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主要掌握工业出现的环境以及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工业发展与扩散过程,影响工业分布的因 素及其新变化、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工业是继农业之后,人类社会的又一场生产的变革,与农业社会相比,使人类的物质生产、社会制 度、思想文化及世界各地的景观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且发展快、扩散面积广、影响程度深, 其对社会带来了空前无比的变化 第一节工业的出现和初期发展 工业出现的科学前提与基础 农业是人类模仿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过程而创立的,而工业则是人类靠自己的思维及经验而创造出 来 (1)农业社会时期人们已经靠实践经验和理论思维来分析、总结、探讨科学的理论。 这一时期,尽管当时还没有现代的科学实验室、专门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人员,但人们在生产 经验方面的积累及分析总结方面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在一些专门的技术领域,出现了一批 经验丰富的,技术熟练的工匠,比如金属冶炼、建筑、工程以及一些手工业生产中。他们通过言传 身教从祖先和师长那里继承前人积累的技术、经验的同时,也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理论总结和技 术发明 (2)欧洲的文艺复兴激发了人们探求科学理论的兴趣,并且开始用实验的方法来探求科学理论。欧 洲人在文艺复兴中了解到了希腊人对科学理论和思维的贡献,激发了人们去探求科学理论的兴趣。 些学者用实验的办法进行研究,使自然科学走上了实验的道路。工业革命前夕,一些经院学者开 始走出书斋,观察实际,与工匠相结合,促进了生产技术、技艺及理论的大发展。 (3)地理大发现后,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对航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准确的定方向、定位置的仪 器及地图;同时,随着贸易的发展、产品的交流,都要求产品生产技术有所改进,以提高其质量、 数量,获得更大的利润及竞争力。这些社会需求都要求生产技术有所突破。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18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将工场手工业推进到机器大工业的 阶段,由此带来了一场生产技术上的革命 二、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 在英国具有爆发工业革命的物质基础、社会与政治条件。 (1)政权的支持。英国在17世纪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英国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得到了政治和 法律上的有力保证。如圈地被议会以立法形式予以保护。此外,英国在此时期进行了一系列殖民战 争和掠夺,实行国债制度和关税政策,以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 (2)有大量的劳动力。在英国推行的圈地运动,使土地集中于少数新贵族手中,到18世纪末到19世 纪初,英国的自耕农已基本消失,有了大量的劳动力 (3)资本条件。英国在殖民掠夺过程中到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占有殖民地最多的国家。在海外 贸易上,成为欧洲对外贸易的霸主,加上英国由于国内生产的发展、对海运的垄断,伦敦成为世界
教学目标: 主要掌握工业出现的环境以及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工业发展与扩散过程,影响工业分布的因 素及其新变化、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工业是继农业之后,人类社会的又一场生产的变革,与农业社会相比,使人类的物质生产、社会制 度、思想文化及世界各地的景观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且发展快、扩散面积广、影响程度深, 其对社会带来了空前无比的变化。 第一节 工业的出现和初期发展 一、工业出现的科学前提与基础 农业是人类模仿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过程而创立的,而工业则是人类靠自己的思维及经验而创造出 来。 (1)农业社会时期人们已经靠实践经验和理论思维来分析、总结、探讨科学的理论。 这一时期,尽管当时还没有现代的科学实验室、专门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人员,但人们在生产 经验方面的积累及分析总结方面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在一些专门的技术领域,出现了一批 经验丰富的,技术熟练的工匠,比如金属冶炼、建筑、工程以及一些手工业生产中。他们通过言传 身教从祖先和师长那里继承前人积累的技术、经验的同时,也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理论总结和技 术发明。 (2)欧洲的文艺复兴激发了人们探求科学理论的兴趣,并且开始用实验的方法来探求科学理论。欧 洲人在文艺复兴中了解到了希腊人对科学理论和思维的贡献,激发了人们去探求科学理论的兴趣。 一些学者用实验的办法进行研究,使自然科学走上了实验的道路。工业革命前夕,一些经院学者开 始走出书斋,观察实际,与工匠相结合,促进了生产技术、技艺及理论的大发展。 (3)地理大发现后,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对航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准确的定方向、定位置的仪 器及地图;同时,随着贸易的发展、产品的交流,都要求产品生产技术有所改进,以提高其质量、 数量,获得更大的利润及竞争力。这些社会需求都要求生产技术有所突破。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18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将工场手工业推进到机器大工业的 阶段,由此带来了一场生产技术上的革命。 二、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 在英国具有爆发工业革命的物质基础、社会与政治条件。 (1)政权的支持。英国在17世纪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英国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得到了政治和 法律上的有力保证。如圈地被议会以立法形式予以保护。此外,英国在此时期进行了一系列殖民战 争和掠夺,实行国债制度和关税政策,以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 (2)有大量的劳动力。在英国推行的圈地运动,使土地集中于少数新贵族手中,到18世纪末到19世 纪初,英国的自耕农已基本消失,有了大量的劳动力。 (3)资本条件。英国在殖民掠夺过程中到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占有殖民地最多的国家。在海外 贸易上,成为欧洲对外贸易的霸主,加上英国由于国内生产的发展、对海运的垄断,伦敦成为世界
的金融中心,英国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为工业发展提供资本。 (4)科技条件。英国在工场手工业阶段为工业革命积累了生产技术,同时,18世纪初开始的科技革 命大大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5)市场条件。英国于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拥有殖民地的巨大市场,同时国内 市场需求的也增长很快。国外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工厂手工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 求,这就越来越要求在生产技术上得到改进,以增加商品生产。这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直接动 力,为工业革命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 (6)社会观念的转变。英国的社会观念在工业革命前夕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主要表现是:价值观念 变化,人们追求金钱;等级观念消失,自由主义盛行;田园诗生活遭到破坏,人们追求务实。没有 近代化的社会观念,就没有近代化的社会结构,近代化的社会观念也是工业革命首先爆发在英国的 重要条件。 因此,英国首先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二)英国的工业革命 只有在机器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厂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成为-种不可遏制 的趋势,成为一个持续发展过程的时候,工业革命才算真正开始。在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1763) 1840年前后·发展大型机器生产·并取代工场手工业·出现大型机器生产的行业 因此,工业革命并不是突然爆发、短期内发生的,而是从一系列生产技术的发展开始,并一个连着 一个,一个推动一个,使整个生产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发生变革。其过程如下 1、首先开始于纺织工业。 英国早期的纺纱、织布都是由手工劳作的。1733年约翰·凯发明了飞梭,加快了织布速度,出现了纱 供应不足问题;1765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1769年水力转动的纺纱机岀现了,理 查德阿克赖特发明水力纺纱机。1779年塞缪尔·克朗普顿发明走锭纺纱机。1785年埃徳蒙·卡特赖特 发明了水力织布机,解决了动力问题。到1820年,经改进的动力织布机得到广泛应用。到1830年, 英国棉纺织布业基本实现了杋械化。177年,理査德·阿克赖特还建立了第—个用水力操作的纺纱工 厂。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被视为工业革命的标志。1698年,英囯工程师萨弗里设计制造了用于煤矿 抽水的蒸汽机。1763年,英国技师詹姆斯瓦特开始改进蒸汽机,并于1769年注册了新的蒸汽机专 利。蒸汽机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动力,从而结束了人类对自然力(畜力、水力和风力)的依赖。蒸汽 机的发明,实现了从热能向机械能的转换。蒸汽机的发明对工业革命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蒸汽机应用于纺织业,具有很大的优点:(1)工厂布局可以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与水力相比,可 以建立在平地上,市镇上;这种布局使建厂条件、工人和管理人员的生活条件容易解决;(2)蒸汽 机提供的动力易于控制,其动力的大小、时间可以按需要安排。也更重要的是工厂集中于城镇布 局,工人可集中居住,出现了大规模生产,标准化生产,原来的手工生产由机器取代。纺织业的突 破,使英国棉布占领了国内及国外市场。促进了对纺织机械的需求,引发了钢铁工业的发展。 2、钢铁工业 英国原来的炼铁是小规模的作坊式生产,燃料主要采用木炭。根据经验进行生产,缺乏科学的程 序、质量不稳定、改进速度很慢,规模太小,产量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工业革命中,由于对钢铁需 求量的增大和技术革命的思想的共同推动下,使传统的炼铁方式被突破,出现了科学的、大规模的 新型钢铁工业
的金融中心,英国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为工业发展提供资本。 (4)科技条件。英国在工场手工业阶段为工业革命积累了生产技术,同时,18世纪初开始的科技革 命大大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5)市场条件。英国于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拥有殖民地的巨大市场,同时国内 市场需求的也增长很快。国外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工厂手工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 求,这就越来越要求在生产技术上得到改进,以增加商品生产。这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直接动 力,为工业革命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 (6)社会观念的转变。英国的社会观念在工业革命前夕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主要表现是:价值观念 变化,人们追求金钱;等级观念消失,自由主义盛行;田园诗生活遭到破坏,人们追求务实。没有 近代化的社会观念,就没有近代化的社会结构,近代化的社会观念也是工业革命首先爆发在英国的 重要条件。 因此,英国首先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二)英国的工业革命 只有在机器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厂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成为一种不可遏制 的趋势,成为一个持续发展过程的时候,工业革命才算真正开始。在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1763) ——1840年前后,发展大型机器生产,并取代工场手工业,出现大型机器生产的行业。 因此,工业革命并不是突然爆发、短期内发生的,而是从一系列生产技术的发展开始,并一个连着 一个,一个推动一个,使整个生产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发生变革。其过程如下: 1、首先开始于纺织工业。 英国早期的纺纱、织布都是由手工劳作的。1733年约翰·凯发明了飞梭,加快了织布速度,出现了纱 供应不足问题;1765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1769年水力转动的纺纱机出现了,理 查德·阿克赖特发明水力纺纱机。1779年塞缪尔·克朗普顿发明走锭纺纱机。1785年埃德蒙·卡特赖特 发明了水力织布机,解决了动力问题。到1820年,经改进的动力织布机得到广泛应用。到1830年, 英国棉纺织布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1771年,理查德·阿克赖特还建立了第一个用水力操作的纺纱工 厂。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被视为工业革命的标志。1698年,英国工程师萨弗里设计制造了用于煤矿 抽水的蒸汽机。1763年,英国技师詹姆斯·瓦特开始改进蒸汽机,并于1769年注册了新的蒸汽机专 利。蒸汽机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动力,从而结束了人类对自然力(畜力、水力和风力)的依赖。蒸汽 机的发明,实现了从热能向机械能的转换。蒸汽机的发明对工业革命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蒸汽机应用于纺织业,具有很大的优点:(1)工厂布局可以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与水力相比,可 以建立在平地上,市镇上;这种布局使建厂条件、工人和管理人员的生活条件容易解决;(2)蒸汽 机提供的动力易于控制,其动力的大小、时间可以按需要安排。也更重要的是工厂集中于城镇布 局,工人可集中居住,出现了大规模生产,标准化生产,原来的手工生产由机器取代。纺织业的突 破,使英国棉布占领了国内及国外市场。促进了对纺织机械的需求,引发了钢铁工业的发展。 2、钢铁工业 英国原来的炼铁是小规模的作坊式生产,燃料主要采用木炭。根据经验进行生产,缺乏科学的程 序、质量不稳定、改进速度很慢,规模太小,产量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工业革命中,由于对钢铁需 求量的增大和技术革命的思想的共同推动下,使传统的炼铁方式被突破,出现了科学的、大规模的 新型钢铁工业
主要的革新表现在:(1)用煤代替木炭做燃料。煤炼成的焦炭比木炭便宜,产量大,而且使铁的质 量提高;(2)工艺方面革新。1784年,享利科特发明了搅炼法,可以把生铁变成有韧性的熟铁。后 来用鼓风机取代了风箱,进行鼓风冶铁。1790年,蒸汽机轧钢机诞生。 这些技术上的综合提高,促进了英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 3、采煤工业 用煤代替木炭,可以用于冶铁,也可作为蒸气机的燃料,因此,使煤的需求量大增。煤炭成为英国 -项重要工业 4、运输业 煤炭开采、治金工业、纺织工业的发展对运输工业产生很大的压力,促进了运输业的发展。在水运 方面,由于水运经济效益好,运费低,在英国曾岀现了一个运河建设的高潮;在陆路上,最初的道 路是土路,马车跑的很慢,到1750年岀现了硬质路面,马车可全年通行、速度提高;后来出现了铁 路,最早是马拉的机车行使在铁轨上,1821年用蒸汽机车的铁路建成;在水运方面:1807年,美国 人罗伯特·富尔顿建造的蒸汽机船下水。1833年橫越大西洋的定期航运开始使用汽船,标志着海上帆 船时代的结束,海洋铁路ˆ时代的开始。 5、机械工业 蒸气机可以用于抽水、提煤、纺织、炼铁等各种工业生产,蒸汽机的需求量增加,制造蒸汽机是机 械工业的先声,同时各种工业还需要更多的机械,例如纺织机械、冶金机械、运输机械等各种工业 机械。促进了机械工业的发展。机械工业也不断出现革新,出现效率更高的机械,如1794年,英国 人莫兹利发明了车床上的运动刀架。1817年,英国人罗伯特发明了牛头刨床。1850年,惠特沃斯发 明了计量仪器,提高了机械加工精度。这些工作母机体系的形成,机器制造基本实现机械化。从而 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部门 6、化学工业 化学工业起先是与纺织工业发展紧密联系。由于棉布只有在漂白之后才能染色,服装业的发展对布 的色彩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出现了漂白剂、染料生产的化学工业,成为化学工业的先声 7、食品工业 化学工业引发食品工业的发展。由于工业发展,工人数量急剧增长,引起对食物的特殊需求,需要 各种加工好的食物。出现了罐头生产 到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机器制造业也诞生了。能够用机器制 造机器,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英国成为世界第—个工业国家。1840年时,英囯的煤产量相 当于法、德、美三国产量总和的4倍多,其工业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47%,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工 第二节工业生产的扩散和继续发展
主要的革新表现在:(1)用煤代替木炭做燃料。煤炼成的焦炭比木炭便宜,产量大,而且使铁的质 量提高;(2)工艺方面革新。1784年,享利·科特发明了搅炼法,可以把生铁变成有韧性的熟铁。后 来用鼓风机取代了风箱,进行鼓风冶铁。1790年,蒸汽机轧钢机诞生。 这些技术上的综合提高,促进了英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 3、采煤工业 用煤代替木炭,可以用于冶铁,也可作为蒸气机的燃料,因此,使煤的需求量大增。煤炭成为英国 一项重要工业。 4、运输业 煤炭开采、冶金工业、纺织工业的发展对运输工业产生很大的压力,促进了运输业的发展。在水运 方面,由于水运经济效益好,运费低,在英国曾出现了一个运河建设的高潮;在陆路上,最初的道 路是土路,马车跑的很慢,到1750年出现了硬质路面,马车可全年通行、速度提高;后来出现了铁 路,最早是马拉的机车行使在铁轨上,1821年用蒸汽机车的铁路建成;在水运方面:1807年,美国 人罗伯特·富尔顿建造的蒸汽机船下水。1833年横越大西洋的定期航运开始使用汽船,标志着海上帆 船时代的结束,“海洋铁路”时代的开始。 5、机械工业 蒸气机可以用于抽水、提煤、纺织、炼铁等各种工业生产,蒸汽机的需求量增加,制造蒸汽机是机 械工业的先声,同时各种工业还需要更多的机械,例如纺织机械、冶金机械、运输机械等各种工业 机械。促进了机械工业的发展。机械工业也不断出现革新,出现效率更高的机械,如1794年,英国 人莫兹利发明了车床上的运动刀架。1817年,英国人罗伯特发明了牛头刨床。1850年,惠特沃斯发 明了计量仪器,提高了机械加工精度。这些工作母机体系的形成,机器制造基本实现机械化。从而 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部门。 6、化学工业 化学工业起先是与纺织工业发展紧密联系。由于棉布只有在漂白之后才能染色,服装业的发展对布 的色彩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出现了漂白剂、染料生产的化学工业,成为化学工业的先声。 7、食品工业 化学工业引发食品工业的发展。由于工业发展,工人数量急剧增长,引起对食物的特殊需求,需要 各种加工好的食物。出现了罐头生产。 到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机器制造业也诞生了。能够用机器制 造机器,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家。1840年时,英国的煤产量相 当于法、德、美三国产量总和的4倍多,其工业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47%,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工 厂”。 第二节 工业生产的扩散和继续发展
工业生产的扩散 工业生产在英国出现以后,不仅给英国的经济带来很大发展,英国成了大的世界工厂,工业产品供 应基地,而且为英国带来巨大利益,它成为最富强的国家。为保持垄断地位,英国曾制定法律禁止 出口机械。直到18325年,这条法律才被废除。在此之后,工业技术与工厂化生产才向世界各地扩 散。开始时,其扩散主要方向是欧洲与北美。后来,又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 (一)向欧洲的扩散 最先向比利时扩散。1830年比利时采用采煤新技术之后,煤炭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到1870年,大 多数比利时人已居住在城市中,其生活主要靠工业和贸易 其次向法国传播。法国与英国是近邻,法国的工业在北部和巴黎附近发展较快。到19世纪中期,工 业革命基本完成,其工业产值占世界第二位 德国,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夕,不到半个世纪,其工业生产超过了英国。那时,德国的钢 铁工业、化学工业、电力工业都已超过英国,居欧洲的第_佐;采煤工业、纺织工业稍落后于英 国,居欧洲的第二位。 除此之外,工业技术在欧洲,还向意大利、瑞典,俄国传播 (二)向北美的扩散 在北美,主要是美国,工业化稍晚于西欧,但是,其发展速度较欧洲为快 由于美国发展工业的条件比较优越:(1)国内资源丰富,市场广阔。(2)国际环境优越,远离欧 洲强国,少受战争之害,有利于生产的稳定发展。(3)大量外国移民涌入美国,既提供了劳动力, 又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因此,美国的工业革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19世纪30~50年代,棉纺 业首先用机器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业。随后,在毛纺业、面粉业、制鞋业和木材工业等轻工业部也 普遍使用了机器。另外,采煤业、冶铁业等重工业部门都岀现了重大技术进步。1860年,美国的煤 产量为1820万吨,为1820年的60倍。 向其他地区的扩散 到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工业生产才扩散到东欧、日本、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二战后, 开始向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扩散。向亚洲传播: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韩国 等,东南亚、中国大陆、印度等;向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非洲的南非、埃及等 国。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受资金、技术、市场等条件的限制,工业化发展仍然很缓慢。 二、工业生产的继续发展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起在英国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发明家大都是经验丰富的工人,产生了现 代纺织、采煤、钢铁、机械制造等部门。工业动力由人力、畜力、水能等转向了蒸汽机,工业布局 摆脱了水能限制,一批新兴的城市出现 (2)第二次革命
一、工业生产的扩散 工业生产在英国出现以后,不仅给英国的经济带来很大发展,英国成了大的世界工厂,工业产品供 应基地,而且为英国带来巨大利益,它成为最富强的国家。为保持垄断地位,英国曾制定法律禁止 出口机械。直到1825年,这条法律才被废除。在此之后,工业技术与工厂化生产才向世界各地扩 散。开始时,其扩散主要方向是欧洲与北美。后来,又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 (一)向欧洲的扩散 最先向比利时扩散。1830年比利时采用采煤新技术之后,煤炭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到1870年,大 多数比利时人已居住在城市中,其生活主要靠工业和贸易。 其次向法国传播。法国与英国是近邻,法国的工业在北部和巴黎附近发展较快。到19世纪中期,工 业革命基本完成,其工业产值占世界第二位。 德国,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夕,不到半个世纪,其工业生产超过了英国。那时,德国的钢 铁工业、化学工业、电力工业都已超过英国,居欧洲的第—佐;采煤工业、纺织工业稍落后于英 国,居欧洲的第二位。 除此之外,工业技术在欧洲,还向意大利、瑞典,俄国传播。 (二)向北美的扩散 在北美,主要是美国,工业化稍晚于西欧,但是,其发展速度较欧洲为快。 由于美国发展工业的条件比较优越:(1)国内资源丰富,市场广阔。(2)国际环境优越,远离欧 洲强国,少受战争之害,有利于生产的稳定发展。(3)大量外国移民涌入美国,既提供了劳动力, 又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因此,美国的工业革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19世纪30~50年代,棉纺 业首先用机器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业。随后,在毛纺业、面粉业、制鞋业和木材工业等轻工业部也 普遍使用了机器。另外,采煤业、冶铁业等重工业部门都出现了重大技术进步。1860年,美国的煤 产量为1820万吨,为1820年的60倍。 向其他地区的扩散 到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工业生产才扩散到东欧、日本、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二战后, 开始向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扩散。向亚洲传播: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韩国 等,东南亚、中国大陆、印度等;向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非洲的南非、埃及等 国。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受资金、技术、市场等条件的限制,工业化发展仍然很缓慢。 二、工业生产的继续发展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起在英国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发明家大都是经验丰富的工人,产生了现 代纺织、采煤、钢铁、机械制造等部门。工业动力由人力、畜力、水能等转向了蒸汽机,工业布局 摆脱了水能限制,一批新兴的城市出现。 (2)第二次革命
在随着工业革命进入第二阶段,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出现了第二次革命。工业文明有了新的 特点:1)是科学开始影响工业进程;2)是大规模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发展起来;3)是新工业部门 发展迅速。如石油、炼钢、内燃机和电气化。4)是工业革命的传播及扩散增强了世界创新能力, 源地是德国和美国。是电气时代。这次革命是涉及电学、力学、化学、电子学等学科领域在内的一 次工业生产技术上的重大变革。主要动力是电动机、内燃机。电除了做动力外,可以照明、传递信 息等,促进了相当多的新事物的出现,如电灯、广播、电影、电车、电报等。内燃机可以安置在交 通工具上,促进了交通与生产的发展。另外,发展快的还有钢铁工业、化学工业、医药制造等。 新产生了电力、电器、化学、有色冶金、石油、汽车、飞机制造等工业部门或行业。 (3)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50年代,核能成为动力来源。出现了原子能、微电子和计算机工业,宇航工业,高分子合成 工业,电子工业、激光工业等部门。自动化的发展解放了人类生产力。自动化是第三次产业革命的 标志,但不是全部。合成制品代替天然产品、新型物质代替旧的材料、高速公路和航空网络、电视 和电子计算机等,无疑是工业文明的新进展。人造卫星(1957年)、太空飞船(1961年)、人类登 月(1969年)和原子能和平利用(1954年),更是代表了人类物质文明的新高点。特别是电子计算 机的发明和发展,引发了信息革命,预示着新时代的来临 知识进步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增加是二战以来的明显特征。欧美国家和东方社会主义国家都将发展 科技和教育摆在最优先位置。政府科硏机构纷纷成立,大型企业加强了科硏部门,大学也更加重视 科学硏究,形成了国立科硏机构、企业科硏部门和大学科硏单元相结合的囯家科硏体制。到90年 代,人们将这种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相结合的国家体制称为国家创新系统。研究与发展经费投 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美国从1950年的1%提高到1960年的28%,苏联从1950年的1.8%提高到 2.5%。创新活动的规模扩大,科学和技术的创新速度加快,科技知识转化为工业产品的周期缩短 涌现了大批重大科学突破和新兴技术产品,如遗传物质DNA的双螺旋结构和生物技术产品,晶体管 发明和大规模集成电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和工业自动化等 知识的普及使人类社会进一步理性化,知识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大大增加。如这-时期美国 经济增长50%得益于知识进步的贡献 、工业部门结构的演变 工业部门,按照生产力各要素(如劳动力,资源,资本和知识等)在生产中投入量的相对大小,常 把工业经济活动分成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四类。 1劳动密集型工业 指技术装备程度低,用人多,产品成本中活劳动消耗比重大的工业部门。如轻纺工业,手工业等。 特点:就业机会多;单位就业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少;产品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科技含量低;一般 地,能源、原料消耗少,原料来源广泛,可以就地取材,产品成本低,特别适合于资本短缺、技术 基础薄弱而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 2资源密集型工业 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能源、原材料的工业部门,如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水泥工业等原材料工 业部门,以生产中间产品居多 3资本密集型工业 指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投资较多,技术装备程度较高,用人较少的工业部门,既有较高的劳动生 产率,物资消耗较少
在随着工业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出现了第二次革命。工业文明有了新的 特点:1)是科学开始影响工业进程;2)是大规模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发展起来;3)是新工业部门 发展迅速。如石油、炼钢、内燃机和电气化。4)是工业革命的传播及扩散增强了世界创新能力。 源地是德国和美国。是电气时代。这次革命是涉及电学、力学、化学、电子学等学科领域在内的一 次工业生产技术上的重大变革。主要动力是电动机、内燃机。电除了做动力外,可以照明、传递信 息等,促进了相当多的新事物的出现,如电灯、广播、电影、电车、电报等。内燃机可以安置在交 通工具上,促进了交通与生产的发展。另外,发展快的还有钢铁工业、化学工业、医药制造等。 新产生了电力、电器、化学、有色冶金、石油、汽车、飞机制造等工业部门或行业。 (3)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50年代,核能成为动力来源。出现了原子能、微电子和计算机工业,宇航工业,高分子合成 工业,电子工业、激光工业等部门。自动化的发展解放了人类生产力。自动化是第三次产业革命的 标志,但不是全部。合成制品代替天然产品、新型物质代替旧的材料、高速公路和航空网络、电视 和电子计算机等,无疑是工业文明的新进展。人造卫星(1957年)、太空飞船(1961年)、人类登 月(1969年)和原子能和平利用(1954年),更是代表了人类物质文明的新高点。特别是电子计算 机的发明和发展,引发了信息革命,预示着新时代的来临。 知识进步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增加是二战以来的明显特征。欧美国家和东方社会主义国家都将发展 科技和教育摆在最优先位置。政府科研机构纷纷成立,大型企业加强了科研部门,大学也更加重视 科学研究,形成了国立科研机构、企业科研部门和大学科研单元相结合的国家科研体制。到90年 代,人们将这种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相结合的国家体制称为国家创新系统。研究与发展经费投 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美国从1950年的1%提高到1960年的2.8%,苏联从1950年的1.8%提高到 2.5%。创新活动的规模扩大,科学和技术的创新速度加快,科技知识转化为工业产品的周期缩短, 涌现了大批重大科学突破和新兴技术产品,如遗传物质DNA的双螺旋结构和生物技术产品,晶体管 发明和大规模集成电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和工业自动化等。 知识的普及使人类社会进一步理性化,知识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大大增加。如这一时期美国 经济增长50%得益于知识进步的贡献 。 三、工业部门结构的演变 工业部门,按照生产力各要素(如劳动力,资源,资本和知识等)在生产中投入量的相对大小,常 把工业经济活动分成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四类。 1.劳动密集型工业 指技术装备程度低,用人多,产品成本中活劳动消耗比重大的工业部门。如轻纺工业,手工业等。 特点:就业机会多;单位就业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少;产品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科技含量低;一般 地,能源、原料消耗少,原料来源广泛,可以就地取材,产品成本低,特别适合于资本短缺、技术 基础薄弱而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 2.资源密集型工业 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能源、原材料的工业部门,如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水泥工业等原材料工 业部门,以生产中间产品居多。 3.资本密集型工业 指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投资较多,技术装备程度较高,用人较少的工业部门,既有较高的劳动生 产率,物资消耗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