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手对阿Q的理解:国民性弱点典型的化身(20、30、40年代,80年代后50一70年代,阶级分析,认为阿Q是落后农民典型,本质上具有革命的思想特性。人类学的探讨,人在绝望生存环境中的无意义的抗争。人生存的荒诞意识。具有西绪弗斯神话命题含意。作品价值在于:阿Q典型形象的塑造(精神胜利法):改造国民性意识:丰富的悲喜剧意识。艺术特点:情节的连贯性和鲜明的故事性;采用了非小说的因素写小说,如杂文、随笔的运用:精确的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注重细节;语言幽默、讽刺、精炼。3、《祝福》社会悲剧和人生悲剧。社会悲剧:祥林嫂被封建礼教吃掉:人生悲剧:生命个体对生命的无从把握,一寡,再寡,失去阿毛;反抗的无望,出逃一寻死一捐门槛,呈现出现实世界和人生的荒谬性,对现实黄金世界的否定;死前的疑惑,是对未来黄金世界的否定。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反叛者,也是皈依者,自觉的用封建男权意识来约束、迫害自己,这是最深重的悲哀,中国的封建礼教传统正是被这样保存下来的。小说中的“我”:对故乡的依恋和反叛,离去一一归来一一再逃离,是现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复杂性的体现。小说通过“我”和祥林嫂的关系反思了现代知识分子作为启蒙者对对象的无力与无奈,现代思想依然会存在局限性。有时,也会成为不知觉的旧势力的帮凶。祥林嫂悲剧性格的深刻性突出表现在她的美好品格和求生的希望被残酷毁灭的过程中:首先是她“现世”和“来世”的希望被撕毁。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一出现,政治上毫无权利,经济上一无所有,精神上倍受折磨。她对生活的仅有的希望是以自己的力气换取做人的权利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所谓“安定”生活。然而,祥林嫂最起码的生存权利,却被残酷的现实逐一击碎,希望全部破灭。祥林嫂的生活应该是完全合乎封建礼教的。她按照礼教的规范嫁给了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不久,丈夫的死和封建礼教的摧残,毁掉了她少女时对婚姻爱情的一切美好纯真的憧憬,年轻守寡的凄凉遭遇,她并没有苛刻,只是抱守着“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信条,想通过勤劳的劳动换取自己的生存,在鲁四老爷家当佣人,繁重的劳动,牛马般的奴隶生活反而使她“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笑影”是叩击人们灵魂的悲凉笑影,是暂时得到了生存饱暖的奴隶的凄凉笑影,也是她作了封建贞操观念的牺性品而不知觉和作了地主阶级的患实奴而不悟的表现。安分守稳的祥林嫂却被婆家以暴力抢回,卖进了深山,随之而来的天灾人祸,把祥林嫂仅有的一点希望全部撕毁,第二次把她推入了鲁四老爷这个吃人不见血的狼窝。祥林嫂想作一个封建礼教的狗葬品,最后生活也没有给她机会。于是,祥林嫂希望寄托于来世,希望不被阎王锯开,保持一个完整的身躯。她又上了封建神权的当,她花钱求神保佑反遭神权所害,临终也是怀着极大的恐惧走向死亡,使来世的希望也完全毁灭。其次是祥林嫂的反抗挣扎具有深刻的悲剧性。祥林嫂为了能够守妇道,皈依礼教,也进行过抗争,她对命运的抗争是在封建礼教的罗网中自觉的维护着这吃人的罗网,用“从一而终”的礼教观念和“来世”的迷信来反抗封建观念,她不知道封建礼教就是杀死她的软力子,因此,她每一次挣扎反抗,不仅没有摆脱痛苦,却总是自投罗网,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再次,祥林嫂的悲剧还在于展示了一个中国农民精神灵魂上的痛苦悲剧。鲁四老爷依靠“政权”把祥林嫂的血汗榨干,是“族权”支持婆婆一家明自张胆的迫害祥林嫂,是“权”的毒害使她苦苦守节,是“神权”的软刀子从精神上宰割她,是“四权”把祥林嫂活活吃掉的。4、《故乡》一一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农民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而变得精神麻木,灵魂僵硬,表现了对中国式人生的忧虑和批判。我和闰土是儿时的好友,成年却成为了陌生人。以此揭露封建思想对人的我害。21
21 关于对阿Q的理解:国民性弱点典型的化身(20、30、40年代,80年代后) 50—70年代,阶级分析,认为阿Q是落后农民典型,本质上具有革命的思想特性。 人类学的探讨,人在绝望生存环境中的无意义的抗争。人生存的荒诞意识。具有西绪弗斯神话命题含意。 作品价值在于:阿Q典型形象的塑造(精神胜利法);改造国民性意识;丰富的悲喜剧意识。 艺术特点:情节的连贯性和鲜明的故事性;采用了非小说的因素写小说,如杂文、随笔的运用;精确的刻 画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注重细节;语言幽默、讽刺、精炼。 3、《祝福》 社会悲剧和人生悲剧。 社会悲剧:祥林嫂被封建礼教吃掉; 人生悲剧:生命个体对生命的无从把握,一寡,再寡,失去阿毛;反抗的无望,出逃-寻死-捐门槛,呈 现出现实世界和人生的荒谬性,对现实黄金世界的否定;死前的疑惑,是对未来黄金世界的否定。祥林嫂是封建 礼教的反叛者,也是皈依者,自觉的用封建男权意识来约束、迫害自己,这是最深重的悲哀,中国的封建礼教传 统正是被这样保存下来的。 小说中的“我”:对故乡的依恋和反叛,离去——归来——再逃离,是现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复杂性的体现。 小说通过“我”和祥林嫂的关系反思了现代知识分子作为启蒙者对对象的无力与无奈,现代思想依然会存在局限 性。有时,也会成为不知觉的旧势力的帮凶。 祥林嫂悲剧性格的深刻性突出表现在她的美好品格和求生的希望被残酷毁灭的过程中: 首先是她“现世”和“来世”的希望被撕毁。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一出现,政治上毫无权利,经济上一无 所有,精神上倍受折磨。她对生活的仅有的希望是以自己的力气换取做人的权利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所谓 “安定”生活。然而,祥林嫂最起码的生存权利,却被残酷的现实逐一击碎,希望全部破灭。祥林嫂的生活应 该是完全合乎封建礼教的。她按照礼教的规范嫁给了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不久,丈夫的死和封建礼教的摧 残,毁掉了她少女时对婚姻爱情的一切美好纯真的憧憬,年轻守寡的凄凉遭遇,她并没有苛刻,只是抱守着“从 一而终”的封建礼教信条,想通过勤劳的劳动换取自己的生存,在鲁四老爷家当佣人,繁重的劳动,牛马般的 奴隶生活反而使她“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笑影”是叩击人们灵魂的悲凉笑影,是暂时得 到了生存饱暖的奴隶的凄凉笑影,也是她作了封建贞操观念的牺牲品而不知觉和作了地主阶级的忠实奴隶而不 悟的表现。安分守稳的祥林嫂却被婆家以暴力抢回,卖进了深山,随之而来的天灾人祸,把祥林嫂仅有的一点 希望全部撕毁,第二次把她推入了鲁四老爷这个吃人不见血的狼窝。祥林嫂想作一个封建礼教的殉葬品,最后 生活也没有给她机会。于是,祥林嫂希望寄托于来世,希望不被阎王锯开,保持一个完整的身躯。她又上了封 建神权的当,她花钱求神保佑反遭神权所害,临终也是怀着极大的恐惧走向死亡,使来世的希望也完全毁灭。 其次是祥林嫂的反抗挣扎具有深刻的悲剧性。祥林嫂为了能够守妇道,皈依礼教,也进行过抗争,她对命 运的抗争是在封建礼教的罗网中自觉的维护着这吃人的罗网,用“从一而终”的礼教观念和“来世”的迷信来 反抗封建观念,她不知道封建礼教就是杀死她的软刀子,因此,她每一次挣扎反抗,不仅没有摆脱痛苦,却总 是自投罗网,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 再次,祥林嫂的悲剧还在于展示了一个中国农民精神灵魂上的痛苦悲剧。鲁四老爷依靠“政权”把祥林嫂 的血汗榨干,是“族权”支持婆婆一家明目张胆的迫害祥林嫂,是“夫权”的毒害使她苦苦守节,是“神权” 的软刀子从精神上宰割她,是“四权”把祥林嫂活活吃掉的。 4、《故乡》——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农民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而变得精神麻木,灵魂僵硬,表现了对中国 式人生的忧虑和批判。我和闰土是儿时的好友,成年却成为了陌生人。以此揭露封建思想对人的戕害
5、《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涉及爱情的小说。一周内写成,没有发表,后收入《》。实际写的是为了忘却的纪念,对过去的质疑和告别,对自我心理的剖析。小说采取涓生对子君的叙述形式。小说的主题:探讨了妇女的解放问题;思考了知识分子与社会的关系:人的精神意识的独立性问题:对五四以来女性解放的置疑:进而对五四启蒙意义的置疑。艺术特点:散文性的抒情小说,以手记的形式写心理情感历程;注重人的心理意识的刻画,对人的内在精神、思想的复杂性进行探讨:语言的不凝练,沉重、繁复、完长,罪责心理、杆悔意识、思想的复杂和矛盾性体现。6、《示众》以示众为中心情节,用写实和白描手法,描写在盛夏的酷热里,性畜和飞禽都只能发出生理上的喘气,比牲畜和飞禽高级的人类却耐得住暑热立在十字路口看穿白背心男人的示众。他们仰起脸,伸着脖子,挤连挤出,寻着看,相互看,不断发出好看、多么好看的赞叹声。他们没有姓名,没有自我,没有精神和思想,只有四肢五官上的差别,只有年龄性别的不同。这些人中有小孩子、秃头老头子、穿白背心的男人、红鼻子胖大汉、老妈子、胖脸、椭圆脸、长子、瘦子、猫脸的不同,他们都是看客,没有自我意识和精神灵魂的无聊的、冷漠的看客。他们有类别而无个性,有动作而无思想,有外形而死情感。他们是一群有人形而无人心的动物,是受着好奇与无聊驱使的生活的旁观者,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小说是写看客看示众,实际上是把看客拿来示众,看客表演着他们的看,见出看客的悲哀与沉痛。小说具有象征和寓言色彩。7、《呐喊》、《湟》的思想意识特征和艺术特色(1)思想意识特征:关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人的精神、心理、生存问题,倡导启蒙主义,改造国民性反思探索了五四启蒙者的精神困境,表现先知知识分子的悲剧性:对传统封建文化的批判。(2)艺术特色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一模式化,实现了小说的开放性和创造的可能性,把日记、杂文、诗歌、散文等各种文学形式技巧融入小说。对西方小说技巧的吸纳。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高度融合。打破了古典小说以人物彼此之间的故事为中心情节的模式,开创了以塑造人物、表现思想情感为意图的小说模式,自由安排情节。复线结构和复调主题。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了典型人物。(阿Q、润士、孔乙已、狂人)沉郁、凝练、含蓄的语言风格。忧债深广的悲喜剧美学风格,(5)《故事新编》读解写于1922年一1935年的8篇小说。《补天》、《奔月》、《铸剑》三篇写于1922一1926年间、《理水》《采薇》、《非攻》、《出关》、《起死》写于1934一1935年间。把神话融入现实之中进行重新解构。它是超历史、超时空、超逻辑的文学形式。作家把杂文笔法、戏剧程式、故事演义混在一起,将神性与世俗环境对立进行了消解,把历史人物与现实场景、英雄事迹与世俗生活,客体对象与自我感受融注为对历史、文化意义的解构,对现实、生命的复杂体验。盲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反思和解构,对中国传统文化无意义的思考。作者通过油滑和讽刺,使神性降低,把历史人物和英雄放置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传统和历史的虚无的批判,表现历史英雄人物的悲剧性和世22
22 5、《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涉及爱情的小说。一周内写成,没有发表,后收入《彷徨》。实际写的是为了 忘却的纪念,对过去的质疑和告别,对自我心理的剖析。 小说采取涓生对子君的叙述形式。 小说的主题:探讨了妇女的解放问题;思考了知识分子与社会的关系;人的精神意识的独立性问题;对五 四以来女性解放的置疑;进而对五四启蒙意义的置疑。 艺术特点:散文性的抒情小说,以手记的形式写心理情感历程;注重人的心理意识的刻画,对人的内在精 神、思想的复杂性进行探讨;语言的不凝练,沉重、繁复、冗长,罪责心理、忏悔意识、思想的复杂和矛盾性体 现。 6、《示众》 以示众为中心情节,用写实和白描手法,描写在盛夏的酷热里,牲畜和飞禽都只能发出生理上的喘气,比 牲畜和飞禽高级的人类却耐得住暑热立在十字路口看穿白背心男人的示众。他们仰起脸,伸着脖子,挤连挤出, 寻着看,相互看,不断发出好看、多么好看的赞叹声。他们没有姓名,没有自我,没有精神和思想,只有四肢五 官上的差别,只有年龄性别的不同。这些人中有小孩子、秃头老头子、穿白背心的男人、红鼻子胖大汉、老妈子、 胖脸、椭圆脸、长子、瘦子、猫脸的不同,他们都是看客,没有自我意识和精神灵魂的无聊的、冷漠的看客。他 们有类别而无个性,有动作而无思想,有外形而死情感。他们是一群有人形而无人心的动物,是受着好奇与无聊 驱使的生活的旁观者,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小说是写看客看示众,实际上是把看客拿来示众,看客表演着 他们的看,见出看客的悲哀与沉痛。小说具有象征和寓言色彩。 7、《呐喊》、《彷徨》的思想意识特征和艺术特色 (1)思想意识特征:关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人的精神、心理、生存问题,倡导启蒙主义,改造国民性; 反思探索了五四启蒙者的精神困境,表现先知知识分子的悲剧性;对传统封建文化的批判。 (2)艺术特色 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一模式化,实现了小说的开放性和创造的可能性,把日记、杂文、诗歌、散文等各种 文学形式技巧融入小说。 对西方小说技巧的吸纳。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高度融合。 打破了古典小说以人物彼此之间的故事为中心情节的模式,开创了以塑造人物、表现思想情感为意图的小 说模式,自由安排情节。 复线结构和复调主题。 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了典型人物。(阿Q、润土、孔乙己、狂人) 沉郁、凝练、含蓄的语言风格。 忧愤深广的悲喜剧美学风格。 (5)《故事新编》读解 写于1922年—1935年的8篇小说。《补天》、《奔月》、《铸剑》三篇写于1922-1926年间、《理水》《采薇》、《非 攻》、《出关》、《起死》写于1934-1935年间。把神话融入现实之中进行重新解构。它是超历史、超时空、超逻辑 的文学形式。作家把杂文笔法、戏剧程式、故事演义混在一起,将神性与世俗环境对立进行了消解,把历史人物 与现实场景、英雄事迹与世俗生活,客体对象与自我感受融注为对历史、文化意义的解构,对现实、生命的复杂 体验。旨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反思和解构,对中国传统文化无意义的思考。作者通过油滑和讽刺,使神性 降低,把历史人物和英雄放置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传统和历史的虚无的批判,表现历史英雄人物的悲剧性和世
性,来讽刺现实的虚无和荒诞,从历史中去追寻人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是历史文本到个人文本的再创造历史小说中融入了现代情节:《起死》中庄子吹警笛,《理水》中女小姐走时装表演,《奔月》中嫦娥吃乌鸦杂酱面。表现主义特征: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中引进某些现代内容和现代细节,以古今的强烈反差造成滑稽和古今杂的“间离”效果。艺术上显得滑稽和风趣、生动。具荒诞性和悲剧性。《补天》并未写女娲造人的欢喜,反而写的是被创造者对创造者的控制,用异化来消解了创史者的意义。对中国传统创造者无意义的思考。《奔月》解构了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后羿与宓妃偷情。后羿由英雄到英雄无用武之地,英雄末路落魄凄凉心境。英雄失去了舞台,进入悲剧性场景,英雄就失去了意义。这是对人类英雄的反思。作品中逢蒙的陷害,嫦娥的背弃又进一步折射出现实的险恶生存坏境。将传统的英雄美人结构进行了解构,美人成了主体,英雄追随美人,反思出英雄神话的虚无。《铸剑》写一个凄惨的英雄复仇故事。(取材于曹丕的《列异传》中《三王家》的故事)眉间尺欲复交优,献头于宴之敖。宴得大主信任后取大主首级,自取人头于水缸中三头咬噬,三头皆得厚葬。在最后笔锋一转,通过写看客的惊奇,英雄的复仇化为虚无和游戏,复仇的英雄主义被消解。对中国侠文化侠和复仇的无意义的解构。同时,也包含了对权利的解构,权利的实质是剥夺他人的权利,被剥夺权利的人反过来指向权利剥夺者。二者演化为了中国的历史:权利魔杖下权利与被剥夺权利者争夺权利的怪圈。《非攻》写墨子的机智、反抗侵略的务实作风。批评了9.18事变后述而不作的空谈家。《理水》写了大禹治水的功绩,对现实的黑暗和腐败的官僚进行了嘲讽,也写了大禹在现实环境中逐步的蜕变。《采薇》批评消极避世思想,反对超然和闲适,执着于现实的战斗。对中国隐逸文化无意义的解构《出关》对老子无为哲学虚伪的批判,超越与逍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对崇尚空谈的批判和对老庄哲学的解构。《起死》对惠民和提倡顺民政策以及对虚无主义的批判。对无为暂哲学的批判和解构《故事新编》主题的整体意义:1、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反思和解构,表现了中国文化的无意义性,表达了鲁迅对中国原典文化的呼唤。2、把历史人物、英雄放置在日常生活中,神性世俗化,表现了他们悲剧性存在。目的是要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发现相似性,发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荒谬性。艺术特点:以反逻辑、非现实、超历史的思维解构历史和文化,创作新的历史预言:大量使用西方现代创作手法,夸张,变形,解构;语言的幽默、精炼与反讽。(二)散文及散文诗1、精神的桃花源一《朝花夕拾》集26年写的10篇散文。作者对青少年时代生活和求学经历的回忆,目的在于“从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表现的心态宁静、祥和,自然、亲切,一种美好温馨的回忆。平等的精神对话(非启蒙性质),精神世界的柔和与悲枪互为表里,正如作者所言:在复杂中寻找宁静,重振士气。一一这是鲁迅的另一面,传统人格的体现。2、自我拯救的心灵炼狱一一《野草》写于1924年9月15日一1926年4月10日,23篇加一篇题辞(1927年后写成)。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经典之作。23
23 俗性,来讽刺现实的虚无和荒诞,从历史中去追寻人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是历史文本到个人文本的再创造 历史小说中融入了现代情节:《起死》中庄子吹警笛,《理水》中女隗小姐走时装表演,《奔月》中嫦娥吃 乌鸦杂酱面。 表现主义特征: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中引进某些现代内容和现代细节,以古今的强烈反差造成滑稽 和古今杂糅的“间离”效果。艺术上显得滑稽和风趣、生动。具荒诞性和悲剧性。 《补天》并未写女娲造人的欢喜,反而写的是被创造者对创造者的控制,用异化来消解了创史者的意义。对 中国传统创造者无意义的思考。 《奔月》解构了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后羿与宓妃偷情。后羿由英雄到英雄无用武之地,英雄末路落魄凄凉 心境。英雄失去了舞台,进入悲剧性场景,英雄就失去了意义。这是对人类英雄的反思。作品中逢蒙的陷害,嫦 娥的背弃又进一步折射出现实的险恶生存环境。 将传统的英雄美人结构进行了解构,美人成了主体,英雄追随美人,反思出英雄神话的虚无。 《铸剑》写一个凄惨的英雄复仇故事。(取材于曹丕的《列异传》中《三王冢》的故事) 眉间尺欲复父仇,献头于宴之敖。宴得大王信任后取大王首级,自取人头于水缸中三头咬噬,三头皆得 厚葬。在最后笔锋一转,通过写看客的惊奇,英雄的复仇化为虚无和游戏,复仇的英雄主义被消解。对中国侠文 化侠和复仇的无意义的解构。 同时,也包含了对权利的解构,权利的实质是剥夺他人的权利,被剥夺权利的人反过来指向权利剥夺者。 二者演化为了中国的历史:权利魔杖下权利与被剥夺权利者争夺权利的怪圈。 《非攻》写墨子的机智、反抗侵略的务实作风。批评了9.18事变后述而不作的空谈家。 《理水》写了大禹治水的功绩,对现实的黑暗和腐败的官僚进行了嘲讽,也写了大禹在现实环境中逐步的 蜕变。 《采薇》批评消极避世思想,反对超然和闲适,执着于现实的战斗。对中国隐逸文化无意义的解构。 《出关》对老子无为哲学虚伪的批判,超越与逍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对崇尚空谈的批判和对老庄哲学的 解构。 《起死》对愚民和提倡顺民政策以及对虚无主义的批判。对无为哲学的批判和解构。 《故事新编》主题的整体意义: 1、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反思和解构,表现了中国文化的无意义性,表达了鲁迅对中国原典文化的呼唤。 2、把历史人物、英雄放置在日常生活中,神性世俗化,表现了他们悲剧性存在。目的是要在历史与现实之 间发现相似性,发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荒谬性。 艺术特点:以反逻辑、非现实、超历史的思维解构历史和文化,创作新的历史预言;大量使用西方现代创 作手法,夸张,变形,解构;语言的幽默、精炼与反讽。 (二)散文及散文诗 1、精神的桃花源——《朝花夕拾》 集26年写的10篇散文。作者对青少年时代生活和求学经历的回忆,目的在于“从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 表现的心态宁静、祥和,自然、亲切,一种美好温馨的回忆。平等的精神对话(非启蒙性质),精神世界的柔和 与悲怆互为表里,正如作者所言:在复杂中寻找宁静,重振士气。——这是鲁迅的另一面,传统人格的体现。 2、自我拯救的心灵炼狱——《野草》 写于1924年9月15日-1926年4月10日,23篇加一篇题辞(1927年后 写成)。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经典之作
写作背景:“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仿湟”。文苑寂寞,战场平安,伙伴散掉;1923年7月,兄弟失和;正在翻译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五四以后不久,《新青年》的团体解散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一一(鲁迅:《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1)《野草》是五四退潮后鲁迅思想仿湟、苦闷的产物,反映了鲁迅仿湟、思索、坚韧战斗的心路历程。(1)无归宿感:深刻的焦虑与不安,处于一种“无物之阵”。是一种找不到立足点的无归宿感。它不是来自手某一方面的原因,是对自己根本性的忧郁,站在世界“边沿”、“无地”的抓独感和身处“无物”之阵的悲剧感和绝对的无依靠感,一种被抛入世界的悲剧性体念。作者进行的是自我灵魂的严酷拷问,“过客”意识。过客意识,折射出鲁迅的虚无感和孤独感:自己成为了一个罩的过客,一个从虚无走入虚无的过客,揭示的是人的意义在于行动的过程,而非目的本身的哲学命题。《影的告别》“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我只能“仿于无地”。《败线的颤动》的主题略近于《复仇(其二)》。前者写一个因为要养活孩子而失身于人的妇女,垂老时却受到孩子和亲人的视。后者借用耶酥的故事,勾画了一个为人群谋福利而又为人群所睡弃的改革者的形象一虚无和孤独、悲剧感。(2)必死的主题:对死亡的阐释和态度构成了《野草》哲学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逻辑。死亡在《野草》中不是把人的生命引向顶峰。相反,死亡是进入并存在于现实的生命活动中,作者通过认识死亡来强化人对生命过程的自觉意识。(这种意识中国人是缺乏的,没有生命自觉意识的人他会成为历史盲目的追随者而不可能成为历史的推动和改造者)人是在对死亡的认识中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进行生命的选择。体现的是作者对现实生命的执着和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作者是从生命的终点(死亡)来反观生命的价值。在《野草》中,作者超然面对了死亡的恐惧,死亡并不等于空虚,它是生命流程中的必然。《野草》是用文学的形式,从哲学的角度把死亡转化成对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思考。(3)荒诞的主题:无物之阵,虚无的战斗,无归宿感,对生命和虚无的体验。荒诞背后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发现。《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立论》等篇,则是对奴才哲学和市偿习气和讽。《立论》:一切围绕权利的立论都是权利化的表现,都是谎言和无意义的闲话,都是对现实的逃避。《求气者》:对虚无和虚伪的认识《狗的驳语》:对人势利和虚伪的讽刺。(4)绝望的抗战:是鲁迅反抗绝望的哲学(汪辉语),是在无可挽回的结局后对现实的选择。“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希望》。绝望而非失望,是绝望地进行没有希望的抗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鲁迅现实战斗精神的体现。《野草》的内容比较复杂,贯串在不少篇什里的主要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也体现了存在于作者自己思想里的同样的冲突。他感到黑暗势力的浓重,着力描绘了它;同时又觉得战斗之不能松解,坚持顽强不屈的精神。《这样的战主》和《过客》在这点上表现得特别鲜明。“过客”经过长途涉,疲惫而又劳顿,然而生命的声音在叫唤他,他还是不停步地前进着。无论是世故的恩挚的劝告,还是天真的热情的安慰,都无法使他改变主意。他不清楚前面是什么所在,料不定能否走完,却还是谢却一切"好意”,拒绝一切”布施”,依旧昂着头,奋然向前走去。“这样的战士”处身在“无物之阵”里,遇见的是对他“一式点头”,同声立誓,他们头上有“各种旗24
24 写作背景:“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文苑寂寞,战场平安,伙伴散掉;1923 年7月,兄弟失和;正在翻译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 “五四以后不久,《新青年》的团体解散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 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 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鲁迅:《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 1)《野草》是五四退潮后鲁迅思想彷徨、苦闷的产物,反映了鲁迅彷徨、思索、坚韧战斗的心路历程。 (1)无归宿感:深刻的焦虑与不安,处于一种“无物之阵”。是一种找不到立足点的无归宿感。它不是来 自于某一方面的原因,是对自己根本性的忧郁,站在世界“边沿”、“无地”的孤独感和身处“无物”之阵的悲剧 感和绝对的无依靠感,一种被抛入世界的悲剧性体念。作者进行的是自我灵魂的严酷拷问,“过客”意识。 过客意识,折射出鲁迅的虚无感和孤独感:自己成为了一个倔犟的过客,一个从虚无走入虚无的过客,揭 示的是人的意义在于行动的过程,而非目的本身的哲学命题。《影的告别》“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 消失”我只能“彷徨于无地”。 《颓败线的颤动》的主题略近于《复仇(其二)》。前者写一个因为要养活孩子而失身于人的妇女,垂老时却 受到孩子和亲人的鄙视。后者借用耶酥的故事,勾画了一个为人群谋福利而又为人群所唾弃的改革者的形象—— 虚无和孤独、悲剧感。 (2)必死的主题:对死亡的阐释和态度构成了《野草》哲学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逻辑。死亡在《野草》中不 是把人的生命引向顶峰。相反,死亡是进入并存在于现实的生命活动中,作者通过认识死亡来强化人对生命过程 的自觉意识。(这种意识中国人是缺乏的,没有生命自觉意识的人他会成为历史盲目的追随者而不可能成为历史 的推动和改造者)人是在对死亡的认识中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进行生命的选择。体现的是作者对现实生命的执着 和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作者是从生命的终点(死亡)来反观生命的价值。在《野草》中,作者超然面对了死亡的 恐惧,死亡并不等于空虚,它是生命流程中的必然。《野草》是用文学的形式,从哲学的角度把死亡转化成对生 命意义,生命价值的思考。 (3)荒诞的主题:无物之阵,虚无的战斗,无归宿感,对生命和虚无的体验。荒诞背后是对历史和现实的 发现。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立论》等篇,则是对奴才哲学和市侩习气和讽喻。《立论》:一切围绕权利的立 论都是权利化的表现,都是谎言和无意义的闲话,都是对现实的逃避。 《求乞者》:对虚无和虚伪的认识。 《狗的驳诘》:对人势利和虚伪的讽刺。 (4)绝望的抗战:是鲁迅反抗绝望的哲学(汪辉语),是在无可挽回的结局后对现实的选择。“绝望之为虚 妄,正与希望相同”《希望》。绝望而非失望,是绝望地进行没有希望的抗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鲁迅现实 战斗精神的体现。 《野草》的内容比较复杂,贯串在不少篇什里的主要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也体现了存在于作者自己思想 里的同样的冲突。他感到黑暗势力的浓重,着力描绘了它;同时又觉得战斗之不能松懈,坚持顽强不屈的精神。 《这样的战士》和《过客》在这点上表现得特别鲜明。“过客”经过长途跋涉,疲惫而又劳顿,然而生命的声音 在叫唤他,他还是不停步地前进着。无论是世故的恳挚的劝告,还是天真的热情的安慰,都无法使他改变主意。 他不清楚前面是什么所在,料不定能否走完,却还是谢却一切"好意”,拒绝一切"布施”,依旧昂着头,奋然向 前走去。“这样的战士”处身在“无物之阵”里,遇见的是对他“一式点头”,同声立誓,他们头上有“各种旗
帜”,绣着“慈善家,学者,文士,长者,青年,雅人,君子”等等“好名称”,他们头下有“各样外套”,绣着“学问,道德,国粹,民意,逻辑,公义,东方文明”等等“好花样”,面对这些变形的假象一一“杀人不见血的武器”,“他举起了投枪”;当一切都颜然倒地,他发现“其中无物”,最后甚至连这“无物之物”也已经脱走,但是,”他举起了投枪”;他不管自己是“战士”还是“罪人”,是胜利还是失败,在“不闻战叫”的境地里,依旧和原先一样,“他举起了投枪”。这里虽然流露出孤军作战的寂寞之感,却充满着一个战士的自我策励的精神:毫不懈解怠,永不退转。《过客》用对话体,《这样的战士》里出现反复重叠的语句,以表示战士的坚韧和执着。《这样的战士》:绝望的抗战。对所有物的反叛和决绝。在无物之阵的战斗。2)诗与思的存在方式。思是一种父性存在的本能,它把生命的丰富性加以贮存,肢解和研究:思是生命丰富性的死亡档案图,理性碾碎了生命鲜活的驱体。诗是鲁迅存在的母体,它以母性存在的慈爱和宽容接纳每一位宽容的旅客,迷津于途中的人常常回到诗的怀抱。《野草》表现了诗歌与哲理性的内在思想。《野草》总的艺术特征是内敛的抒情的倾向,它所表露的是灵魂的“真”与“深”,是对于人自身存在的困境的自觉体验与突围,表现了人的生存矛盾与心理困惑:生与死,爱与恨、希望与绝望、存在与虚无的缠绕与挣扎。《野草》也呈现出主题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是鲁迅情绪、情感、性格甚至整个内心世界各个侧面的反映,它是鲁迅从启蒙的文化批判者向启蒙后的战斗者转折过阶段的心灵史。(三)杂文创作1、概况鲁迅的杂文是中国社会的、时代的、历史的一面镜子,是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急遍的剧烈的社会斗争使作家不能从容的把他的思想和情感熔铸到创作里去,表现在具体的形象和典型里;同时,残酷的强暴的压力又不容许作家采取通常的形式。作家的幽默才能,就帮助他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的对于社会的观察,他的热烈的对于民众的同情。不但这样,这里反映着“五四”以来中国的思想斗争的历史”。(翟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鲁迅的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成两个时期。1918一1926年杂文:《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其主要内容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他从进化论出发,以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武器,对带有落后封建意识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心理进行部析和批判。1927一1936年杂文:有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界亭杂文》、《集外集》等。主要集中于政治批评、社会批评和思想文化战线上理论斗争性建设。鲁迅的杂文是中国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记录,是20、30年代中国的百科全书。2、鲁迅杂文的文化意蕴:质疑。对中国传统文化、现实社会、政治、思想、人生、人性的批判和反省、对现代化的探索和思考。中国的现代化需要怎样对传统进行改造和如何学习西方。3、鲁迅杂文的斗士风格:批判性、否定性和攻击性。作为思想批判和文化批判、攻击落后传统与时政的武器,是解部中国传统社会思想和现实黑暗的的匕首,是剖析现实瘤疾的利刃,批判了历史的疾,现实的尘垢时政的虚伪和腐败。无情的置疑,犀利、刻毒、尖刻、凶狠。4、鲁迅杂文的文体创造:萌芽于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由鲁迅所开创、推动而发展、成熟的一种文体。瞿25
25 帜”,绣着“慈善家,学者,文士,长者,青年,雅人,君子”等等“好名称”,他们头下有“各样外套”,绣 着“学问,道德,国粹,民意,逻辑,公义,东方文明”等等“好花样”,面对这些变形的假象——“杀人不见 血的武器”,“他举起了投枪”;当一切都颓然倒地,他发现“其中无物”,最后甚至连这“无物之物”也已经 脱走,但是,"他举起了投枪”;他不管自己是“战士”还是“罪人”,是胜利还是失败,在“不闻战叫”的境 地里,依旧和原先一样,“他举起了投枪”。这里虽然流露出孤军作战的寂寞之感,却充满着一个战士的自我策 励的精神:毫不懈怠,永不退转。《过客》用对话体,《这样的战士》里出现反复重叠的语句,以表示战士的坚韧 和执着。 《这样的战士》:绝望的抗战。对所有物的反叛和决绝。在无物之阵的战斗。 2)诗与思的存在方式。 思是一种父性存在的本能,它把生命的丰富性加以贮存,肢解和研究;思是生命丰富性的死亡档案图,理 性碾碎了生命鲜活的躯体。诗是鲁迅存在的母体,它以母性存在的慈爱和宽容接纳每一位宽容的旅客,迷津于途 中的人常常回到诗的怀抱。《野草》表现了诗歌与哲理性的内在思想。 《野草》总的艺术特征是内敛的抒情的倾向,它所表露的是灵魂的“真”与“深”,是对于人自身存在的困 境的自觉体验与突围,表现了人的生存矛盾与心理困惑:生与死,爱与恨、希望与绝望、存在与虚无的缠绕与挣 扎。《野草》也呈现出主题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是鲁迅情绪、情感、性格甚至整个内心世界各个侧面的反映, 它是鲁迅从启蒙的文化批判者向启蒙后的战斗者转折过渡阶段的心灵史。 (三)杂文创作 1、概况 鲁迅的杂文是中国社会的、时代的、历史的一面镜子,是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急遽的剧烈的社会斗争, 使作家不能从容的把他的思想和情感熔铸到创作里去,表现在具体的形象和典型里;同时,残酷的强暴的压力, 又不容许作家采取通常的形式。作家的幽默才能,就帮助他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的对于 社会的观察,他的热烈的对于民众的同情。不但这样,这里反映着‘五四’以来中国的思想斗争的历史”。(瞿秋 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鲁迅的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成两个时期。 1918-1926年杂文:《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其主要内容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 化批评。他从进化论出发,以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武器,对带有落后封建意识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心理进行剖析 和批判。 1927—1936年杂文:有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且界亭杂文》、《集外集》等。主要集中于政治批评、社会批评和思想文化战线上理论斗争性建设。 鲁迅的杂文是中国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记录,是20、30年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2、鲁迅杂文的文化意蕴:质疑。对中国传统文化、现实社会、政治、思想、人生、人性的批判和反省、对 现代化的探索和思考。中国的现代化需要怎样对传统进行改造和如何学习西方。 3、鲁迅杂文的斗士风格:批判性、否定性和攻击性。作为思想批判和文化批判、攻击落后传统与时政的武 器,是解剖中国传统社会思想和现实黑暗的的匕首,是剖析现实痼疾的利刃,批判了历史的痼疾,现实的尘垢, 时政的虚伪和腐败。 无情的置疑,犀利、刻毒、尖刻、凶狠。 4、鲁迅杂文的文体创造:萌芽于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由鲁迅所开创、推动而发展、成熟的一种文体。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