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运用答题规范 情感分析题答题格式有两种,一种是“先总后分”式,先总体概括出情感,再分 层具体指出情感出处;一种是“先分后总”式,先对某句(联、片)分析,后总结 出情感内涵。前者多用于整体情感分析,后者多用于局部情感分析。 不过,要根据具体内容灵活使用。如当整体情感内涵点很“复杂丰富”时,不宜 使用“先总后分”式;局部情感分析也可用“先总后分”式;这样便于把要点放 在答案开头,醒目,便于阅卷老师捕捉。所谓情感分析题,就是不仅要准确答出 情感内涵,还要指出这种情感从何处得出。答案必须包括两点:①什么情感 情感来自哪里。只要能答出这两点,不必拘泥于格式。 学案6赏析之要,赏句为妙 学案略语高考对古诗阅读鉴赏的考査,最终落脚在对考生审美能力的考査上。 什么是审美能力?具体地讲,就是我们读一首古诗,能知道它美在哪里,能就诗 中的某一点、某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者能写出其美之一二来。落实到命题 上,就是以赏佳句(某联)为对象的赏析题。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是考 生复习的难点,二轮复习一定要强化这种题型的训练。该学案就是要达成这一目 标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 1.(2014·广东)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 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树梢。 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 答案这句话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词人在友人离开后,仍立在 江头痴痴远望,夕阳将落,有人催词人回家,词人却以还有“一竿红”为由,“责 怪”那人这么“早”就催自己回去。一个“怪”字将依依不舍之情推向顶峰。全 词情景交融,含蓄淡雅,不言离别,而离别之情溢于言表。 解析本题考査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抓住“怪”这个描写,着重分 析其对抒发词人情感的作用。 赏析前四句描写了在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边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 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部分;天边云霞点点,帆船越来越远, 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感到愁云惨淡,整个送别的画面悲凉寂寥。 后三句,看这时的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心中生恨,反倒怪起催促者来, 怪其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这里的“怪”进一步反衬了 “不舍”,此时情感已经得到三重渲染。“怪”的反常心理,将词人的离别之情 渲染到了极致,表达了词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从而可以看出两人友情之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三、灵活运用答题规范 情感分析题答题格式有两种,一种是“先总后分”式,先总体概括出情感,再分 层具体指出情感出处;一种是“先分后总”式,先对某句(联、片)分析,后总结 出情感内涵。前者多用于整体情感分析,后者多用于局部情感分析。 不过,要根据具体内容灵活使用。如当整体情感内涵点很“复杂丰富”时,不宜 使用“先总后分”式;局部情感分析也可用“先总后分”式;这样便于把要点放 在答案开头,醒目,便于阅卷老师捕捉。所谓情感分析题,就是不仅要准确答出 情感内涵,还要指出这种情感从何处得出。答案必须包括两点:①什么情感,② 情感来自哪里。只要能答出这两点,不必拘泥于格式。 学案 6 赏析之要,赏句为妙 学案略语 高考对古诗阅读鉴赏的考查,最终落脚在对考生审美能力的考查上。 什么是审美能力?具体地讲,就是我们读一首古诗,能知道它美在哪里,能就诗 中的某一点、某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者能写出其美之一二来。落实到命题 上,就是以赏佳句(某联)为对象的赏析题。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是考 生复习的难点,二轮复习一定要强化这种题型的训练。该学案就是要达成这一目 标。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 1.(2014·广东)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怨 送 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 红,怪人催去早。 注 ①杪:树梢。 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 答案 这句话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词人在友人离开后,仍立在 江头痴痴远望,夕阳将落,有人催词人回家,词人却以还有“一竿红”为由,“责 怪”那人这么“早”就催自己回去。一个“怪”字将依依不舍之情推向顶峰。全 词情景交融,含蓄淡雅,不言离别,而离别之情溢于言表。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抓住“怪”这个描写,着重分 析其对抒发词人情感的作用。 赏析 前四句描写了在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边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 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部分;天边云霞点点,帆船越来越远, 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感到愁云惨淡,整个送别的画面悲凉寂寥。 后三句,看这时的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心中生恨,反倒怪起催促者来, 怪其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这里的“怪”进一步反衬了 “不舍”,此时情感已经得到三重渲染。“怪”的反常心理,将词人的离别之情 渲染到了极致,表达了词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从而可以看出两人友情之 深。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贺圣朝·留别 叶清臣 满斟绿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花开花谢, 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注①绿醑:美酒。②诉:辞酒。 请对“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一句进行赏析。 答 答案采用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词人设想“春色”总体为“三分”, 其中的“二分”是“愁”,“一分”是“风雨”。实质上是明写风雨暗写愁,所 谓“三分春色”,实际上都是愁。词人用巧妙的构思写出了与挚友分别时的愁绪 (答出“化虚为实”“巧用数字”,分析得当也可) 赏析上片开篇用春色、离愁、风雨构成了一幅离别图:阳春佳月,风雨凄凄, 离愁万绪。为下片抒情做了有力的铺垫。“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虽 然还是以词家习惯运用的情景交融的手法来描写离愁,但设想奇特,不落俗套 给人以新颖巧妙的感觉。词人设想“春色”总体为“三分”,而其中的“二分” 是“愁”,“一分”是“风雨”。这样,此时此刻的“春色”就成了“愁”与“风 雨”的集合体。而此处的“风雨”,只是表象,实质上是明写风雨暗写愁。这里 写“风雨”,用的就是这种以景写情的笔法。所谓“三分春色”实际上都是愁 词人用全部的春色来写与挚友分手时的离愁别绪,其友情之深、离别之难,不言 而喻。词人用笔,貌轻实重,饱和了词人的全部感情,确实是情景交融、情深意 长 上片,由举杯挽留写到离别情怀,由外部行动而至内心感情,多为顺笔。下片则 转折颇多。过片“花开”两句,紧承上片的离愁别绪,并进一步预写别后的相思。 “花开”句,用韩偓《谪仙怨》“花开花谢相思”句意,但词人只写“花开花谢” 而不说“相思”,实际上“相思”已包容在上片的离愁别绪之中。“都来几许”, 是说这种相思总的算来会有多少。由挚友不得长聚而引起的时序更迭、流年暗换 的慨叹与迷惘,亦暗寓其中。这两句深化了上片的离愁。但词人马上又冲破了感 伤缠绵的氛围,用“且高歌休诉”句一变而为高亢旷达。这是对友人的劝慰,也 是词人的自我排遣,表现出词人开朗豁达的胸怀。可是一想到别易会难,明年此 际不知能否重逢,心里不免又泛起怅惘之情,使全词再见波折。这首词先写离愁, 继而排解宽慰,终写怅惘之情,曲折细致,语短情长。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注①穷:失意,归隐。②通:得意,出仕 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赏析结尾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结构上,一问一答的形式呼应了诗题中的“酬”字,问而不答恰为此诗的 妙处所在
贺圣朝·留别 叶清臣 满斟绿醑①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花开花谢, 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②。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注 ①绿醑:美酒。②诉:辞酒。 请对“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一句进行赏析。 答: 答案 采用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词人设想“春色”总体为“三分”, 其中的“二分”是“愁”,“一分”是“风雨”。实质上是明写风雨暗写愁,所 谓“三分春色”,实际上都是愁。词人用巧妙的构思写出了与挚友分别时的愁绪。 (答出“化虚为实”“巧用数字”,分析得当也可) 赏析 上片开篇用春色、离愁、风雨构成了一幅离别图:阳春佳月,风雨凄凄, 离愁万绪。为下片抒情做了有力的铺垫。“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虽 然还是以词家习惯运用的情景交融的手法来描写离愁,但设想奇特,不落俗套, 给人以新颖巧妙的感觉。词人设想“春色”总体为“三分”,而其中的“二分” 是“愁”,“一分”是“风雨”。这样,此时此刻的“春色”就成了“愁”与“风 雨”的集合体。而此处的“风雨”,只是表象,实质上是明写风雨暗写愁。这里 写“风雨”,用的就是这种以景写情的笔法。所谓“三分春色”实际上都是愁。 词人用全部的春色来写与挚友分手时的离愁别绪,其友情之深、离别之难,不言 而喻。词人用笔,貌轻实重,饱和了词人的全部感情,确实是情景交融、情深意 长。 上片,由举杯挽留写到离别情怀,由外部行动而至内心感情,多为顺笔。下片则 转折颇多。过片“花开”两句,紧承上片的离愁别绪,并进一步预写别后的相思。 “花开”句,用韩偓《谪仙怨》“花开花谢相思”句意,但词人只写“花开花谢” 而不说“相思”,实际上“相思”已包容在上片的离愁别绪之中。“都来几许”, 是说这种相思总的算来会有多少。由挚友不得长聚而引起的时序更迭、流年暗换 的慨叹与迷惘,亦暗寓其中。这两句深化了上片的离愁。但词人马上又冲破了感 伤缠绵的氛围,用“且高歌休诉”句一变而为高亢旷达。这是对友人的劝慰,也 是词人的自我排遣,表现出词人开朗豁达的胸怀。可是一想到别易会难,明年此 际不知能否重逢,心里不免又泛起怅惘之情,使全词再见波折。这首词先写离愁, 继而排解宽慰,终写怅惘之情,曲折细致,语短情长。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张少府 王 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①通 ②理,渔歌入浦深。 注 ①穷:失意,归隐。②通:得意,出仕。 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赏析结尾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 结构上,一问一答的形式呼应了诗题中的“酬”字,问而不答恰为此诗的 妙处所在
内容上,面对人生的失意与得意、出世与入世的问题,作者虽然没有做出正面的 回答,但却用了曲笔包含了丰富的潜台词,耐人寻味。“渔歌入浦深”的言外之 意是:你也不用做那个小官了,不如和我一起啸歌山林吧! 赏析这是一首赠友诗。全诗写情多于写景。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骚。 诗开头就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描述了作者晚年惟好清静、万事皆不 关心的心态,看似达观,实则表露出作者远大抱负无法实现的无奈情绪。 颔联紧承首联,“自顾无长策”道出作者理想的破灭和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在 冷硬的现实面前,深感无能为力。既然理想无法实现,就只好另寻出路。入世不 成,便只剩下出世一条路了。亦即跳出是非场,放足山水,归隐田园。“空知返 旧林”,一个“空”字,包含着几多酸楚与感慨! 颈联写的是作者归隐“旧林”后的通达适意。理想落空的悲哀为“松风吹解带, 山月照弹琴”的闲适所取代。摆脱了仕宦的种种压力,作者可以迎着松林清风解 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然而在这恬淡闲 适的生活中,依然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松风”“山月”均 含有高洁之意。 尾联作者借答张少府,用《楚辞·渔父》的结意现出作者企羡渔父悠然独居,不 问人间穷通。“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 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若要问我穷通之理,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 处去了。末句含蓄蕴藉,耐人咀嚼,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 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又淡淡地勾勒出一幅画面,用它来结束全诗,可真有点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神韵”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 [金]段克己 久雨新霁,秋气益清,与二三子登高赋之。 人与寒林共瘦,山和老眼俱青。琤然一叶不须惊,叶本无心入听。气爽云天 改色,潦收烟水无声。夕阳洲外片霞明,涵泳一江秋影 注①琤:玉石的声音。②涵泳:沉浸、浸润 请简要赏析词末两句。(5分)★ 问题反思 1.平时学习中你是否能读出某诗(词)或诗(词)中某句(某联)的美丽之处呢? 答 2.句子赏析题是什么样的题型?它与平时做的表达技巧题是否相同?你觉得做 句子赏析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 比对答案,领悟答案升格之道 题目请简要赏析词末两句。(5分)[原词见“自我诊断”第4题] 得分现场失分答案分剖析 剖析 该答案只答出了手法,至于 现场 具体赏析,完全是空洞分 失分 析,根本未联系词作实际展 答案 所分析。 分 该答案组织很规范从手法
内容上,面对人生的失意与得意、出世与入世的问题,作者虽然没有做出正面的 回答,但却用了曲笔包含了丰富的潜台词,耐人寻味。“渔歌入浦深”的言外之 意是:你也不用做那个小官了,不如和我一起啸歌山林吧! 赏析 这是一首赠友诗。全诗写情多于写景。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骚。 诗开头就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描述了作者晚年惟好清静、万事皆不 关心的心态,看似达观,实则表露出作者远大抱负无法实现的无奈情绪。 颔联紧承首联,“自顾无长策”道出作者理想的破灭和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在 冷硬的现实面前,深感无能为力。既然理想无法实现,就只好另寻出路。入世不 成,便只剩下出世一条路了。亦即跳出是非场,放足山水,归隐田园。“空知返 旧林”,一个“空”字,包含着几多酸楚与感慨! 颈联写的是作者归隐“旧林”后的通达适意。理想落空的悲哀为“松风吹解带, 山月照弹琴”的闲适所取代。摆脱了仕宦的种种压力,作者可以迎着松林清风解 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然而在这恬淡闲 适的生活中,依然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松风”“山月”均 含有高洁之意。 尾联作者借答张少府,用《楚辞·渔父》的结意现出作者企羡渔父悠然独居,不 问人间穷通。“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 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若要问我穷通之理,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 处去了。末句含蓄蕴藉,耐人咀嚼,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 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又淡淡地勾勒出一幅画面,用它来结束全诗,可真有点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神韵”。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 [金]段克己 久雨新霁,秋气益清,与二三子登高赋之。 人与寒林共瘦,山和老眼倶青。琤①然一叶不须惊,叶本无心入听。 气爽云天 改色,潦收烟水无声。夕阳洲外片霞明,涵泳②一江秋影。 注 ①琤:玉石的声音。②涵泳:沉浸、浸润。 请简要赏析词末两句。 (5 分)★ 答: 问题反思 1.平时学习中你是否能读出某诗(词)或诗(词)中某句(某联)的美丽之处呢? 答: 2.句子赏析题是什么样的题型?它与平时做的表达技巧题是否相同?你觉得做 句子赏析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 比对答案,领悟答案升格之道 题目 请简要赏析词末两句。(5 分) [原词见“自我诊断”第 4 题] 剖析 现场 失分 答案 得分 现场失分答案 失分剖析 1 分 该答案只答出了手法,至于 具体赏析,完全是空洞分 析,根本未联系词作实际展 开分析。 3 分 该答案组织很规范,从手法
倒景到情都点到了,可惜每 点都不到位。尤其是“情 感”这个点答得过于简单 表面,未把该词真正的情感 表达出来。其实,只要想得 全面一些、细致一些,这类 问题是可以顺利解决的。 答案前两步(指出手法 分析景物)答得很好,可惜 在“情感”这点上完全答 错了。赏析题有两个关键 点,一是手法,二是情感。 分 词的感情基调通过标题 及所写景物还是不难看出 的。是否是读了太多愁伤等 负面情感的古诗,形成了情 感定势,而无视该词积极向 上的、愉悦的感情基调? 解读 得分现场满分答案满分赏析 现场 该答案步骤完整,层次清 满分 满分 晰。描绘景物的语言生动 答案 分 情感表达准确,更有点睛之 完善 你的 答案 参考答案词末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状写斜阳落霞映现于澄碧江 水中的倒影之美(2分);透露出词人以山林秋水为朋,物我共适的人生意趣(2 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建议该题评分标准为5分:手法1分,景、情各2分。手法如答成“以景 传情”也可给分。对于所写之景,考生只要答到了夕阳、沙洲、晚霞、秋江、倒 影这一类的意象即可给1分,如果能将这一类的意象组织成规范的语言,明确地 答出所写之景为何则可给2分。对于所抒之情,答出“词人以山林秋水为朋,物 我共适的人生意趣”固然不错,但从实际答题情况来看,学生答到这个层次的少 之又少,所以对于第二个2分,阅卷场确定:学生只要答到寄情山水、与山水共 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一类的意思,则可给2分;如果学生只是答到了对山水 的喜爱、对自然的欣喜这一类的意思,则可给1分;如果学生答成了凄凉、悲伤、 抑郁、愁苦这一类的意思,则不给分。因为这首词总的感情倾向是积极、向上、 健康、愉悦、喜乐、正面的,凡是答成消极的、负面的情感的,都不能得分。 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 、句子赏析题的审题和答题 1.审题 (1)句子赏析题在题干用语上都使用“赏析”二字。如“请赏析Ⅹ×句”或“请 从××角度赏析××联
到景到情都点到了,可惜每 点都不到位。尤其是“情 感”这个点答得过于简单 表面,未把该词真正的情感 表达出来。其实,只要想得 全面一些、细致一些,这类 问题是可以顺利解决的。 3 分 该答案前两步(指出手法, 分析景物)答得很好,可惜 在“情感”这点上完全答 错了。赏析题有两个关键 点,一是手法,二是情感。 该词的感情基调通过标题 及所写景物还是不难看出 的。是否是读了太多愁伤等 负面情感的古诗,形成了情 感定势,而无视该词积极向 上的、愉悦的感情基调? 解读 现场 满分 答案 得分 现场满分答案 满分赏析 满分 5 分 该答案步骤完整,层次清 晰。描绘景物的语言生动, 情感表达准确,更有点睛之 笔。 完善 你的 答案 参考答案 词末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1 分),状写斜阳落霞映现于澄碧江 水中的倒影之美(2 分);透露出词人以山林秋水为朋,物我共适的人生意趣(2 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建议 该题评分标准为 5 分:手法 1 分,景、情各 2 分。手法如答成“以景 传情”也可给分。对于所写之景,考生只要答到了夕阳、沙洲、晚霞、秋江、倒 影这一类的意象即可给 1 分,如果能将这一类的意象组织成规范的语言,明确地 答出所写之景为何则可给 2 分。对于所抒之情,答出“词人以山林秋水为朋,物 我共适的人生意趣”固然不错,但从实际答题情况来看,学生答到这个层次的少 之又少,所以对于第二个 2 分,阅卷场确定:学生只要答到寄情山水、与山水共 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一类的意思,则可给 2 分;如果学生只是答到了对山水 的喜爱、对自然的欣喜这一类的意思,则可给 1 分;如果学生答成了凄凉、悲伤、 抑郁、愁苦这一类的意思,则不给分。因为这首词总的感情倾向是积极、向上、 健康、愉悦、喜乐、正面的,凡是答成消极的、负面的情感的,都不能得分。 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 一、句子赏析题的审题和答题 1.审题 (1)句子赏析题在题干用语上都使用“赏析”二字。如“请赏析××句”或“请 从××角度赏析××联
(2)句子赏析题有定向与非定向两种赏析角度。 赏析题是一种综合性强、自由度大的题型。它可以规定赏析角度,如从炼字的角 度、虚实结合的角度;也可以不规定赏析角度,自选角度 2.答题 答好这种题型有三个关键词:角度、效果、分析。 (1)角度 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是答好这种题型的关键。除定向赏析外,对那些未规定角度或 规定角度较笼统的题该如何切入呢? 主要有内容角度和艺术(形式)角度。内容角度,主要是从句子意思、描写情境 上下文意、诗作标题、全诗意境与作者情感等方面来赏析。艺术(形式)角度主要 是表达技巧角度。另外还有意象、语言等角度。正因为有如此多的可切入的角度, 所以给选择带来了难度。一般而言,要从内容(句意和情感)与表达技巧[有时兼 及意象、语言(炼字)]两个角度同时切入。表达技巧多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两 个角度切入。如顾及语句位置特点,可考虑结构角度。到底从哪一个或哪两个角 度切入,是因诗而异的。一般而言,应从特征最明显、最突出的角度切入,类似 于表达技巧中的“大中取特、多中取主” (2)效果 这是与“角度”相并列的答题关键词。换言之,答好这种题型,既少不了“角 度”,也少不了“效果”。赏析句子之妙,所谓“妙”,就是使用了什么办法达 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在古诗中,艺术效果主要有三方面:写景、造境、达情。 (3)分析 “分析”并不能与“角度”“效果”相并列,因为“分析”是具体的答题方法, 即要能对角度、效果展开分析。“赏析”,“赏”是指“角度”“效果”;“析” 是指“分析”,就是把你赏的过程和心得有层次地、令人信服地写出来,不能笼 统空泛,要结合具体诗句、词语进行分析。 边练边悟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本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所作。②老莱衣:相传 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 于宜昌之西。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颈联进行赏析。 答 答案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 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描写江边寒风刺骨、 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了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③虚实结合。“黄 牛峡静滩声转”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 影稀”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
(2)句子赏析题有定向与非定向两种赏析角度。 赏析题是一种综合性强、自由度大的题型。它可以规定赏析角度,如从炼字的角 度、虚实结合的角度;也可以不规定赏析角度,自选角度。 2.答题 答好这种题型有三个关键词:角度、效果、分析。 (1)角度 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是答好这种题型的关键。除定向赏析外,对那些未规定角度或 规定角度较笼统的题该如何切入呢? 主要有内容角度和艺术(形式)角度。内容角度,主要是从句子意思、描写情境、 上下文意、诗作标题、全诗意境与作者情感等方面来赏析。艺术(形式)角度主要 是表达技巧角度。另外还有意象、语言等角度。正因为有如此多的可切入的角度, 所以给选择带来了难度。一般而言,要从内容(句意和情感)与表达技巧[有时兼 及意象、语言(炼字)]两个角度同时切入。表达技巧多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两 个角度切入。如顾及语句位置特点,可考虑结构角度。到底从哪一个或哪两个角 度切入,是因诗而异的。一般而言,应从特征最明显、最突出的角度切入,类似 于表达技巧中的“大中取特、多中取主”。 (2)效果 这是与“角度”相并列的答题关键词。换言之,答好这种题型,既少不了“角 度”,也少不了“效果”。赏析句子之妙,所谓“妙”,就是使用了什么办法达 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在古诗中,艺术效果主要有三方面:写景、造境、达情。 (3)分析 “分析”并不能与“角度”“效果”相并列,因为“分析”是具体的答题方法, 即要能对角度、效果展开分析。“赏析”,“赏”是指“角度”“效果”;“析” 是指“分析”,就是把你赏的过程和心得有层次地、令人信服地写出来,不能笼 统空泛,要结合具体诗句、词语进行分析。 边练边悟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本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所作。②老莱衣:相传 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 于宜昌之西。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颈联进行赏析。 答: 答案 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 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描写江边寒风刺骨、 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了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③虚实结合。“黄 牛峡静滩声转”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 影稀”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