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庆医科大学脑床学院讲满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及讲稿 (教案) 课程名称 流脑 年级 2006级 授课专业 七年制及救援专业 教师彭凤英职称主治医师 授课方式 大课 学时2学时 题目章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教材名称传染病学 作者杨绍基任红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版次第七版 孰悉流行性脑脊骑膜炎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的 掌据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表现(分期和分型)、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及治疗: 了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病机制、病理解剂及预防。 流行性脑眷骑腊炎的发寅机先制、成理2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鉴别诊断: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的鉴别,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表现(分期和分型) 学,动物质(内麦) 传逃源 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流行特征 临床表现:分型(普通型、爆发性、轻型、慢性型) 普通型各期(前驱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恢复期)的临床特点 重 辅助检查:脑脊液检查 鉴别诊断: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的鉴别: 治疗:病原治疗、对症治疗 外语 汉语教学 教学 方法 多媒体教学 手段 子 资料 《实用内科学》、《实用传染病学》 见 教学组长: 教研室主任: 月 日 制表时间:2006年1月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6 年 1 月 1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及讲稿 (教 案) 课程名称 严 流脑 年级 2006 级 授课专业 七年制及救援专业 教 师 彭凤英 职称 主治医师 授课方式 大课 学时 2 学时 题目章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教材名称 传染病学 作者 杨绍基 任红 出 版 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版次 第七版 教 学 目 的 要 求 熟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掌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表现(分期和分型)、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及治疗; 了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及预防。 教 学 难 点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病机制、病理解剖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鉴别诊断: 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的鉴别;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表现(分期和分型) 教 学 重 点 病 原 学:致病物质(内毒素) 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流行特征 临床表现:分型(普通型、爆发性、轻型、慢性型) 普通型各期(前驱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恢复期)的临床特点 辅助检查:脑脊液检查 鉴别诊断: 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的鉴别; 治 疗:病原治疗、对症治疗 外语 要求 汉语教学 教学 方法 手段 多媒体教学 参考 资料 《实用内科学》、《实用传染病学》 教研 室意 见 教学组长: 教研室主任: 年 月 日
露庆医科大学临床半蕊载案讲满 (讲稿) 教学内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概述 2分钟 二、 病原学 5分钟 三、 流行病学 10分钟 四、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10分钟 五、 临床表现 13分钟 实验室检查 8分钟 七、 并发症和后遗症 2分钟 八、 诊断与鉴别诊断 13分钟 九、 预后 1分钟 +、 治疗 13分钟 十一、预防 3分钟 一、概述 2分钟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menmgococcal meningitis,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又称脑膜炎球菌,menmgococcux)引起的一种经呼吸道传 播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 繁呕吐、皮肤黏膜淤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 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二、病原学 5分钟 脑膜炎奈瑟菌属奈瑟菌属,为革兰阴性双球菌,呈肾形或卵圆形 直径0.6~1.0μm,凹面相对成双排列,有荚膜,在脑脊液及瘀点涂片 中,多见于中性粒细胞内。 制表时间.2006年1月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6 年 1 月 2 (讲 稿) 教学内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 概述 2 分钟 二、 病原学 5 分钟 三、 流行病学 10 分钟 四、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10 分钟 五、 临床表现 13 分钟 六、 实验室检查 8 分钟 七、 并发症和后遗症 2 分钟 八、 诊断与鉴别诊断 13 分钟 九、 预后 1 分钟 十、 治疗 13 分钟 十一、预防 3 分钟 一、概述 流 行 性 脑 脊 髓 膜 炎 (menmgococcal meningitis , 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简 称 流 脑 ) 是 由 脑 膜 炎 奈 瑟 菌 (Neisseria meningitidis.又称脑膜炎球菌,menmgococcux)引起的一种经呼吸道传 播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 繁呕吐、皮肤黏膜淤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 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二、病原学 脑膜炎奈瑟菌属奈瑟菌属,为革兰阴性双球菌,呈肾形或卵圆形, 直径 0.6~1.0μm,凹面相对成双排列,有荚膜,在脑脊液及瘀点涂片 中,多见于中性粒细胞内。 2 分钟 5 分钟
置庆医科大学脑床半院载未讲满 该菌为专性需氧菌,营养要求高,在普通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在 巧克力色血琼脂培养基或卵黄培养基上,于5%一10%C02环境下生长 良好。菌落光滑湿润,呈半透明露滴状。 脑膜炎球菌有4个主要抗原成分,包括血清群特异性荚膜多糖、 脂寡糖抗原、外膜蛋白特异抗原和菌毛抗原,为细菌血清学分类主罗 依据。 荚膜多糖为群特异性抗原,据其抗原性的不同将脑膜炎球菌分为 A、B、C、D、X、Y、Z、29E、W135、H、L、K和L。共13个血洁 群。其中以A、B、C三群最常见,占流行病例的90%。 细菌裂解可释放内毒素,为其致病的重要因素。也可产生自溶酶, 在体外易自溶而死亡。 该菌只能从人类转铁蛋白和乳铁蛋白获取生长必需的铁,因此仅存 在于人体,换言之,人是脑膜炎球菌的唯一天然宿主。 对干燥、寒(低于30℃)、热(高于50C)、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极为 敏感,故标本采集后须立即送检。 三、流行病学 10分钟 世界性分布,其流行的地域分布极广,几乎遍及各大洲。高发地 区是非洲、亚洲和南美洲,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发病率较低。 一般在发达国家中发病率较低(约110,在发展中国家发病 率相对较高,而在非洲发病率最高(可达80~395/10万)。 非洲撒哈拉以南的“脑膜炎地带”的发病率最高,在流行年度可高 达400/10万~800/10万。1996年曾发生一次历史上最大的流行, 病例数达18万以上,死亡18000人(以B群和C群为主)。 目前全世界每年发生30万~35万病例。 目前欧美国家致病菌以B、C群为主,A群极少。 过去我国和非洲的情况相似,曾经是高发国家,每隔8~10年出 现一次全国性大流行,近百年来我国曾有过5次全国大流行:1938、 1949、1959、1967、1977,其中1967年最严重,发病率403/10万,病 制表时间:2006年1月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6 年 1 月 3 该菌为专性需氧菌,营养要求高,在普通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在 巧克力色血琼脂培养基或卵黄培养基上,于 5%一 10%CO2 环境下生长 良好。菌落光滑湿润,呈半透明露滴状。 脑膜炎球菌有 4 个主要抗原成分,包括血清群特异性荚膜多糖、 脂寡糖抗原、外膜蛋白特异抗原和菌毛抗原,为细菌血清学分类主要 依据。 荚膜多糖为群特异性抗原,据其抗原性的不同将脑膜炎球菌分为 A、B、C、D、X、Y、Z、29E、W135、H、I、K 和 I。共 13 个血清 群。其中以 A、B、C 三群最常见,占流行病例的 90%。 细菌裂解可释放内毒素,为其致病的重要因素。也可产生自溶酶, 在体外易自溶而死亡。 该菌只能从人类转铁蛋白和乳铁蛋白获取生长必需的铁,因此仅存 在于人体,换言之,人是脑膜炎球菌的唯一天然宿主。 对干燥、寒(低于 300C)、热(高于 50oC)、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极为 敏感,故标本采集后须立即送检。 三、流行病学 世界性分布,其流行的地域分布极广,几乎遍及各大洲。高发地 区是非洲、亚洲和南美洲, 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发病率较低。 一般在发达国家中发病率较低(约 1/10 万),在发展中国家发病 率相对较高,而在非洲发病率最高(可达 80~395/10 万)。 非洲撒哈拉以南的“脑膜炎地带”的发病率最高,在流行年度可高 达 400/10 万~800/10 万。1996 年曾发生一次历史上最大的流行, 病例数达 18 万以上,死亡 18000 人(以 B 群和 C 群为主)。 目前全世界每年发生 30 万~35 万病例 。 目前欧美国家致病菌以 B、C 群为主,A 群极少。 过去我国和非洲的情况相似,曾经是高发国家,每隔 8~10 年出 现一次全国性大流行,近百年来我国曾有过 5 次全国大流行:1938、 1949、1959、1967、1977,其中 1967 年最严重,发病率 403/10 万,病 10 分钟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半鹿煮素讲满 死率5.49%。 我国流行株一直是A群,占97.3%,B、C群次之,分别占1.93% 和0.39%,但近年来B群流行有上升趋势。 ■1980年生产使用A群流脑多糖疫苗 ■1985年开展大规模流脑A群疫苗接种,发病率持续下降 ■1990年以来全国每年发病率维持在1/10万以下的水平 ■至2000年,疫情维持在0.2/10万以下的水平 ■2004年疫情略有上升,可能与疫苗接种不力和菌群变迁有关 ■B群与C群有增多趋势 1.传染源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本病隐性感染率 高,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高达50%,感染后细菌寄生于正常人鼻咽部, 不引起症状而成为带菌者,日不易被发现,而病人经治疗后细菌很快 消失,因此,带菌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重要。 不同年龄组带茵率不同。婴儿和年幼儿童的拢带率是低的,但 随年龄而升高,至24岁达高峰,在随后20-30年内逐渐降低,66岁 以后少有携带。 2,传播途径病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 播。因本菌在外界生活力极弱,故间接传播的机会较少,但密切接触 如同睡、怀抱、接吻等对2岁以下婴幼儿的发病有重要意义。 3.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与其免疫水平密切相关。新生儿自母 体获得杀菌抗体而很少发病,其后逐渐降低,在6个月至2岁时降到 最低水平,以后因户外活动增加,因隐性感染而逐渐获得免疫,至20 岁时达最高水平。因此,儿童发病率高,以5岁以下儿童尤甚是6个 月至2岁的婴幼儿的发生率最高。人感染后产生持久免疫力:各群间 有交叉免疫,但不持久。 4.流行特征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但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于11 月至次年5月,而3、4月为高峰。人体感染后可产生特异性抗体,但 随着人群免疫力下降和易感者逐渐增加,使本病呈周期性流行,一般 制表时间:2006年1月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6 年 1 月 4 死率 5.49%。 我国流行株一直是 A 群,占 97.3%,B、C 群次之,分别占 1.93% 和 0.39%,但近年来 B 群流行有上升趋势。 ◼ 1980 年生产使用 A 群流脑多糖疫苗 ◼ 1985 年开展大规模流脑 A 群疫苗接种,发病率持续下降 ◼ 1990 年以来全国每年发病率维持在 1/10 万以下的水平 ◼ 至 2000 年,疫情维持在 0.2/10 万以下的水平 ◼ 2004 年疫情略有上升,可能与疫苗接种不力和菌群变迁有关 ◼ B 群与 C 群有增多趋势 1.传染源 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本病隐性感染率 高,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高达 50%,感染后细菌寄生于正常人鼻咽部, 不引起症状而成为带菌者,且不易被发现,而病人经治疗后细菌很快 消失,因此,带菌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重要。 不同年龄组带菌率不同。婴儿和年幼儿童的携带率是低的,但 随年龄而升高,至 24 岁达高峰,在随后 20—30 年内逐渐降低,66 岁 以后少有携带。 2.传播途径 病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 播。因本菌在外界生活力极弱,故间接传播的机会较少,但密切接触 如同睡、怀抱、接吻等对 2 岁以下婴幼儿的发病有重要意义。 3.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与其免疫水平密切相关。新生儿自母 体获得杀菌抗体而很少发病,其后逐渐降低,在 6 个月至 2 岁时降到 最低水平,以后因户外活动增加,因隐性感染而逐渐获得免疫,至 20 岁时达最高水平。因此,儿童发病率高,以 5 岁以下儿童尤其是 6 个 月至 2 岁的婴幼儿的发生率最高。人感染后产生持久免疫力;各群间 有交叉免疫,但不持久。 4.流行特征 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但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于 11 月至次年 5 月,而 3、4 月为高峰。人体感染后可产生特异性抗体,但 随着人群免疫力下降和易感者逐渐增加,使本病呈周期性流行,一般
重庆医科大半脑床半院载未讲满 每3一5年小流行,7~10年大流行。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10分钟 (一)发病机制 细菌和宿主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决定是否发病以及病情的轻重,而 且宿主免疫功能更为重要。 如免疫功能正常,则细菌被杀灭: 如免疫功能较弱,细菌在鼻咽部繁殖而成为无症状带菌者,或 仅有轻微呼吸道感染症状而自愈。 少数情况下因免疫功能低下或细菌毒力较强,细菌从鼻咽部进 入血循环,形成短暂菌血症,可无明显症状或轻微症状如皮肤出血点 而自愈。 仅少数人发展为败血症和脑膜炎。 脑膜炎球菌必须到达脑脊髓膜才能引起流脑的发病。细菌由人体鼻 咽部侵入脑脊髓膜分三个步骤:细菌粘附并透过黏膜、进入血流(败血 症期)、最终侵入脑膜(脑膜炎期。 细菌释放的内毒素是本病致病的重要因素。内毒素引起全身的 施瓦茨曼(Shwartzmen)反应(施瓦茨曼(Shwartzmen)反应: 这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与1928年由施瓦茨曼所发现 他以革兰氏阴性菌苗为家免皮内注射。24小时后在用同种或异种 菌苗为同一动物作静脉内注射,数小时后即可在原皮内菌苗注射处 出现红肿、溃疡等炎症反应)。邀活补体,血清炎症介质增加,全身 小血管痉挛,内皮细胞损伤,致使内脏广泛出血和有效循环血容量减 少,引起循环障碍和休克。脑膜炎球菌内毒素更易激活凝血系统, 起的DIC及继发性纤溶亢进,进一步加重微循环障碍、出血和休克, 最终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 细菌一日透过血脑屏障即进入蛛网膜下腔,释放内毒素,引起脑 膜和脊髓膜化脓性炎症及颅内压升高,出现惊厥、昏迷等症状。严重 脑水肿时脑组织可向小脑幕裂孔和枕骨大孔突出而形成脑疝,可迅速 制表时间:2006年1月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6 年 1 月 5 每 3—5 年小流行,7~10 年大流行。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制 细菌和宿主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决定是否发病以及病情的轻重,而 且宿主免疫功能更为重要。 如免疫功能正常,则细菌被杀灭; 如免疫功能较弱,细菌在鼻咽部繁殖而成为无症状带菌者,或 仅有轻微呼吸道感染症状而自愈。 少数情况下因免疫功能低下或细菌毒力较强,细菌从鼻咽部进 入血循环,形成短暂菌血症,可无明显症状或轻微症状如皮肤出血点 而自愈。 仅少数人发展为败血症和脑膜炎。 脑膜炎球菌必须到达脑脊髓膜才能引起流脑的发病。细菌由人体鼻 咽部侵入脑脊髓膜分三个步骤:细菌粘附并透过黏膜、进入血流(败血 症期)、最终侵入脑膜(脑膜炎期)。 细菌释放的内毒素是本病致病的重要因素。内毒素引起全身的 施瓦茨曼(Shwartzmen)反应(施瓦茨曼(Shwartzmen)反应: 这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与 1928 年由施瓦茨曼所发现。 他以革兰氏阴性菌苗为家兔皮内注射。24 小时后在用同种或异种 菌苗为同一动物作静脉内注射,数小时后即可在原皮内菌苗注射处 出现红肿、溃疡等炎症反应)。激活补体,血清炎症介质增加,全身 小血管痉挛,内皮细胞损伤,致使内脏广泛出血和有效循环血容量减 少,引起循环障碍和休克。脑膜炎球菌内毒素更易激活凝血系统,引 起的 DIC 及继发性纤溶亢进,进一步加重微循环障碍、出血和休克, 最终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 细菌一旦透过血脑屏障即进入蛛网膜下腔,释放内毒素,引起脑 膜和脊髓膜化脓性炎症及颅内压升高,出现惊厥、昏迷等症状。严重 脑水肿时脑组织可向小脑幕裂孔和枕骨大孔突出而形成脑疝,可迅速 10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