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重点掌握宗教及宗教在文化中的作用,宗教的起源,原始宗教、民族宗教和世界宗教的概念, 世界三大宗教的基础知识,影响宗教传播的主要因素等。了解世界主要的民族宗教,宗教景观等。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宗教不仅影响到这些国家的政治,也建造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包括各类宗教 建筑、宗教仪规、宗教节日、宗教禁忌、宗教习俗等。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民众不但信奉宗教,而且创造了灿烂的宗 教文化。这些伴随宗教信仰而出现的人文景观大大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内涵,甚至成为人类文化的瑰宝。探讨宗教景 观区域性发展特点以及宗教体系的空间变化过程是宗教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宗教的产生与世界主要宗教 宗教的定义及宗教在文化中的作用 宗教,是对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歪曲的反映。它属于社会 意识形态之一,最大的特点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这 个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 宗教在文化中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1)宗教本身是文化。一方面,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 象。由宗教创造的文化集中体现在建筑、绘画、诗歌、音乐、雕塑等方面,这些艺术营造的神圣又 加深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追求。他们成为人类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史中享有很高 地位。在宗教经典中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文化遗产 另一方面,宗教有自己的思想体系、活动方式,以及它形成宗教势力等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又具有 深远的影响。宗教不仅建构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如巍峨的石雕,优美的飞天壁画,宗教音乐等) 而且通过哲学、文学将宗教思想融会到人们的意识形态之中。 (2)宗教虽然与科学是对立的,但在宗教活动的过程中,它较早的对许多自然现象、人体奥秘 进行了探讨,客观上对科学的发展起过某些促进作用。如中国道教的炼丹、炼金术,西方的占星术 等,尽管荒唐,但对医药、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学等做出过一定贡献。 二、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 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最早的宗教叫原始宗教。 1、宗教的产生:人们在生活中要承受超自然力量的压力与虚幻现象的困惑,如雷电、风雨、地 震、山崩等突如其来的自然现象,都会造成人们巨大的恐慌,甚至幻觉、梦境也往往被认为是真实 的存在。原始人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知识很贫乏,几乎无法解释那些真实而又令人恐惧,虚幻而又 仿佛存在的现象,他们相信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主宰着世界上的一切,对于这些人们必须用自己的 行动去影响它们,以便得到它们的保佑。于是,进行顶礼膜拜、歌舞祈祷都是人类对各种超自然力 量一一诸神的友好表示。 在最初的时候,人们进行崇拜的对象几乎包括自然界中的一切,如山川河流、大地海洋、日月星 辰、动物植物等,后来把死去的祖先、圣人、贤者等也纳入到崇拜的对象之中,原始人将这一切都 赋予了神灵,认为这些都是有灵魂的,整个世界都有精灵,于是产生了神灵观念的萌芽。随后,根 据自己生活状况和需要,来虚构神灵的世界和生活样式,并把自己的本质和心理状态附加给神灵 以为神灵与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由此产生了祭祀、祈祷、赞颂神灵的仪式,以及执掌仪式的神职 人员。 2.原始宗教:指人类最早的宗教。原始宗教比较幼稚,没有明确的信仰内容,是一种“泛 神”信仰,没有明确的教义;其礼仪方式主要是祭神、巫术、占卜等;没有固定的礼仪程式,全部 落或全民族都是信仰者:一般仪式有专门的祭司或巫师承担。是不成熟的。 、民族宗教与世界宗教 1、民族宗教:指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在本民族中流传,所供奉的神,大多是本民族的始祖或守 护神,是为民族成员所共同信仰的。宗教教义往往是这一民族的民族意识,并且和国家的政治有密 切的关系。 2、世界上主要的几个民族宗教 (1)犹太教 犹太人的远祖生活在阿拉伯半岛上,靠游牧为生。约在公元前20-17世纪之间,他们从两河流域 移至巴勒斯坦部分地区和约旦的东部,并开始转向农业。后由于自然灾害而流入埃及。在埃及因受 奴役和压迫,又于公元前13世纪时,摩西以所谓神的意志为号召,利用宗教狂热,率领本族人民离 开埃及,返回迦南。因此,摩西被认为是犹太教的创始人。公元前1025年,在该地建立希伯来王 国。公元前588年巴比伦王灭亡犹太人的国家,占领耶路撒冷,烧毁犹太教圣殿并俘虏大批犹太人而 归。直到公元前538年,犹太人才得释放返回家园
教学目标: 重点掌握宗教及宗教在文化中的作用,宗教的起源,原始宗教、民族宗教和世界宗教的概念, 世界三大宗教的基础知识,影响宗教传播的主要因素等。了解世界主要的民族宗教,宗教景观等。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宗教不仅影响到这些国家的政治,也建造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包括各类宗教 建筑、宗教仪规、宗教节日、宗教禁忌、宗教习俗等。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民众不但信奉宗教,而且创造了灿烂的宗 教文化。这些伴随宗教信仰而出现的人文景观大大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内涵,甚至成为人类文化的瑰宝。探讨宗教景 观区域性发展特点以及宗教体系的空间变化过程是宗教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宗教的产生与世界主要宗教 一、宗教的定义及宗教在文化中的作用 宗教,是对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歪曲的反映。它属于社会 意识形态之一,最大的特点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这 个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 宗教在文化中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1)宗教本身是文化。一方面,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 象。由宗教创造的文化集中体现在建筑、绘画、诗歌、音乐、雕塑等方面,这些艺术营造的神圣又 加深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追求。他们成为人类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史中享有很高 地位。在宗教经典中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文化遗产。 另一方面,宗教有自己的思想体系、活动方式,以及它形成宗教势力等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又具有 深远的影响。宗教不仅建构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如巍峨的石雕,优美的飞天壁画,宗教音乐等), 而且通过哲学、文学将宗教思想融会到人们的意识形态之中。 (2)宗教虽然与科学是对立的,但在宗教活动的过程中,它较早的对许多自然现象、人体奥秘 进行了探讨,客观上对科学的发展起过某些促进作用。如中国道教的炼丹、炼金术,西方的占星术 等,尽管荒唐,但对医药、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学等做出过一定贡献。 二、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 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最早的宗教叫原始宗教。 1、宗教的产生:人们在生活中要承受超自然力量的压力与虚幻现象的困惑,如雷电、风雨、地 震、山崩等突如其来的自然现象,都会造成人们巨大的恐慌,甚至幻觉、梦境也往往被认为是真实 的存在。原始人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知识很贫乏,几乎无法解释那些真实而又令人恐惧,虚幻而又 仿佛存在的现象,他们相信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主宰着世界上的一切,对于这些人们必须用自己的 行动去影响它们,以便得到它们的保佑。于是,进行顶礼膜拜、歌舞祈祷都是人类对各种超自然力 量——诸神的友好表示。 在最初的时候,人们进行崇拜的对象几乎包括自然界中的—切,如山川河流、大地海洋、日月星 辰、动物植物等,后来把死去的祖先、圣人、贤者等也纳入到崇拜的对象之中,原始人将这一切都 赋予了神灵,认为这些都是有灵魂的,整个世界都有精灵,于是产生了神灵观念的萌芽。随后,根 据自己生活状况和需要,来虚构神灵的世界和生活样式,并把自己的本质和心理状态附加给神灵, 以为神灵与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由此产生了祭祀、祈祷、赞颂神灵的仪式,以及执掌仪式的神职 人员。 2.原始宗教:指人类最早的宗教。原始宗教比较幼稚,没有明确的信仰内容,是一种“泛 神”信仰,没有明确的教义;其礼仪方式主要是祭神、巫术、占卜等;没有固定的礼仪程式,全部 落或全民族都是信仰者;一般仪式有专门的祭司或巫师承担。是不成熟的。 三、民族宗教与世界宗教 1、民族宗教:指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在本民族中流传,所供奉的神,大多是本民族的始祖或守 护神,是为民族成员所共同信仰的。宗教教义往往是这一民族的民族意识,并且和国家的政治有密 切的关系。 2、世界上主要的几个民族宗教 (1)犹太教 犹太人的远祖生活在阿拉伯半岛上,靠游牧为生。约在公元前20-17世纪之间,他们从两河流域 移至巴勒斯坦部分地区和约旦的东部,并开始转向农业。后由于自然灾害而流入埃及。在埃及因受 奴役和压迫,又于公元前13世纪时,摩西以所谓神的意志为号召,利用宗教狂热,率领本族人民离 开埃及,返回迦南。因此,摩西被认为是犹太教的创始人。公元前l025年,在该地建立希伯来王 国。公元前588年巴比伦王灭亡犹太人的国家,占领耶路撒冷,烧毁犹太教圣殿并俘虏大批犹太人而 归。直到公元前538年,犹太人才得释放返回家园
犹太人被俘囚后,经过思考,思想境界为之扩大,过去影响部落间团结的关于神的那种嫉妒狭隘 性已被抛弃,接受一种普遍正义的神的新观念,使原来宗教发生很大的变化,犹太教的一些特征终 于形成。这些特征为:严奉一神,祭拜高度集中,《圣经》(即《圣经》中的《阳约》)圣典化。至 此,犹太教成为名副其实的一神教。过去的部落族神一一雅赫威( Yahven)演化为唯一的神,成为创 世主和万物之王。 罗马帝国侵入巴勒斯坦后,犹太人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受到残酷的压迫。在公元前135一前53 年间,举行过三次起义,但遭到失败。很多人被驱赶,流落他乡。沿地中海北面迁移的犹太人散居 于欧洲各地 二世纪十字军东征时,在西欧受到迫害更甚而流向东欧。直到法国大革命受民主 与人权思想的影响,犹太人在欧洲的处境才得到改善。但19世纪时,又受到沙皇迫害而大批迁往美 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遭到希特勒的屠杀政策的残害,使欧洲原有上千犹太人分散于世界各地, 但是宗教却是其民族存在与联系的核心,因而保留下其民族特征。 全世界信奉犹太教者有1500万人。美洲主要在美国,有600万人,亚洲主要在以色列,有300万 人。欧洲有400万人,前苏联约占其中的一半。 (2)印度教 印度教是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信仰的人数占印度人口的80%以上,是民族宗教中人数最多的宗 按历史来说,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产生的吠陀教。吠陀教是古代印度河流域土著 居民与由中亚迁移的雅利安游牧部落信仰的宗教的混合物。信仰多神,祟拜种种神化了的自然力和 祖先等。凡日月星辰、雷雨闪电、山河草木及动物都被幻化为神。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吠陀教演 化为婆罗门教。公元前6——前5世纪时,因佛教的广泛传播,婆罗门教开始衰落。后来开始吸收佛 教内容,到八九世纪时经改革形成了印度教。它宣称人们能按“法”生活,死后灵魂可以转生为高 级种姓,反之则转生为低级种姓。现实不平等是由前生注定而不能改变的。印度教除印度外,由于 移民等原因分散于附近国家。 (3)道教 道教是起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这是一个以中国古代社会的鬼神祟拜为基础;以神仙可求论,诱 使人们用方术修持追求长生不死,登仙享乐为主体内容;以道家、阴阳五行家、儒家谶纬学说为神 学理论,带有浓厚万物有灵论和泛神论性质的宗教。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以“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为代表。创始人是东汉顺帝时期(公元126 44年)的张道陵。东汉末年,在蜀中鹤鸣山(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内),张陵(又称张道陵)倡导 五斗米道。 太平道又称为黄老道,建立于汉灵帝年间(公元172-178年),创始人是张角和他的弟弟张 宝、张梁。这是道教产生的原始道教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逐渐完备,出现了一批道教的重要人物。他们或是撰写系统的道教著 作,宣扬道教理论;或是编写神仙谱系,把道教信仰的真灵、神仙分了若干等级:或是创立整套的 隋唐北宋时期,由于不少帝王信奉道教,在皇权的支持下,道教隆盛。 金元时代,分成两大派别,即北方的全真派和南方的正一派。全真派,1167年,由王重阳创 立,手下有丘处机等七大弟子,后世称为“北七真”。全真教主张道、佛、儒三教合一。在修行方 法上,重修炼,不尚符箓,不事黄白之术,以修真养性为正道。其道士须出家,不得畜妻室。并忍 耻含垢,苦己利人,戒杀戒色,节饮食,少睡眠。正一派是元代形成的道教宗派,是南北天师道 其他各宗派逐渐融合而成,主要信奉《正一经》。正一派以行符箓为主要特征;道士不须出家,可 以有家室,俗称“火居道士”或“俗家道士” 明代以后,道教逐渐衰落,分化成民间秘密宗教,如八卦教、白莲教、红阳教、黄天教等。受 到朝廷限制。 目前,全国道教宫观大都属全真派,正一派主要流行在江南和台湾省 (4)神道教 神道教是由日本民族原始宗教发展而来的。最初,它以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为主要内容。佛教 和儒教学说传入日本后,吸收儒教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佛教的某些教义,逐步形成完整的体系。该教 信仰多神,神灵繁多,不可胜数,其中特别崇拜作为太阳神的皇祖神天照大神,并以它作为日本民 族的祖神,把天皇作为天照大神的后裔在人间的代表。在明治维新(1864)以前,佛教盛行,神道教 处于依附地位。它以“尊皇”、“攘夷”为政治主张,宣扬以日本为中心,建立以神道教为统治思 想的世界秩序,不仅成为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也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战争的精神支柱。明 治维新后,神道教居于国教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45年据新的宗教法令,废止国家神道, 实行政教分离,其遂成为民间宗教。 四、世界三大宗教 世界宗教:所信奉的神灵远远超出了民族的范围,被看作整个世界的主宰,教义也不限于本民族,而是着眼 于全人类的灵魂和心灵问题,礼仪规戒可以适应不同民族的风俗,范围传遍世界广大区域,它的教义各民族、各阶 层都能接受
犹太人被俘囚后,经过思考,思想境界为之扩大,过去影响部落间团结的关于神的那种嫉妒狭隘 性已被抛弃,接受一种普遍正义的神的新观念,使原来宗教发生很大的变化,犹太教的一些特征终 于形成。这些特征为:严奉一神,祭拜高度集中,《圣经》(即《圣经》中的《旧约》)圣典化。至 此,犹太教成为名副其实的一神教。过去的部落族神——雅赫威(Yahven)演化为唯一的神,成为创 世主和万物之王。 罗马帝国侵入巴勒斯坦后,犹太人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受到残酷的压迫。在公元前135-前53 年间,举行过三次起义,但遭到失败。很多人被驱赶,流落他乡。沿地中海北面迁移的犹太人散居 于欧洲各地。十一二世纪十字军东征时,在西欧受到迫害更甚而流向东欧。直到法国大革命受民主 与人权思想的影响,犹太人在欧洲的处境才得到改善。但19世纪时,又受到沙皇迫害而大批迁往美 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遭到希特勒的屠杀政策的残害,使欧洲原有上千犹太人分散于世界各地, 但是宗教却是其民族存在与联系的核心,因而保留下其民族特征。 全世界信奉犹太教者有1500万人。美洲主要在美国,有600万人,亚洲主要在以色列,有300万 人。欧洲有400万人,前苏联约占其中的一半。 (2)印度教 印度教是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信仰的人数占印度人口的80%以上,是民族宗教中人数最多的宗 教。 按历史来说,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产生的吠陀教。吠陀教是古代印度河流域土著 居民与由中亚迁移的雅利安游牧部落信仰的宗教的混合物。信仰多神,祟拜种种神化了的自然力和 祖先等。凡日月星辰、雷雨闪电、山河草木及动物都被幻化为神。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吠陀教演 化为婆罗门教。公元前6——前5世纪时,因佛教的广泛传播,婆罗门教开始衰落。后来开始吸收佛 教内容,到八九世纪时经改革形成了印度教。它宣称人们能按“法”生活,死后灵魂可以转生为高 级种姓,反之则转生为低级种姓。现实不平等是由前生注定而不能改变的。印度教除印度外,由于 移民等原因分散于附近国家。 (3)道教 道教是起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这是一个以中国古代社会的鬼神祟拜为基础;以神仙可求论,诱 使人们用方术修持追求长生不死,登仙享乐为主体内容;以道家、阴阳五行家、儒家谶纬学说为神 学理论,带有浓厚万物有灵论和泛神论性质的宗教。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以“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为代表。创始人是东汉顺帝时期(公元126 -144年)的张道陵。东汉末年,在蜀中鹤鸣山(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内),张陵(又称张道陵)倡导 五斗米道。 太平道又称为黄老道,建立于汉灵帝年间(公元172-178年),创始人是张角和他的弟弟张 宝、张梁。这是道教产生的原始道教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逐渐完备,出现了一批道教的重要人物。他们或是撰写系统的道教著 作,宣扬道教理论;或是编写神仙谱系,把道教信仰的真灵、神仙分了若干等级;或是创立整套的 炼丹术和修炼方法。经过这些人的努力,道教有了很大的发展。 隋唐北宋时期,由于不少帝王信奉道教,在皇权的支持下,道教隆盛。 金元时代,分成两大派别,即北方的全真派和南方的正一派。全真派,1167年,由王重阳创 立,手下有丘处机等七大弟子,后世称为“北七真”。全真教主张道、佛、儒三教合一。在修行方 法上,重修炼,不尚符箓,不事黄白之术,以修真养性为正道。其道士须出家,不得畜妻室。并忍 耻含垢,苦己利人,戒杀戒色,节饮食,少睡眠。正一派是元代形成的道教宗派,是南北天师道与 其他各宗派逐渐融合而成,主要信奉《正一经》。正一派以行符箓为主要特征;道士不须出家,可 以有家室,俗称“火居道士”或“俗家道士”。 明代以后,道教逐渐衰落,分化成民间秘密宗教,如八卦教、白莲教、红阳教、黄天教等。受 到朝廷限制。 清朝崇奉喇嘛教,道教的发展进一步受到影响。 目前,全国道教宫观大都属全真派,正一派主要流行在江南和台湾省。 (4)神道教 神道教是由日本民族原始宗教发展而来的。最初,它以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为主要内容。佛教 和儒教学说传入日本后,吸收儒教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佛教的某些教义,逐步形成完整的体系。该教 信仰多神,神灵繁多,不可胜数,其中特别崇拜作为太阳神的皇祖神天照大神,并以它作为日本民 族的祖神,把天皇作为天照大神的后裔在人间的代表。在明治维新(1864)以前,佛教盛行,神道教 处于依附地位。它以“尊皇”、“攘夷”为政治主张,宣扬以日本为中心,建立以神道教为统治思 想的世界秩序,不仅成为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也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战争的精神支柱。明 治维新后,神道教居于国教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45年据新的宗教法令,废止国家神道, 实行政教分离,其遂成为民间宗教。 四、世界三大宗教 世界宗教:所信奉的神灵远远超出了民族的范围,被看作整个世界的主宰,教义也不限于本民族,而是着眼 于全人类的灵魂和心灵问题,礼仪规戒可以适应不同民族的风俗,范围传遍世界广大区域,它的教义各民族、各阶 层都能接受
民族宗教经过不断的传播和扩散,可以发展成为世界宗教。如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原来都是 民族性宗教,后来都发展成为世界宗教 (一)佛教 1、佛教的创立 佛教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创立的时间最早。相传位于喜马 拉雅山南麓的古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创立了佛教,佛教徒尊称为“释迦牟尼” 2、佛教的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包括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1)四谛 是佛教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也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础教义。“谛”是真理的意思,“四 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四条神圣的道理。它的核心是宣扬整个世界和全部人生为无边 之苦海。 “苦谛”是说人生、人间一切都是苫的,人摆脱不了苦的煎熬。“集谛”是指造成人生无尽苦恼 的原因是人的欲望。人的物质追求和精神享受,也就是所谓七情六欲使人们自寻烦恼、制造痛苦, 加上不信佛教,不懂教义,就只能永堕苦海,不能自拔。“灭谛”是讲结束苦难的办法。“灭”就 是死的代名词,佛教把灭看成是修行的最终目的,是人生的归宿,是理想的境界。人死了就可以从 此脱胎换骨,摆脱世间的一切烦恼和痛莤。“道谛”即达到灭除痛苦,进λ涅磐境界的方法和途 径,指人的死不是随随便便的完结生命,而要求人在生前的言论、行动、思想都要符合佛教的规 定,这样才可以修成正果,超凡入圣。 (2)五蕴 五蕴指一切身心是色、受、想、行、识五类现象的总称 (3)十二因缘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都有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因缘。十二因缘是讲造成人生苦恼的过 程和原因,是按照佛教的理解把人生现象分成十二个连续的环节: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 有、生、老死。认为,它们前后之间互成因果,互为生灭的条件,是用来说明四谛中的苦、集二谛的 3、佛教的发展 佛教在其发祥地印度的发展,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2世纪,大约有1800年的历史,大致可 分四个时期、三个600年。初600年为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中600年为大乘佛教时期 后600年为密乘佛教时期。 (1)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公元前6世纪一公元1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前200年为原始佛教阶段,后400年为部派佛教阶段。前200年为释迦牟尼创教及其 弟子传教阶段。释迦牟尼涅磐后,其弟子们有过多次集会,对原始佛教教义、戒律发生争议。后 分裂为两大派系:其中较为传统的一派称为上座部佛教:较为改革的一派称为大众部佛教。 (2)大乘佛教时期(公元1世纪中叶--7世纪 这一阶段从大众部演化而成的大乘佛教在印度急剧发展,教化地区亦随之扩张。原上座部佛 教被贬称为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认为十方世界都有佛,修行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三级,修行的最终目的在于成佛。该教派弘扬 菩萨和“菩萨行” 小乘佛教又名上座部佛教,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体系上仍接近于原始佛教。小乘佛教认为世 上只有一个佛,即佛祖释迦牟尼。教义重自我解脱,修行的最高果位为罗汉。 (3)密乘佛教时期(7世纪--12世纪) 这一阶段密宗在印度佛教中占统治和主导地位。印度密教是大乘佛教部分派别吸收婆罗门 印度教及民间信仰诸神因素而形成的特殊宗教形态。它以高度组织化了的咒术、仪轨、世俗 作为其特征。密宗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传授,为“真实”言教,故名密教。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佛教基本上被逐出了印度国境 4、佛教的传播路线 从世界范围来说,佛教的传播分为三条路线: (1)北传佛教 从古印度向北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以大乘佛教为主,也包括密乘 佛教。其经典主要属于汉语,亦称汉语系佛教。 (2)南传佛教 从古印度向南,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云 南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为主。其经典主要属巴利语,亦称巴利语系佛 教 (3)藏传佛教 主要是印度密乘佛教与藏区苯教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流传于中国的藏、 蒙、裕固、纳西等民族地区以及不丹、锡金、尼泊尔、蒙古和俄罗斯的布里亚特等国家和地区
民族宗教经过不断的传播和扩散,可以发展成为世界宗教。如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原来都是 民族性宗教,后来都发展成为世界宗教。 (一)佛教 1、佛教的创立 佛教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创立的时间最早。相传位于喜马 拉雅山南麓的古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创立了佛教,佛教徒尊称为“释迦牟尼”。 2、佛教的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包括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1)四谛 是佛教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也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础教义。“谛”是真理的意思,“四 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四条神圣的道理。它的核心是宣扬整个世界和全部人生为无边 之苦海。 “苦谛”是说人生、人间一切都是苦的,人摆脱不了苦的煎熬。“集谛”是指造成人生无尽苦恼 的原因是人的欲望。人的物质追求和精神享受,也就是所谓七情六欲使人们自寻烦恼、制造痛苦, 加上不信佛教,不懂教义,就只能永堕苦海,不能自拔。“灭谛”是讲结束苦难的办法。“灭”就 是死的代名词,佛教把灭看成是修行的最终目的,是人生的归宿,是理想的境界。人死了就可以从 此脱胎换骨,摆脱世间的一切烦恼和痛苦。“道谛”即达到灭除痛苦,进入涅磐境界的方法和途 径,指人的死不是随随便便的完结生命,而要求人在生前的言论、行动、思想都要符合佛教的规 定,这样才可以修成正果,超凡入圣。 (2)五蕴 五蕴指一切身心是色、受、想、行、识五类现象的总称。 (3)十二因缘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都有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因缘。十二因缘是讲造成人生苦恼的过 程和原因,是按照佛教的理解把人生现象分成十二个连续的环节: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 有、生、老死。认为,它们前后之间互成因果,互为生灭的条件,是用来说明四谛中的苦、集二谛的。 3、佛教的发展 佛教在其发祥地印度的发展,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2世纪,大约有1800年的历史,大致可 分四个时期、三个600年。初600年为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中600年为大乘佛教时期; 后600年为密乘佛教时期。 (1)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1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前200年为原始佛教阶段,后400年为部派佛教阶段。前200年为释迦牟尼创教及其 弟子传教阶段。释迦牟尼涅磐后,其弟子们有过多次集会,对原始佛教教义、戒律发生争议。后 分裂为两大派系:其中较为传统的一派称为上座部佛教;较为改革的一派称为大众部佛教。 (2)大乘佛教时期(公元1世纪中叶--7世纪) 这一阶段从大众部演化而成的大乘佛教在印度急剧发展,教化地区亦随之扩张。原上座部佛 教被贬称为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认为十方世界都有佛,修行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三级,修行的最终目的在于成佛。该教派弘扬 菩萨和“菩萨行”。 小乘佛教又名上座部佛教,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体系上仍接近于原始佛教。小乘佛教认为世 上只有一个佛,即佛祖释迦牟尼。教义重自我解脱,修行的最高果位为罗汉。 (3)密乘佛教时期(7世纪--12世纪) 这一阶段密宗在印度佛教中占统治和主导地位。印度密教是大乘佛教部分派别吸收婆罗门 ——印度教及民间信仰诸神因素而形成的特殊宗教形态。它以高度组织化了的咒术、仪轨、世俗 作为其特征。密宗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传授,为“真实”言教,故名密教。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佛教基本上被逐出了印度国境。 4、佛教的传播路线 从世界范围来说,佛教的传播分为三条路线: (1)北传佛教 从古印度向北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以大乘佛教为主,也包括密乘 佛教。其经典主要属于汉语,亦称汉语系佛教。 (2)南传佛教 从古印度向南,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云 南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为主。其经典主要属巴利语,亦称巴利语系佛 教。 (3)藏传佛教 主要是印度密乘佛教与藏区苯教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流传于中国的藏、 蒙、裕固、纳西等民族地区以及不丹、锡金、尼泊尔、蒙古和俄罗斯的布里亚特等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在欧美地区也流传很广。它的经典属于藏语,故亦称藏语系佛教。 5.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译传、创造和融合三个阶段。 (1)两汉之际、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译传阶段。中国先后译出大量的佛教经典,研究佛教的 风气成为一时之盛 (2)隋唐两代是中国佛教的创造阶段和鼎盛时期。中国僧人分别以一定的印度佛教经典为依 据,开宗立派,创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法相宗(慈恩 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真言宗)等八个主要宗派,号称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 (3)宋元明清四朝中国佛教处于融合阶段。佛教在这900年间空前广泛、深入地与中国的文化 全面结合。元明清三代,汉地大众佛教取得长足发展,出现“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的局 面。这一阶段从教派上说,主要流行禅宗和净土宗,其他各宗逐渐衰落。 藏传佛教 佛教没有传入西藏以前,藏民信奉原始的苯教。藏传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两次大髙潮,即 7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的200年间佛教从印度、汉地两个方向传入西藏地区,为藏传佛教的形成 时期。841年藏王朗达玛废佛,佛教传播中断136年。到10世纪末到15世纪初的500年间,佛教再 藏传佛教源于印度,但吸收了原始苯教一些神祗和仪式。在教义上,是大、小乘兼容而以大 乘为主;大乘中显密共修,先显后密,并以无上瑜珈密为最髙修行次第,形成藏密。咒术性、对 喇嘛异常的尊崇、活佛转世思想和宗教与政治的结合,是藏传佛教的四个特色 藏传佛教现在有四大教派,即:宁玛派(因该派僧人穿戴红色袈裟、僧裙、僧帽,俗称红 教)、萨迦派(因该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纹,俗称花 教)、噶举派(因该派僧人穿白色僧裙和上衣,俗称白教)和格鲁派(因该派僧人戴黄色桃形僧帽, 俗称黄教)。格鲁派(黄教)是15世纪初宗喀巴创立的教派,其后世弟子形成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 转世系统。由于明清两朝的册封、扶持,格鲁派成为藏区执掌政权的教派,势力最大 上述藏传佛教四派加上当地原始宗教苯教(因该派僧人穿黑色僧衣,俗称黑教),合称西藏五 大教派。 佛教的经典:乘和小乘佛教的经典是“三藏经”或“大藏经”,包括经藏、律藏和论藏三部 分。其中,经藏指释迦牟尼说法的言论汇集:律藏指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论藏指释迦牟 尼后来大弟子对其理论、思想的阐述汇集。 (二)基督教 基督教为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统称,其中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和其它一些 较小教派。基督教公元1世纪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信仰上帝创造并主宰世界,认为人类从始祖 起就犯有罪,并在罪中受苦,只有信仰上帝及其儿子耶稣基督才能获救。基督教以《旧约全书》 和《新约全书》为圣经。 初期,基督教徒大多是贫民或奴隶,对统治者极端仇恨,受到罗马帝国的残酷迫害。后来社 会中上层人士不断取得宗教的领导权,宗教主张逐渐由原来的反抗转变为对执政者的效忠顺服。 由于宗教主张的改变,罗马帝国当局放弃了对基督教的迫害,转向利用接受,大约公元4世纪被 定为国教。欧洲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正统教会成为封建统治的支柱,哲学、政治、法学等等都被 置于神学控制之下。 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后,教会基本是统一的。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迁都拜占庭,并 将拜占庭改名为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从此罗马帝国分为两部分。4世纪末,东、 西罗马帝国正式分立,东、西两地也分别在拜占和罗马形成两个宗教中心。在此后的历史中,西 罗马日益拉丁化,东罗马却趋于希腊化,民族、语言、风俗习惯都有了明显的差异,这一切直接 影响到宗教问题。9世纪中后期东西教会之间冲突开始尖锐。1054年基督教东西教会分裂,东部 自称正教(即东正教),西部自称公教(即天主教)。东正教与天主教教义有共同的基础,即以《圣 经》作为教义的基本来源,并承认圣传的地位 16世纪西部教会内部又发生反对教皇封建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并陆续分化出脱离天主教的 些新教派,称为“新教”。此后新教又不断分化,形成繁多的派系。基督教新教虽然宗派林 立,但在教义、组织、礼仪等方面仍有共同的特征。 三大宗教中,基督教在世界上信奉者最多,信徒遍及各大洲,中国也是其传播范围之一。基 督教传入中国大约在盛唐时期,当时以“大秦景教”相称。元代蒙古人、中亚人都有信奉基督教 者,明清时期基督教各派的教士相继深入中国内地,基督教达到广泛的传播,这一时期虽然也因 为各种教案以及清朝的“礼仪之争”而使传教活动受到影响,但最终以西学为前锋,以武力为后 盾的传教活动还是获得了成功。清末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基督教教堂和基督教信奉者。 (三)伊斯兰教
近年来,在欧美地区也流传很广。它的经典属于藏语,故亦称藏语系佛教。 5.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译传、创造和融合三个阶段。 (1)两汉之际、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译传阶段。中国先后译出大量的佛教经典,研究佛教的 风气成为一时之盛。 (2)隋唐两代是中国佛教的创造阶段和鼎盛时期。中国僧人分别以一定的印度佛教经典为依 据,开宗立派,创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法相宗(慈恩 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真言宗)等八个主要宗派,号称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 (3)宋元明清四朝中国佛教处于融合阶段。佛教在这900年间空前广泛、深入地与中国的文化 全面结合。元明清三代,汉地大众佛教取得长足发展,出现“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的局 面。这一阶段从教派上说,主要流行禅宗和净土宗,其他各宗逐渐衰落。 藏传佛教: 佛教没有传入西藏以前,藏民信奉原始的苯教。藏传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两次大高潮,即 7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的200年间佛教从印度、汉地两个方向传入西藏地区,为藏传佛教的形成 时期。841年藏王朗达玛废佛,佛教传播中断136年。到10世纪末到15世纪初的500年间,佛教再 次从印度传入,是藏传佛教的大繁荣时期,产生许多互不隶属的教派。 藏传佛教源于印度,但吸收了原始苯教一些神祗和仪式。在教义上,是大、小乘兼容而以大 乘为主;大乘中显密共修,先显后密,并以无上瑜珈密为最高修行次第,形成藏密。咒术性、对 喇嘛异常的尊崇、活佛转世思想和宗教与政治的结合,是藏传佛教的四个特色。 藏传佛教现在有四大教派,即:宁玛派(因该派僧人穿戴红色袈裟、僧裙、僧帽,俗称红 教)、萨迦派(因该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纹,俗称花 教)、噶举派(因该派僧人穿白色僧裙和上衣,俗称白教)和格鲁派(因该派僧人戴黄色桃形僧帽, 俗称黄教)。格鲁派(黄教)是15世纪初宗喀巴创立的教派,其后世弟子形成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 转世系统。由于明清两朝的册封、扶持,格鲁派成为藏区执掌政权的教派,势力最大。 上述藏传佛教四派加上当地原始宗教苯教(因该派僧人穿黑色僧衣,俗称黑教),合称西藏五 大教派。 佛教的经典:乘和小乘佛教的经典是“三藏经”或“大藏经”,包括经藏、律藏和论藏三部 分。其中,经藏指释迦牟尼说法的言论汇集;律藏指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论藏指释迦牟 尼后来大弟子对其理论、思想的阐述汇集。 (二)基督教 基督教为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统称,其中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和其它一些 较小教派。基督教公元1世纪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信仰上帝创造并主宰世界,认为人类从始祖 起就犯有罪,并在罪中受苦,只有信仰上帝及其儿子耶稣基督才能获救。基督教以《旧约全书》 和《新约全书》为圣经。 初期,基督教徒大多是贫民或奴隶,对统治者极端仇恨,受到罗马帝国的残酷迫害。后来社 会中上层人士不断取得宗教的领导权,宗教主张逐渐由原来的反抗转变为对执政者的效忠顺服。 由于宗教主张的改变,罗马帝国当局放弃了对基督教的迫害,转向利用接受,大约公元4世纪被 定为国教。欧洲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正统教会成为封建统治的支柱,哲学、政治、法学等等都被 置于神学控制之下。 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后,教会基本是统一的。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迁都拜占庭,并 将拜占庭改名为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从此罗马帝国分为两部分。4世纪末,东、 西罗马帝国正式分立,东、西两地也分别在拜占和罗马形成两个宗教中心。在此后的历史中,西 罗马日益拉丁化,东罗马却趋于希腊化,民族、语言、风俗习惯都有了明显的差异,这一切直接 影响到宗教问题。9世纪中后期东西教会之间冲突开始尖锐。1054年基督教东西教会分裂,东部 自称正教(即东正教),西部自称公教(即天主教)。东正教与天主教教义有共同的基础,即以《圣 经》作为教义的基本来源,并承认圣传的地位。 16世纪西部教会内部又发生反对教皇封建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并陆续分化出脱离天主教的 一些新教派,称为“新教”。此后新教又不断分化,形成繁多的派系。基督教新教虽然宗派林 立,但在教义、组织、礼仪等方面仍有共同的特征。 三大宗教中,基督教在世界上信奉者最多,信徒遍及各大洲,中国也是其传播范围之一。基 督教传入中国大约在盛唐时期,当时以“大秦景教”相称。元代蒙古人、中亚人都有信奉基督教 者,明清时期基督教各派的教士相继深入中国内地,基督教达到广泛的传播,这一时期虽然也因 为各种教案以及清朝的“礼仪之争”而使传教活动受到影响,但最终以西学为前锋,以武力为后 盾的传教活动还是获得了成功。清末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基督教教堂和基督教信奉者。 (三)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为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于阿拉伯半岛创建的一神教。伊斯兰教创教前,阿拉伯半 岛主要盛行多神教。创教初,多神教的势力仍然很大,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公元622年,穆罕默 德将宗教活动中心由麦加迁至麦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宗教组织,才从组织上、制度上、军事 上保证了反对多神崇拜的胜利。7世纪30年代,伊斯兰教发展为盛行于整个阿拉伯半岛的宗教 同时开始对外的征服战争,8世纪初成为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世界宗教。 伊斯兰教教义形成过程中,一方面反对犹太教、基督教和多神崇拜,另一方面又受阿拉伯民 族古老传说的影响,同时还保留了原始宗教的某些痕迹。伊斯兰教教义中明确表明:除安拉外 再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并信死后复活与末日审判:信一切都由安拉前定。教义规定 穆斯林必须严格遵循礼拜与斋戒制度,行善并为“安拉之道”征战。伊斯兰教以《古兰经》为根 本经典,同时也是立法、道德规范、思想学说的基础 穆罕默德去世后,由于政治、宗教以及社会主张的分歧,教内发生分裂,形成各种教派,土 要有逊尼与什叶两大教派。两派的主要区别在于,逊尼派注重实用性和世俗知识;什叶派强调理 想主义和超自然的力量。逊尼派信奉家庭和社会群体的力量 派则坚信永无谬误的伊玛目 逊尼派较保守;什叶派则激进、冲动。什叶派穆斯林主要分布在伊朗;逊尼派穆斯林的分布则遍 布欧亚非各大洲 大约7世纪前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在伊斯兰教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中,阿拉伯商人做出了 很大贡献。这些商人基本循两条道路进入中国,一条为陆路,由中亚越过帕米尔高原,经西域进 入中原;另一条为海路,阿拉伯商人由波斯湾出发,经马六甲海峡至广州、泉州、扬州。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形成了许多新的特征,其中主要可以归纳为教坊 制以及后来的门宦制。教坊制始于元代,所谓教坊就是以清真寺为中心的穆斯林居住区,这是 个独立的、地域性的组织单位。清初又在教坊制的基础上出现了门宦制。门宦制,它是伊斯兰教 神秘主义派别和中国封建主义的结合,各门宦创始人被尊为教主,教主以世袭为多,普通穆斯林 对于教主的命令,服从唯谨,虽令之死,亦所甘心 中国的穆斯林除回民在分布上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其它民族基本以分布在西 北、西南为多。 第二节宗教的传播与分布 世界上几大宗教的教徒占世界人口总数3/4以上,每一个主要的宗教都覆盖了很大地区,远远 超过了最初宗教起源地的范围。通过传播,一些宗教由原来的民族或国家宗教转变为世界宗教, 些宗教由少数信徒扩展为世界性的信仰 、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 导致宗教传播一般有如下几种因素:移民、传播、领土竞争和宗教在空间上的相互影响。 1、移民 通过移民可以实现宗教范围扩展。即某种宗教信仰者从一地迁向另一地,必然将他们的信仰 带到新的地方。 如天主教人口在过去125年里急剧扩大,这里除了包括来自法国等国家留居下来的天主教教 徒外,大部分是1840年移向东北部工业区的移民,以及来自爱尔兰、德国、波兰、意大利等国的 移民 犹太教的传播与犹太民族的迁移有很大关系。原居住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在罗马摧毁犹太 国家之后就被迫向外移居。先是移向地中海两 后来由西欧转向中欧、东欧与俄国,再由此迁 往美国。犹太人在向外移居过程中,将犹太教传播到这些地方 2、传播 宗教信徒通过有意识的传播,使得宗教向其它地方扩散。这可以分两种情况 (1)交流和转教。具有不同宗教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教徒通过宗教信仰的交融,或者通过缔 结婚姻等方式,导致一方皈依另一方宗教,如果规模较 就会促进宗教的传播 此外,一种宗教可以通过宗教统治者的威望,而加大传播速度。如伊斯兰教创立后,随着征 服异教战争的胜利,统治者与宗教威望都在提高,有力地推动了伊斯兰教的扩展。在印度,印度 教是当地盛行的宗教,但随着伊斯兰教的东扩,印度境内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口不断增加,至1250 年,几乎相当多的人都成为穆斯林 (2)有组织的传教。世界性宗教往往发展不同的机构,根据它们自己的组织形式来完成宗 教使命,进行传教活动。 比如基督教有一种高度组织化的传教活动。在最初几个世纪内,罗马天主教会就直接从事传 教活动,将其北方人民纳入教会,并统治他们的领地。那时天主教的传教活动,就如同后来一样 是在特定的宗教律令指导下进行的。由于这样的传教活动,基督教信徒不断增长。基督教盛行地 区也不断扩展。近代基督教传教活动主要针对个人传播,如美国传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将注意力 转向不去教堂的那部分人。通过传教,使美国印第安人中的一半转向信奉基督教 又如佛教传播。但佛教的传教活动不是在统一的宗教组织下进行的,而往往是僧侣的个人努 力。象我国的法显、玄奘等高僧通过艰难的取经历程,传播佛教。因此,僧侣的取经、译经、传 经对推动佛教的传播作了重要贡献
伊斯兰教为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于阿拉伯半岛创建的一神教。伊斯兰教创教前,阿拉伯半 岛主要盛行多神教。创教初,多神教的势力仍然很大,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公元622年,穆罕默 德将宗教活动中心由麦加迁至麦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宗教组织,才从组织上、制度上、军事 上保证了反对多神崇拜的胜利。7世纪30年代,伊斯兰教发展为盛行于整个阿拉伯半岛的宗教, 同时开始对外的征服战争,8世纪初成为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世界宗教。 伊斯兰教教义形成过程中,一方面反对犹太教、基督教和多神崇拜,另一方面又受阿拉伯民 族古老传说的影响,同时还保留了原始宗教的某些痕迹。伊斯兰教教义中明确表明:除安拉外, 再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并信死后复活与末日审判;信一切都由安拉前定。教义规定 穆斯林必须严格遵循礼拜与斋戒制度,行善并为“安拉之道”征战。伊斯兰教以《古兰经》为根 本经典,同时也是立法、道德规范、思想学说的基础。 穆罕默德去世后,由于政治、宗教以及社会主张的分歧,教内发生分裂,形成各种教派,土 要有逊尼与什叶两大教派。两派的主要区别在于,逊尼派注重实用性和世俗知识;什叶派强调理 想主义和超自然的力量。逊尼派信奉家庭和社会群体的力量;什叶派则坚信永无谬误的伊玛目。 逊尼派较保守;什叶派则激进、冲动。什叶派穆斯林主要分布在伊朗;逊尼派穆斯林的分布则遍 布欧亚非各大洲。 大约7世纪前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在伊斯兰教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中,阿拉伯商人做出了 很大贡献。这些商人基本循两条道路进入中国,一条为陆路,由中亚越过帕米尔高原,经西域进 入中原;另一条为海路,阿拉伯商人由波斯湾出发,经马六甲海峡至广州、泉州、扬州。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形成了许多新的特征,其中主要可以归纳为教坊 制以及后来的门宦制。教坊制始于元代,所谓教坊就是以清真寺为中心的穆斯林居住区,这是一 个独立的、地域性的组织单位。清初又在教坊制的基础上出现了门宦制。门宦制,它是伊斯兰教 神秘主义派别和中国封建主义的结合,各门宦创始人被尊为教主,教主以世袭为多,普通穆斯林 对于教主的命令,服从唯谨,虽令之死,亦所甘心。 中国的穆斯林除回民在分布上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其它民族基本以分布在西 北、西南为多。 第二节 宗教的传播与分布 世界上几大宗教的教徒占世界人口总数3/4以上,每一个主要的宗教都覆盖了很大地区,远远 超过了最初宗教起源地的范围。通过传播,一些宗教由原来的民族或国家宗教转变为世界宗教,一 些宗教由少数信徒扩展为世界性的信仰。 一、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 导致宗教传播一般有如下几种因素:移民、传播、领土竞争和宗教在空间上的相互影响。 1、移民 通过移民可以实现宗教范围扩展。即某种宗教信仰者从一地迁向另—地,必然将他们的信仰 带到新的地方。 如天主教人口在过去125年里急剧扩大,这里除了包括来自法国等国家留居下来的天主教教 徒外,大部分是1840年移向东北部工业区的移民,以及来自爱尔兰、德国、波兰、意大利等国的 移民。 犹太教的传播与犹太民族的迁移有很大关系。原居住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在罗马摧毁犹太 国家之后就被迫向外移居。先是移向地中海两岸,后来由西欧转向中欧、东欧与俄国,再由此迁 往美国。犹太人在向外移居过程中,将犹太教传播到这些地方。 2、传播 宗教信徒通过有意识的传播,使得宗教向其它地方扩散。这可以分两种情况: (1)交流和转教。具有不同宗教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教徒通过宗教信仰的交融,或者通过缔 结婚姻等方式,导致一方皈依另一方宗教,如果规模较大,就会促进宗教的传播。 此外,一种宗教可以通过宗教统治者的威望,而加大传播速度。如伊斯兰教创立后,随着征 服异教战争的胜利,统治者与宗教威望都在提高,有力地推动了伊斯兰教的扩展。在印度,印度 教是当地盛行的宗教,但随着伊斯兰教的东扩,印度境内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口不断增加,至1250 年,几乎相当多的人都成为穆斯林。 (2)有组织的传教。世界性宗教往往发展不同的机构,根据它们自己的组织形式来完成宗 教使命,进行传教活动。 比如基督教有一种高度组织化的传教活动。在最初几个世纪内,罗马天主教会就直接从事传 教活动,将其北方人民纳入教会,并统治他们的领地。那时天主教的传教活动,就如同后来一样 是在特定的宗教律令指导下进行的。由于这样的传教活动,基督教信徒不断增长。基督教盛行地 区也不断扩展。近代基督教传教活动主要针对个人传播,如美国传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将注意力 转向不去教堂的那部分人。通过传教,使美国印第安人中的一半转向信奉基督教。 又如佛教传播。但佛教的传教活动不是在统一的宗教组织下进行的,而往往是僧侣的个人努 力。象我国的法显、玄奘等高僧通过艰难的取经历程,传播佛教。因此,僧侣的取经、译经、传 经对推动佛教的传播作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