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重点掌握聚落、城市、乡村的概念,城市化及堿市化机制,城市规模结枃,城市地域结枃,集镇,集市特征等,城市和村落与环境的关系 熟悉城的起源和发展,城镇设置标准,城市景观的环境感知,村落的类型等。 聚落与聚落地理学 聚落( settlement),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不仅在聚落内 部有各种企业商店进行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而且聚落内部也进行着农副业生产以及文化娱乐活动。聚落是人们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心。在地图上常 被称为居民点。 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聚落作为人类活动的场所和聚集中心,具有多种功能。首先是居 含周和号8 门研究聚落形成发展、组合分布以及发展演化规律的学科。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对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聚落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聚落形成条件与发展演化规律 研究聚落形成、发展与其周围特定环境的关系,分析区位因素、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历史条件等对聚落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影响 聚落分类研究 括規模分类、形态分类和职能分类,通过对一国或一地区聚落地考察,拟定分类的依据、指标和方法,划分岀各种类型的聚落。聚落分类硏究主要侧重职能分类,其方 3.聚落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主要内容是在聚落内部分化为居住、公用、商业、仓储、工业、交通、生态保护等功能区域的情况下,研究这些区域的特点,研究各种区域的土地利用,进而研究整个聚 4.聚落体系与结构 聚落规模体系、空间体系、职能体系内涵极为丰富.聚落规模体系是人口数量、用地范围、经济总量的综合体现,一个区域由不同等级的内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农村 城镇化是人类居住地变化的重要发展趋势,对人类社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也是各国政府、学者极为关注的世界性课题。研究城镇化发展历程、标志与类型、动力机制 6.聚落问题 在聚落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聚落规模过大,就会产生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宅紧张、公共设施不足等问题:;规模过小,布局分散,则难以形成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人们居住形式的发展与变化,大体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巢居阶段。乡村聚落,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而逐步形成的。在远古时代,人类过着完全依附于自然的采集生活。传说中的古代人类是 巢居的。巢居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潮湿、多虫蛇、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地区,是一种十分原始的居住方式 2穴居阶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大约150万年到30~40万年前的晚期猿人阶段,人们逐渐脱离树栖 生活,天然洞穴就成为最理想的住所,用来躲避野兽和风雪。天然山洞并不是到处存在的,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加和扩散,以及人类制造工具和技术的提 高,生活地域进一步扩大,但他们仍不能达到建筑房屋的水平,他们在乎地上居住也是采取挖掘洞穴,加以简单地覆盖而成。因此,穴居并不一定是天 然洞穴。 3原始村落阶段。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居住从洞穴向地面发展。房屋和村落的出现,始于旧石器时代中期 4聚落发展完善阶段。到了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也出现了真正的聚落——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固定居民点。聚落的产生 为城市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使得农业产品和畜牧业产品的交换成为一种经常性的现象,直接导致了固定交换场所的出现,这就是人 类社会集市的萌芽。第二次社会大分 仅形成了与农业相互依存的原始制造业,也大大提高了农牧业的劳动生产率,可供交换的产品大量增加,从 j使得产品交换的频率增加和范围开展,也扩大了交换场所的规模。从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了集市与城郭相结合的趋势。人类进λ奴隶社会出现了专I 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这就是人类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流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次革命性的进步,也是早期城市产生的重要条件和标志。而且 由于阶级的出现以及部落之间的战争,人类开始在聚集区周围筑城,出于军事、政治、宗教等目的,兴建了城市,于是世界最早的城市出现了 城市 一、城市 1.城市的概念:最早的城市的概念,“城”指四面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意义的军事据点。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的防御设施,主要 用于防御野兽侵袭,后来演变为防御敌方侵袭。“市”指商品交易的场所。在城市产生以前,市没有固定的场所。人们在特定的地点在特定的时间相互 交易,形成集市 城市: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类型,非农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及一定区域的政治、经 (1)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是二、三产业的空间载体 (2)具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高 共服务设施,人口、产业、资金、技术、文化要素密集。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 (4)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乡村。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 (5)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有别于乡村 (6)从 具有双重空间特征。即城市本身是一个面状空间类型,是由各种自然、社会、经济要素及城市各组成部门有机结合的地 域单元,内部具有不同的功能分区:从区域上看,是一个“点”,是区域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城市划分的标准 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 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人口数量、密度不同,划分标准也很不一致 1.按居民点达到一定的人口数作为城镇的标准。以人1万人以上的居民点,为城镇标准的有塞内加尔、马来西亚、西班牙、瑞土等国家:5000人以 上的有加纳、伊朗、奥地利、孟加拉、马达加斯加等国家:2500人以上的有美国、墨西哥、委内瑞拉等因家:2000人以上的有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加 速、利比里亚、法国、卢森堡、荷兰等国家:1500人以上的有巴拿马、哥伦比亚、爱尔兰等国:1000人以上的有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500 人以上的有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200人以上的有丹麦、瑞典、冰岛等国
教学目标:重点掌握聚落、城市、乡村的概念,城市化及城市化机制,城市规模结构,城市地域结构,集镇,集市特征等,城市和村落与环境的关系。 熟悉城的起源和发展,城镇设置标准,城市景观的环境感知,村落的类型等。 第一节 聚落 一、聚落与聚落地理学 聚落(settlement),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不仅在聚落内 部有各种企业商店进行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而且聚落内部也进行着农副业生产以及文化娱乐活动。聚落是人们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心。在地图上常 被称为居民点。 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聚落作为人类活动的场所和聚集中心,具有多种功能。首先是居 住功能;其次是经济功能;第三,社会功能。 聚落地理学(Settlement Geography)又称居民点地理学,是一门研究聚落形成发展、组合分布以及发展演化规律的学科。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对 象就是聚落本身,按聚落规模和性质大小,又可以分为乡村聚落地理学(Rural Settlement Geography)和城市地理学(Urban Geography)两大分支学 科。 乡村聚落地理学又称农村聚落地理学,也有人称为村落地理学(Village Geography),是研究乡村地域人类聚居地的形成、分布与发展变化规律的 一门学科。它着重研究乡村聚落的形成、功能、组合分布、类型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聚落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聚落形成条件与发展演化规律 研究聚落形成、发展与其周围特定环境的关系,分析区位因素、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历史条件等对聚落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影响。 2.聚落分类研究 包括规模分类、形态分类和职能分类,通过对一国或一地区聚落地考察,拟定分类的依据、指标和方法,划分出各种类型的聚落。聚落分类研究主要侧重职能分类,其方 3.聚落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主要内容是在聚落内部分化为居住、公用、商业、仓储、工业、交通、生态保护等功能区域的情况下,研究这些区域的特点,研究各种区域的土地利用,进而研究整个聚 4.聚落体系与结构 聚落规模体系、空间体系、职能体系内涵极为丰富。聚落规模体系是人口数量、用地范围、经济总量的综合体现,—个区域由不同等级的内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农村 5.城镇化 城镇化是人类居住地变化的重要发展趋势,对人类社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也是各国政府、学者极为关注的世界性课题。研究城镇化发展历程、标志与类型、动力机制 6.聚落问题 在聚落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聚落规模过大,就会产生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宅紧张、公共设施不足等问题;规模过小,布局分散,则难以形成 三、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人们居住形式的发展与变化,大体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巢居阶段。乡村聚落,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而逐步形成的。在远古时代,人类过着完全依附于自然的采集生活。传说中的古代人类是 巢居的。巢居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潮湿、多虫蛇、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地区,是一种十分原始的居住方式。 2.穴居阶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大约150万年到30~40万年前的晚期猿人阶段,人们逐渐脱离树栖 生活,天然洞穴就成为最理想的住所,用来躲避野兽和风雪。天然山洞并不是到处存在的,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加和扩散,以及人类制造工具和技术的提 高,生活地域进一步扩大,但他们仍不能达到建筑房屋的水平,他们在乎地上居住也是采取挖掘洞穴,加以简单地覆盖而成。因此,穴居并不一定是天 然洞穴。 3.原始村落阶段。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居住从洞穴向地面发展。房屋和村落的出现,始于旧石器时代中期。 4.聚落发展完善阶段。到了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也出现了真正的聚落——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固定居民点。聚落的产生 为城市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使得农业产品和畜牧业产品的交换成为一种经常性的现象,直接导致了固定交换场所的出现,这就是人 类社会集市的萌芽。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不仅形成了与农业相互依存的原始制造业,也大大提高了农牧业的劳动生产率,可供交换的产品大量增加,从 而使得产品交换的频率增加和范围开展,也扩大了交换场所的规模。从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了集市与城郭相结合的趋势。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 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这就是人类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流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次革命性的进步,也是早期城市产生的重要条件和标志。而且 由于阶级的出现以及部落之间的战争,人类开始在聚集区周围筑城,出于军事、政治、宗教等目的,兴建了城市,于是世界最早的城市出现了。 第二节 城市 一、城市 1.城市的概念:最早的城市的概念,“城”指四面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意义的军事据点。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的防御设施,主要 用于防御野兽侵袭,后来演变为防御敌方侵袭。“市”指商品交易的场所。在城市产生以前,市没有固定的场所。人们在特定的地点在特定的时间相互 交易,形成集市。 城市: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类型,非农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及一定区域的政治、经 济、文化、活动中心。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 (1)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是二、三产业的空间载体。 (2)具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高于乡村。 (3)具有上下水,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人口、产业、资金、技术、文化要素密集。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 村。 (4)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乡村。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 (5)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有别于乡村。 (6)从空间角度看,城市具有双重空间特征。即城市本身是一个面状空间类型,是由各种自然、社会、经济要素及城市各组成部门有机结合的地 域单元,内部具有不同的功能分区;从区域上看,是一个“点”,是区域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二、城市划分的标准 (一)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 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人口数量、密度不同,划分标准也很不一致。 1.按居民点达到一定的人口数作为城镇的标准。以人1万人以上的居民点,为城镇标准的有塞内加尔、马来西亚、西班牙、瑞士等国家;5000人以 上的有加纳、伊朗、奥地利、孟加拉、马达加斯加等国家;2500人以上的有美国、墨西哥、委内瑞拉等因家;2000人以上的有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加 速、利比里亚、法国、卢森堡、荷兰等国家;1500人以上的有巴拿马、哥伦比亚、爱尔兰等国;1000人以上的有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500 人以上的有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200人以上的有丹麦、瑞典、冰岛等国
2.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这类国家有埃及、蒙古、土耳其、巴西、海地、危地马拉、毛里求斯、哥斯达黎加等国 3.规定首都或某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规定首都为城镇,其余为乡村的国家有布隆迪、冈比亚等:规定某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 乡村的国家有苏丹、摩洛哥、贝宁、乍得等 4.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其非农业人口例规定城镇标准。如南斯拉夫、前苏联等国。 5.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城镇标准。如印度规定城镇系指地方行政中心以及人口超过5000人,人口密度大于390人/km2,至少有3/4 的成年男子不以农业为生的居民点 (二)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 我国属堿市范畴的居民点分为堿市和城镇,合称市镇,属乡村范畴的居民点包括集镇和村庄。城乡划分主要根据聚居地的人口规模、职业构成和行 政地位与行政范围。我国设置市的标准基本没变,而设置镇的标准经历了几次较大的变化 993年的设市标准分为设立县级市的标准和设立地级市的标准,综合了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城市功能和非农产业发达程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 设立县级市的最低人口标准是非农业人口8万人 1993年设镇标准如下 设立县级市的 平方公里人口密度400人以上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撒 1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12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衣产业的人口不低于8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 是的业广值在工欢业产值中不低手%,#不低于化无国性声动值手死第三产业产值在的生产值卡比达 口不低于30%,并不少于15万 3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干65%,道路铺装率不低于60%,有较好的排水系统。 (二海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00~400人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撒县 人民政府驻地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10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7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衣产业的人口不 低于25%,并不少于12万 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70%,并不低于13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 到20%以上等 3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60%,道路铺装率不低于55%,有较好的排水系统。 (三)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00人以下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撤县 1县人民政府驻地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8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衣产业的人口不低于6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 于20%,并不少于10万 2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60%,并不低于8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 20%以上等 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55%,道路铺装率不低于50%,有较好的排水系统。 (四)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设市时条件可以适当放宽 1自治州人民政府或地区(盟行政公署驻地。 乡、镇以上工业产值超过40亿乙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25亿元,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超过亿元,上解支出超过50%,经济发达,布局合理 且 沿江、沿边境重要的港口和贸易口岸,以及国家重点骨干工程所在地 治、军事、外交等特殊 县地镇非农业人口不低于6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4万 心的镇,如确有必要,可撤镇设市。设市时,非农业人口不低于10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 业的入口不低于8万。地方本级预算内 入不低于人均500元,上解支出不低于财政收入 古紧贤生总完上中注具種慈出口閂址生点的法5在业地焦艺 售物价指数上涨情况,由民政部报经国务院批准适时调整 2、镇。现行的设镇标准是1984年颁布的。建镇标准规 到集镇落户、务工、经商、办服务行业的人口合计超过2000人的,可以建 地,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人口两项总数虽不足2000人,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镇的 建制 现在已经着手进行修改。 三、城市与环境的关系 1、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 一般来说,影响城市的区位条件,主要是防卫与交通。城市的基本特征就是它周围有城墙包围,其目的在于防守。所以,很多城市在开始时大多把 这个条件放在重要位置 何利用地理条件以增强其防卫能力 (1)从防卫的角度出发 在利用海洋方面城的防能力,在城墙面把一道护城:在利用天然河流上,对防守最有利的条件是河心岛或于河流汇合处或曲流形 成的三面环水的“半岛 的有利条件有半岛、岛与内港 口方面,“居高临下”和“一夫当关,万夫 地势高,扼往来要冲,是选择城址的理想场所,局部高地则成为卫城之地 的吸引范围和服务范围就是决定城市的规模、作用、地位及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吸引范围与服务范围又与交通条件和交通工具有密切联系。 主要表现在: 城市与水运的关系。水运比陆运相对便宜,这是水运的一个优点。大城市大多在河流附近。如沿河流、沿运河还出现许多城市:河口处可以 流相通,容易转向海外,所以不少河口处的港口城市成为全流域的最大城市:在两条或多条河流汇合处,水陆交通的转运点以及水运起点,水运 的转折处,比一般水运点的城市重要些。特别是在山区,由于交通多沿河延伸,城市与聚落也多沿河两岸排列 关系。沿陆上交通线会出现 海上交通与城市的关系。海上交通成为世界上商品交换上重要运输方式,特别是对数量多、质量重、体积大的商品具有绝对运输优势。世界上最大 的城市主要是集中在沿海地区 2、城市与自然环境 地质环境与城市。地质条件特别突出的是地震,这是对城市造成巨大灾害的一种力量。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就要考虑是否在断裂带上、建筑物的 防镱经等疑:时的建墙所经继的绝影类手费都切应 分密切。一般说来,平坦而地势稍高的地形是比较理想的。此外,在两种地形结合点上容易形 气候与城市。如多雨地区要考虑防洪与排水,寒冷地区要注意取暖、防冻。特别突出的要注意城市本身所带来的严重气候影响问题。还有污染扩散 源与城市。城市是生产、消费和居民较集中的地方,其生产和生活用水较多,这就需要提供数量充足、质量符合要求的水。因此 市的生物环 市是人创造的取代了自然景观的文化景观,由于没有注意吸收自然景观的一些成分,造成城市很多与环境不协调的问题。合理 建设和布局行道树、小块的花坛、草坪、水面等,可以减轻城市污染,缓和环境问题,又可增加美感,提供舒适、优美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2.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这类国家有埃及、蒙古、土耳其、巴西、海地、危地马拉、毛里求斯、哥斯达黎加等国。 3.规定首都或某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规定首都为城镇,其余为乡村的国家有布隆迪、冈比亚等;规定某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 乡村的国家有苏丹、摩洛哥、贝宁、乍得等。 4.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其非农业人口例规定城镇标准。如南斯拉夫、前苏联等国。 5.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城镇标准。如印度规定城镇系指地方行政中心以及人口超过5000人,人口密度大于390人/km2,至少有3/4 的成年男子不以农业为生的居民点。 (二)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 我国属城市范畴的居民点分为城市和城镇,合称市镇,属乡村范畴的居民点包括集镇和村庄。城乡划分主要根据聚居地的人口规模、职业构成和行 政地位与行政范围。我国设置市的标准基本没变,而设置镇的标准经历了几次较大的变化。 1、城市 1993年的设市标准分为设立县级市的标准和设立地级市的标准,综合了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城市功能和非农产业发达程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 设立县级市的最低人口标准是非农业人口8万人。 1993年设镇标准如下: 一、设立县级市的标准 (一)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400人以上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撤县: 1.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12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8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 口不低于30%,并不少于15万。 2.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80%,并不低于1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10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 到20%以上等。 3.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干65%,道路铺装率不低于60%,有较好的排水系统。 (二)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00~400人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撤县: 1.县人民政府驻地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10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7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 低于25%,并不少于12万。 2.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70%,并不低于13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 到20%以上等。 3.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60%,道路铺装率不低于55%,有较好的排水系统。 (三)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00人以下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撤县: 1.县人民政府驻地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8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6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 于20%,并不少于10万。 2.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60%,并不低于8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 20%以上等。 3.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55%,道路铺装率不低于50%,有较好的排水系统。 (四)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设市时条件可以适当放宽, 1.自治州人民政府或地区(盟)行政公署驻地。 2.乡、镇以上工业产值超过4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25亿元,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超过1亿元,上解支出超过50%,经济发达,布局合理 的县。 3.沿海、沿江、沿边境重要的港口和贸易口岸,以及国家重点骨干工程所在地。 4.具有政治、军事、外交等特殊需要的地方。 具备上述条件之一的地方设市时,州(盟、县)驻地镇非农业人口不低于6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4万。 (五)少数经济发达,已成为该地区经济中心的镇,如确有必要,可撤镇设市。设市时,非农业人口不低于10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 业的入口不低于8万。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500元,上解支出不低于财政收入60%,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高于90%。 二、设立地级市的标准 市区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25万人以上,其中市政府驻地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20万人以上;工农业总产值30亿元以上,其中工业产 值占8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在25亿元以上,第三产业发达,产值超过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35%以上,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2亿 元以上,已成为若干市县范围内中心城市的县级市,方可升格为地级市。 设立县级市及地级市标准中的财政收入指标,将根据全国零售物价指数上涨情况,由民政部报经国务院批准适时调整。 2、镇。现行的设镇标准是1984年颁布的。建镇标准规定: 第一,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 第二,总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乡,乡政府所在地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务工、经商、办服务行业的人口合计超过2000人的,可以建 镇;总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上述两项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也可以建镇。 第三,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和山区,可以比照第二条适当放宽。 第四,小型矿区、物资集散地、风景旅游区、边境商埠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人口两项总数虽不足2000人,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镇的 建制。 现在已经着手进行修改。 三、城市与环境的关系 1、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 一般来说,影响城市的区位条件,主要是防卫与交通。城市的基本特征就是它周围有城墙包围,其目的在于防守。所以,很多城市在开始时大多把 这个条件放在重要位置,考虑如何利用地理条件以增强其防卫能力。 (1)从防卫的角度出发选择区位,利用地理条件,以增强其防卫能力。主要表现: 在利用河流方面,为了增强城的防卫能力,在城墙外面挖一道护城河;在利用天然河流上,对防守最有利的条件是河心岛或于河流汇合处或曲流形 成的三面环水的“半岛”形位置; 在利用海洋方面,作为防卫的有利条件有半岛、岛与内港。 在利用制高点和隘口方面,“居高临下”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势高,扼往来要冲,是选择城址的理想场所,局部高地则成为卫城之地。 (2)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 城市的吸引范围和服务范围就是决定城市的规模、作用、地位及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吸引范围与服务范围又与交通条件和交通工具有密切联系。 主要表现在: 城市与水运的关系。水运比陆运相对便宜,这是水运的一个优点。大城市大多在河流附近。如沿河流、沿运河还出现许多城市;河口处可以与全河 流相通,容易转向海外,所以不少河口处的港口城市成为全流域的最大城市;在两条或多条河流汇合处,水陆交通的转运点以及水运起点,水运转陆运 的转折处,比一般水运点的城市重要些。特别是在山区,由于交通多沿河延伸,城市与聚落也多沿河两岸排列。 城市与陆运的关系。沿陆上交通线会出现一系列的城市。 海上交通与城市的关系。海上交通成为世界上商品交换上重要运输方式,特别是对数量多、质量重、体积大的商品具有绝对运输优势。世界上最大 的城市主要是集中在沿海地区。 2、城市与自然环境 地质环境与城市。地质条件特别突出的是地震,这是对城市造成巨大灾害的一种力量。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就要考虑是否在断裂带上、建筑物的 防震等级等问题。同时不同的地质条件,会影响到地面承载力,也应考虑。 地形与城市。城市的建设与所在地的地形条件关系十分密切。一般说来,平坦而地势稍高的地形是比较理想的。此外,在两种地形结合点上容易形 成城市。 气候与城市。如多雨地区要考虑防洪与排水,寒冷地区要注意取暖、防冻。特别突出的要注意城市本身所带来的严重气候影响问题。还有污染扩散。 水资源与城市。城市是生产、消费和居民较集中的地方,其生产和生活用水较多,这就需要提供数量充足、质量符合要求的水。因此,城市多布局在河畔、湖滨、海岸 等地。 城市的生物环境。城市是人创造的取代了自然景观的文化景观,由于没有注意吸收自然景观的一些成分,造成城市很多与环境不协调的问题。合理 建设和布局行道树、小块的花坛、草坪、水面等,可以减轻城市污染,缓和环境问题,又可增加美感,提供舒适、优美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四、城市化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聚集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城市数量增多,每个城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使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 涵义: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是全球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是人口的集中过程: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 形式城市化:人口及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转变为非农地域(城市地域》的过程。结果是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功能城市化:堿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结果是城市特征强化、城市现代化。 城市化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与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紧密联系。根据全球城市化历史进程的动力因素和发展特征,可将全球城市化分为下 列几个阶 (1)内部市区城市化 进入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专业化与地域经济体系的形成,区域要素及人口向城市聚集,第二、三产业成为城市的主导经济职能。形成以商业服务区和 办公区集中、交通线路汇集的城市核心区。 全心城市化发区成为人口建筑,经济高密度地域土地利用呈现多样化特点城市功能分区体系逐渐形成:为节约利用土地城市向上向下立体发展 展到后期阶段产生 过于稠密、用地紧张、地价昂贵、交通堵塞、失业率上升、环境污染、投资环境恶化等,使原有城市核心区的经济 集规模经济转向规模不经济,城市核心区空间地域扩散成为客观必然。 外围市区指城乡接合部(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前进扩张、乡村后退、变化最快的地带。其城市化主要表现:①对外交通设施延伸。②工业扩展。③住宅扩散 此外,住宅扩散带动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医疗保健、体育设施等的扩 郊区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与城市经济联系密切。 郊区城市化特点:①土地利用集约化 粮食、蔬菜、水果、禽蛋、奶等生活必需品,城市对其多样需求使郊区土地利用集约化、多样化。作物商品化一一劳动商品 化一一土地商品化。②产业结构高级化。城市工业、商业向郊区的转移:及乡镇企业发展,郊区产业结构不断走向高级化。③城市网络化。城市各种交通、通信设施不断向 郊区延伸使之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4)逆城市化阶段 原因:①人们为了寻求田园式居住环境,离开大城市:②交通、通讯技术发展使工业布局的限制性因素减少,及良好的生态环境、低廉的土地价格,企业布局迁向中小 城镇,或把子公司、分厂设在中小城 逆城市化( Counter urbanization)是指堿市市区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城市化模式,所谓“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 村化,更不是指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向郊区迁移,大城市人口向卫星城迁移的倾向 3、城市化的机制 (1)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 城市形成的第一前提: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及剩余粮食,是城市存在的必要条 城市形成的第二前提: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非农部门兴起的必要条件 2)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 工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城市化 的快速发展是由于:企业对城市的生产性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国际服务业的全球扩散,全球性金融网络的出现剌激了城市中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居民对消费 服务提出了更高、更多样化的要求 (4)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水平之间正相关。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5)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 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世界城市化的特征 (1)城市化进程加快:(2)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規模巨大的城市群:(3)城市化发展的区堿差异明显:(4)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 中国城市化特征: )有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3)城市規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批大城市正在形成:(4)城市化的省 五、城市规模结构 1.城市体 城市与 城市与地区之间存在着固定联系与等级 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进而 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在体系内部不断地进行物 人员、信息的交换。这种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有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 机整体,就是城市体系 城市系统内,大小城市还有等级从属及职能联系的关系,按大、中、小,按规模职能有规律的排列与组合,即为城市的等级结构。 2.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1)首位城市法则。( law of the Primate City) 沛小 界51个国家)的首都比全国城市系统中的重要城市大许多倍 个国家在首位 首位城市:国也可有两个音位城市:发展中国家首位 定是首位城市。因此,法则修改为不一定国家首都都是首位城市:地区中心也可以成为 则作用明显 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P1 S Pl P2(P2+P+P)(P2+P3+…+P) 4城市指数 l1城市指数 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布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堿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 模越小的堿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堿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顺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金字塔的基础是大量的小 城市,塔的顶端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城市 金字塔可以分析 家、地区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的特点和存在问題及变化趋势
四、城市化 1、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聚集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城市数量增多,每个城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使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 断提高。 涵义: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是全球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是人口的集中过程;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 化不仅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还包括人们乡村思想意识、行动方式、生活方式向城市转化的过程。 形式城市化:人口及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转变为非农地域(城市地域)的过程。结果是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功能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结果是城市特征强化、城市现代化。 2.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与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紧密联系。根据全球城市化历史进程的动力因素和发展特征,可将全球城市化分为下 列几个阶段。 (1)内部市区城市化 进入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专业化与地域经济体系的形成,区域要素及人口向城市聚集,第二、三产业成为城市的主导经济职能。形成以商业服务区和 办公区集中、交通线路汇集的城市核心区。 特征:城市核心区成为人口、建筑、经济高密度地域;土地利用呈现多样化特点;城市功能分区体系逐渐形成;为节约利用土地城市向上、向下立体发展。 核心区城市化发展到后期阶段产生“城市病”:人口过于稠密、用地紧张、地价昂贵、交通堵塞、失业率上升、环境污染、投资环境恶化等,使原有城市核心区的经济 发展由聚集规模经济转向规模不经济,城市核心区空间地域扩散成为客观必然。 (2)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外围市区指城乡接合部(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前进扩张、乡村后退、变化最快的地带。其城市化主要表现:①对外交通设施延伸。②工业扩展。③住宅扩散。 此外,住宅扩散带动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医疗保健、体育设施等的扩散。 (3)郊区的城市化 郊区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与城市经济联系密切。 郊区城市化特点:①土地利用集约化。提供粮食、蔬菜、水果、禽蛋、奶等生活必需品,城市对其多样需求使郊区土地利用集约化、多样化。作物商品化--劳动商品 化--土地商品化。②产业结构高级化。城市工业、商业向郊区的转移;及乡镇企业发展,郊区产业结构不断走向高级化。③ 城市网络化。城市各种交通、通信设施不断向 郊区延伸使之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4)逆城市化阶段 逆城市化指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城市地域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 原因:①人们为了寻求田园式居住环境,离开大城市;②交通、通讯技术发展使工业布局的限制性因素减少,及良好的生态环境、低廉的土地价格,企业布局迁向中小 城镇,或把子公司、分厂设在中小城镇。 逆城市化(Counter urbanization)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城市化模式,所谓“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 村化,更不是指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向郊区迁移,大城市人口向卫星城迁移的倾向。 3、城市化的机制 (1)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 城市形成的第一前提: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及剩余粮食,是城市存在的必要条件; 城市形成的第二前提: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非农部门兴起的必要条件。 (2)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 工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城市化。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是由于:企业对城市的生产性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国际服务业的全球扩散,全球性金融网络的出现刺激了城市中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居民对消费 服务提出了更高、更多样化的要求。 (4)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水平之间正相关。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5)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 4、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世界城市化的特征: (1)城市化进程加快;(2)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3)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4)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 中国城市化特征: (1)有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3)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批大城市正在形成;(4)城市化的省 际差异明显。 五、城市规模结构 1.城市体系 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地区之间存在着固定联系与等级结构。即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进而 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在体系内部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人员、信息的交换。这种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有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 机整体,就是城市体系。 城市系统内,大小城市还有等级从属及职能联系的关系,按大、中、小,按规模职能有规律的排列与组合,即为城市的等级结构。 2.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1)首位城市法则。(1aw of the Primate City) 杰佛逊(Jefferson)1939年提出。他观察到一些国家(世界51个国家)的首都比全国城市系统中的重要城市大许多倍。认为一个国家在首位城市下 分众多中小城市系统。后又经过修改,认为有些国家的首都不一定是首位城市。因此,法则修改为不一定国家首都都是首位城市;地区中心也可以成为 首位城市;一国也可有两个首位城市;发展中国家首位城市法则作用明显。 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首位度 4 城市指数 11 城市指数 (2)城市金字塔。 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布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 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顺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金字塔的基础是大量的小 城市,塔的顶端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城市。 金字塔可以分析不同国家、地区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及变化趋势
城市数 规模级(人) 1990 城市数 >700万 400-700万 200-400万 200万 10-20万 城市数(>10万) 1980年[190年 中国1998年和1990年城市金字塔图 使某一规棱绝规模和该在国家或区域城市中城 戚市人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之间所存在的规律,叫做位序一规模律 1949年齐夫提出了城市规模分布模型: P 式中P为第r位城市人口:P1为最大城市的人口:r为P城市的位序 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是最大城市的人口的1/2,第三位是最大城市的人口的1/3,依次类推 现在普遍使用罗特卡模型 Pr为第r位城市的人口数:P1为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数:r为位序:q为常数 在实际研究 P 中,一般把上式作对数变换,即 lg P=1gP-qlgr 对一个城市体系中的每个城市按位序和规模进行“y=a+bx”线性回归分析。b值是回归线的斜率。|b|值接近1,说明规模分布接近捷夫的理想 b|值大于1,说明规模分布比较集中,大城市很突出,而中小城市不够发育,首位度较高:|b|值小于1,说明城市人口比较分散,分布在各 等级城市里,高位次城市规模不很突出,中小城市比较发育。当进行多年对比时,丨b丨变大,说明城市规模分布趋于集中的力量大于分散的力量:丨b 变小,则说明分散的力量大于集中的力量 六、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 1.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城市功能区指城市中同类活动(如工业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功能区。如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高等教育区、旅游区、政府机关 等都能形成相应住宅区。行政因素:政府部门综合各要素 功能区。历史原因:历史上因工业、或商业著名,而成为工业区,或商业区 2.形成地域结构的动力 有聚卖月要由内力最良起的向中心集:离散力则是向相反方向,使其转向区 1)由于城市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首先它交通方便。城市的中心距离城市的各个方向来说,是较近的,也是方便的、便宜的。正是这个 优点,它会吸引城市内各个方向的顾客。再有它是商业最好的区位。市中心商业比较发达,供应各式各样的商品,也就吸引顾客。顾客多了,也会把别 的服务部门,如饮食、交通、旅行社、宾馆、娱乐场、邮电、通讯、银行等都吸收过来。其提供多而方便的设施,就吸引更多的人,更多的人就招致更 多服务。这些就是市中心区位产生的集聚力,它推动人、物、服务向城市中心集聚 2)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主要是知名度导致人们的心理作用。例如在旧金山,原来的金融业由于就近港口而发展起来。现在因填海,港口 已向前延伸。可是,原先的金融业却己形成自己的知名度,继续留在原地,还吸引新的金融单位在这里集中 市的集聚力也不是无限的,当其作用发挥到一定程度时,也会走向反面。由于集聚吸引大量的人、大量的车流,结果造成人口过多、交通阻塞 这样便利的条件转为不方便,舒适的环境由于车 的空气污染变得对生活与健康不利。这种变化也就迫使人离开小心地区向郊区转移 汽车的普 及为富有阶级离 洋房环境提 便。这时城市就 与集聚力相反自 即离散力 (2)离散力。离散力是由下面两方面原因引起的 1)是经济条件方面。原来城市中心的商业区由于在商业区周围原高级住宅区的富有阶级转到郊区后,营业额下降,其经济效益亦随之下降。另 方面,由于原来集聚力形成繁荣的中心带来该地区的高地价、高工资、高消费,给中心地区造成高的成本与负担。这两方面的问题使得这些企业无法纪 续下去,不得不选择搬迁这一措 以,一些在中心地区的服务业就随着富有阶级也转向郊区。这就是所说的城市分散化过程(或郊区化过程) 2)是社会条件方面。由于分散化过程,富有阶级转向郊区,市中心开始衰落,原来空出来的富有阶级居住区被低收入的人所填补。因此,城市中 心的声望开始下降,相反,郊区高质量住宅区声望提高,增强其吸引力,就加速城市的分散化过程 田,要花关碳金清球越数和理的社会问题,城市的基础设施闲置不用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居民转向部区又占据了不少农 3)摩擦力。是阻碍产业、家庭产生集聚或扩散运动的力量。指各种各样的门槛,如自然地理条件、技术设施条件、城市结构和生态环境等。 于集聚力、离散力、摩擦力相互作用,形成城市的地域结构
中国1998年和1990年城市金字塔图 (3)位序规模律(Rank—Size Rule) 某一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在国家或区域城市中城市人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之间所存在的规律,叫做位序—规模律。 1949年齐夫提出了城市规模分布模型: 式中P 为第r位城市人口;P 为最大城市的人口;r为P 城市的位序。 即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是最大城市的人口的1/2,第三位是最大城市的人口的1/3,依次类推。 现在普遍使用罗特卡模型: P 为第r位城市的人口数;P 为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数;r为位序;q为常数。 在实际研究 中,一般把上式作对数变换,即 对一个城市体系中的每个城市按位序和规模进行“y=a+bx”线性回归分析。b值是回归线的斜率。︱b︱值接近1,说明规模分布接近捷夫的理想 状态;︱b︱值大于l,说明规模分布比较集中,大城市很突出,而中小城市不够发育,首位度较高;︱b︱值小于l,说明城市人口比较分散,分布在各 等级城市里,高位次城市规模不很突出,中小城市比较发育。当进行多年对比时,︱b︱变大,说明城市规模分布趋于集中的力量大于分散的力量;︱b ︱变小,则说明分散的力量大于集中的力量。 六、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 1.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城市功能区指城市中同类活动(如工业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功能区。如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高等教育区、旅游区、政府机关 区、金融区、交通运输及仓储区等。 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城市各处地租不同,一块土地最终用于付出地租最高的那项活动。社会因素:指城市人口按职业、社会阶 层、种族、文化宗教等分成的不同社会群体。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如收入不同形成高级和低级住宅区, 又如知名度和宗教信仰,以及种 族等都能形成相应住宅区。行政因素:政府部门综合各要素,引导或划定功能区。历史原因:历史上因工业、或商业著名,而成为工业区,或商业区。 2.形成地域结构的动力 有集聚力、离散力和摩擦力,集聚力就是向心力门向市中心集聚;离散力则是向相反方向,使其转向郊区。 (1)集聚力。集聚力主要由下面两方面原因引起的。 1)由于城市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首先它交通方便。城市的中心距离城市的各个方向来说,是较近的,也是方便的、便宜的。正是这个 优点,它会吸引城市内各个方向的顾客。再有它是商业最好的区位。市中心商业比较发达,供应各式各样的商品,也就吸引顾客。顾客多了,也会把别 的服务部门,如饮食、交通、旅行社、宾馆、娱乐场、邮电、通讯、银行等都吸收过来。其提供多而方便的设施,就吸引更多的人,更多的人就招致更 多服务。这些就是市中心区位产生的集聚力,它推动人、物、服务向城市中心集聚。 2)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主要是知名度导致人们的心理作用。例如在旧金山,原来的金融业由于就近港口而发展起来。现在因填海,港口 已向前延伸。可是,原先的金融业却已形成自己的知名度,继续留在原地,还吸引新的金融单位在这里集中。 城市的集聚力也不是无限的,当其作用发挥到一定程度时,也会走向反面。由于集聚吸引大量的人、大量的车流,结果造成人口过多、交通阻塞, 这样便利的条件转为不方便,舒适的环境由于车辆造成的空气污染变得对生活与健康不利。这种变化也就迫使人离开小心地区向郊区转移。小汽车的普 及为富有阶级离开中心,居住郊区花园洋房环境提供了方便。这时城市就出现了与集聚力相反的力,即离散力。 (2)离散力。离散力是由下面两方面原因引起的。 1)是经济条件方面。原来城市中心的商业区由于在商业区周围原高级住宅区的富有阶级转到郊区后,营业额下降,其经济效益亦随之下降。另一 方面,由于原来集聚力形成繁荣的中心带来该地区的高地价、高工资、高消费,给中心地区造成高的成本与负担。这两方面的问题使得这些企业无法纪 续下去,不得不选择搬迁这一措施。所以,一些在中心地区的服务业就随着富有阶级也转向郊区。这就是所说的城市分散化过程(或郊区化过程)。 2)是社会条件方面。由于分散化过程,富有阶级转向郊区,市中心开始衰落,原来空出来的富有阶级居住区被低收入的人所填补。因此,城市中 心的声望开始下降,相反,郊区高质量住宅区声望提高,增强其吸引力,就加速城市的分散化过程。 城市的分散化,造成城市中心失业和严重的社会问题,城市的基础设施闲置不用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居民转向部区又占据了不少农 田,要花费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 (3)摩擦力。是阻碍产业、家庭产生集聚或扩散运动的力量。指各种各样的门槛,如自然地理条件、技术设施条件、城市结构和生态环境等。 由于集聚力、离散力、摩擦力相互作用,形成城市的地域结构。 r 1 r r 1
3.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城市地域结枃是指城市地域内部,各种不同的功能区在空间上的有机联系,共同构建的城市整体。城市地域结构理论有 1)同心圆理论 同心圆模型 1.中心商务区 带 Ⅲ,工人家庭带 Ⅳ.中产阶级住宅排 V.通勤带 主。V为通勤带,住户在城内工作、郊外居住,收入高,多为花园式的单户f会民(心 各功能区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城市结构呈5 圆带的结构模式。I.是中 这是城市商业、文化和社会活动的中心地带 犯罪率高的地区,房屋和街道破旧 住宅区。以独户住宅、高级公寓为 2)扇形理论 美国土地经济学家霍伊特(H·Hoyt)于1939年提出的。发现高房租区多沿着方便的交通线从中心业务区向外延伸,又多建在风景优美的地区。即在交 通工具影响下,城市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扇形模型 1.中心业务地区2.批发轻工业区 3.低级住宅区4.中级住宅区 5.高级住宅区 该理论是在同心圆理论的基础上引入运输系统理论,故研究方法比同心圆理论进了一步。形成扇形的原因首先是高租金住宅区从市中心商业区开始,沿方便的交通线向另一 远处高租金住宅区延伸,最后彼此相联成一个扇形。其次,高租金住宅区多选在环境条件较好地区,如滨海地区较远处的空阔地区。离市区及中心地区远就需有快速交通线 霍伊特的扇形模型是在同心圆模型中加上交通因素的作用而得出。特别是近些年来私人汽车与道路的发展,离市中心的距离的影响遂被快速交通所 减弱,因而出现扇形的地域结构 3)多核心理 认为大城市不是围绕一个核心发展起来的,而是围绕几个核心形成种种功能区而发展起来的。由于种种功能区都有自己特殊的要求和区位,从而形 成多核心的地域结构。如工业区要与高级住宅区分隔;商业区要有方便的交通:大学城则与知识阶层、高技术人员住宅区及书店联在一起;银行业与商 业、批发业有紧密的联系:一些占地面积大的家具、汽车等的销售点为避免支付高房租和高地价而转向地价和房租便宜的边缘地区等 [ 多模型 1.中心业务地区2.批发轻工业地区 3.工人住它区4,中级仕宅区 5.高级住宅区6.重工业区 7·次等业务地区8.郊外住宅区
3.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城市地域内部,各种不同的功能区在空间上的有机联系,共同构建的城市整体。城市地域结构理论有: 1)同心圆理论 城市各功能区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城市结构呈5个同心圆带的结构模式。Ⅰ.是中心商务区。这是城市商业、文化和社会活动的中心地带 及交通运输中,多高层建筑。Ⅱ.是过渡地区。该区最初为富人居住区,后因环境质量下降,逐渐成为贫民集中,犯罪率高的地区,房屋和街道破旧。 Ⅲ.是工人住宅区。多为工厂工人集中的住宅区,住户多是由有固定收入的第Ⅱ带居民移人的。Ⅳ.为中产阶级住宅区。以独户住宅、高级公寓为 主。 V.为通勤带,住户在城内工作、郊外居住,收入高,多为花园式的单户住宅。 2)扇形理论 美国土地经济学家霍伊特(H·Hoyt)于1939年提出的。发现高房租区多沿着方便的交通线从中心业务区向外延伸,又多建在风景优美的地区。即在交 通工具影响下, 城市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该理论是在同心圆理论的基础上引入运输系统理论,故研究方法比同心圆理论进了一步。形成扇形的原因首先是高租金住宅区从市中心商业区开始,沿方便的交通线向另一 远处高租金住宅区延伸,最后彼此相联成一个扇形。其次,高租金住宅区多选在环境条件较好地区,如滨海地区较远处的空阔地区。离市区及中心地区远就需有快速交通线 与其联系。高租金地区形成也就吸引中等租金住宅区在其附近发展,以便能分享高租金住宅区己形成的美好环境、便捷交通与社会声望。 霍伊特的扇形模型是在同心圆模型中加上交通因素的作用而得出。特别是近些年来私人汽车与道路的发展,离市中心的距离的影响遂被快速交通所 减弱,因而出现扇形的地域结构。 3)多核心理论 认为大城市不是围绕一个核心发展起来的,而是围绕几个核心形成种种功能区而发展起来的。由于种种功能区都有自己特殊的要求和区位,从而形 成多核心的地域结构。如工业区要与高级住宅区分隔;商业区要有方便的交通;大学城则与知识阶层、高技术人员住宅区及书店联在一起;银行业与商 业、批发业有紧密的联系;一些占地面积大的家具、汽车等的销售点为避免支付高房租和高地价而转向地价和房租便宜的边缘地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