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教案 授课题目:传染病学总论 授课牧师: 授课对象: 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感染与传染、传染病、传染病学的概念 2。掌握感染过程的三要素及感染过程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3.掌据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4.掌据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特征。 5.掌据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6.掌握传染病的预防。 7。了解传染病的范围,当前对传染病一些新的认识。 重点: 1.感染的概念、感染过程的表现及意义。 2。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3.重点讲解传染病基本特征:具有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 4.诊断传染病需综合分析三个方面的资料: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 5.重点讲解治疗原则、强调病原治疗及预防措施 难点:感染与免疫和传染病发病机理 教学方法、教具及电化器材:课堂讲投、多媒体课件、照片 教学内容、方法及时间分配: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教案 授课题目: 传染病学总论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 学 时: 2 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感染与传染、传染病、传染病学的概念。 2.掌握感染过程的三要素及感染过程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3.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4.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特征。 5.掌握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6.掌握传染病的预防。 7.了解传染病的范围,当前对传染病一些新的认识。 重 点: 1.感染的概念、感染过程的表现及意义。 2.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3.重点讲解传染病基本特征:具有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 4.诊断传染病需综合分析三个方面的资料: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 5.重点讲解治疗原则、强调病原治疗及预防措施 难 点: 感染与免疫和传染病发病机理 教学方法、教具及电化器材: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照片 教学内容、方法及时间分配:
一.概述(2分) 简介传染病流行的危害性及现状 二基本概念(5分) 传染、感染 传染病,寄生虫病—两者均属于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 三传染与免疫(总23分) (一)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10分) 1.病原体被清除(正>邪) 2.隐性感染(正>邪) 3.显性感染(正<邪) 4.病原携带状态(正=邪)在流行病学上有重要的意义举例:伤寒的岸发 5.潜伏性感染(正=邪) (二)病原体作用(5分) 在传染过程中,病原体起若重要的作用,病原体的致病力与下列因素有关。 1.侵袭力 2.毒力 3.数量举例:食物中毒 4.变异举例:历史上流感的周期性流行 (三)传染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应答作用(8分) 1.非特异性免疫 屏障作用(外部屏障、内部屏障)、吞噬作用(吞噬细胞)、体液作用 2.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gG IgA IgMIgDIgE)
一. 概述(2 分) 简介传染病流行的危害性及现状 二. 基本概念(5 分) 传染、感染 传染病,寄生虫病——两者均属于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 三 传染与免疫 (总 23 分) (一)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10 分) 1. 病原体被清除(正>邪) 2. 隐性感染(正>邪) 3. 显性感染(正<邪) 4. 病原携带状态(正=邪)在流行病学上有重要的意义 举例:伤寒的爆发 5. 潜伏性感染(正=邪) (二)病原体作用(5 分) 在传染过程中,病原体起着重要的作用,病原体的致病力与下列因素有关。 1. 侵袭力 2. 毒力 3. 数量 举例 :食物中毒 4. 变异 举例:历史上流感的周期性流行 (三)传染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应答作用(8 分) 1. 非特异性免疫 屏障作用(外部屏障、内部屏障)、吞噬作用(吞噬细胞)、体液作用 2.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IgG IgA IgM IgD IgE)
(四)传染病的流行过程(15分)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1.传染源—排除病原体的动物和人 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染动物 2.传播途径(结合各种传染病介绍各种传播途径的特点) 空气传播,经水、食物传播,接触传播,虫煤传播,土壤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垂直传播 3.易感人群—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易感人群受多种因素的影响①与人的免疫水平有关:②人群免疫力的自然消长有关。 四传染病特征(12分) (一)基本特征 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 (二)临床特点 1.潜伏期 2.症状、体征 ①发热(稻留热驰张热间隙热回归热马鞍热) ②涛血症 ③发疹 ④单粒巨噬细胞系统反应 (三)临床类型 五传染病的诊断(13分) (一)临床特点是重要诊断依据 根据潜伏期长短、症状、热型、毒血症、体征、重点皮疹、肝、脾、淋巴结、加以分析判断。 (二)流行病学资料 发病年龄、职业、季节、地区。具有参考意义
(四)传染病的流行过程(15 分)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1. 传染源——排除病原体的动物和人 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染动物 2. 传播途径 (结合各种传染病介绍各种传播途径的特点) 空气传播,经水﹑食物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土壤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垂直传播 3. 易感人群——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易感人群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①与人的免疫水平有关;②人群免疫力的自然消长有关。 四 传染病特征(12 分) (一)基本特征 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 (二)临床特点 1. 潜伏期 2. 症状﹑体征 ①发热(稽留热 驰张热 间隙热 回归热 马鞍热) ②毒血症 ③发疹 ④单粒巨噬细胞系统反应 (三)临床类型 五 传染病的诊断(13 分) (一)临床特点是重要诊断依据 根据潜伏期长短﹑症状﹑热型﹑毒血症﹑体征﹑重点皮疹﹑肝﹑脾﹑淋巴结﹑加以分析判断。 (二)流行病学资料 发病年龄﹑职业﹑季节﹑地区。具有参考意义
(三)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 2.病原学检查检出病原体是确诊的依据 3.分子生物学检测 4.免疫学检测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或抗原有助于诊断皮肤试验 5.其他内窥镜、X线检查、B型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活组织病理检查 六治疗(5分) (一)一般治疗隔离、护理、心理治疗 (二)病原治疗清除病原体达到根治和控制传染源的目的 七预防(3分) 传染病发病机理及防治最新进展:传染病防治法的修改:新增加的法定传染病 (一)控制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总结(2分) 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传染过程必备三因素:病原体、人体、环境 流行过程三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 传染病的临床特征:潜伏期 症状体征一热型、毒血症,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 传染病诊断三要点:临床特点、流行病学资料 实验室检查(病原体分离确诊) 治疗的关健:病原治疗
(三)实验室检查 1. 常规检查 2. 病原学检查 检出病原体是确诊的依据 3. 分子生物学检测 4. 免疫学检测 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或抗原有助于诊断 皮肤试验 5. 其他 内窥镜、X 线检查、B 型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活组织病理检查 六 治疗(5 分) (一)一般治疗 隔离、护理、心理治疗 (二)病原治疗 清除病原体达到根治和控制传染源的目的 七 预防(3 分) 传染病发病机理及防治最新进展;传染病防治法的修改;新增加的法定传染病 (一)控制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总结(2 分) 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传染过程必备三因素:病原体、人体、环境 流行过程三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 传染病的临床特征:潜伏期 症状体征——热型、毒血症,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 传染病诊断三要点:临床特点、流行病学资料 实验室检查(病原体分离确诊) 治疗的关键:病原治疗
预防的三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思考题 1.传染性疾病与非传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的区别 2.传染病的诊断步骤与治疗方法
预防的三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思考题 1. 传染性疾病与非传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的区别 2. 传染病的诊断步骤与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