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主要意图在于:以愁衬愁,往年愁没有粮 食与酒,这场雨带来丰年,今年将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以愁衬喜,今年愁无储 粮储酒之器,反衬出喜雨:出人意料,先写“雨惬群情”的诸多情形,结尾转写 愁情,反写喜悦,出乎意料,使得诗歌脉络跌宕起伏。 善于使用五个“抓手 1.挑字析 古诗写作重炼字,以至“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样的字,有时表现在高 度凝练的情感词语上,这叫“情字”。分析某句、某联或全篇的思想感情,首先 要把这样的“情字”挑出来分析。有时,“情字”并不是那么显豁,而是藏在某 些富有表现力的实字或虚字中。挑字析主要用于对某句、某联较小范围的分析中。 边练边悟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殿前欢·客中 张可久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雁,行路艰难。青泥小剑关°,红叶湓 江岸,白草连云栈。功名半纸,风雪千山。 注①青泥:指青泥岭,坎坷难行。剑关:剑门关,地势险要。②湓江:长江 的支流。 在这首元曲中,“望”和“随”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请对此作具体分 析 答 答案“望长安”,可见作者对功业之渴望,但“可望而不可即”,前程渺茫 鬓发已斑。“随征雁”,言极被动,明知功名虚幻,却还要四处奔波。作者内心 无法挣脱的矛盾,以及无法把握的人生无奈和悲哀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赏析此曲表现了作者对仕途功名的厌倦和否定,流露出对社会的不平和感慨。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开头两句,点出滞留“客中”的缘由。前程渺渺 和鬓发斑斑,直贯全篇,已充分显示出作者的哀愁与失望。“南来北往随征雁, 行路艰难”二句概述奔波仕途的艰苦。由此生发,笔随意转,接连使用了“青泥 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这样三个对仗工整的短句,形成鼎足式的对 语,具体描写“艰难”之状。用人们所熟知的天险,作形象具体的比喻,可见多 年来南北漂泊之苦,说明人生旅途之艰险。这三句是用典的手法,化用前人诗句 “青泥”语连李白诗意。李白《蜀道难》有“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的 描写。“红叶”“湓江”暗用白居易《琵琶行》诗意。白诗云:“浔阳江头夜送 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又云:“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白草” 用岑参《过燕支寄杜位》“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诗句意。这三句 对仗工稳精妙,关合古人诗意,并具有丰富的内涵,有时间的交织,又包含空间 的延伸,是全曲最精彩的部分。最后“功名半纸,风雪千山”,用了一个对句, 以深沉的慨叹作结,尤觉悲愤之至,也流露了对功名富贵的鄙薄。 2.抄句析 直接引用诗歌中的某诗句,点出它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这叫“抄句析”。这种“抓 手”分析运用较普遍,多用于对某联、某片或全篇的情感分析中。运用“抄句 析”,不一定要引用完整的诗句,可以根据表达需要精简诗句,以更好地突出其 中的思想感情 边练边悟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
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主要意图在于:以愁衬愁,往年愁没有粮 食与酒,这场雨带来丰年,今年将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以愁衬喜,今年愁无储 粮储酒之器,反衬出喜雨;出人意料,先写“雨惬群情”的诸多情形,结尾转写 愁情,反写喜悦,出乎意料,使得诗歌脉络跌宕起伏。 二、善于使用五个“抓手” 1.挑字析 古诗写作重炼字,以至“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样的字,有时表现在高 度凝练的情感词语上,这叫“情字”。分析某句、某联或全篇的思想感情,首先 要把这样的“情字”挑出来分析。有时,“情字”并不是那么显豁,而是藏在某 些富有表现力的实字或虚字中。挑字析主要用于对某句、某联较小范围的分析中。 边练边悟 2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殿前欢·客中 张可久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雁,行路艰难。青泥小剑关①,红叶湓 江②岸,白草连云栈。功名半纸,风雪千山。 注 ①青泥:指青泥岭,坎坷难行。剑关:剑门关,地势险要。②湓江:长江 的支流。 在这首元曲中,“望”和“随”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请对此作具体分 析。 答: 答案 “望长安”,可见作者对功业之渴望,但“可望而不可即”,前程渺茫, 鬓发已斑。“随征雁”,言极被动,明知功名虚幻,却还要四处奔波。作者内心 无法挣脱的矛盾,以及无法把握的人生无奈和悲哀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赏析 此曲表现了作者对仕途功名的厌倦和否定,流露出对社会的不平和感慨。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开头两句,点出滞留“客中”的缘由。前程渺渺 和鬓发斑斑,直贯全篇,已充分显示出作者的哀愁与失望。“南来北往随征雁, 行路艰难”二句概述奔波仕途的艰苦。由此生发,笔随意转,接连使用了“青泥 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这样三个对仗工整的短句,形成鼎足式的对 语,具体描写“艰难”之状。用人们所熟知的天险,作形象具体的比喻,可见多 年来南北漂泊之苦,说明人生旅途之艰险。这三句是用典的手法,化用前人诗句。 “青泥”语连李白诗意。李白《蜀道难》有“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的 描写。“红叶”“湓江”暗用白居易《琵琶行》诗意。白诗云:“浔阳江头夜送 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又云:“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白草”, 用岑参《过燕支寄杜位》“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诗句意。这三句 对仗工稳精妙,关合古人诗意,并具有丰富的内涵,有时间的交织,又包含空间 的延伸,是全曲最精彩的部分。最后“功名半纸,风雪千山”,用了一个对句, 以深沉的慨叹作结,尤觉悲愤之至,也流露了对功名富贵的鄙薄。 2.抄句析 直接引用诗歌中的某诗句,点出它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这叫“抄句析”。这种“抓 手”分析运用较普遍,多用于对某联、某片或全篇的情感分析中。运用“抄句 析”,不一定要引用完整的诗句,可以根据表达需要精简诗句,以更好地突出其 中的思想感情。 边练边悟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 古人肩 注①本词为作者谪居黔州(今四川彭水)时所作。②气岸:气度傲岸。③两谢: 谢瞻、谢灵运。二人曾在戏马台前赋诗为乐。 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 答 答案开头两句,抒发了在恶劣环境中的苦闷之情:“及至”一句,抒发了适逢 佳节天晴的欣喜之情;“莫笑”“君看”,抒发了虽年高但不服老的自得之情 “追两谢”“拍古人肩”,抒发了虽身经忧患却心胸开朗的豪迈之情。 赏析上阕写重阳节词人登高临远,面对蜀江开怀畅饮。首二句是对词人平时蹙 屈、郁闷生活的形象概括:“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黔中”是 对包括蜀地在内的云贵川边远地区的泛称,此地高山绵亘,作者远离京城万里 屈居于这蛮野的崇山峻岭之中,终日只见一线窄窄的蓝天;而闷坐屋中一如乘船 于两岸高山壁立的三峡,更难见天日。“及至重阳天也霁”三句在意境上、情绪 上都与前两句是一个反差极大的对应:重阳登高,天色霁晴,滔滔蜀江在眼前奔 流而过,二三知己在山头畅怀酣饮,此情此景很是醉人。这反差极大的对应也包 含着深层次的象征:词人贬官边陲蛮荒之地,日久难见天日,而今终于来到“鬼 门关”外,临江把盏,天霁山晴,这不啻是词人冲破愁城进λ豁达境界的一个缩 影和表征 下阕进一步描写词人登髙临远的豪放心情。“莫笑老翁犹气岸”三句很有点苏东 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味道,但自有独特 的意境,这里看到和听到了词人神采飞扬的傲岸风姿和洒脱不羁的豪言壮语。 君看”二字极有神韵,它把作者此时谈笑风生的神采真切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而“几人黄菊上华颠”一语则更把词人头簪黄菊、皓首红颜、临风吟咏的洒脱神 态和自得情怀尽现无遗。“戏马台南追两谢”三句用了宋武帝于重阳节在徐州彭 城县戏马台(项羽所筑)引宾客赋诗的典故,表明作者自己文才可追踪两谢(“大 谢”与“小谢”,即谢灵运与谢朓,刘宋时人),而武功犹能骑驱射逐,如此风 流倜傥,直可与古人比肩。“风流犹拍古人肩”一语极为形象,既有对古人相亲 相近之情,也有与古人比肩追超之意。作者于颠沛流离之中能发此豪迈慷慨之言 真不愧其师苏轼“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的称道也。 3.逐联(片)析 “逐联(片)析”就是对律诗和有上下片的词采取逐联逐片的分析,得出该诗歌的 思想感情。此法主要运用于对诗歌全篇的思想感情分析题中。有时对诗歌全篇感 情变化的分析也用此法。 边练边悟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韵东坡还自岭南 李之仪 凭陵岁月固难堪,食蘖多来味却甘。 时雨才闻遍中外,卧龙相继起东南 天边鹤贺瞻仙袂,云里诗笺带海岚。 重见门生应不识,雪髯霜鬓两毵毵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②,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③,驰射,风流犹拍 古人肩。 注 ①本词为作者谪居黔州(今四川彭水)时所作。②气岸:气度傲岸。③两谢: 谢瞻、谢灵运。二人曾在戏马台前赋诗为乐。 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 答: 答案 开头两句,抒发了在恶劣环境中的苦闷之情;“及至”一句,抒发了适逢 佳节天晴的欣喜之情;“莫笑”“君看”,抒发了虽年高但不服老的自得之情; “追两谢”“拍古人肩”,抒发了虽身经忧患却心胸开朗的豪迈之情。 赏析 上阕写重阳节词人登高临远,面对蜀江开怀畅饮。首二句是对词人平时蹙 屈、郁闷生活的形象概括:“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黔中”是 对包括蜀地在内的云贵川边远地区的泛称,此地高山绵亘,作者远离京城万里, 屈居于这蛮野的崇山峻岭之中,终日只见一线窄窄的蓝天;而闷坐屋中一如乘船 于两岸高山壁立的三峡,更难见天日。“及至重阳天也霁”三句在意境上、情绪 上都与前两句是一个反差极大的对应:重阳登高,天色霁晴,滔滔蜀江在眼前奔 流而过,二三知己在山头畅怀酣饮,此情此景很是醉人。这反差极大的对应也包 含着深层次的象征:词人贬官边陲蛮荒之地,日久难见天日,而今终于来到“鬼 门关”外,临江把盏,天霁山晴,这不啻是词人冲破愁城进入豁达境界的一个缩 影和表征。 下阕进一步描写词人登高临远的豪放心情。“莫笑老翁犹气岸”三句很有点苏东 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味道,但自有独特 的意境,这里看到和听到了词人神采飞扬的傲岸风姿和洒脱不羁的豪言壮语。 “君看”二字极有神韵,它把作者此时谈笑风生的神采真切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而“几人黄菊上华颠”一语则更把词人头簪黄菊、皓首红颜、临风吟咏的洒脱神 态和自得情怀尽现无遗。“戏马台南追两谢”三句用了宋武帝于重阳节在徐州彭 城县戏马台(项羽所筑)引宾客赋诗的典故,表明作者自己文才可追踪两谢(“大 谢”与“小谢”,即谢灵运与谢朓,刘宋时人),而武功犹能骑驱射逐,如此风 流倜傥,直可与古人比肩。“风流犹拍古人肩”一语极为形象,既有对古人相亲 相近之情,也有与古人比肩追超之意。作者于颠沛流离之中能发此豪迈慷慨之言, 真不愧其师苏轼“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的称道也。 3.逐联(片)析 “逐联(片)析”就是对律诗和有上下片的词采取逐联逐片的分析,得出该诗歌的 思想感情。此法主要运用于对诗歌全篇的思想感情分析题中。有时对诗歌全篇感 情变化的分析也用此法。 边练边悟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韵东坡还自岭南① 李之仪② 凭陵岁月固难堪,食蘖多来味却甘。 时雨才闻遍中外,卧龙相继起东南。 天边鹤贺瞻仙袂,云里诗笺带海岚。 重见门生应不识,雪髯霜鬓两毵毵③
注①写作背景:苏轼因新旧党争被发配岭南,元丰年间遇赦返京,作者在他即 将归来时作了此诗。②李之仪:苏轼门生,与苏轼感情深厚。③毵毵( sensen) 毛发纷披散乱状 诗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由悲伤转为欣喜,又由喜悦回归悲伤。首联作者为东坡先生遭遇党争打击 需要独自承受生活的艰辛而悲伤;颔联、颈联为老师能够等来皇帝的赦免,重新 返京而无限欣喜,自己想早日见到他,内心充满渴望;尾联作者想到时光飞逝, 岁月无情,师生都已老迈,而感慨万千。 赏析这首诗是李之仪于元丰年间因苏轼受党争之害而发配岭南归来时所写 的 首联概括苏轼流放生涯中的甘苦,语似慰解而意极酸苦。“凭陵”有“逼压”之 意,写苏轼在政治斗争中所遭到的凌逼以及在艰难岁月中所承受的精神压力,颇 为精切。“蘗”即黄檗,落叶乔木,果实及茎内皮皆黄,可入药,味苦,古人常 以黄檗比苦心。虽然物极必反,但决无苦多反而味甘之理,这两句是反话正说, 犹如人愤极无泪唯有苦笑,实是以反常的甘味来表现极度的苦味。另一方面,从 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来看,这两句也写出了他在贬谪岭南的逆境中安之若素、甘 之如饴的精神。 颔联写苏轼遇赦归来的背景。宋徽宗即位,例行大赦,这时执掌军国事,打击变 法派,原来被变法派流放到岭外的元祐党人纷纷迁移,相继复职。以“才闻”和 “相继”对仗,可见出旧党起复之迅速,以“卧龙”为喻和“时雨”相对,赞美 元祐党人的政略才能,反映出作者的政治倾向,也形象地写出了旧党得赦之后枯 而复苏的政治气候,交代了苏轼得以还自岭南的原因。 颈联借颔联卧龙腾起之势,描写苏轼从天外归来的风采:鹤驾清风,仙袂飘飘, 云里诗笺还带着海边潮湿的雾气。这一联是将作者平时的梦境与苏轼潇洒的风神 综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浪漫想象,苏轼从天而降的形象又是将他喜从天降的心情夸 大并加以具象化的结果。 尾联从浪漫的想象跃回现实,“应”字表现出,苏轼容颜变老,归来后重见门生 不相识的情景实为作者的揣想。“两毵毵”既指鬓、髯皆白,又有两人须发皆白 的意思。连门生都已如此衰老,则苏轼历尽坎坷之后的老态更可想而知。事实上, 苏轼归来这一年已经六十六岁,不久便离开了人世。这一联真切地写出了与宗师 同命运的门生历尽苦难之后的深沉感慨,对苏轼在贬谪中耗尽余生的不幸,流露 了无限的同情。 4.捕象析 诗歌是靠形象说话的,古诗中的形象,尤其是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物。 从形象,尤其从典型意象切入来分析其中的思想感情,这叫“捕象析”。此法多 用于咏物诗或写人诗的情感分析题中。 边练边悟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龙吟0 [宋]朱敦儒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容翩然, 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 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 锦帆冲浪,孙郎良苦。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
注 ①写作背景:苏轼因新旧党争被发配岭南,元丰年间遇赦返京,作者在他即 将归来时作了此诗。②李之仪:苏轼门生,与苏轼感情深厚。③毵毵(sēn sēn): 毛发纷披散乱状。 诗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由悲伤转为欣喜,又由喜悦回归悲伤。首联作者为东坡先生遭遇党争打击、 需要独自承受生活的艰辛而悲伤;颔联、颈联为老师能够等来皇帝的赦免,重新 返京而无限欣喜,自己想早日见到他,内心充满渴望;尾联作者想到时光飞逝, 岁月无情,师生都已老迈,而感慨万千。 赏析 这首诗是李之仪于元丰年间因苏轼受党争之害而发配岭南归来时所写 的。 首联概括苏轼流放生涯中的甘苦,语似慰解而意极酸苦。“凭陵”有“逼压”之 意,写苏轼在政治斗争中所遭到的凌逼以及在艰难岁月中所承受的精神压力,颇 为精切。“蘗”即黄檗,落叶乔木,果实及茎内皮皆黄,可入药,味苦,古人常 以黄檗比苦心。虽然物极必反,但决无苦多反而味甘之理,这两句是反话正说, 犹如人愤极无泪唯有苦笑,实是以反常的甘味来表现极度的苦味。另一方面,从 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来看,这两句也写出了他在贬谪岭南的逆境中安之若素、甘 之如饴的精神。 颔联写苏轼遇赦归来的背景。宋徽宗即位,例行大赦,这时执掌军国事,打击变 法派,原来被变法派流放到岭外的元祐党人纷纷迁移,相继复职。以“才闻”和 “相继”对仗,可见出旧党起复之迅速,以“卧龙”为喻和“时雨”相对,赞美 元祐党人的政略才能,反映出作者的政治倾向,也形象地写出了旧党得赦之后枯 而复苏的政治气候,交代了苏轼得以还自岭南的原因。 颈联借颔联卧龙腾起之势,描写苏轼从天外归来的风采:鹤驾清风,仙袂飘飘, 云里诗笺还带着海边潮湿的雾气。这一联是将作者平时的梦境与苏轼潇洒的风神 综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浪漫想象,苏轼从天而降的形象又是将他喜从天降的心情夸 大并加以具象化的结果。 尾联从浪漫的想象跃回现实,“应”字表现出,苏轼容颜变老,归来后重见门生 不相识的情景实为作者的揣想。“两毵毵”既指鬓、髯皆白,又有两人须发皆白 的意思。连门生都已如此衰老,则苏轼历尽坎坷之后的老态更可想而知。事实上, 苏轼归来这一年已经六十六岁,不久便离开了人世。这一联真切地写出了与宗师 同命运的门生历尽苦难之后的深沉感慨,对苏轼在贬谪中耗尽余生的不幸,流露 了无限的同情。 4.捕象析 诗歌是靠形象说话的,古诗中的形象,尤其是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物。 从形象,尤其从典型意象切入来分析其中的思想感情,这叫“捕象析”。此法多 用于咏物诗或写人诗的情感分析题中。 边练边悟 5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龙吟① [宋]朱敦儒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容翩然, 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 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 锦帆冲浪,孙郎良苦②。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③,泪流如雨
注①本词写于金兵南下,作者初离洛阳,由水路南行之时。②孙郎良苦:三国 时吴主孙皓闻晋军沿江来犯,遂以铁索横江拒敌,惜为晋人所破。此处暗喻宋为 金所迫的局面。③梁父:即梁甫吟,乐府歌曲。《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 隐居襄阳隆中时,好为梁甫吟。 “泪”是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例如《雨霖铃》中的“执手相看泪眼”,《蜀 相》中的“长使英雄泪满襟”,《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提英雄泪?”试举其中一例谈谈“泪”这一意象在诗词中表达的情感 与本词“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有何不同 答 答案①本词写出了作者面对家国不幸后的悲痛以及对时局无力回天的无奈。 ②《蜀相》中表现岀杜甫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髙景仰和他对事业未竟的痛惜心 情;看似抒发吊古之情,实则也是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和苦 痛 《雨霖铃》中,柳永写了自己与恋人不忍分别又不能不别的情形,表现了依依不 舍的深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 情、慰藉的孤独、寂寞、悲怆、愤慨。 赏析词一开篇就以雄健之笔描绘了一个开阔的水面境界:放船千里,凌波破浪, 烟波浩淼。“略为吴山留顾”,从侧面点明作者此次离开汴洛一带南来,不是为 了“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孟浩然《自洛之越》)。对明媚的吴中山水,他 只是略为留顾而已。“云屯”三句写长江水势。水府,本为星宿名,主水之官, 此处借指水。“九”,泛指多数。“九江”,指长江汇合众流,浩浩荡荡,千里 东流。境界何等旷远。然而这旷远的境界并未使作者襟怀开阔,反而“北客” 句转出个人身世之感。国步艰难,一身漂泊,“如今憔悴,天涯何处可销忧”。 (朱敦儒《水调歌头》)“壮志未酬”“此生老矣!”(朱敦儒《雨中花》)表现了 位爱国词人的忧愤,不是一般文人的叹老嗟卑,而是与国家兴废、民族存亡息 息相关的。这正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崇高之处 下文由一“念”字领起,将生活镜头拉回到作者早年在洛阳隐居的时代。“伊 嵩”,指洛阳附近的伊阙、嵩山,这里代指洛阳一带。“巢由”指唐尧时的著名 隐士巢父、许由,这里代指作者在洛阳隐居时的朋友。朱敦儒对过去隐居伊、嵩 生活的怀念,其实质是希望赶走金兵,恢复中原,回到以前的那个时代去,是爱 国家、爱民族的表现 下片一开始作者就站在爱国家、爱民族的高度,当此凌波南下之时,北望中原, 痛感“妖氛未扫”,不禁发出了对英雄的渴求和呼唤。渴望有英雄岀来扫净妖氛, 恢复中原。上下两片,意脉相连。当时并非没有英雄,宗泽、李纲都力主抗金, 收复失地,但都为投降派所阻。或忧愤成疾而死,或连遭排挤贬斥,无一得志 作者想到眼前放船千里的地方,也正是三国时蜀吴联军抗曹的故地。当年诸葛亮 何等英雄,奇谋报国,指挥若定。因后主懦弱,佞臣误国,终于“尘昏白羽”, 大业未成。隐喻自己也和其他英雄一样,虽有“壮心”,无奈“奇谋无用”,英 雄无用武之地。下文“但”字一转,结束上文的论史,转入到以抒情作结。词人 救亡有志,报国无门,他忧愤得敲打着船桨,作为击节,像诸葛亮那样唱着“梁 父吟”,心潮激荡,“泪流如雨”,无可奈何。一位爱国词人的一腔忠义之情, 抒发得淋漓尽致,而词情至此,也达到高潮 5.描图析
注 ①本词写于金兵南下,作者初离洛阳,由水路南行之时。②孙郎良苦:三国 时吴主孙皓闻晋军沿江来犯,遂以铁索横江拒敌,惜为晋人所破。此处暗喻宋为 金所迫的局面。③梁父:即梁甫吟,乐府歌曲。《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 隐居襄阳隆中时,好为梁甫吟。 “泪”是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例如《雨霖铃》中的“执手相看泪眼”,《蜀 相》中的“长使英雄泪满襟”,《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试举其中一例谈谈“泪”这一意象在诗词中表达的情感 与本词“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有何不同。 答: 答案 ①本词写出了作者面对家国不幸后的悲痛以及对时局无力回天的无奈。 ②《蜀相》中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他对事业未竟的痛惜心 情;看似抒发吊古之情,实则也是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和苦 痛。 《雨霖铃》中,柳永写了自己与恋人不忍分别又不能不别的情形,表现了依依不 舍的深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 情、慰藉的孤独、寂寞、悲怆、愤慨。 赏析 词一开篇就以雄健之笔描绘了一个开阔的水面境界:放船千里,凌波破浪, 烟波浩淼。“略为吴山留顾”,从侧面点明作者此次离开汴洛一带南来,不是为 了“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孟浩然《自洛之越》)。对明媚的吴中山水,他 只是略为留顾而已。“云屯”三句写长江水势。水府,本为星宿名,主水之官, 此处借指水。“九”,泛指多数。“九江”,指长江汇合众流,浩浩荡荡,千里 东流。境界何等旷远。然而这旷远的境界并未使作者襟怀开阔,反而“北客”一 句转出个人身世之感。国步艰难,一身漂泊,“如今憔悴,天涯何处可销忧”。 (朱敦儒《水调歌头》)“壮志未酬”“此生老矣!”(朱敦儒《雨中花》)表现了 一位爱国词人的忧愤,不是一般文人的叹老嗟卑,而是与国家兴废、民族存亡息 息相关的。这正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崇高之处。 下文由一“念”字领起,将生活镜头拉回到作者早年在洛阳隐居的时代。“伊 嵩”,指洛阳附近的伊阙、嵩山,这里代指洛阳一带。“巢由”指唐尧时的著名 隐士巢父、许由,这里代指作者在洛阳隐居时的朋友。朱敦儒对过去隐居伊、嵩 生活的怀念,其实质是希望赶走金兵,恢复中原,回到以前的那个时代去,是爱 国家、爱民族的表现。 下片一开始作者就站在爱国家、爱民族的高度,当此凌波南下之时,北望中原, 痛感“妖氛未扫”,不禁发出了对英雄的渴求和呼唤。渴望有英雄出来扫净妖氛, 恢复中原。上下两片,意脉相连。当时并非没有英雄,宗泽、李纲都力主抗金, 收复失地,但都为投降派所阻。或忧愤成疾而死,或连遭排挤贬斥,无一得志。 作者想到眼前放船千里的地方,也正是三国时蜀吴联军抗曹的故地。当年诸葛亮 何等英雄,奇谋报国,指挥若定。因后主懦弱,佞臣误国,终于“尘昏白羽”, 大业未成。隐喻自己也和其他英雄一样,虽有“壮心”,无奈“奇谋无用”,英 雄无用武之地。下文“但”字一转,结束上文的论史,转入到以抒情作结。词人 救亡有志,报国无门,他忧愤得敲打着船桨,作为击节,像诸葛亮那样唱着“梁 父吟”,心潮激荡,“泪流如雨”,无可奈何。一位爱国词人的一腔忠义之情, 抒发得淋漓尽致,而词情至此,也达到高潮。 5.描图析
“描图析”即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与联想,描摹诗句所表现出的画面,从而达到 分析思想感情的目的。此法多用于对写景句或富有意境的画面的情感分析题中 边练边悟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韩潮州愈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注①元和十四年,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隔岭篇章”即指该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此诗。②浪西楼:潮州 名楼。 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简析尾联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尾联想象瘴气总有一天会消散,到那时,皓月东升,银光将照耀在潮州浪 西楼上。作者借此表达对朋友的美好祝愿,坚信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 天下。 赏析诗一开头就表达了与韩愈不同寻常的交契,流露了一种深切的眷念和向往 的心曲。作者说,我的心早与您同乘兰舟,水宿风餐,一直流到岭南韩江潮水的 尽头了。两句笔力奇横,表现了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甘愿陪同贬官受苦的 深厚友情。 颔联直抒别后景况。“篇章”即指韩愈《左迁》一诗。作者说,您这一腔忠愤的 “篇章”隔着秦岭传到京师(“华岳”指代长安),我怎能不内心共鸣,驰书安 慰?当出关驿马奔过泷流,谪贬中的知友就可得到片纸安慰了。这一联,表明 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胆相照。 韩愈诗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贾岛则报以“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这是互诉衷曲之语。“悬”“浸”二字,一高一下,富于形象。望不到尽头的驿 路,盘山而上,好像悬挂在耸入云霄的峰峦上。这是途中景色。潮州滨海,海潮 浸到城根,地卑湮湿,老树为之含秋。这是到任后的景色。“峰悬驿路”是写道 路险阻,“海浸城根”则说处境凄苦。“残云断”内含人虽隔断,两心相连之意 “老树秋”则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慨。 在物景烘托中透露作者深沉的关怀心情。 写到第三联,已把坚如磐石的友情推至顶峰,诗的境界也达到了髙峰。第四联则 荡开一笔,别开生面:“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南方山林间湿热 蒸郁,能致人疾疫的瘴气,总有一天会像风卷残云那样一扫而光。到那时,皓月 东升,银光照耀在潮州浪西楼上,整个大地也将变成琼玉般的银装世界了。月光 如洗,天下昭然,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这里针对韩愈“好收 吾骨瘴江边”一语,一反其意,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 总结上述五种情感分析题的“抓手”,究竟要用哪一种,要从具体题目出发 视所给诗句而定。另外,这五种“抓手”也不是单一使用的,必要时可综合一至 两个使用。个别情况下也可以从表达技巧角度切入分析
“描图析”即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与联想,描摹诗句所表现出的画面,从而达到 分析思想感情的目的。此法多用于对写景句或富有意境的画面的情感分析题中。 边练边悟 6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韩潮州愈① 贾 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②。 注 ①元和十四年,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隔岭篇章”即指该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此诗。②浪西楼:潮州 名楼。 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简析尾联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尾联想象瘴气总有一天会消散,到那时,皓月东升,银光将照耀在潮州浪 西楼上。作者借此表达对朋友的美好祝愿,坚信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 天下。 赏析 诗一开头就表达了与韩愈不同寻常的交契,流露了一种深切的眷念和向往 的心曲。作者说,我的心早与您同乘兰舟,水宿风餐,一直流到岭南韩江潮水的 尽头了。两句笔力奇横,表现了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甘愿陪同贬官受苦的 深厚友情。 颔联直抒别后景况。“篇章”即指韩愈《左迁》一诗。作者说,您这一腔忠愤的 “篇章”隔着秦岭传到京师(“华岳”指代长安),我怎能不内心共鸣,驰书安 慰?当出关驿马奔过泷流,谪贬中的知友就可得到片纸安慰了。这一联,表明二 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胆相照。 韩愈诗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贾岛则报以“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这是互诉衷曲之语。“悬”“浸”二字,一高一下,富于形象。望不到尽头的驿 路,盘山而上,好像悬挂在耸入云霄的峰峦上。这是途中景色。潮州滨海,海潮 浸到城根,地卑湮湿,老树为之含秋。这是到任后的景色。“峰悬驿路”是写道 路险阻,“海浸城根”则说处境凄苦。“残云断”内含人虽隔断,两心相连之意; “老树秋”则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慨。 在物景烘托中透露作者深沉的关怀心情。 写到第三联,已把坚如磐石的友情推至顶峰,诗的境界也达到了高峰。第四联则 荡开一笔,别开生面:“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南方山林间湿热 蒸郁,能致人疾疫的瘴气,总有一天会像风卷残云那样一扫而光。到那时,皓月 东升,银光照耀在潮州浪西楼上,整个大地也将变成琼玉般的银装世界了。月光 如洗,天下昭然,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这里针对韩愈“好收 吾骨瘴江边”一语,一反其意,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 总结 上述五种情感分析题的“抓手”,究竟要用哪一种,要从具体题目出发, 视所给诗句而定。另外,这五种“抓手”也不是单一使用的,必要时可综合一至 两个使用。个别情况下也可以从表达技巧角度切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