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庆医科大学脑床学院裁来讲满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及讲稿 (教案) 课程名称 年级 2005级临床 医学 授课专业七年制及救援专业 教师袁桔职称主任医师 授课方式 大课 学时1 题目章节流行性出血热 教材名称传染病学 作者杨绍基任红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版次第七版 1、熟悉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病原学特点及分型。 2、了解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与免疫性:熟悉流行特征(流行类型) 教学目的要求 3、了解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主要脏器肾、心、脑垂体的主要病变。 4、掌握病程中五期的症状、体征。了解临床类型、并发症。 5、掌握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增加,异常淋巴细胞增加),尿变化,血生 化检查,免疫学检查。 6、掌握各期治疗的基本原则。 1、发病机理及基本病变。 难 2、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各期治疗的基本原则。 重点 汉语教学 手段 多媒体教学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标准》 教研 室意 见 教学组长: 教研室主任: 年 日 制表时间:2009年8月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9 年 8 月 1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及讲稿 (教 案) 课程名称 年级 2005 级临床 医学 授课专业 七年制及救援专业 教 师 袁喆 职称 主任医师 授课方式 大课 学时 1 题目章节 流行性出血热 教材名称 传染病学 作者 杨绍基 任红 出 版 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版次 第七版 教 学 目 的 要 求 1、熟悉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病原学特点及分型。 2、了解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与免疫性;熟悉流行特征(流行类型)。 3、了解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主要脏器肾、心、脑垂体的主要病变。 4、掌握病程中五期的症状、体征。了解临床类型、并发症。 5、掌握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增加,异常淋巴细胞增加),尿变化,血生 化检查,免疫学检查。 6、掌握各期治疗的基本原则。 教 学 难 点 1、发病机理及基本病变。 2、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各期治疗的基本原则。 教 学 重 点 外语 要求 汉语教学 教学 方法 手段 多媒体教学 参考 资料 《实用内科学》、 《实用传染病学》、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标准》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指南》 教研 室意 见 教学组长: 教研室主任: 年 月 日
重庆医科大半临床半院藏案讲满 色 款 款具及时间分配 流行性出血热 同步播放多媒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体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目前在我国仍是一个常见病、高发病。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 其危害性都不容忽视。例如: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其军方记载:百万日军中发病约 1万人,病死率近30%: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发病约30人,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 即使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本病仍较常见,70年代开挖新开河,在工地上曾发生较 大规模流行。 、概述 4min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出血热(又叫病毒性出血热,Viral Hemomhagic Fever)是 指许多RNA病毒经啮齿动物或节肢动物源传播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己知能引起人 类出血热的病毒至少有18种。此类疾病都具有“3”症状,即hyperpyrexia(发热) 板书 hemorrhage(出血)和hypotention(低血压). 按传播途径分四类 婢媒:新疆出血热 蚊媒:登革出血热 (埃及伊蚊、白纹伊蚊, 动物源性(啮齿动物传播):流行性出血热 其他(传播途径未明):非洲出血热(马堡病 按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分: }有肾脏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 无肾脏综合征出血热:新疆出血热、登革出血热 附:此为我国流行的三种出血热,其中新疆出血热仅见于新地区,登革出血热见于广东、 广西、海南、台湾等热带、亚热带地区 今天我们重点讨论流行性出血热。此处讲述该病的重要性:①其流行地域厂 (下文中还要提到),几类出血热中危害最大:②平时多发:如在上海此病并非少 见,目前松江和南汇等地仍是高发地区,七十年代末新开河工地上曾发生大规模流 行:③战时流行或作为生物战剂危害巨大:如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在三八线附近 有数千人发病,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 本病最早见于1913年前苏联海参藏地区,我国于1935年在黑龙江省孙吴县 道江等地亦发生流行,所以历史上又称“孙吴热”或“二道江热”(Nidoko Fever)。 1942年统一命名为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mhagic Fever)。1982年由WHO 板书 统一命名为流行性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如今的教材上仍沿用老的名称。要求大家记住新的正式命名。 二、病原学 本病的病原为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属布尼亚病毒科中的坦病毒属。1978 年由韩国学者李镐汪等从韩国汉坦河流域疫区的黑线姬鼠(Apodems agrarius)的 制表时间:2009年8月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9 年 8 月 2 内 容 教具及时间分配 流行性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流行性出血热目前在我国仍是一个常见病、高发病。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 其危害性都不容忽视。例如: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其军方记载:百万日军中发病约 1 万人,病死率近 30%;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发病约 300 人,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 即使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本病仍较常见,70 年代开挖新开河,在工地上曾发生较 大规模流行。 一、概 述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出血热(又叫病毒性出血热,Viral Hemorrhagic Fever)是 指许多 RNA 病毒经啮齿动物或节肢动物源传播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已知能引起人 类出血热的病毒至少有 18 种。此类疾病都具有“3H”症状,即 hyperpyrexia(发热)、 hemorrhage(出血)和 hypotention(低血压)。 按传播途径分四类: 蜱媒:新疆出血热 蚊媒:登革出血热 (埃及伊蚊、白纹伊蚊) 动物源性(啮齿动物传播):流行性出血热 其他(传播途径未明):非洲出血热(马堡病) 按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分: 有肾脏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 无肾脏综合征出血热:新疆出血热、登革出血热 附:此为我国流行的三种出血热,其中新疆出血热仅见于新疆地区,登革出血热见于广东、 广西、海南、台湾等热带、亚热带地区 今天我们重点讨论流行性出血热。此处讲述该病的重要性:① 其流行地域广 (下文中还要提到),几类出血热中危害最大;② 平时多发:如在上海此病并非少 见,目前松江和南汇等地仍是高发地区,七十年代末新开河工地上曾发生大规模流 行;③ 战时流行或作为生物战剂危害巨大:如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在三八线附近 有数千人发病,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 本病最早见于 1913 年前苏联海参崴地区,我国于 1935 年在黑龙江省孙吴县二 道江等地亦发生流行,所以历史上又称“孙吴热”或“二道江热”(Nidoko Fever)。 1942 年统一命名为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1982 年由 WHO 统一命名为流行性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如今的教材上仍沿用老的名称。要求大家记住新的正式命名。 二、病原学 本病的病原为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属布尼亚病毒科中的坦病毒属。1978 年由韩国学者李镐汪等从韩国汉坦河流域疫区的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的 同 步 播 放 多 媒 体课件 1 min 4 min 板书 板书 4 min
露庆医科大学临床半蕊藏素讲满 肺组织中首次分离成功。80年代初我国的宋干教授等证实该病毒为本病病原。 汉坦病毒为单股负链RNA病毒,有囊膜,直径78~210nm。电镜下见病毒表 面有格子样的形态亚单位。这是风别干布尼亚实毒科中其他病素的特征之一。 目前可分为9个血清型。我国流行的有野鼠型和家鼠型两型(分别为「型和川 型) 本病毒对热敏感,一般消毒剂、脂溶剂和紫外线(30min)均可使之灭活。 三、流行病学 9min (一)传热源 黑线短鼠和揭家鼠是主要传染源。人传人罕见,尚未有人间水平传播的报道, 板书:其他传 但有垂直传播的可能性(在流产胎儿的心、肺、肾组织中曾发现有该病毒)。 源大林姬鼠、 此处复习何谓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 大白鼠 二)传播途径 ①直接接触或经皮入血途径:在我国认为此是主要传播途径。动物涎液 排泄物经粘膜或皮肤创口入血、输血、螨叮咬。 ②呼吸道传播:国外认为是主要途径。 厉携革螨 举例:曾有某实验室办公区人员因吸入经走廊传入的气溶胶而感染。 ③消化道传播:有食物污染造成流行的报道。 ④垂直传播:动物和人均可通过胎盘传播。 (三)易感牲 人群普遍易感。家鼠型无性别、年龄差异,野鼠型以青少年和成年男子居多。 感染后免疫力较持久,罕见有二次感染发病者。 (四)流行特征 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道有本病发生,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 我国为面灾区,目前的发病人数仍无明显减少趋势。除新疆、西藏、青海和台 湾省外,263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均有本病报告(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东、中南 疫区分布图 西南及陕西内蒙等)。在上海市本病亦非罕见,尤其是浦东的南汇和松江地区仍 是高发区,且以野鼠型为主。 我国根据疫区分布、宿主动物、流行特征和临床特点,将疫区分为3型: ①野感型(姬鼠型,农村型,经典型):病例较重,症状较典型。 主斐分布在林区、垦区和农作物区,多见于居民区的边缘。以散发为主 突出个“野”字作比喻 发病季节单峰型:秋末冬初(10~1月) 双峰型:秋末冬初十5~6月小高峰 ②家鼠型(褐家鼠型,城市型,轻型):病例较轻,病程短。主要分布( 城镇、市郊居民区和素菜区。散发中有暴发。突出一个“家”字作比喻 发病季节:3-6月 ③混合型:同一地区两型同时并存。 发病委节: 3~6月家鼠型高峰,10~1月野鼠型高峰 教科书上还有实验动物型,主要实验动物大白鼠传播。 表时间2009年8月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9 年 8 月 3 肺组织中首次分离成功。80 年代初我国的宋干教授等证实该病毒为本病病原。 汉坦病毒为单股负链 RNA 病毒,有囊膜,直径 78~210nm。电镜下见病毒表 面有格子样的形态亚单位。这是区别于布尼亚病毒科中其他病毒的特征之一。 目前可分为 9 个血清型。我国流行的有野鼠型和家鼠型两型(分别为Ⅰ型和Ⅱ 型)。 本病毒对热敏感,一般消毒剂、脂溶剂和紫外线(30min)均可使之灭活。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主要传染源。人传人罕见,尚未有人间水平传播的报道, 但有垂直传播的可能性(在流产胎儿的心、肺、肾组织中曾发现有该病毒)。 此处复习何谓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 (二)传播途径 ①直接接触或经皮入血途径:在我国认为此是主要传播途径。动物涎液、 排泄物经粘膜或皮肤创口入血、输血、螨叮咬。 ②呼吸道传播:国外认为是主要途径。 举例:曾有某实验室办公区人员因吸入经走廊传入的气溶胶而感染。 ③消化道传播:有食物污染造成流行的报道。 ④垂直传播:动物和人均可通过胎盘传播。 (三)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家鼠型无性别、年龄差异,野鼠型以青少年和成年男子居多。 感染后免疫力较持久,罕见有二次感染发病者。 (四)流行特征 已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报道有本病发生,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 我国为重灾区,目前的发病人数仍无明显减少趋势。除新疆、西藏、青海和台 湾省外,26/30 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均有本病报告(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东、中南、 西南及陕西、内蒙等)。在上海市本病亦非罕见,尤其是浦东的南汇和松江地区仍 是高发区,且以野鼠型为主。 我国根据疫区分布、宿主动物、流行特征和临床特点,将疫区分为 3 型: ①野鼠型(姬鼠型,农村型,经典型):病例较重,症状较典 型。 主要分布在林区、垦区和农作物区,多见于居民区的边缘。以散发为主。 突出一个“野”字作比喻 发病季节 单峰型:秋末冬初(10~1 月) 双峰型:秋末冬初 + 5~6 月小高峰 ②家鼠型(褐家鼠型,城市型,轻型):病例较轻,病程短。主要分布在 城镇、市郊居民区和素菜区。散发中有暴发。突出一个“家”字作比喻 发病季节: 3~6 月 ③混合型:同一地区两型同时并存。 发病季节: 3~6 月家鼠型高峰,10~1 月野鼠型高峰 教科书上还有实验动物型,主要实验动物大白鼠传播。 9 min 板书:其他传染 源 大林姬鼠、 大白鼠 厉螨 革螨 疫区分布图
置庆医科大学床半院藏讲满 四、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理 示意图 休克原发性休克:病程第3一7内日发生。主要为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 外渗,血容量减少及小血管扩张致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 继发性休克:少尿期以后发生。原因为大出血、电解质 素乱、感染性休克等。 出血血管壁损伤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 肝素样物质增加 DIC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急性肾衰 肾血管损伤(免疫性损伤》 血容量!→肾血流量!一肾素-血管紧张素1 肾小球微血栓形成 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 (二)病理解剖 要求了解典型的病理特征:①肾髓质极度充血、出血:②右心房内膜下出血: ③腹膜后胶冻样水肿:④垂体前叶充血、出血、坏死。 强调:血浆外浅 基本病理变化以小血管(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水肿、变性和坏死为主 →胶冻样水肿 五、临床表现 出血热,顾名思义,其临床表现肯定有出血和发热。(复习“三H”症状 其临床特征:发热、低血压、出血及肾脏损害。 制表时间:2009年8月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9 年 8 月 4 四、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理 休克 原发性休克:病程第 3~7 内日发生。主要为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 外渗,血容量减少及小血管扩张致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 继发性休克:少尿期以后发生。原因为大出血、电解质 紊乱、感染性休克等。 出血 血管壁损伤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 肝素样物质增加 DIC 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急性肾衰 肾血管损伤(免疫性损伤) 血容量↓→肾血流量↓→肾素-血管紧张素↑ 肾小球微血栓形成 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 (二)病理解剖 要求了解典型的病理特征:①肾髓质极度充血、出血;②右心房内膜下出血; ③腹膜后胶冻样水肿;④垂体前叶充血、出血、坏死。 基本病理变化以小血管(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水肿、变性和坏死为主。 五、临床表现 出血热,顾名思义,其临床表现肯定有出血和发热。(复习“三 H”症状) 其临床特征:发热、低血压、出血及肾脏损害。 8 min 示意图 强调:血浆外渗 →胶冻样水肿 37 min
露庆医科大学临床半蕊藏素讲满 潜伏期:一般为1~2周,以2周多见。可以5一46天。 典型病例病程分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板书尿量变什 典型的五期经过往往是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曲线示总图 以下分期说明各期的典型临床表现(发热期是重点): (一)发热期:(3~6天) 程演变示 强调发热期的一些特征性表现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为感染中毒症状和充血、出血、外渗症状。 起病较急骤(20%左右起病较缓),大多突发畏寒、发热,1~2天内体温达39 40℃,热型无特殊。可有乏力、倦怠、关节肌肉酸痛等非特异症状。热度高或热程 较长者病情较重。 除发热外,典型的特征性表现还有: ①三红:颜面、颈部、上胸部弥漫性充血潮红 (酒醉貌) ②三痛:头痛 脑血管扩张 眼眶猪 眼球周围组织水肿 照片 "V"字领 腰痛 肾周围组织充血水肿 ③球结膜充血、出血,结膜囊水肿(重症者似金鱼眼)。 ④(2~3病日)腋下、上胸部、肩、背部出血点,典型者呈搔抓状或条索状 ⑤蛋白尿:早期迅速出血大量蛋白尿。多数在第2病日出现蛋白尿,1天之内 照片 由士/什突然增加至十十十~十十十十。此表现有明显的诊断意义。 照片 ⑥其他: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表现。有些病人易误诊为急腹症, 甚至开刀,其预后极差。(举例:长海医院一诊断急腹症病人,表现与以上类似 但最后诊断为.为下文埋伏笔) ⑦特征性的血像改变。(下文中详细讲述) 二)低血压休克期:(1~3天,短者数小时,重症者可长达1周以上) 此期休克是我们前面所讲的“原发性休克”,即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在 热退的同时或热退后发生(见病程示意图)。 结合病程变化 元总图讲群 休克的表现与内科讲述的低血容量性休克相似,如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压 差减小、紫绀等,后期尿量开始减少。 此期出血症状加重:出血量增多,重症者可多处出血。腹痛、腰痛等加剧。 总体印象是:热退病重。 (三)少尿期:始于5一8病日,持续2~5天,重症者无尿可超过一周。 本期可与第二其重叠发生,或跳过它直接进入。 制表时间:2009年8月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9 年 8 月 5 潜伏期:一般为 1~2 周,以 2 周多见。可以 5~46 天。 典型病例病程分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典型的五期经过往往是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以下分期说明各期的典型临床表现(发热期是重点): (一)发热期:(3~6 天) 强调发热期的一些特征性表现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为感染中毒症状和充血、出血、外渗症状。 起病较急骤(20%左右起病较缓),大多突发畏寒、发热,1~2 天内体温达 39~ 40℃,热型无特殊。可有乏力、倦怠、关节肌肉酸痛等非特异症状。热度高或热程 较长者病情较重。 除发热外,典型的特征性表现还有: ①三红:颜面、颈部、上胸部弥漫性充血潮红 (酒醉貌) ②三痛: 头 痛 脑血管扩张 眼眶痛 眼球周围组织水肿 腰 痛 肾周围组织充血水肿 ③球结膜充血、出血,结膜囊水肿(重症者似金鱼眼)。 ④(2~3 病日)腋下、上胸部、肩、背部出血点,典型者呈搔抓状或条索状。 ⑤蛋白尿:早期迅速出血大量蛋白尿。多数在第 2 病日出现蛋白尿,1 天之内 由±/+突然增加至+++~++++。此表现有明显的诊断意义。 ⑥其他: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表现。有些病人易误诊为急腹症, 甚至开刀,其预后极差。(举例:长海医院一诊断急腹症病人,表现与以上类似, 但最后诊断为. . 为下文埋伏笔) ⑦ 特征性的血像改变。(下文中详细讲述) (二)低血压休克期:(1~3 天,短者数小时,重症者可长达 1 周以上) 此期休克是我们前面所讲的“原发性休克”,即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在 热退的同时或热退后发生(见病程示意图)。 休克的表现与内科讲述的低血容量性休克相似,如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压 差减小、紫绀等,后期尿量开始减少。 此期出血症状加重:出血量增多,重症者可多处出血。腹痛、腰痛等加剧。 总体印象是:热退病重。 (三)少尿期:始于 5~8 病日,持续 2~5 天,重症者无尿可超过一周。 本期可与第二其重叠发生,或跳过它直接进入。 板 书 尿 量 变 化 曲线示意图 病 程 演 变 示 意 图 照片 “V”字领 照片 照片 结 合 病 程 变 化 示意图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