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重点掌握语言的产生及其本质特征,中国汉语语言分布,世界语言谱系分类,语言的传播与环 境的关系,地名景观及其表达的意义。了解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语言的扩散及其结果等。 语言是指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 思维的物质外壳。有了语言,人们就可以交换意见,把自己的经验教给别人;或者把彼此的经验在 交流中逐渐完善,大家可以共享。人类在各方面的经验因而就被继承下来,扩散出去,得以延续和 发展。 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第一节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语言的产生 声音和意义是语言的两大组成部分,语言的产生必须有足够的声音材料和意义要素。劳动产生 了语言,没有劳动就没有语言。声音材料和意义要素都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 劳动使语言的产生具备了两个条件:劳动过程中,直立行走,使人的肺部和声带得到了发育, 形成了发音器官声音的产生,奠定了语言产生的基础;人的直立行走,使之可以自由地观察周围的 一切事物,扩大了视野。在劳动的过程中,由于劳动,人类才能获得各种各样的食物,增加了大脑 的营养,促进了大脑皮层的形成,为人类意识的产生推备了物质条件。手在劳动中的各种活动及与 外界各种事物的接触,促进了神经系统的反应机能,锻炼了区别和认识这些事物的能力。制造工 具,事先要在头脑里有一个蓝图,包括制作工具的材料、手段、过程及工具的式样,并能预见劳动 的成果。 总之,由于人类的劳动,同各种事物的频繁接触中,刺激了大脑皮层的发育及机能的发达,促 进了神经系统的发展,使人的大脑思维复杂化,促进了思维的产生。思维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就是语 意的形成和完善过程。有了语意,借助于声音对其进行表达和传播,使之产生了语言 产生了思维,并具有了发音器官,才借助于声音表达和传播,于是产生了语言。 二、语言的本质属性及社会功能 (一)语言的本质属性 1、社会性 语言依赖于社会,社会同样也需要语言。失去了语言,社会的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人们的思 维活动也难以完整地表达,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也就难以协调。 语言的社会性还表现在语言中语音、语义是约定俗成的,是有社会决定的。同一种事物可以用不同 的声音、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如“书”汉语发音为shu,英语为book,发音为buk]:同样,同一种 声音可以表示不同的内容,如汉语中[ei指的是“疲劳”,而在英语中则表示“躺”的意思。至于人 们为什么用这种声音指“疲劳”,这并没什么内在的联系,只不过人们都这样说,使之具有了一定 的社会性而已。 2、交际性 语言是适应人们的交际需要而产生的,离开了交际需要,语言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语言不是 唯一的交际工具,但却是最主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因为:(1)基础性。基础性指任何非语言的交际工具都建立 在语言的基础上。比如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物理化学公式等都需要用语言加以规定和解释 握手、鼓掌、摇头、拥抱等虽然没有与语言直接联系,但是作为一种交际行为,必须在人们的头脑 中转换成语言代码,才能被人们接受和理解。(2)广泛性。广泛性是说语言作为交际工具使用范围 最广泛,其他符号一般在特定范围表达特定的意义。语言使用的范围是没有限制的,不管是具体的 还是抽象的,不管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人们主观认为的,哪怕是极其微妙的情感,都可以用语言表 达。当然有时候也可能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象 3、工具性 人们在交际时需要语言,而且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同样也需要语言。思维是人的大脑对现实的抽 象反映活动,它必须用词和句子来进行,没有词和句子,人类的抽象思维就不能进行,人的思维活 动的成果也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因为精神活动必须用物质的东西做手段。 语言是抽象思维的工具,语言是形成思想的工具。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因此,语言是观察 思维的窗口 (二)语言的社会功能 1、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
教学目标: 重点掌握语言的产生及其本质特征,中国汉语语言分布,世界语言谱系分类,语言的传播与环 境的关系,地名景观及其表达的意义。了解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语言的扩散及其结果等。 语言是指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 思维的物质外壳。有了语言,人们就可以交换意见,把自己的经验教给别人;或者把彼此的经验在 交流中逐渐完善,大家可以共享。人类在各方面的经验因而就被继承下来,扩散出去,得以延续和 发展。 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第一节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一、语言的产生 声音和意义是语言的两大组成部分,语言的产生必须有足够的声音材料和意义要素。劳动产生 了语言,没有劳动就没有语言。声音材料和意义要素都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 劳动使语言的产生具备了两个条件:劳动过程中,直立行走,使人的肺部和声带得到了发育, 形成了发音器官,声音的产生,奠定了语言产生的基础;人的直立行走,使之可以自由地观察周围的 一切事物,扩大了视野。在劳动的过程中,由于劳动,人类才能获得各种各样的食物,增加了大脑 的营养,促进了大脑皮层的形成,为人类意识的产生推备了物质条件。手在劳动中的各种活动及与 外界各种事物的接触,促进了神经系统的反应机能,锻炼了区别和认识这些事物的能力。制造工 具,事先要在头脑里有一个蓝图,包括制作工具的材料、手段、过程及工具的式样,并能预见劳动 的成果。 总之,由于人类的劳动,同各种事物的频繁接触中,刺激了大脑皮层的发育及机能的发达,促 进了神经系统的发展,使人的大脑思维复杂化,促进了思维的产生。思维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就是语 意的形成和完善过程。有了语意,借助于声音对其进行表达和传播,使之产生了语言。 产生了思维,并具有了发音器官,才借助于声音表达和传播,于是产生了语言。 二、语言的本质属性及社会功能 (一)语言的本质属性 1、社会性 语言依赖于社会,社会同样也需要语言。失去了语言,社会的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人们的思 维活动也难以完整地表达,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也就难以协调。 语言的社会性还表现在语言中语音、语义是约定俗成的,是有社会决定的。同一种事物可以用不同 的声音、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如“书”汉语发音为[shu],英语为book,发音为[buk];同样,同一种 声音可以表示不同的内容,如汉语中[lei]指的是“疲劳”,而在英语中则表示“躺”的意思。至于人 们为什么用这种声音指“疲劳”,这并没什么内在的联系,只不过人们都这样说,使之具有了一定 的社会性而已。 2、交际性 语言是适应人们的交际需要而产生的,离开了交际需要,语言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语言不是 唯一的交际工具,但却是最主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因为:(1)基础性。基础性指任何非语言的交际工具都建立 在语言的基础上。比如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物理化学公式等都需要用语言加以规定和解释。 握手、鼓掌、摇头、拥抱等虽然没有与语言直接联系,但是作为一种交际行为,必须在人们的头脑 中转换成语言代码,才能被人们接受和理解。(2)广泛性。广泛性是说语言作为交际工具使用范围 最广泛,其他符号一般在特定范围表达特定的意义。语言使用的范围是没有限制的,不管是具体的 还是抽象的,不管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人们主观认为的,哪怕是极其微妙的情感,都可以用语言表 达。当然有时候也可能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象。 3、工具性 人们在交际时需要语言,而且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同样也需要语言。思维是人的大脑对现实的抽 象反映活动,它必须用词和句子来进行,没有词和句子,人类的抽象思维就不能进行,人的思维活 动的成果也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因为精神活动必须用物质的东西做手段。 语言是抽象思维的工具,语言是形成思想的工具。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因此,语言是观察 思维的窗口。 (二)语言的社会功能 1、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
2、语言是人类认知交流的媒介 3、语言是人类开发智力的工具 4、语言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 5、语言是民族心理的寄托 6、语言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 三、语言发展 (一)英语的形成和发展 英语是最重要的国际语言。除英国以外,说英语的却有37亿人,如果加上作为第二语言与官方 语言的人数,则人数超过10亿,占世界人口的20%以上。 英语的起源于5世纪。大约公元449年,居住于丹麦与德国北部的3个日耳曼人部族入侵到大不列 颠岛上,他们分别是盎格鲁人( Angles)、萨克逊人( Saxons)和朱特人( Jutes)。在语言上,他带来 的是盎格鲁—萨克逊语,取代了当地所使用的凯尔特语。成为英语形成的基础。到公元700年,形成 了英语( English) 后来,法国的诺曼蒂公爵入侵英国,加冕为英国国王,这一时期,英国存在法语(官方语 言)、拉丁语(宗教语言)和英语(下层劳动者的世俗语言)。一直延续到14世纪,法院、学校 宫廷分别停止使用法语。1382年英语圣经出现,才结束了拉丁语的宗教语言地位。这时英语才成为 英国的全民语言。因此,英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法语词汇和拉丁语词汇 在“文艺复兴”时期,英语又吸收了许多欧洲语中的词汇,例如吸收希腊语、法语、西班牙 语、意大利语等 18世纪后,英国的工业革命兴起,殖民地的争夺,使英语随着英帝国的发展走向世界,向其它 国家传播。因此,在与各地交往中吸收了大量新词汇。从非洲、印度、中国、澳大利亚等语言中吸 收了一些词汇 目前除在英国以外,许多国家把英语作为母语:或作为官方语言;或作为第二语言。英语的发 展逐渐成为一种世界语言,在外交上也取代了法语,成为今天世界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流 上最重要的语言。 在英国本土以外,通过移民与政治等作用,扩大了英语的分布范围 同时,由于空间上与本土的距离和其它原因而出现英语的国外方言。国外英语方言主要是美国 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南非英语和印度英语等。其中,美国英语是英国国外使用最广,也是最重要 的英语方言 17世纪时,英国移民开始在北美洲(现美国的东海岸)进行殖民活动。后来,人数增多,英国 在沿海建立13个殖民地。13州独立后建立了美国,脱离了与英国的从属关系,英语就成为美国的语 由于美国与英国中间隔着大西洋,这对人员的来往、语言交流产生影响,使两地的英语逐渐产 生差异。 美国英语方言主要分新英格兰、大西洋沿岸中部和南方三种 新英格兰万言是以马萨诸塞州为中心的美国东北地区,该地居民都是英格兰人移民,是比较纯 的英格兰英语 大西洋沿岸中部方言是以宾夕法尼亚州为中心,早期该地是来自英格兰的北部移民,后来则多 是来自苏格兰、爱尔兰的移民,除定居宾夕法尼亚州外,还波及新泽西州和特拉华州。接着来的有 德国人、荷兰人、瑞典人。 南方方言区是以弗吉尼亚州为最早的核心区。移民来自英格兰,其中约一半来自英格兰的西南 部 后来,在美国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向西发展过程中,三个方言区进展有所不同。新英格兰方言 除围绕大湖南岸外,还出现以西雅图、旧金山和盐湖城为中心的三个语言岛。大西洋沿岸中部方言 向西进入俄亥俄州等地,直达南、北国境线,成为美国最大方言区。 (二)汉语的发展 汉语是我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使用的语言,使用人数达10亿以上,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 一种语言。与西方语言有很大不同,它不是拼音文字,而是方块字,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
2、语言是人类认知交流的媒介 3、语言是人类开发智力的工具 4、语言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 5、语言是民族心理的寄托 6、语言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 三、语言发展 (一)英语的形成和发展 英语是最重要的国际语言。除英国以外,说英语的却有3.7亿人,如果加上作为第二语言与官方 语言的人数,则人数超过10亿,占世界人口的20%以上。 英语的起源于5世纪。大约公元449年,居住于丹麦与德国北部的3个日耳曼人部族入侵到大不列 颠岛上,他们分别是盎格鲁人(Angles)、萨克逊人(Saxons)和朱特人(Jutes)。在语言上,他带来 的是盎格鲁—萨克逊语,取代了当地所使用的凯尔特语。成为英语形成的基础。到公元700年,形成 了英语(English)。 后来,法国的诺曼蒂公爵入侵英国,加冕为英国国王,这一时期,英国存在法语(官方语 言)、拉丁语(宗教语言)和英语(下层劳动者的世俗语言)。一直延续到14世纪,法院、学校、 宫廷分别停止使用法语。1382年英语圣经出现,才结束了拉丁语的宗教语言地位。这时英语才成为 英国的全民语言。因此,英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法语词汇和拉丁语词汇。 在“文艺复兴”时期,英语又吸收了许多欧洲语中的词汇,例如吸收希腊语、法语、西班牙 语、意大利语等。 18世纪后,英国的工业革命兴起,殖民地的争夺,使英语随着英帝国的发展走向世界,向其它 国家传播。因此,在与各地交往中吸收了大量新词汇。从非洲、印度、中国、澳大利亚等语言中吸 收了一些词汇。 目前除在英国以外,许多国家把英语作为母语;或作为官方语言;或作为第二语言。英语的发 展逐渐成为一种世界语言,在外交上也取代了法语,成为今天世界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流 上最重要的语言。 在英国本土以外,通过移民与政治等作用,扩大了英语的分布范围。 同时,由于空间上与本土的距离和其它原因而出现英语的国外方言。国外英语方言主要是美国 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南非英语和印度英语等。其中,美国英语是英国国外使用最广,也是最重要 的英语方言。 17世纪时,英国移民开始在北美洲(现美国的东海岸)进行殖民活动。后来,人数增多,英国 在沿海建立13个殖民地。13州独立后建立了美国,脱离了与英国的从属关系,英语就成为美国的语 言。 由于美国与英国中间隔着大西洋,这对人员的来往、语言交流产生影响,使两地的英语逐渐产 生差异。 美国英语方言主要分新英格兰、大西洋沿岸中部和南方三种。 新英格兰万言是以马萨诸塞州为中心的美国东北地区,该地居民都是英格兰人移民,是比较纯 的英格兰英语。 大西洋沿岸中部方言是以宾夕法尼亚州为中心,早期该地是来自英格兰的北部移民,后来则多 是来自苏格兰、爱尔兰的移民,除定居宾夕法尼亚州外,还波及新泽西州和特拉华州。接着来的有 德国人、荷兰人、瑞典人。 南方方言区是以弗吉尼亚州为最早的核心区。移民来自英格兰,其中约一半来自英格兰的西南 部。 后来,在美国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向西发展过程中,三个方言区进展有所不同。新英格兰方言 除围绕大湖南岸外,还出现以西雅图、旧金山和盐湖城为中心的三个语言岛。大西洋沿岸中部方言 向西进入俄亥俄州等地,直达南、北国境线,成为美国最大方言区。 (二)汉语的发展 汉语是我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使用的语言,使用人数达10亿以上,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 一种语言。与西方语言有很大不同,它不是拼音文字,而是方块字,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 点
我国汉语由于历史与地理条件的影响,根据语言特点分成七个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 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 1、北方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北方方言最早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这里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也是最早的政治中心,在 语言上汇集、吸收、融合周围地区的语言。随着政治中心管辖范围的扩大,影响也逐渐扩大,加上 华北地区平原广阔,往来方便,为人员往来、语言交流提供条件,结果出现华北地区的共同语 经过古代的夏、商、周打下基础,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并且利用政治力量实行“书同文”政 策,使共同的语言在文字的统一下得到加强与巩固 经过两汉的发展,虽然在以后的南北朝时期,北方处于少数民族政权控制下,但在民族大融合 的过程中,由于汉语当时具有深厚的基础,不仅使汉语继续保持和使用下去,而且也为进入该语言 范围内的少数民族所接受 在元、清两朝,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政治上少数民族占主导地位,但语言文化却是汉语占 主导地位,直到后来被全部接受。 所以北方方言的形成过程是一方面随着其政权中心的不断扩大、巩固、深人而扩大其范围;另 方面也是在与周边少数民族不断交流、融合中发展的。 目前北方方言的范围包括长江以北地区,长江南岸九江以东、镇江以西的沿江地带,湖北(东南 角除外)、四川、云南、贵州地区,以及广西西北部、湖南的西南角。其面积占汉语地区的3/4,使 用人口占说汉语人口的70%以上,即总数达八亿以上,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种作为主语的使用人 数 北方方言在西南,尤其是在云南和贵州两省,主要是明朝时中央政权扩大,使该方言在此地区 流行。在东北,主要在清朝后期,东北地区向汉人开禁,山东、河北等省农民大量移往该地,使北 方方言扩大到整个东北 2、吴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吴语是南方的各方言中历史最早的一种。大约在周,甚至周以前,即有北方的移民南下吴、 越,带来中原语言,通过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接受中原文化,加上秦始皇的统一与“书同 文”的政策,对吴方言的形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后来,北方移民,特别是战乱与少数民族控制中 原时期大批南迁,使吴语与中原的语言更加接近 吴语的分布包括长江三角洲及浙江的大部分。苏州话可以说是吴方言的代表;不过,20世纪以 来,上海成了重要的经济、文化城市,上海话在吴语中的地位在逐步上升。 3、湘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湘语的形成稍晚于吴语,其来源于古楚语,楚人原居于中原,殷末大乱始南迁于湖北境内,由 其带来的语言发展成为楚语。在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发展在南面已包括湖南的部分地区 秦的统一,加强了中原汉语对楚语的影响。后来,中原战乱,北方移民大量南迁,多居住于湖 北,亦有少数进入湖南。这不仅使原楚语进一步受中原汉语的影响,而且使楚语的北界南移,主要 分布于湖南,并成为湘语。 目前湘方言分布于湖南大部分地区及广西的东北部。 4、粤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粤方言又叫“广东话”,其地域分布与广东省行政界线并不一致。分布于广东中部、西南部和 广西的东南部。而广东省的东部、北部山区则不属于粤方言。另外,散居海外华人,不少来自该语 区,仍操粵方言。广州话可以作为粤方言的代表。 5、闽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闽方言的分布范围除福建本省以外,在广东的潮汕地区与台湾省的绝大部分地区。海外华人 中,相当多的人操闽语。 6、赣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赣是江西的简称。江西省在春秋时代是吴、越、楚三国交界处。在汉代,则又介于荆、扬二州 之间。因此,当地的居民当时的语言可能属于吴语和楚语,或者至少与其有密切关系。在东晋末 年,中原汉族受北方少数民族侵扰,大举南迁,部分进入江西中部。唐、宋时期,江西则成为接受 北方移民的重要地区,这对该方言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赣方言的分布在江西的北部和中部。由于受用围方言影响,分布界限并不很明确。在赣方言 中,南昌话可以作该方言的代表。赣方言与汉语中的其它方言相比,缺乏突出特征。 7、客家方言形成与发展
我国汉语由于历史与地理条件的影响,根据语言特点分成七个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 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 1、北方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北方方言最早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这里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也是最早的政治中心,在 语言上汇集、吸收、融合周围地区的语言。随着政治中心管辖范围的扩大,影响也逐渐扩大,加上 华北地区平原广阔,往来方便,为人员往来、语言交流提供条件,结果出现华北地区的共同语。 经过古代的夏、商、周打下基础,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并且利用政治力量实行“书同文”政 策,使共同的语言在文字的统一下得到加强与巩固。 经过两汉的发展,虽然在以后的南北朝时期,北方处于少数民族政权控制下,但在民族大融合 的过程中,由于汉语当时具有深厚的基础,不仅使汉语继续保持和使用下去,而且也为进入该语言 范围内的少数民族所接受。 在元、清两朝,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政治上少数民族占主导地位,但语言文化却是汉语占 主导地位,直到后来被全部接受。 所以北方方言的形成过程是一方面随着其政权中心的不断扩大、巩固、深人而扩大其范围;另 一方面也是在与周边少数民族不断交流、融合中发展的。 目前北方方言的范围包括长江以北地区,长江南岸九江以东、镇江以西的沿江地带,湖北(东南 角除外)、四川、云南、贵州地区,以及广西西北部、湖南的西南角。其面积占汉语地区的3/4,使 用人口占说汉语人口的70%以上,即总数达八亿以上,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种作为主语的使用人 数。 北方方言在西南,尤其是在云南和贵州两省,主要是明朝时中央政权扩大,使该方言在此地区 流行。在东北,主要在清朝后期,东北地区向汉人开禁,山东、河北等省农民大量移往该地,使北 方方言扩大到整个东北。 2、吴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吴语是南方的各方言中历史最早的一种。大约在周,甚至周以前,即有北方的移民南下吴、 越,带来中原语言,通过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接受中原文化,加上秦始皇的统一与“书同 文”的政策,对吴方言的形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后来,北方移民,特别是战乱与少数民族控制中 原时期大批南迁,使吴语与中原的语言更加接近。 吴语的分布包括长江三角洲及浙江的大部分。苏州话可以说是吴方言的代表;不过,20世纪以 来,上海成了重要的经济、文化城市,上海话在吴语中的地位在逐步上升。 3、湘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湘语的形成稍晚于吴语,其来源于古楚语,楚人原居于中原,殷末大乱始南迁于湖北境内,由 其带来的语言发展成为楚语。在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发展在南面已包括湖南的部分地区。 秦的统一,加强了中原汉语对楚语的影响。后来,中原战乱,北方移民大量南迁,多居住于湖 北,亦有少数进入湖南。这不仅使原楚语进一步受中原汉语的影响,而且使楚语的北界南移,主要 分布于湖南,并成为湘语。 目前湘方言分布于湖南大部分地区及广西的东北部。 4、粤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粤方言又叫“广东话”,其地域分布与广东省行政界线并不一致。分布于广东中部、西南部和 广西的东南部。而广东省的东部、北部山区则不属于粤方言。另外,散居海外华人,不少来自该语 区,仍操粤方言。广州话可以作为粤方言的代表。 5、闽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闽方言的分布范围除福建本省以外,在广东的潮汕地区与台湾省的绝大部分地区。海外华人 中,相当多的人操闽语。 6、赣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赣是江西的简称。江西省在春秋时代是吴、越、楚三国交界处。在汉代,则又介于荆、扬二州 之间。因此,当地的居民当时的语言可能属于吴语和楚语,或者至少与其有密切关系。在东晋末 年,中原汉族受北方少数民族侵扰,大举南迁,部分进入江西中部。唐、宋时期,江西则成为接受 北方移民的重要地区,这对该方言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赣方言的分布在江西的北部和中部。由于受用围方言影响,分布界限并不很明确。在赣方言 中,南昌话可以作该方言的代表。赣方言与汉语中的其它方言相比,缺乏突出特征。 7、客家方言形成与发展
客家方言在汉语方言中出现较晚,而且有其特殊原因。客家的先民也是北方的汉族居民,虽然 其南迁开始于东晋,但形成特殊的客家方言还是宋代以后。因为这时南方各地,特别是条件较好的 地方,多已为早先来的移民所占据,后来的移民或居于边缘山地,或与早先来的移民杂居。这在当 时户口上,称后来移民为“客”,早来定居者为“主”,因而出现了“客”或“客家”之称。 由于山区闭塞,主客社会上的封闭形成了主客语言上不同。加上后来一些主客之间矛盾,有的 地方客家人的重新迁移,形成了客家方言的特殊分布区。既有相连成片的地区,又有较多的语言 岛。集中分布区位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此外,在广东、海南、福建、江西、湖南、四川、 广西、台湾还有分散的“岛状”分布。 从以上情况可看出汉语的发展有南北的差异。北方方言相对统一,南方方言相对的分散。南方 方言虽相对的隔离、变化,却由于它与北方在政治上的统一,经济、文化上的紧密联系,语言上没 有分化成独立语种。北方尽管受到少数民族的入侵,但由于汉族的人数众多,文化基础的深厚,并 未在语言上发生根本变化。并且随着民族的杂居、混合而不断扩大其分布区,提高其在各民族中及 汉语各方言中的共同语的地位。虽然,由于地域的辽阔,北方方言分化为次方言,但其差别较小, 维持了较高的互通性。 第二节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世界语言谱系 谱系分类法:是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将语言比拟为生物,按其亲属关系的远近、亲疏划分为不 同等级的类别,列出语言分类表(或划出语言谱系树)。 谱系分类的等级体系和基本意义 1语系 具有共同历史渊源(即由同一母语分化的)的若干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是分类的最大单位。 2语族 语系中的语言根据其在演化上的亲疏远近之分,分成次级的语言群,就是语族。是分类的二级单 3.语支 在语族单位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的单位。由本语族内若干更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通常是 同一语系中最小的语言群。 4语种 个语种就是一种语言,当然一种语言往往也包含有若干方言。语种是分类中的最小单位 世界主要语言及分布 1、印欧语系 印欧语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语系。 (1)日耳曼语族。英语、西日耳曼语、北日耳曼语(瑞典语、挪威语、丹麦语、冰岛语)。 (2)罗曼语族。即拉丁语族,包括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和罗马尼亚语等语 3)斯拉夫语族。包括俄语、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波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塞尔维 亚语、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马其顿语、保加利亚语等 (4)印度—伊朗语族。包括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波斯语、普什图语、库尔德语等 、汉—藏语系 汉一藏语系分布于我国及其附近地区。在使用人数上,届世界第一,使用人数在12亿人以上。 (2)其他语言。包括缅藏语族、苗瑶语族、壮侗语族等 3、闪一含语系 闪一合语系包括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及北非、西亚的一些语言 (1)阿拉伯语 (2)希伯来语
客家方言在汉语方言中出现较晚,而且有其特殊原因。客家的先民也是北方的汉族居民,虽然 其南迁开始于东晋,但形成特殊的客家方言还是宋代以后。因为这时南方各地,特别是条件较好的 地方,多已为早先来的移民所占据,后来的移民或居于边缘山地,或与早先来的移民杂居。这在当 时户口上,称后来移民为“客”,早来定居者为“主”,因而出现了“客”或“客家”之称。 由于山区闭塞,主客社会上的封闭形成了主客语言上不同。加上后来一些主客之间矛盾,有的 地方客家人的重新迁移,形成了客家方言的特殊分布区。既有相连成片的地区,又有较多的语言 岛。集中分布区位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此外,在广东、海南、福建、江西、湖南、四川、 广西、台湾还有分散的“岛状”分布。 从以上情况可看出汉语的发展有南北的差异。北方方言相对统一,南方方言相对的分散。南方 方言虽相对的隔离、变化,却由于它与北方在政治上的统一,经济、文化上的紧密联系,语言上没 有分化成独立语种。北方尽管受到少数民族的入侵,但由于汉族的人数众多,文化基础的深厚,并 未在语言上发生根本变化。并且随着民族的杂居、混合而不断扩大其分布区,提高其在各民族中及 汉语各方言中的共同语的地位。虽然,由于地域的辽阔,北方方言分化为次方言,但其差别较小, 维持了较高的互通性。 第二节 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一、世界语言谱系 谱系分类法:是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将语言比拟为生物,按其亲属关系的远近、亲疏划分为不 同等级的类别,列出语言分类表(或划出语言谱系树)。 谱系分类的等级体系和基本意义: 1.语系 具有共同历史渊源(即由同一母语分化的)的若干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是分类的最大单位。 2.语族 语系中的语言根据其在演化上的亲疏远近之分,分成次级的语言群,就是语族。是分类的二级单 位。 3.语支 在语族单位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的单位。由本语族内若干更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通常是 同一语系中最小的语言群。 4.语种 一个语种就是一种语言,当然一种语言往往也包含有若干方言。语种是分类中的最小单位。 二、世界主要语言及分布 1、印欧语系 印欧语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语系。 (1)日耳曼语族。英语、西日耳曼语、北日耳曼语(瑞典语、挪威语、丹麦语、冰岛语)。 (2)罗曼语族。即拉丁语族,包括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和罗马尼亚语等语 言。 (3)斯拉夫语族。包括俄语、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波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塞尔维 亚语、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马其顿语、保加利亚语等。 (4)印度—伊朗语族。包括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波斯语、普什图语、库尔德语等。 2、汉—藏语系 汉—藏语系分布于我国及其附近地区。在使用人数上,届世界第一,使用人数在12亿人以上。 (1)汉语 (2)其他语言。包括缅藏语族、苗瑶语族、壮侗语族等。 3、闪—含语系 闪—合语系包括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及北非、西亚的一些语言。 (1)阿拉伯语 (2)希伯来语
(3)其他语言 4、乌拉尔一阿尔泰语系 5、非洲语言 (1)尼日利亚一刚果语系。 (2)科依桑语系。 (3)尼罗一撒哈拉语系 6、马来一波利尼西亚语系 主要语言有:马尔加什语、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语、他加禄语(菲律宾)、高山族语、夏威夷 语、毛利语(新西兰和太平洋岛上的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等语言 7、其他语言 指在语言分类中地位难以确定的。如美洲印第安人语言、巴布亚语、爱斯基摩语等。 m题限圈留翻盟 乌戈尔 第三节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语言传播的特性 1.处延性和连续性 外延性,即语言是呈波状向外放射,逐渐扩大语言圈域,通常语言圈域都足由小到大向外延伸 (个别语言圈也有日趋缩小的)。语言的连续性是指语言向外延伸的过程。是逐渐向相邻地区扩展,再 通过外延地区向其相邻地区传播,故语言在地区分布上有连续性特点。 2.距离衰减性 语言的扩散过程与文化的扩散过程一样,符合距离衰减规律 3.阶层性和层序性 由于语言是呈波状扩散,对某些地区来说就有多次重复的层序性。早期传人的古老语言和后来 传人的新语言有着不同的层序性,往往新语言是在古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差别很大。语言传播 过程中,随着人类活动身份的不同,使语言有了明显的阶层性。如同一语义语言,在封建社会对达 官贵人和普通百姓则有不同的称谓。 4复合性 指语言在扩展接触中,一种语言吸收其它语言成分,形成复合语言。 5竞争性和同化性 在传播过程中,几种语言同时存在就会产生竞争和排它现象。有些民族放弃自己的语言而选用 另外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交际工具。 6演化性
(3)其他语言 4、乌拉尔—阿尔泰语系 5、非洲语言 (1)尼日利亚—刚果语系。 (2)科依桑语系。 (3)尼罗—撒哈拉语系。 6、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主要语言有:马尔加什语、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语、他加禄语(菲律宾)、高山族语、夏威夷 语、毛利语(新西兰)和太平洋岛上的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等语言。 7、其他语言 指在语言分类中地位难以确定的。如美洲印第安人语言、巴布亚语、爱斯基摩语等。 第三节 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一、语言传播的特性 1.处延性和连续性 外延性,即语言是呈波状向外放射,逐渐扩大语言圈域,通常语言圈域都足由小到大向外延伸 (个别语言圈也有日趋缩小的)。语言的连续性是指语言向外延伸的过程。是逐渐向相邻地区扩展,再 通过外延地区向其相邻地区传播,故语言在地区分布上有连续性特点 。 2. 距离衰减性 语言的扩散过程与文化的扩散过程一样,符合距离衰减规律。 3. 阶层性和层序性 由于语言是呈波状扩散,对某些地区来说就有多次重复的层序性。早期传人的古老语言和后来 传人的新语言有着不同的层序性,往往新语言是在古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差别很大。语言传播 过程中,随着人类活动身份的不同,使语言有了明显的阶层性。如同一语义语言,在封建社会对达 官贵人和普通百姓则有不同的称谓。 4.复合性 指语言在扩展接触中,一种语言吸收其它语言成分,形成复合语言。 5.竞争性和同化性 在传播过程中,几种语言同时存在就会产生竞争和排它现象。有些民族放弃自己的语言而选用 另外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交际工具。 6.演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