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浙江省杭州市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5年杭州市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和姓名。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碑帖(te)养(hn)曾一眼(pe)戎马倥像(cong) B.愤(men)作揖(y) 刽子手(ku)莞尔一笑(won) C.堵塞(sa)眼验(jan)汗涔涔(cen)恬不知耻(ton) D.着陆(zhuo)呢称(m) 捋虎须(uo)博闻强识(zh)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那次跟海外华裔作家一起拜谒黄帝陵,我们凝神屏气,虔诚地烧一柱香,围着那个经过修 葺的土冢走一圈,表达对人文始祖的缅怀之情。 B.肇始于网络的点赞,既表达一种态度、彰显某种存在,也传递支持信号、撒播积极情绪,如 同当面向别人竖起大拇指,慰藉人心。 C.两个吃宵夜的年轻人因为擦碰产生口角,继面剑拔怒张,手持酒瓶对峙着,幸亏被巡逻的 特警队员及时制止,避免了一起斗殴事件的发生。 D.王老师因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倡导语文人文精神而被教育界推崇倍至,他的授课技能 也炉火纯青,尤其是他字正腔圆的朗读堪称一绝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庆祝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表彰大会,并会见获奖的代表,反 映了党和政府对于教师的尊重和教育的重视。 B.“二十四孝”近日被图文并茂地展示在安徽六安市街头,引发了民众的争议,大家普遍认 为其中的“愚孝”与时代脱轨,传统文化应在扬弃中继承 C.他酷爱历史,读完了学校图书馆几乎所有的中国古代史书,《资治通鉴》就看过不下三 遍,因而与人聊起历史典故来左右逢源、信手拈来。 D.省民政厅转变服务职能,结合实际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只要按照要求带齐相关材料,审 批、办证倚马可待,最大限度地方便人民群众。 高三语试·第1页(共8页)
2015 年浙江省杭州市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李娜因非同寻常的经历、特立独行的风格,成为一些人的精神偶像,进而发展成一种现 象,这些都是可供中国网球乃至体育机制思考的活教材 B.为满足春节期间旅客出行需求,缓解运输压力,上海铁路局将组织增开阜阳、合肥、南京 无锡、杭州、宁波等区内20余对临时客运列车上线运营 C.某市多家影院决定,今后凡满60周岁及以上老年观众,凭有效身份证件在周一至周五每 日18时以前的所有电影场次中都可享受票价三折的优惠。 D.具有清热、滋阴、明目等功效的铁皮石斛,近几年在韩国、东南亚等地受到热捧,价格高到 数千美元一公斤,但仍然需求旺盛,甚至脱销的地步 5.依次填入下面三副对联的空白处,最恰当的的一项是 桃花扇,万古奇文论语篇 ②粉墨辨忠奸,轻歌曼舞皆世态;琴琶 弦缓管尽人 ③德如膏雨都润泽,是长春 A.千秋绝唱诉悲欢福似东海B.千秋绝唱弹喜怒寿比松柏 C.百年难见弹喜怒福似东海D.百年难见诉悲欢寿比松柏 6.阅读下面的漫画,完成(1)(2)两题。(5分) 特权 (1)简要解说画面内容,不超过50字 (2)请针对漫画中的现象作评析 7.在文学家的笔下,常见的事物也能显现出它们独特的魅力,使读者回味无穷。请仿照示例 从“白云”、“瀑布”中任选一个,用富有文采的语言作描述,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4 示例]小草:雨过天睛,小草犹如刚受了委屈而又活泼可爱的顽童,低强地昂起头,擦千 眼泪,向着太阳微笑 高三语试·第2页(共8页) Dloc. sina corn. cn/xincaokaoooke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国画之美在乎与理游离,这个对中国画家非常重要。中国画是诗意的,也就说,中国画有 诗的意味。能够引起人们精神感发的绘画,才有意味。 何为“游离”?通过例子,读者就能明白。郑板桥擅长画竹,他曾自述画竹经过,“江馆清 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购中之 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说的是 早展起来看竹,朦胧的雾气、迷离的光线都浮动在或密或疏的竹叶之间,使他顿生画竹的想法 但这心中成竹也不是眼中看到的竹子了,等到磨好墨、准备好纸笔,开始作画,笔下之竹又不是 心中之竹了。 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讲,诗有别趣,非关乎理,诗有它独特的趣味,它和逻辑思维的理有 不同。画也是如此。中国画是典型的重“神似”,比如徐渭画葡萄,几片叶子,潇洒跌宕,然后 画几个圈,告诉你这是葡萄。你一看,真是像葡葫,画得妙极了。可是,你没有食欲,它引起的 是你对美的感悟和想象。中国画追求的是意境。中国人画画提取的是客观事物的精粹,而不 是其外形。所以,仅仅能够引起人们食欲的绘画,在中国人看来,可能不是太好的绘画。 中国画又不是完完全全脱离于理的,总是要与理有一定的关系。 《清明上河图》就是一个典型。它画了一千多人、几十匹畜牲,还有无数的木船、推车、轿子 房屋楼阔也不少。神奇的是,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 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小而不失金貌,不失其势。但是,它又不同于西方的写实 画,它表现的是对现实的高度浓缩,整个画面的构造克满了诗情画意,令人常看常新,百看不厌, 回味无穷。而且,这不仅仅是一幅简单的艺术作品,大家想一想,如果换在战乱纷飞的五代十国 时期,能画出这样棚相如生的盛世景观吗?如展换在繁荣昌盛的罗马帝国,能画出这样的意味无 穷的浓浓诗意吗?如果换在一位与世隔绝的画家笔下,能画出这样的生机无限的生活气息吗? 当然都不可能。只有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那个环境,才能创造出那个特定历史下流传千古的 艺术作品,这些历史的、社会的、伦理的因素,就是游离之外不能离的“理”。 中国画不是生活的直接模仿和拷贝,而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对生活的加工,对情感、心智的 模仿和体现。就像郑板桥笔下的竹子,“一枝一叶总关情”,那竹叶随之摆动的萧萧之风,“疑 是民间疾苦声”,他心系百姓的仁爱之心借着寥寥几笔竹叶跃然于纸上,你怎么能够说,这竹 子仅仅是那在雾气、光线笼罩下的竹子呢?中国人又向来重视情理结合,讲求以理节情的平 街,这种人文性的心理满足不仅构成了中国画的基本要素,它本身往往也是一些艺术作品的创 作灵感来源。近代著名画家陈街恪说,看文人画要“不在画里考完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 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高三语试·第3页(共8页) olog sina corn. cn/xingaokEoboke
8.下列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笔下之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眼中之竹“指画家观察的自然之竹,“胸中之竹”指画家勃发画意的心中之竹,“笔下之 竹”则指融入了画家主观创造的艺术之竹 B.“眼中之竹“是画家艺术创作的起点,“胸中之竹“是画家创作中的审美过程,“笔下之竹 是画家艺术修养的综合展现 C.“笔下之竹”是画家的艺术创造,虽来自于“眼中之竹““胸中之竹”,但却并不等同于单纯 的自然之竹和画家的心中之竹。 D.无论是“胸中之竹”还是“手下之竹”,都是画家“眼中之竹”的升华,是画家经过审美品 味、自然想象而创造的艺术作品。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判断,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画有诗的意味,画面的构造往往充满着诗情画意,这是因为它所表现的是对现实的 高度浓缩。 B.能引起人食欲的葡萄绘画,在中国人看来未必是太好的画作,其原因在于它完完全全脱 离于理了。 C.能画出《清明上河图》这样的传世杰作,源于作者超越时空,融入了历史的、社会的、伦理 的因素。 D.中国画重“神似”,讲究对情感、心智的模仿和体现,这与中国人追求人文性的心理满足 密切相关。 10.文中说“国画之美在乎与理游离”,又说中国画“又总是要与理有一定的关系”。前后是否 矛盾?为什么?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回答。(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倾听与诉说 王小妮 80年代末,我到东北的乡下去过,当地的官员说,山东人跑进了关东,都变懒了。东北农 民每年11月到来年2月是“猫冬”的。封门的大雪,把人们关在火热的炕上。北欧和格陵兰 鸟上的人患有“冬天幽闭症”。白夜和寒冷使人发疯,这种症状,起码在寒冷的中国东北我没 有见过。每一扇家门,都结了十来厘米厚的白霜。这种门是永远也不上锁的。任何人都可以 衷扶着风跨进门横,踩去脚上的雪疙瘩,在热就上随意长坐。拉过筐梦来抽烟,捏一撮带花的 茉莉茶叶冲水。人们无休止地说东道西,火炕上永远有绵绵不尽的话题。 中国这么一个大农业国,没有足够的心理医生。许多事情就靠着就洞里的火和树下的风 调解着,疏导着。广大的国土上,有着无数全身投入的诉说人,也自然有无数的倾听者。这是 中国人排解忧的特有方式 高三语试·第4页(共8页) Dlog. sina corn. cri/xincjaokaoooke
地球在转暖,北方的风刃,由利变饨。整个国家都搅动起来了。就囚为这些,倾听与诉说 都在悄悄减少吗? 去年,从欧洲回来了一对中国夫妇。他们背着大大小小的羊羔皮袋子。他们本想在中国 生活一段时间,还曾经去北京八达岭一带看了公寓楼的销售处。但是一个月后,他们便果断地 返曰了欧洲。经深圳去香港的时候,在我们家,他们吐露了全部的失望。 那丈夫是我们很热的朋友,仍保持着他在大陆时的风度和矜持。而他的妻子却因为百感 交集而加倍真实起来。她说这次回来非常失望。六年的漫长,使中国或了他们唯一寄托着心 思的地方。多少次想回来,坐在朋友当中,温上一坛黄酒,把奔波和悲怆讲给朋友。他们实心 实意地把中国当成了一只遥远又温情的耳朵,以为故乡可以盛得下他们满肚子的诉说。人真 的回到了中国,才发现朋友们各自东西,繁忙无序。最亲近的朋友,也先问你持有哪一园的护 照,然后就问:“在外面,钱好不好赚?”唯一能陪他们坐到深夜的,第二天一早就来敲门,送上 个人资料简历,影印了一大包东西,说给哥们儿也想想出去的办法。 朋友的妻子连连摇着两个闪烁的大耳环。她说,这样也好,从此断了再回来的念头 在我居住的这个城市里,人们不再愿意细说自己的内心,更不想为他人去洗耳静听 在这里,你想说你没有工作,你想说你的住处已经丢啦,你想说你和老板关系紧张……你 的酸譬苦辣是没人想听的。我听你的千什么。谁还不是一样。谁还不是在同一个地球上。我 凭什么拿出时间来听你。 倾听的消失,不止在深圳。 北京一个年轻的社会博士,作出了一件令中国人瞠目的事。有一天,一个外省的崇拜者登 门造访,想请博士谈谈对当前某某问题的看法。博士说:人的智慧是有代价的。那是我的结 晶,你懂吗?你拿走了我的结晶,我要收费。一个小时,你应当付给我200元 当时我在场,我以为这个场面会非常尴尬,而令我意外的是,来人居然丝毫不犹豫。双方坐 定,开始谈。两小时的述说与倾听,气氛平静。临行前,听者取出400元,认真地付给了说者 在倾听与诉说之间,隔断它们的是今天冰冷板结的世界,仿佛蜜雄与花朵之间突然立起工 玻璃的暖房。烽、花和玻璃暖房,可能全都是合理的。 在前年的春天的一个黄昏,有一个人,站到了我的门口,想眼我该诗。 我说,你要找的这个人已经不在了。他茫然地看着我,然后在黄昏里不回头地走掉了。 我不想同人交谈,更不想谈诗。诗,是比赚钱、比经营策略、比生意门路更加纯粹的个人活 动。有人想听全世界的自言自语吗? 现代社会就是不倾听。倾听的,似乎只有弱智;诉说的,只适合于失意者。这孤落的幽灵 在全世界的上空,都问成疾。这是世纪之病。 人的尾民总经退化了,是过几百之总,人的发意能和听力,也食追断地丧失吗? 高三语试·第5页(共8页) Dloc. sinal. corn. cn/xingjaiokaooo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