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文化地理学就是研究人类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之 间的关系,具体地,研究人类文化活动地域系统的形成及其发展规律。如,揭示文化事物和现象的地 域分布、地域组合、空间差异及空间演变的地理特征及其规律 人口是指由各种关系纽带联合起来的个人的集合体。 人口地理学是研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口增长、人口构成、人口分布和人口变动的空间变化 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第一节人口的增长 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动受两个方面的综合影响。一方面,受人口数量的自然增 减变化过程的影响,即人口的自然变动;另一方面,受人口迁移流动的影响,即人口的机械变动。 主要介绍人口的自然变动。 、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自然变动的含义 人口的自然变动指在出生和死亡相互作用下的人口数量的自然增减变化过程。人口的自然变动可以 近似的看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的变动 2、人口自然变动的度量指标 对人口的自然变动一般采用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来进行描述 1)相对指标: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指某一地区范围内的人口在同时段内,人口出生率 和死亡率之差。它用以表示人口增长的强度。 (2)绝对指标:用某一时段内出生的人口数量和死亡的人口数量之差表示。它主要表示人口变动的 规模大小,但不能表示在不同人口基数条件下人口自然变动的强度。 般情况下,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结合使用,来表示一个国家人口的变动情况。 二、人口出生与人口死亡的度量指标 1、人口出生率指标 出生率同年平均总人口数 (1)人口出生率(‰),指某一地区一年内的出生人数同平均总人数的比率 (2)育龄妇女生育率指标 育龄妇女,指15一49岁的全体女性人口,而不考虑其婚姻与生育状况。具体有三个指标, 1)一般生育率(‰),活产婴儿数与育龄妇女平均人数的比率。其反映一代育龄妇女的生育 强度。与人口出生率的关系如下 人口出生率=一般生育率×育龄妇女占两性人口的比重 2)年龄别生育率(‰),一年中某一年龄(或年龄组)妇女的活产婴儿数与该年龄(或年龄 组)妇女平均人口数的比率。反映生育率在不同年龄之间的分布或差异。 般来说,生育高峰 年龄约在20—30岁。椐统计发达国家峰值在27岁左右,发展中国家在22岁左右。 49 总和生育率 ∑ 年龄别生育率 i=15 3)总和生育率,在年龄分组组距一岁的情况下,各年龄组年龄别生育率之和。即: 总和生育率为2.1时,即意味着一对夫妻生育2.1个子女,扣除死亡机率,正好维持世代更替。 高于2.1时,人口数量趋于膨胀,低于2.1时,人口数量可能趋于减少
教学目标: 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文化地理学就是研究人类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之 间的关系,具体地,研究人类文化活动地域系统的形成及其发展规律。如,揭示文化事物和现象的地 域分布、地域组合、空间差异及空间演变的地理特征及其规律。 人口是指由各种关系纽带联合起来的个人的集合体。 人口地理学是研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口增长、人口构成、人口分布和人口变动的空间变化 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第一节 人口的增长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动受两个方面的综合影响。一方面,受人口数量的自然增 减变化过程的影响,即人口的自然变动;另一方面,受人口迁移流动的影响,即人口的机械变动。 主要介绍人口的自然变动。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自然变动的含义 人口的自然变动指在出生和死亡相互作用下的人口数量的自然增减变化过程。人口的自然变动可以 近似的看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的变动。 2、人口自然变动的度量指标 对人口的自然变动一般采用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来进行描述。 (1)相对指标: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指某一地区范围内的人口在同时段内,人口出生率 和死亡率之差。它用以表示人口增长的强度。 (2)绝对指标:用某一时段内出生的人口数量和死亡的人口数量之差表示。它主要表示人口变动的 规模大小,但不能表示在不同人口基数条件下人口自然变动的强度。 一般情况下,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结合使用,来表示一个国家人口的变动情况。 二、人口出生与人口死亡的度量指标 1、人口出生率指标 (1)人口出生率(‰),指某一地区一年内的出生人数同平均总人数的比率。 (2)育龄妇女生育率指标 育龄妇女,指15-49岁的全体女性人口,而不考虑其婚姻与生育状况。具体有三个指标。 1)一般生育率(‰),活产婴儿数与育龄妇女平均人数的比率。其反映一代育龄妇女的生育 强度。与人口出生率的关系如下: 2)年龄别生育率(‰),一年中某一年龄(或年龄组)妇女的活产婴儿数与该年龄(或年龄 组)妇女平均人口数的比率。反映生育率在不同年龄之间的分布或差异。 一般来说,生育高峰 年龄约在20—30岁。椐统计发达国家峰值在27岁左右,发展中国家在22岁左右。 3)总和生育率,在年龄分组组距一岁的情况下,各年龄组年龄别生育率之和。 即: 总和生育率为2.1时,即意味着一对夫妻生育2.1个子女,扣除死亡机率,正好维持世代更替。 高于2.1时,人口数量趋于膨胀,低于2.1时,人口数量可能趋于减少
2、人口死亡率指标 死亡率一同年平均总人口数100% (1)人口死亡率(‰),指某一地区一年内的死亡人数与平均总人数比率。即 (2)年龄别死亡率(‰):一个时期内某年龄(或年龄组)的死亡人数同该年龄(或年龄组)平均 人口数的比率。反映不同年龄阶段人的死亡机率的大小。 (3)死亡人口平均年龄:一个时期内死者年龄的总和同死亡总人数的比值。 三、影响人口变动的因素 人口的自然变动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也受经济基础甚至上层建筑领域的因素的制约,如生产 力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生活水平,文化教育水平,妇女地位,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状况,劳动力 状况,医疗卫生条件,婚姻生育观念,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观念,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国际局 势,民族关系,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具体地,从影响人口出生和人口死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影响人口出生的因素分析 (1)人口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 在性别构成中,女性人口比重高,则育龄妇女比重高,则出生率高,反之亦反;不同的年龄构成 则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重差异大,则出生率差异大。一般地,人口年龄构成轻,则生育旺盛年龄 的妇女比重高,出生率高,又会导致人口年龄构成趋轻,形成人口出生率高的恶性循环 (2)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人口出生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人口的生育行为和生育观念而影响出生率。表现在: 1)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影响人口数量的增减。 2)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对出生率产生较大的影响。 3)职业对出生率的影响 4)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保障程度 (3)文化因素。资料证明,人口文化程度越髙,妇女参加社会工作的比例越大的地区,人口的出生 率就越低,反之,亦反。因为一方面,文化程度髙的妇女,受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较小,主张少 生、优生,能做到晩婚晩育。另一方面,妇女参加社会工作比例髙,她们在受教育、工作和抚养子 女上在时间和精力上发生冲突,则倾向于少生。由于妇女生育旺盛期正好是学习和工作的精力旺盛 期 (4)人口政策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制定了生育政策,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两大类: 1)鼓励生育政策。在人力资源不足或严重老龄化的发达国家,以及某些地广人稀的国家,采取 这项政策。 2)节制生育政策。人口压力较大的发展中国家,采取节制生育政策 5)其他因素。如婚姻(结婚、离婚、丧偶、分居、未婚等),宗教(鼓励或控制生育),风俗习 惯等。 2、影响人口死亡的因素 (1)生理因素。生理因素指由人体生理机能决定的健康和寿命。一般来说,平均寿命长的地区,人 口死亡率低,相反,平均寿命短的地区,人口死亡率高 (2)病理死亡。病理死亡是和平时期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流行病、瘟疫,特别是传染病、寄生虫 病等。这与科学和医疗技术进步、环境卫生条件、卫生设施状况有关。 (3)战争。战争可导致人口的直接死亡和间接死亡(战争引起的灾荒、饥饿、流行疾病、悲哀、屈 辱等),使人口死亡率上升,人口数量明显减少。 (4)饥饿和营养不良。某些地区存在的饥饿和营养不良,导致大量人口死亡。 (5)自然环境与自然灾害 (6)其它。如各种环境污染导致疾病发病率髙,交通事故,其它事故等 四、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1、人口转变理论 自然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兰迪的人口转变理论 法国人口的自然变动经历了三个序列 ①原始阶段。特征: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2、人口死亡率指标 (1)人口死亡率(‰),指某一地区一年内的死亡人数与平均总人数比率。即 (2)年龄别死亡率(‰):一个时期内某年龄(或年龄组)的死亡人数同该年龄(或年龄组)平均 人口数的比率。反映不同年龄阶段人的死亡机率的大小。 (3)死亡人口平均年龄:一个时期内死者年龄的总和同死亡总人数的比值。 三、影响人口变动的因素 人口的自然变动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也受经济基础甚至上层建筑领域的因素的制约,如生产 力水平,经济 发达程度,生活水平,文化教育水平,妇女地位,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状况,劳动力 状况,医疗卫生条件,婚姻生育观念,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观念,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国际局 势,民族关系,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具体地,从影响人口出生和人口死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影响人口出生的因素分析 (1)人口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 在性别构成中,女性人口比重高,则育龄妇女比重高,则出生率高,反之亦反;不同的年龄构成, 则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重差异大,则出生率差异大。一般地,人口年龄构成轻,则生育旺盛年龄 的妇女比重高,出生率高,又会导致人口年龄构成趋轻,形成人口出生率高的恶性循环。 (2)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人口出生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人口的生育行为和生育观念而影响出生率。表现在: 1)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影响人口数量的增减。 2)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对出生率产生较大的影响。 3)职业对出生率的影响 4)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保障程度 (3)文化因素。资料证明,人口文化程度越高,妇女参加社会工作的比例越大的地区,人口的出生 率就越低,反之,亦反。因为一方面,文化程度高的妇女,受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较小,主张少 生、优生,能做到晚婚晚育。另一方面,妇女参加社会工作比例高,她们在受教育、工作和抚养子 女上在时间和精力上发生冲突,则倾向于少生。由于妇女生育旺盛期正好是学习和工作的精力旺盛 期。 (4)人口政策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制定了生育政策,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两大类: 1)鼓励生育政策。在人力资源不足或严重老龄化的发达国家,以及某些地广人稀的国家,采取 这项政策。 2)节制生育政策。人口压力较大的发展中国家,采取节制生育政策。 (5)其他因素。如婚姻(结婚、离婚、丧偶、分居、未婚等),宗教(鼓励或控制生育),风俗习 惯等。 2、影响人口死亡的因素 (1)生理因素。生理因素指由人体生理机能决定的健康和寿命。一般来说,平均寿命长的地区,人 口死亡率低,相反,平均寿命短的地区,人口死亡率高。 (2)病理死亡。病理死亡是和平时期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流行病、瘟疫,特别是传染病、寄生虫 病等。这与科学和医疗技术进步、环境卫生条件、卫生设施状况有关。 (3)战争。战争可导致人口的直接死亡和间接死亡(战争引起的灾荒、饥饿、流行疾病、悲哀、屈 辱等),使人口死亡率上升,人口数量明显减少。 (4)饥饿和营养不良。某些地区存在的饥饿和营养不良,导致大量人口死亡。 (5)自然环境与自然灾害。 (6)其它。如各种环境污染导致疾病发病率高,交通事故,其它事故等。 四、 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1、人口转变理论 自然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兰迪的人口转变理论 法国人口的自然变动经历了 三个序列。 ①原始阶段。特征: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②中间过度阶段。特征: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二者较原始阶段要低)、低的人口自然増长 率。 ③现代阶段。特征:起初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率维持不变、人口增长加速;后是出生率也 开始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变低。即“低出生,低死亡,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三低型)。 (2)诺特斯坦和寇尔 诺特斯坦1944年,发展了兰迪的人口理论,把其兰迪的第三个序列又分成了三个阶段。即“高低 高”阶段、“过度阶段”、“低低低”阶段。 寇尔对人口转变模式给出了数量界限。 原始静止时期前现代时期转变时期砚代时期伣代静止时 期 出生率 4.37 死亡率 000 3.37 自然增长率 1.0 0.0 (3)布莱克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 将人口分布划分成五个阶段: ①高位静止阶段( High Stationary,HS)。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 静止状态;②早期扩张阶段( Early Expanding,EE)。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 速;③后早期扩张阶段( Late Expanding,LE)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 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尔后减速;④低位静止阶段( Low Stationary,LS)。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 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平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⑤减退阶段( Dininishing,D)。出生率 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状态。 HS EE LE LS 出生率 限 死亡率 时间 2、人口转变模式 虽然人口转变总的方向是一致的,但由于各国发展背景不同,演变的过程各有特点,可以划分出 具有代表性的人口转变模式。 (1)西北欧模式.代表了大部分发达国家。最早完成了工业化,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自发 性过程,经过1个世纪,完成了人口模式转变。经济增长促进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社 会经济结构及其功能也发生变化,导致出生率和死亡率呈现自然、平稳、缓慢地下降。 (2)日本模式。日本产业革命较晚。整个19世纪处于高位静止阶段;19世纪末到二战前为早期扩张 阶段;二战后进入生育高峰期,人口急剧增长。1948年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出生率急剧下降。20 世纪50—70年代,进入后期扩张阶段,80年代进入低位静止阶段:预计2010年进入绝对衰减阶 段。转变中采用了人为干预生育行为的措施,人口转变速度快,这一过程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3) 布莱克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 将人口分布划分成五个阶段: ①高位静止阶段( High Stationary,HS)。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 静止状态;②早期扩张阶段( Early Expanding,EE)。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 速;③后早期扩张阶段( Late Expanding,LE)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 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尔后减速;④低位静止阶段( Low Stationary,LS)。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
②中间过度阶段。特征: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二者较原始阶段要低)、低的人口自然增长 率。 ③现代阶段。特征: 起初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率维持不变、人口增长加速;后是出生率也 开始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变低。即 “低出生,低死亡,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三低型)。 (2)诺特斯坦和寇尔 诺特斯坦1944年,发展了兰迪的人口理论,把其兰迪的第三个序列又分成了三个阶段。即“高低 高”阶段、“过度阶段”、“低低低”阶段。 寇尔对人口转变模式给出了数量界限。 原始静止时期 前现代时期 转变时期 现代时期 现代静止时 期 出生率 5.0 4.37 4.57 2.04 1.29 死亡率 5.0 3.37 1.57 1.04 1.29 自然增长率 0.0 1.0 3.0 1.0 0.0 (3)布莱克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 将人口分布划分成五个阶段: ①高位静止阶段(High Stationary,HS)。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 静止状态; ②早期扩张阶段(Early Expanding,EE)。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 速; ③后早期扩张阶段(Late Expanding,LE)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 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尔后减速;④低位静止阶段( Low Stationary,LS)。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 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平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 ⑤减退阶段(Dininishing,D)。出生率 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状态。 2、人口转变模式 虽然人口转变总的方向是一致的,但由于各国发展背景不同,演变的过程各有特点,可以划分出 具有代表性的人口转变模式。 (1)西北欧模式. 代表了大部分发达国家。最早完成了工业化,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自发 性过程,经过1个世纪,完成了人口模式转变。经济增长促进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社 会经济结构及其功能也发生变化,导致出生率和死亡率呈现自然、平稳、缓慢地下降。 (2)日本模式。 日本产业革命较晚。整个19世纪处于高位静止阶段;19世纪末到二战前为早期扩张 阶段;二战后进入生育高峰期,人口急剧增长。1948年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出生率急剧下降。20 世纪50——70年代,进入后期扩张阶段,80年代进入低位静止阶段;预计2010年进入绝对衰减阶 段。转变中采用了人为干预生育行为的措施,人口转变速度快,这一过程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3) 布莱克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 将人口分布划分成五个阶段: ①高位静止阶段(High Stationary,HS)。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 静止状态; ②早期扩张阶段(Early Expanding,EE)。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 速; ③后早期扩张阶段(Late Expanding,LE)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 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尔后减速;④低位静止阶段( Low Stationary,LS)。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
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平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⑤减退阶段 Dininishing,D)。出生率 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状态。 2、人口转变模式 虽然人口转变总的方向是一致的,但由于各国发展背景不同,演变的过程各有特点,可以划分出 具有代表性的人口转变模式 (1)西北欧模式.代表了大部分发达国家。最早完成了工业化,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自发 性过程,经过1个世纪,完成了人口模式转变。经济增长促进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社 会经济结构及其功能也发生变化,导致出生率和死亡率呈现自然、平稳、缓慢地下降 (2)日本模式。日本产业革命较晚。整个19世纪处于高位静止阶段:19世纪末到二战前为早 期扩张阶段:二战后进入生育髙峰期,人口急剧增长。1948年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出生率急剧下 降。20世纪5070年代,进入后期扩张阶段,80年代进入低位静止阶段;预计2010年进入绝对衰 减阶段。转变中采用了人 (3)中国人口转变模式。旧中国处于高位静止的原始型。建国后,死亡率急剧下降,1950 970处于早期扩张阶段:;1970年代,开始计划生育,大幅减低了出生率、而死亡率相对稳定在0.65- 0.68‰,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190年代跨入后期扩张阶段;预计2020年前后计入低位静止阶段 2040年后进入绝对衰减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生育控制强烈,内部差异大。 (4)印度模式。1920年代前处于高位静止阶段;此后进入早期扩张阶段;195060年代自然 增长率仍比较髙,达2%,直到1990年代人口自然増长率仍然没有下降的趋势。生育控制较弱, 由于文化传统及特点国情,人口控制实效不大。 五、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资料:世界人口数量变化 人口数 公元前100万年 1-2万 公元前10万年 300万 中石器(前1.5万—前9000年) 00-1000万 新石器(前9000—前3000年) 5000万 公元初年 2.3-3.0亿 5亿 1850 1930 20亿 30亿 1975 1987 50亿 日石器 时代 新石器时代 时代,时 4 完 初 和 1 500oo10000800600040002000 距今年代/a 图3-1世界人口发展的历史阶段 (Ehrlich et al, 1997) 1、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极低的人口密度;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2、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特征 婴儿存活率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平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 ⑤减退阶段(Dininishing,D)。出生率 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状态。 2、人口转变模式 虽然人口转变总的方向是一致的,但由于各国发展背景不同,演变的过程各有特点,可以划分出 具有代表性的人口转变模式。 (1)西北欧模式. 代表了大部分发达国家。最早完成了工业化,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自发 性过程,经过1个世纪,完成了人口模式转变。经济增长促进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社 会经济结构及其功能也发生变化,导致出生率和死亡率呈现自然、平稳、缓慢地下降。 (2)日本模式。 日本产业革命较晚。整个19世纪处于高位静止阶段;19世纪末到二战前为早 期扩张阶段;二战后进入生育高峰期,人口急剧增长。1948年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出生率急剧下 降。20世纪50——70年代,进入后期扩张阶段,80年代进入低位静止阶段;预计2010年进入绝对衰 减阶段。转变中采用了人 (3)中国人口转变模式。旧中国处于高位静止的原始型。建国后,死亡率急剧下降,1950—— 1970处于早期扩张阶段;1970年代,开始计划生育,大幅减低了出生率、而死亡率相对稳定在0.65- 0.68‰,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1990年代跨入后期扩张阶段;预计2020年前后计入低位静止阶段; 2040年后进入绝对衰减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生育控制强烈,内部差异大。 (4)印度模式。1920年代前处于高位静止阶段;此后进入早期扩张阶段;1950——60年代自然 增长率仍比较高,达2%,直到1990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然没有下降的趋势。 生育控制较弱, 由于文化传统及特点国情,人口控制实效不大。 五、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资料:世界人口数量变化 时间 人口数 公元前100万年 1-2万 公元前10万年 300万 中石器(前1.5万—前9000年 ) 500-1000万 新石器(前9000——前3000年) 5000万 公元初年 2.3-3.0亿 1605年 5亿 1850 10亿 1930 20亿 1960 30亿 1975 40亿 1987 50亿 1999 60亿 1、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极低的人口密度;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2、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特征 婴儿存活率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特征 3、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世界人口总量仍持续増长。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 口增长率较高。 六、人口的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1、人口理论 (1)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马尔萨斯(1766-1834)在1798年在《人口论及其对未来社会的进步的影响》中,研究了土 地、粮食与人口的关系。马尔萨斯人口论主要有四个观点 1)两个公理:食物是人类生活所必须的;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在将来也是如此。2)两个 级数:人口在没有阻碍的条件下,是以几何级数增加。而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前一个量 要比后一个量大得多。3)两种抑制:在二者不平衡时,自然规律就强使二者恢复平衡。手段有二: 战争、灾荒、瘟疫等,他称其为“积极抑制”;要哪些无力赡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他称其为“道 德抑制”。4)三个命题:人口增加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始 终不渝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有力的抑制;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数量与生活资料相平 衡 评价:1)关于粮食按算数级数增长的论断是不正确的;2)抛开了人库增长现象的社会本质, 认为人民贫困不是由于社会制度,而是由于人口增长造成的;3)认为解决人口贫困不是通过社会变 革,而是仅仅通过节制生育就能达到的。 人凳 是 面6-2人口反與懂食 供底由 (2)马克思的人口理论 1)人有二重性,即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2)“过剩人口”原理;3)通过人口自我调 节,可以达到两个生产的统 (3)适度人口 19世纪末期在英国学者坎南(E. Cannan)提倡下发展起来的,其代表著作有法 国学者索维的《人口通论》等。 认为适度人口是较为理想的人口规模。适度人口理论致力于追求一定资源、技术水 平和资本设备条件下使商品和劳动实际收入最高的一定数量的人口。即处于“人口过剩”和“人口 不足”之间的理想人口状态 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区别,前者指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 平的人口;后者指一个国家达到最大实力的人口。适度人口对于解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剩状况和区 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人口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即人口承载量,指地球及其某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 容纳和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容量的大小取决于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文化和生活
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特征 3、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世界人口总量仍持续增长。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 口增长率较高。 六、人口的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1、人口理论 (1)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马尔萨斯(1766-1834)在1798年在《人口论及其对未来社会的进步的影响》中,研究了土 地、粮食与人口的关系。马尔萨斯人口论主要有四个观点: 1)两个公理:食物是人类生活所必须的;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在将来也是如此。2)两个 级数:人口在没有阻碍的条件下,是以几何级数增加。而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前一个量 要比后一个量大得多。3)两种抑制:在二者不平衡时,自然规律就强使二者恢复平衡。手段有二: 战争、灾荒、瘟疫等,他称其为“积极抑制”;要哪些无力赡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他称其为“道 德抑制”。4)三个命题:人口增加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始 终不渝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有力的抑制;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数量与生活资料相平 衡。 评价:1)关于粮食按算数级数增长的论断是不正确的;2)抛开了人库增长现象的社会本质, 认为人民贫困不是由于社会制度,而是由于人口增长造成的;3)认为解决人口贫困不是通过社会变 革,而是仅仅通过节制生育就能达到的。 (2)马克思的人口理论 1)人有二重性,即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2)“过剩人口”原理;3)通过人口自我调 节,可以达到两个生产的统一。 (3)适度人口论 19世纪末期在英国学者坎南(E. Cannan )提倡下发展起来的,其代表著作有法 国学者索维的《人口通论》等。 认为适度人口是较为理想的人口规模。适度人口理论致力于追求一定资源、技术水 平和资本设备条件下使商品和劳动实际收入最高的一定数量的人口。即处于“人口过剩”和“人口 不足”之间的理想人口状态。 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区别,前者指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 平的人口;后者指一个国家达到最大实力的人口。适度人口对于解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剩状况和区 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人口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即人口承载量,指地球及其某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 容纳和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容量的大小取决于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文化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