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静滩声转”,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 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 赏析诗发端即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抑郁之气。作者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 这样的美谈,然而在他这个时候,干戈遍地,已经很难见到了。这就从侧面扣住 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 展,突破“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安史之乱” 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作者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 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 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作 者对骨肉同胞的怀念。在动乱中,作者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有家等于无 家,这也正是“万事非”中的一例。 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作者的遐想和怅惘。作者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 登船解缆,扬帆远去,已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 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地。这时作者的耳际似乎响起 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 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坐 的船也就越走越远,作者的离情别绪也被曲曲弯弯牵引得没完没了 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应各自努力,珍 重前程。“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又双绾行者、留者,也起 到收束全诗的作用。“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流露出作者对未来的担忧, 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贺新郎·九日 [南宋]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髙楼百尺。 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 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请赏析本词末句“鸿北去,日西匿”。 答案①末句以景结情,写景寓情。(从表现手法方面赏析) ②写天际广漠之景物,与首句相呼应。(从结构方面赏析) ③目送飞鸿北去,心向故国神州:眼看白日西下,则是忧虑国势殆危。(从内容 方面赏析) ④鸿雁北去,白日沉沉,意境苍茫,寓无尽意于寥寥景语。(从意象、意境方面 赏析) ⑤意象凄凉,境界开阔,既豪放,又深婉。(从词风方面赏析) 解析该题为多角度赏析佳句的典例。具体见题目答案。 赏析上片写重阳节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感喟。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 胸中块垒。满天密布深黑的乌云,再加上阵阵斜风细雨,真是“满城风雨近重 阳”,使人心乱如麻,愁思似织。下面四句说平生目空一切,作者自称“一生枘 凿,壮夫瞋懦,通人嫌拗”(《水龙吟》)。“高楼百尺”,用刘备语,刘备与许 汜共论天下英雄。百尺高楼,是指英雄志士登临望远之所
峡静滩声转”,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 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 赏析 诗发端即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抑郁之气。作者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 这样的美谈,然而在他这个时候,干戈遍地,已经很难见到了。这就从侧面扣住 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 展,突破“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安史之乱” 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作者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 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 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作 者对骨肉同胞的怀念。在动乱中,作者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有家等于无 家,这也正是“万事非”中的一例。 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作者的遐想和怅惘。作者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 登船解缆,扬帆远去,已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 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地。这时作者的耳际似乎响起 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 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坐 的船也就越走越远,作者的离情别绪也被曲曲弯弯牵引得没完没了。 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应各自努力,珍 重前程。“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又双绾行者、留者,也起 到收束全诗的作用。“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流露出作者对未来的担忧, 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贺新郎·九日 [南宋]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 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 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请赏析本词末句“鸿北去,日西匿”。 答: 答案 ①末句以景结情,写景寓情。(从表现手法方面赏析) ②写天际广漠之景物,与首句相呼应。(从结构方面赏析) ③目送飞鸿北去,心向故国神州;眼看白日西下,则是忧虑国势殆危。(从内容 方面赏析) ④鸿雁北去,白日沉沉,意境苍茫,寓无尽意于寥寥景语。(从意象、意境方面 赏析) ⑤意象凄凉,境界开阔,既豪放,又深婉。(从词风方面赏析) 解析 该题为多角度赏析佳句的典例。具体见题目答案。 赏析 上片写重阳节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感喟。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 胸中块垒。满天密布深黑的乌云,再加上阵阵斜风细雨,真是“满城风雨近重 阳”,使人心乱如麻,愁思似织。下面四句说平生目空一切,作者自称“一生枘 凿,壮夫瞋懦,通人嫌拗”(《水龙吟》)。“高楼百尺”,用刘备语,刘备与许 汜共论天下英雄。百尺高楼,是指英雄志士登临望远之所
接着四句是登高楼后触目伤怀。自己本是一介书生,如今垂垂老矣,忧国之心尚 在,个人受谤废黜都不介意,只有恢复神州,是他的最大心愿。面对千崖,联想 起唐代杜牧在池州刺史任上写下的《九日齐山登高》诗末两句云:“古往今来只 如此,朱山何必独沾衣?”作者在此认为不必为个人得失计较,同时也突出“神 州泪”之可贵。 下片先说少年时代自负有下笔千言的才华,颇思有所作为。“到而今”两句写现 在,与前面形成鲜明对照,叹息如今已是才华消尽,只余暮年萧瑟之感。“常恨” 三句,结合九日登高题意,慨恨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名士风流,遇 到重阳节,总爱提东晋孟嘉落帽故事。“若对”两句,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忧国志 士,他们与前者形成鲜明对比,并不追慕魏晋风度,而是对“时事袛今堪痛哭” 的现状感到忧心如焚而又无能为力 末两句以登髙作结,雨消云收,暮色渐至,下如江淹《恨赋》所云:“白日西匿, 陇雁北飞。”秋天鸿雁南来,明春仍然北去,北上恢复神州的大业却遥无实现之 日,眼看白日西下,象征国势危殆,令人痛心。自己老眼平生,壮志难伸,亦只 能长歌当哭,借酒浇愁。 、如何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赏析句子,本身就含有效果的分析。可是有的题目明确要求专赏其表达效果。 般而言,古诗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有三方面:写景、造境、达情。具体到诗歌 中的某个句子的表达效果,一定要从句子本身出发,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 1.内容、主旨、情感角度。这是从句子内容出发,兼顾它在全诗中的表情达意 作用。这是效果分析首要考虑的 2.表达技巧角度。一般而言,效果与手法密不可分。首先要看句子在表达上有 无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根据表达特点再去分析其表达效果。如句子是借 景抒情,其效果就是抒情含蓄、意味深长;如句子是虚实结合,其效果就是能拓 宽诗境,表达更为深广等 3.位置角度。“效果”就是作用,句子的作用有时还与其在诗歌中的位置有关。 句子在诗歌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如首句有点题、开篇、 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联、词的中间句),有 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以景结情。当然 不是所有效果分析都要这样,但关注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关注其表达效果, 是一个重要的思考角度。 边练边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钟山晚步 王安石 小雨轻风落棟花,细红如雪点平沙。 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 简要分析诗句“细红如雪点平沙”的表达效果 答案“细红”代指棟花的色彩,“如雪”喻指棟花在轻风中轻盈飘飞的姿态, “点平沙”生动描写出楝花坠落平地的美态 解析该句为写景句,其效果分析主要在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上。 赏析本诗表达的是一种闲适之情。“时见”一词显得悠闲,“晚步”赏景见情 趣。微雨轻风吹落了铺满树上的楝花,红紫色的小花瓣雪花般点缀着沙地。楝树
接着四句是登高楼后触目伤怀。自己本是一介书生,如今垂垂老矣,忧国之心尚 在,个人受谤废黜都不介意,只有恢复神州,是他的最大心愿。面对千崖,联想 起唐代杜牧在池州刺史任上写下的《九日齐山登高》诗末两句云:“古往今来只 如此,朱山何必独沾衣?”作者在此认为不必为个人得失计较,同时也突出“神 州泪”之可贵。 下片先说少年时代自负有下笔千言的才华,颇思有所作为。“到而今”两句写现 在,与前面形成鲜明对照,叹息如今已是才华消尽,只余暮年萧瑟之感。“常恨” 三句,结合九日登高题意,慨恨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名士风流,遇 到重阳节,总爱提东晋孟嘉落帽故事。“若对”两句,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忧国志 士,他们与前者形成鲜明对比,并不追慕魏晋风度,而是对“时事祇今堪痛哭” 的现状感到忧心如焚而又无能为力。 末两句以登高作结,雨消云收,暮色渐至,下如江淹《恨赋》所云:“白日西匿, 陇雁北飞。”秋天鸿雁南来,明春仍然北去,北上恢复神州的大业却遥无实现之 日,眼看白日西下,象征国势危殆,令人痛心。自己老眼平生,壮志难伸,亦只 能长歌当哭,借酒浇愁。 二、如何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赏析句子,本身就含有效果的分析。可是有的题目明确要求专赏其表达效果。一 般而言,古诗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有三方面:写景、造境、达情。具体到诗歌 中的某个句子的表达效果,一定要从句子本身出发,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 1.内容、主旨、情感角度。这是从句子内容出发,兼顾它在全诗中的表情达意 作用。这是效果分析首要考虑的。 2.表达技巧角度。一般而言,效果与手法密不可分。首先要看句子在表达上有 无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根据表达特点再去分析其表达效果。如句子是借 景抒情,其效果就是抒情含蓄、意味深长;如句子是虚实结合,其效果就是能拓 宽诗境,表达更为深广等。 3.位置角度。“效果”就是作用,句子的作用有时还与其在诗歌中的位置有关。 句子在诗歌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如首句有点题、开篇、 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联、词的中间句),有 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以景结情。当然, 不是所有效果分析都要这样,但关注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关注其表达效果, 是一个重要的思考角度。 边练边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钟山晚步 王安石 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 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 简要分析诗句“细红如雪点平沙”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 “细红”代指楝花的色彩,“如雪”喻指楝花在轻风中轻盈飘飞的姿态, “点平沙”生动描写出楝花坠落平地的美态。 解析 该句为写景句,其效果分析主要在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上。 赏析 本诗表达的是一种闲适之情。“时见”一词显得悠闲,“晚步”赏景见情 趣。微雨轻风吹落了铺满树上的楝花,红紫色的小花瓣雪花般点缀着沙地。楝树
旁的槿篱竹屋面对通往江村的路,走在路上不时可见到宜城的卖酒人家。空间逐 步扩展:棟花落瓣,槿篱竹屋,屋前路,路尽头的卖酒人家。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贺新郎·兵后寓吴 蒋捷 深阁帘垂绣。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万叠城头哀怨角,吹落霜花满袖。 影厮伴、东奔西走。望断乡关知何处,羨寒鸦、到着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 相看只有山如旧。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 阜。趁未发、且尝村酒。醉探枵囊°毛锥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翁不应, 但摇手。 注①南宋末年,元军大举进攻南宋,蒋捷被迫携家人逃难。②枵(xiao)囊:空 口袋。③毛锥:毛笔。 简要分析“醉探枵囊毛锥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翁不应、但摇手”一句 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作者想帮老翁写点东西来偿付酒资,但老翁摇手拒绝了。这一细节描写 既突出了作者穷困潦倒的狼狈窘境,又从侧面表现出农民无心耕耘的社会现状, 从而深化了主旨。 解析首先确定所给句子使用了细节描写手法。其次要分析这个细节:作者喝醉 了酒,为什么问邻翁要不要《牛经》?邻翁为什么摇手?最后思考这个细节表现 了作者什么样的状况和感情,表现了邻翁什么样的心态 赏析“深阁帘垂绣。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作者首先营造了记忆中 温馨的氛围。但和眼前的自然之物相对照,在漂泊中自己多么希望回到故乡和家 人团聚。可是“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着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 黄昏之后的“寒鸦”尚可归巢杨柳,令人羡慕不已。“万叠城头哀怨角”,城头 上反复吹奏的号角声充满哀怨,这“哀怨”是一种主观感情的外射,和着国破家 亡的伤恸。 “相看只有山如旧”流露出江山易主的悲痛心情。“叹浮云”比喻世事的变幻无 常。漂泊孤凄之感是和亡国之痛融合在一起的,使之更加深沉,也更加悲苦。这 是一个秋风肃杀、百花凋残的季节,这是一个景物苍茫的黄昏时刻。“明日枯荷 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明天将带上枯干的荷叶包着的冷饭,越过前面那座小 山,设法去谋生,以便糊口。“趁未发、且尝村酒。”从困境中显现出达观的态 度。姑且苦中作乐,把烦忧抛在一边吧!村酒饮罢,囊中仍很羞涩。“醉探枵囊 毛锥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翁不应,但摇手。”微醉中探手“枵囊”, 幸喜那唯一的谋生工具一一毛笔还在。他询问邻近的老翁:“需要抄写《牛经》 么?”老翁只是摇手。作者“东奔西走”的目的和结果,在这几句话中显露无遗 学案7求同探异,比较鉴赏 学案略语“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 切的。”(乌申斯基语)诗歌的“异彩”,只有从比较中见出。我们在准确鉴赏 诗歌的基础上,可以把两篇或两篇以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作品放在一起,对其内 容、题材、情感、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或求同,或探异,或求 同探异,从而真正地品鉴诗歌。应该说,比较鉴赏是对诗歌鉴赏达到一定程度后 的必然产物。在2014年,全国有近一半的省市高考诗歌题考查了比较鉴赏
旁的槿篱竹屋面对通往江村的路,走在路上不时可见到宜城的卖酒人家。空间逐 步扩展:楝花落瓣,槿篱竹屋,屋前路,路尽头的卖酒人家。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贺新郞·兵后寓吴① 蒋 捷 深阁帘垂绣。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万叠城头哀怨角,吹落霜花满袖。 影厮伴、东奔西走。望断乡关知何处,羨寒鸦、到着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 相看只有山如旧。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 阜。趁未发、且尝村酒。醉探枵囊②毛锥③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翁不应, 但揺手。 注 ①南宋末年,元军大举进攻南宋,蒋捷被迫携家人逃难。②枵(xiāo)囊:空 口袋。③毛锥:毛笔。 简要分析“醉探枵囊毛锥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翁不应、但揺手”一句 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 作者想帮老翁写点东西来偿付酒资,但老翁揺手拒绝了。这一细节描写, 既突出了作者穷困潦倒的狼狈窘境,又从侧面表现出农民无心耕耘的社会现状, 从而深化了主旨。 解析 首先确定所给句子使用了细节描写手法。其次要分析这个细节:作者喝醉 了酒,为什么问邻翁要不要《牛经》?邻翁为什么揺手?最后思考这个细节表现 了作者什么样的状况和感情,表现了邻翁什么样的心态。 赏析 “深阁帘垂绣。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作者首先营造了记忆中 温馨的氛围。但和眼前的自然之物相对照,在漂泊中自己多么希望回到故乡和家 人团聚。可是“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着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 黄昏之后的“寒鸦”尚可归巢杨柳,令人羡慕不已。“万叠城头哀怨角”,城头 上反复吹奏的号角声充满哀怨,这“哀怨”是一种主观感情的外射,和着国破家 亡的伤恸。 “相看只有山如旧”流露出江山易主的悲痛心情。“叹浮云”比喻世事的变幻无 常。漂泊孤凄之感是和亡国之痛融合在一起的,使之更加深沉,也更加悲苦。这 是一个秋风肃杀、百花凋残的季节,这是一个景物苍茫的黄昏时刻。“明日枯荷 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明天将带上枯干的荷叶包着的冷饭,越过前面那座小 山,设法去谋生,以便糊口。“趁未发、且尝村酒。”从困境中显现出达观的态 度。姑且苦中作乐,把烦忧抛在一边吧!村酒饮罢,囊中仍很羞涩。“醉探枵囊 毛锥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翁不应,但摇手。”微醉中探手“枵囊”, 幸喜那唯一的谋生工具——毛笔还在。他询问邻近的老翁:“需要抄写《牛经》 么?”老翁只是摇手。作者“东奔西走”的目的和结果,在这几句话中显露无遗。 学案 7 求同探异,比较鉴赏 学案略语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 一切的。”(乌申斯基语)诗歌的“异彩”,只有从比较中见出。我们在准确鉴赏 诗歌的基础上,可以把两篇或两篇以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作品放在一起,对其内 容、题材、情感、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或求同,或探异,或求 同探异,从而真正地品鉴诗歌。应该说,比较鉴赏是对诗歌鉴赏达到一定程度后 的必然产物。在 2014 年,全国有近一半的省市高考诗歌题考查了比较鉴赏,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