漫抒情的小说创作。(2)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明显受西方文学的影响。(3)代表作家:如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等。三、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27
27 客观上影响了小说的发展。西方文学中的小说(novel)是在18世纪后期才被正式定名的文学形式,以前的小说是 用“散文虚构故事”(ficton)来称谓,包括史诗、传奇、传记等。直到18世纪以后,小说这种文体才逐渐规范, 走向丰富和成熟。 一、小说从街谈巷议到文学正宗 (一)小说界革命——对小说的重视 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认为小说是文学之最上乘。1896年发表《译印政治小说序》、1902年发表《小说与 群治的关系》,1915年《告小说家》三篇理论文章。梁启超在《小说与群治的关系》认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 以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 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小说道不可思议之力,具体表现为熏、浸、刺、提。 梁启超在《译印政治小说序》中认为传统中的“状元宰相之思想”、“才子佳人之思想”、“江湖盗贼之思想”、 “妖巫狐鬼之思想”都来自于小说,传统小说成为了社会腐败的总根源。当然,梁启超颠倒了小说表现与社会的 关系,观点是错误的。 当时一些知识分子认为西方的强大某种得益于小说对人民的教化。并且,小说还可以用于传播新知,启迪民 智,所以大力倡导新小说。 (二)文学革命运动——小说文学正宗地位的取得 鲁迅的《狂人日记》,开启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先河,一批作家的小说创作,逐步使小说成为表现社会、情感、 人生和启蒙的工具,小说逐渐移向文学的正宗。 二、20年代小说概述 1、“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 在 20年代的小说创作界,“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是其中重要的一支。做出成绩的主要是在鲁迅影响下 的文学研究会和未名社、语丝社的一些成员。他们师承文学革命的传统,从各种角度触及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 与之相关的文学现象与潮流有: (1)问题小说 (2)乡土小说 从总体上看,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中坚的现实主义小说,立足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针砭社会痼弊, 执著于人生意义的探寻,同情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表现出鲜明的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精神,体现了 “为人生”的文学观,有着较强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他们的艺术倾向基本趋于客观写实,强调对外在世界 的精密观察与真实再现,于沉着厚实中流露出深沉、峻烈的情怀,同时又呈现了各个作家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范。 在现代文学的长河中,他们的创作使现实主义在20年代形成了一江壮阔的洪峰。 2、浪漫抒情小说 (1)简介: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相对峙的,是前期创造社和与之相近的其他社团的一些小说家。 他们不注重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而是力主忠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标举自我情绪的审美表现,开拓了现代 小说的新的园地:浪漫抒情的小说创作。 (2)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明显受西方文学的影响。 (3)代表作家:如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等。 三、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问题小说的特征:时代气息和针对性强;哲理性强;对问题的探索肤浅,通常“只问病源,不开药方”:社会功利化追求所导致的观念化和抽象化倾向。建立了现代市镇和乡土文学的基本叙述模式。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小说的影响。注重社会性、批判性以及写实的多元性(一)初期问题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药》、《伤逝》,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冰心的《斯人独樵痒》、《最后的安息》,胡适的《一个问题》等。(三)文学研究会成立后的问题小说文学研究会成立后,公开倡导文学“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问题”,问题小说的创作引向了高潮,形成了一股问题小说的题材热。主要作家有冰心、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问题小说的出现的原因:五四理想精神在文学上的体现,是五四启蒙的产物:是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人生严肃思考的结果;同时,问题现实的出现也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直接刺激。庐隐(1899一1934):原名黄淑仪,黄英,福建闽侯人,文学研究会会员,1921年开始文学创作,曾任北京女子中学校长。是五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创作的小说多为问题小说,写“人生是恨”的主题。作品常带有自传色彩,多以爱情婚姻题材,写青年人在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冲突下的悲观苦闷,觉醒与追求,作品风格感伤,基调悲,情浓郁,语言流畅,是情小说的开拓者之一。代表作有《海滨故人》、《或人的悲衰》、《丽石的日记》等。与冰心并称为“文坛双星”。《海滨故人》:写露莎等五位青年女性在海滨聚会的遭遇到风流云散的过程,露莎和她的好友玲玉、莲裳、云青、宗莹苦苦地对人生的探索。露沙孤懈深沉、敏锐而善于思索:云青谨慎老实,情感脆弱,成为了旧礼教的牲者;玲玉和宗莹都是追求理想伴侣的新女性:连裳追求的是生活的随意和舒适。她们作为五四走出封建大家庭的新女性,追求个性解放,但还缺乏与旧势力抗争的勇气,只能在人生的十字街头仿湟。小说重点表现了主人公露沙因为理想落空而悲观失望,成为了一个看破红尘的虚无主义者。小说反映了在黑暗的重压下,新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中说产生的苦闷,并宣泄了对旧的社会制度和现实对少女侵蚀和污浊的不满,真实的反映了五·四后女性冲破家庭走向社会后的新矛盾和困惑。以悲伤的调子写恨和反抗、人物的命运和遭遇,调子凄苦、伤感、悲哀,带灰色忧郁的色调。王统照(1897一1957):山东诸城人,善于写人生美和爱的主题。《沉思》:写一个年轻姑娘作美术模特儿,以自己的美和爱来感化世人的无知,但终不被人理解,表现了爱与美的幻灭和不能被污浊的世界所包容的主题。《微笑》:写一笑感化了一个小偷,使其重新做人。说明爱可以征服一切的观点。受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影响。冰心(1900一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1918年进入协和女子大学学医,后改学文学。新文学初期重要的女作家之一(也是新文学史上最早的女作家之一)。受基督教的泛爱思想和西方人道主义观念的影响,把人生理解为爱,主要歌颂母爱、童心和大自然(大海)。作品具有浓厚的宗教情怀和女性意识。解放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小说创作以问题小说开始,主要是探究人生的意义,如《斯人独樵摔》、《两个家庭》、《秋分秋雨愁煞人》《去国》等,后来小说的题材开始关注广阔的社会生活,以创作去改良人生,具有敏锐的社会意识。如《超人》、《烦闷》、《悟》(爱的三部曲)等,宣扬爱的哲学。30年代后的作品中阶级有了明确的观念作品:《最后的安息》,写翠儿的悲苦人生,爱可以消除隔膜,改变愚弱。28
28 问题小说的特征: 时代气息和针对性强;哲理性强;对问题的探索肤浅,通常“只问病源,不开药方”;社会功利化追求所 导致的观念化和抽象化倾向。 建立了现代市镇和乡土文学的基本叙述模式。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小说的影响。注重社会性、批 判性以及写实的多元性。 (一)初期问题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药》、《伤逝》,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叶圣陶的《这 也是一个人》,冰心的《斯人独憔悴》、《最后的安息》,胡适的《一个问题》等。 (二)文学研究会成立后的问题小说 文学研究会成立后,公开倡导文学“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问题”,问题小说的创作引向了高潮, 形成了一股问题小说的题材热。主要作家有冰心、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 问题小说的出现的原因:五四理想精神在文学上的体现,是五四启蒙的产物;是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人生 严肃思考的结果;同时,问题现实的出现也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直接刺激。 庐隐(1899-1934):原名黄淑仪,黄英,福建闽侯人,文学研究会会员,1921年开始文学创作,曾任北 京女子中学校长。是五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创作的小说多为问题小说,写“人生是恨”的主题。作品常 带有自传色彩,多以爱情婚姻题材,写青年人在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冲突下的悲观苦闷,觉醒与追求,作品 风格感伤,基调悲慽,抒情浓郁,语言流畅,是抒情小说的开拓者之一。代表作有《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 《丽石的日记》等。与冰心并称为“文坛双星”。 《海滨故人》:写露莎等五位青年女性在海滨聚会的遭遇到风流云散的过程,露莎和她的好友玲玉、莲裳、 云青、宗莹苦苦地对人生的探索。露莎孤僻深沉、敏锐而善于思索;云青谨慎老实,情感脆弱,成为了旧礼教的 牺牲者;玲玉和宗莹都是追求理想伴侣的新女性;连裳追求的是生活的随意和舒适。她们作为五四走出封建大家 庭的新女性,追求个性解放,但还缺乏与旧势力抗争的勇气,只能在人生的十字街头彷徨。小说重点表现了主人 公露莎因为理想落空而悲观失望,成为了一个看破红尘的虚无主义者。小说反映了在黑暗的重压下,新一代知识 分子追求理想中说产生的苦闷,并宣泄了对旧的社会制度和现实对少女侵蚀和污浊的不满,真实的反映了五·四 后女性冲破家庭走向社会后的新矛盾和困惑。 以悲伤的调子写恨和反抗、人物的命运和遭遇,调子凄苦、伤感、悲哀,带灰色忧郁的色调。 王统照(1897-1957):山东诸城人,善于写人生美和爱的主题。 《沉思》:写一个年轻姑娘作美术模特儿,以自己的美和爱来感化世人的无知,但终不被人理解,表现了爱 与美的幻灭和不能被污浊的世界所包容的主题。 《微笑》:写一笑感化了一个小偷,使其重新做人。说明爱可以征服一切的观点。受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影响。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1918年进入协和女子大学学医,后改学文学。新文学初期 重要的女作家之一(也是新文学史上最早的女作家之一)。受基督教的泛爱思想和西方人道主义观念的影响,把 人生理解为爱,主要歌颂母爱、童心和大自然(大海)。作品具有浓厚的宗教情怀和女性意识。 解放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 小说创作以问题小说开始,主要是探究人生的意义,如《斯人独憔悴》、《两个家庭》、《秋分秋雨愁煞人》、 《去国》等,后来小说的题材开始关注广阔的社会生活,以创作去改良人生,具有敏锐的社会意识。如《超人》、 《烦闷》、《悟》(爱的三部曲)等,宣扬爱的哲学。30年代后的作品中阶级有了明确的观念。 作品:《最后的安息》,写翠儿的悲苦人生,爱可以消除隔膜,改变愚弱
《分》:写两个刚刚出生的小孩的对话,揭露当时阶级、贫富的差距和对立。在语言文体上的创作,形成了冰心体,提倡“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艺术特点是:不事情节铺排,重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宣扬爱的哲学,以女性的温婉之心来观照生活:风格清新、飘逸、感伤;语言典雅秀逸、清丽淡远、含蓄疑练、诗情洋溢。许地山的小说许地山(1893一1941):笔名落华生。祖籍广东,生于台湾,文学研究会成员。主要作品《命命鸟》、《缀网劳蛛》、《玉官》、《春桃》、《商人妇》等。作品特点:多写缅甸、印度等异域生活,充满了南国情趣。作品风格独特,卓然不群,具有宗教情怀,在宗教氛围中探讨女性的命运。情节上多贯穿爱情主线。《命命鸟》写一对缅甸青年加陵和敏明的爱情故事。敏明与加陵相爱,但父亲要敏明专心作戏子,不让上学,加陵进了仰光高等学校,他们的爱情遭到家人反对。敏明在梦幻中见到极乐世界中美丽的命命鸟,为追求自由爱情,敏明和加陵携手投水自尽,去做了极乐世界的命命鸟。小说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宣扬人生是苦,涅聚最乐的宗教精神。《缀网劳蛛》主人公尚洁原是童养想,后与帮助她逃离婆家的长孙可望结婚,但他们的婚姻没有爱情。尚洁恪守妇道,顺从命运,坦然的面对生活。一天,尚洁救了一名窃贼,被可望误会以为他们间有暖味关系,刺伤了尚洁。可望提出离婚,教会也剥夺了尚洁赴圣宴的权利,尚洁没有辩解,仍以自己的信仰坚持自己人生的信念,到一个岛上生活,养育子女。可望在牧的教海下觉悟到了自己的过错,把尚洁接回家,尚洁回家后生活坦然对谁也没有怪罪,相信人的命运如蜘蛛补网一样,不得不如此。小说表现了宗教的慈爱、博爱与道德、人性的冲突,表现了顺其自然,与世无争的观点。对人生和命运的隐喻:人生如网,任其而过,与世无争,顺应天命。“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蜘蛛把一切有毒无毒的昆虫吃入肚里,回头把网组织起来。它第一次放出游丝,不晓得要被风吹到多远;可是等到粘着别的东西的时候,它的网便成了。它不晓得那网什么时候会破,和怎样的破发。一日破了,它还暂时安安然然地藏起来:等有机会再结一个好的。人和他的命运,又何尝不是这样?所有的网都是自己组织得来,或完或缺,只能听任自然罢了”。一一许地山《缀网劳蛛》后期小说现实主义倾向加重,社会不平和阶级对立成为许地山小说的基本背景。如《在费总理的客厅》、《春桃》、《铁鱼的鳃》等。《春桃》写春桃、向高、李茂之间的情感纠葛。春桃与李茂成亲那天,由于乱兵的冲击,两人在逃跑中离散。后李茂参军,双腿伤残后流落街头成了乞丐。春桃流浪到北平以捡破烂为生,与伙计日久生情。李茂巧遇春桃后,被春桃背回去。后春桃成了李茂和向高的媳妇,组成了一个和谐的家庭。在小说中,春桃尤若一个得道高僧,超越了凡世的清规戒律。春桃心中,已无男女,众生平等,丈夫已非丈夫,想妇已非想妇,一切皆空。慈爱与宽容,超越世俗的观念,已经成为了宗教的“空”的观念。(三)人生写实派小说及乡王小说家围绕文学为人生的理论主张,创作宗旨和创作实践而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流派。以文学研究会1921年成立29
29 《分》:写两个刚刚出生的小孩的对话,揭露当时阶级、贫富的差距和对立。 在语言文体上的创作,形成了冰心体,提倡“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 艺术特点是:不事情节铺排,重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宣扬爱的哲学,以女性的温婉之心来观照生活;风格清 新、飘逸、感伤;语言典雅秀逸、清丽淡远、含蓄疑练、诗情洋溢。 许地山的小说 许地山(1893—1941):笔名落华生。祖籍广东,生于台湾,文学研究会成员。主要作品《命命鸟》、《缀网 劳蛛》、《玉官》、《春桃》、《商人妇》等。 作品特点: 多写缅甸、印度等异域生活,充满了南国情趣。 作品风格独特,卓然不群,具有宗教情怀,在宗教氛围中探讨女性的命运。 情节上多贯穿爱情主线。 《命命鸟》写一对缅甸青年加陵和敏明的爱情故事。敏明与加陵相爱,但父亲要敏明专心作戏子,不让上 学,加陵进了仰光高等学校,他们的爱情遭到家人反对。敏明在梦幻中见到极乐世界中美丽的命命鸟,为追求自 由爱情,敏明和加陵携手投水自尽,去做了极乐世界的命命鸟。小说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宣扬人生是苦, 涅槃最乐的宗教精神。 《缀网劳蛛》主人公尚洁原是童养媳,后与帮助她逃离婆家的长孙可望结婚,但他们的婚姻没有爱情。尚 洁恪守妇道,顺从命运,坦然的面对生活。一天,尚洁救了一名窃贼,被可望误会以为他们间有暧昧关系,刺伤 了尚洁。可望提出离婚,教会也剥夺了尚洁赴圣宴的权利,尚洁没有辩解,仍以自己的信仰坚持自己人生的信念, 到一个岛上生活,养育子女。可望在牧师的教诲下觉悟到了自己的过错,把尚洁接回家,尚洁回家后生活坦然, 对谁也没有怪罪,相信人的命运如蜘蛛补网一样,不得不如此。小说表现了宗教的慈爱、博爱与道德、人性的冲 突,表现了顺其自然,与世无争的观点。对人生和命运的隐喻:人生如网,任其而过,与世无争,顺应天命。 “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蜘蛛把一切有毒无毒的昆虫吃入肚里,回头把网组织起来。它第一次放出 游丝,不晓得要被风吹到多远;可是等到粘着别的东西的时候,它的网便成了。 它不晓得那网什么时候会破,和怎样的破发。一旦破了,它还暂时安安然然地藏起来;等有机会再结一个 好的。 . 人和他的命运,又何尝不是这样?所有的网都是自己组织得来,或完或缺,只能听任自然罢了”。 ——许地山《缀网劳蛛》 后期小说现实主义倾向加重,社会不平和阶级对立成为许地山小说的基本背景。如《在费总理的客厅》、《春 桃》、《铁鱼的鳃》等。 《春桃》写春桃、向高、李茂之间的情感纠葛。春桃与李茂成亲那天,由于乱兵的冲击,两人在逃跑中离 散。后李茂参军,双腿伤残后流落街头成了乞丐。春桃流浪到北平以捡破烂为生,与伙计日久生情。李茂巧遇春 桃后,被春桃背回去。后春桃成了李茂和向高的媳妇,组成了一个和谐的家庭。在小说中,春桃尤若一个得道高 僧,超越了凡世的清规戒律。春桃心中,已无男女,众生平等,丈夫已非丈夫,媳妇已非媳妇,一切皆空。慈爱 与宽容,超越世俗的观念,已经成为了宗教的“空”的观念。 (三)人生写实派小说及乡土小说家 围绕文学为人生的理论主张,创作宗旨和创作实践而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流派。以文学研究会1921年成立
为标志,分化于20年代未,后分化为社会部析派和京派。同时,文坛上还出现了写实小说的乡土小说创作热潮:如王鲁彦的《柚子》;彭家煌的《恐惠》、台静农的《地之子》等。鲁迅的《孔乙己》、《风波》、《故乡》、《祝福》等也可以归入乡土小说之列。五四文学革命发现小说具有启迪民智的社会功利性和思想启蒙的作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通过小说来警醒世人,同时也是新文学扩大阵地的需要,受到外国现实主义的影响而从事的创作活动。是为人生文学观念的延伸,也受到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对自己熟悉的乡村生活的回忆和抒写,对传统乡村陋习的揭示,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在创作倾向上注重社会性以及写实的多元性,侧重于社会理性的思考,不成熟,幼稚,片面的将文学理解为社会启蒙的工具,注重文学的宣传效果。主要作家:叶圣陶、冰心、庐隐、许地山、王统照、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等。叶绍钧(1894一1988):原名圣陶,江苏苏州人,小说家、教育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早期问题小说家。我国最早的童话作家之一。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新诗刊物《诗》,是新文学开创期最早取得较高创作成就的作家之一。小说主要写小市民的灰色卑人生。《隔膜》、《火灾》、《线下》、《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长篇小说写于1928)。小说结构严谨,语言纯净。初期问题小说主要以“爱”与“美”为题材,回答严峻的社会问题。问题小说创作成熟后过渡到对小市民灰色人生的表现,这是其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小说多以教育界、学校生活为题材,称为“教育小说家”。通过对教育界的黑暗内幕,来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旧的社会。对知识分子弱点的关注和审视是其小说主题的义一个重点。《倪焕之》(20年代重要的长篇):小说把中国辛亥革命、“五·四”到大革命失败前十年间广阔的社会生活作为倪焕之成长的舞台,描绘了十年间社会生活的各种人物群像。倪焕之怎样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由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向一个无产阶级知识分子进步的艰难历程。在苦闷仿湟、软弱、动摇中走完人生历程的描绘正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寻求人生和真理的真实写照。小说具有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潘先生在难中》:写一个小学校长潘先生唯唯诺诺、庸俗狠琐、甘心屈辱、苟安侥幸而又表里不如一的奴性人生,小说指向的是扭曲人性、污染灵魂、铸造灰色人生的灰色时代。叶圣陶的小说格调朴实、冷隽、自然;结构严谨、匀称(讲究点题、章法、布局和结尾);语言规范、严谨、平实、纯正。冷静与客观是叶圣陶现实主义创作的特色。叶圣陶作品还有童话集《稻草人》(1923)、《古代英雄的石像》(1931)废名: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县人。小说集有《竹林的故事》、《桃园》、《莫须有先生传》、《枣》、《桥》等。受陶渊明和李商隐的影响,具有反朴归真的人生态度和肃穆静观是审美态度,小说具有传统文学的余韵,有唐人绝句的诗词意境。有“唐人绝句式”的小说之称。小说具有诗化倾向,跳跃性大,思想深奥,含佛理禅机,玄妙嗨涩,让人颇费心思。小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淡雅神秘,艺术味浓郁,展示生命的活力和乡村的静穆,创造了一个古朴明净、清野朦的艺术世界。《竹林的故事》:写河边竹林旁一户人家,父母和三姑娘以打鱼、种菜过日子,怡然自得,其乐融融。后来父亲去世,三姑娘和母亲仍以卖为生。三姑娘内心纯洁无暇,自然优美,即使是卖菜的商品交换,也是一种情感交流,丝毫不沾染金钱气息。。通篇小说充满了平静如水、恬淡如山的诗意和牧歌情调。30
30 为标志,分化于20年代末,后分化为社会剖析派和京派。 同时,文坛上还出现了写实小说的乡土小说创作热潮:如王鲁彦的《柚子》;彭家煌的《怂恿》、台静农的 《地之子》等。鲁迅的《孔乙己》、《风波》、《故乡》、《祝福》等也可以归入乡土小说之列。 五四文学革命发现小说具有启迪民智的社会功利性和思想启蒙的作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通过小说来警 醒世人,同时也是新文学扩大阵地的需要,受到外国现实主义的影响而从事的创作活动。 是为人生文学观念的延伸,也受到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对自己熟悉的乡村生活的回忆和抒写,对 传统乡村陋习的揭示,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在创作倾向上注重社会性以及写实的多元性,侧重于社会理性的思考,不成熟,幼稚,片面的将文学理解 为社会启蒙的工具,注重文学的宣传效果。 主要作家:叶圣陶、冰心、庐隐、许地山、王统照、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等。 叶绍钧(1894-1988):原名圣陶,江苏苏州人,小说家、教育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早期问题小说 家。我国最早的童话作家之一。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新诗刊物《诗》,是新文学开创期最早取得较高创作成就的作 家之一。小说主要写小市民的灰色卑琐人生。《隔膜》、《火灾》、《线下》、《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长篇小说, 写于1928)。小说结构严谨,语言纯净。 初期问题小说主要以“爱”与“美”为题材,回答严峻的社会问题。 问题小说创作成熟后过渡到对小市民灰色人生的表现,这是其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 小说多以教育界、学校生活为题材,称为“教育小说家”。通过对教育界的黑暗内幕,来把批判的矛头指向 整个旧的社会。 对知识分子弱点的关注和审视是其小说主题的又一个重点。 《倪焕之》(20年代重要的长篇):小说把中国辛亥革命、“五·四”到大革命失败前十年间广阔的社会生活 作为倪焕之成长的舞台,描绘了十年间社会生活的各种人物群像。倪焕之怎样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经历了旧民主主 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由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向一个无产阶级知识分子进步的艰难历程。在苦闷、 彷徨、软弱、动摇中走完人生历程的描绘正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寻求人生和真理的真实写照。小说具有知识分 子的自省意识。 《潘先生在难中》:写一个小学校长潘先生唯唯诺诺、庸俗猥琐、甘心屈辱、苟安侥幸而又表里不如一的奴 性人生,小说指向的是扭曲人性、污染灵魂、铸造灰色人生的灰色时代。 叶圣陶的小说格调朴实、冷隽、自然 ;结构严谨、匀称(讲究点题、章法、布局和结尾);语言规范、严 谨、平实、纯正。冷静与客观是叶圣陶现实主义创作的特色。 叶圣陶作品还有童话集《稻草人》(1923)、《古代英雄的石像》(1931) 废名: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县人。小说集有《竹林的故事》、《桃园》、《莫须有先生传》、《枣》、《桥》 等。受陶渊明和李商隐的影响,具有反朴归真的人生态度和肃穆静观是审美态度,小说具有传统文学的余韵,有 唐人绝句的诗词意境。有“唐人绝句式”的小说之称。小说具有诗化倾向,跳跃性大,思想深奥,含佛理禅机, 玄妙晦涩,让人颇费心思。小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淡雅神秘,艺术味浓郁,展示生命的活力和乡村的静穆, 创造了一个古朴明净、清野朦胧的艺术世界。 《竹林的故事》:写河边竹林旁一户人家,父母和三姑娘以打鱼、种菜过日子,怡然自得,其乐融融。后来 父亲去世,三姑娘和母亲仍以卖菜为生。三姑娘内心纯洁无暇,自然优美,即使是卖菜的商品交换,也是一种情 感交流,丝毫不沾染金钱气息。通篇小说充满了平静如水、恬淡如山的诗意和牧歌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