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书店,2014年。 4、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三 联书店,2006年。 思考 1、疏何尊“宅兹中国” 题目 2、疏新蔡楚简“宅兹沮漳” 3、建议参观湖北省博物馆 第2章上古史区系解读:多元中华文明 思政人的自我认同与价值期许基于对未来“往哪里去”的设计规划,也取决 目的 于对历史框架中“从哪里来”的追溯定位。通过以长江流域文明文化回 要求 溯为例,铺陈对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上古史区系化解读 主要1、考古学中华文明起源论辩综述。 内容2、苏秉琦关于考古文化的区系类型多元起源说。 3、易华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综合畜牧农作物质史考辩。 4、长时段史观下的全球史 重点1、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与年代序列:红山、齐家、石家河、良渚等。 难点2、文明进化论、文明传播轮、文明多元论。 3、整体史观:长时段与世界体系。 4、轩辕话语源流及黄帝西来说辩证 参考1、夏霜,《新中国的考古学》,《考古》,1962(⑨)。 文献2、傅斯年,《民族与古代中国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2、苏兼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 3、易华,《夷夏先后说》,民族出版社,2012年。 4.Andr6 Gunder Frank,Barry K.Gills,edi.,The World System: Five Hundred Years or Five Thousand,Routledge,1996. 思考1、疏“满天星斗说” 题目2、疏“青铜时代世界体系(Bronze Age World System).” 3、建议参观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
三联书店,2014 年。 4、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三 联书店,2006 年。 思 考 题目 1、疏何尊“宅兹中国” 2、疏新蔡楚简“宅兹沮漳” 3、建议参观湖北省博物馆 第 2 章 上古史区系解读:多元中华文明 思 政 目 的 要求 人的自我认同与价值期许基于对未来“往哪里去”的设计规划,也取决 于对历史框架中“从哪里来”的追溯定位。通过以长江流域文明文化回 溯为例,铺陈对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上古史区系化解读。 主 要 内容 1、考古学中华文明起源论辩综述。 2、苏秉琦关于考古文化的区系类型多元起源说。 3、易华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综合畜牧农作物质史考辩。 4、长时段史观下的全球史 重 点 难点 1、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与年代序列:红山、齐家、石家河、良渚等。 2、文明进化论、文明传播轮、文明多元论。 3、整体史观:长时段与世界体系。 4、轩辕话语源流及黄帝西来说辩证 参 考 文献 1、夏鼐,《新中国的考古学》,《考古》 , 1962 (9) 。 2、傅斯年,《民族与古代中国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 2、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 年。 3、易华,《夷夏先后说》,民族出版社,2012 年。 4、André Gunder Frank, Barry K. Gills, edi., The World System: Five Hundred Years or Five Thousand, Routledge, 1996. 思 考 题目 1、疏“满天星斗说” 2、疏“青铜时代世界体系(Bronze Age World System)” 3、建议参观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
第3章环境史、农业文化遗产与区域社会性格 思政了解环境史学科相关知识,了解农业文化遗产,在物质史视角下探讨中 目的华文明多元起源与社会性格的区域性。 要求 主要1、什么是环境史。 内容2、环境史下的中国文明源起发展。 3、农业文化遗产与物质史史观。 4、区域文化与社会性格。 重点1、黍作源流、麦作源流 难点2、稻作源流及中印日稻作农史论争 3、社会性格研究方法及其评论 4、刑侦、考据与八卦:信息收集处理与阐释 参考1、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 文献2、Mark Elvin,The Retreat of the Elephants: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China,Yale University Press,.2004:伊懋可著,梅雪芹 毛利霞、王玉山译,《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江苏人民出版 社,2014年。 3、何炳棣,《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69年。 4、许停云著,程农、张鸣译,《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5、陈亚平,《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读书》2003(01)。 6.T Talhelm et al,Large-Scale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Within China Explained by Rice Versus Wheat Agriculture.Science,Vol 344PP.603-608. 7、何炳棣著,葛剑雄译,《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 三联书店,2000年 8、罗挂环、舒俭民,《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迁与环境保护》,1995年
第 3 章 环境史、农业文化遗产与区域社会性格 思 政 目 的 要求 了解环境史学科相关知识,了解农业文化遗产,在物质史视角下探讨中 华文明多元起源与社会性格的区域性。 主 要 内容 1、什么是环境史。 2、环境史下的中国文明源起发展。 3、农业文化遗产与物质史史观。 4、区域文化与社会性格。 重 点 难点 1、黍作源流、麦作源流 2、稻作源流及中印日稻作农史论争 3、社会性格研究方法及其评论 4、刑侦、考据与八卦:信息收集处理与阐释 参 考 文献 1、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59 年。 2、Mark Elvin,The Retreat of the Elephants: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China,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4; 伊懋可著,梅雪芹、 毛利霞、王玉山译,《大象的退却 : 一部中国环境史》,江苏人民出版 社,2014 年。 3、何炳棣,《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69 年。 4、许倬云著,程农、张鸣译,《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年。 5、陈亚平,《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读书》2003(01)。 6、T Talhelm et al, Large-Scale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Within China Explained by Rice Versus Wheat Agriculture. Science, Vol. 344 PP. 603–608. 7、何炳棣著,葛剑雄译,《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 1368-1953》, 三联书店,2000 年。 8、罗桂环、舒俭民,《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迁与环境保护》,1995 年
思考1、疏孟子“周公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题目2、地图炮批判:地域文化与宪法平权 3、建议参观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学博物馆 第4章“天命”一一全球史、气象环境变迁因素与区域兴衰 思政了解全球气象变迁与重大历史政治变故之间可能的互动因缘,比较中华 目的文明生衍背后的“天命”一一气象环境因素,检讨人类理性观与历史变 要求迁关系,并探讨长江流域生态法文化。 主要1、大禹治水传说:传世文献、出土铭文与地质年代沉积学 内容2、帝国与环境:中国气象环境与王朝政治更迭 3、气象史与全球史世界体系互动:元明帝国 4、长江流域开发与环境变迁。 重点1、大禹治水传说与中华文明中原中心说。 难点2、大禹治水与中华文明长江流城缘起的考辩。 3、历史兴衰背后气象环境因素的作用及其限度, 4、长江流城资源利用与法律保护:水法为例 参考1、吴立,《江汉平原中全新世古洪水事件环境考古研究》,南京大学博 文献士论文,2013年。 2、马立博著,关永强、高丽洁译,《中国环境史:史前到现代》,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3、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 年第1期。 4、葛全胜等,《过去2000年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变化》,第四纪研究, 2002年02期。 5.Li Bozhong.The Early Modern Economy of the Yangzi Delta in a New Perspective.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5.36(1). 6、卜正民著,潘玮琳译,《挣扎的帝国:元与明》,《哈佛大学中国史》 第五卷,中信出版社,20l6年:Timothy Brook,The Troubled Empire China
思 考 题目 1、疏孟子“周公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2、地图炮批判:地域文化与宪法平权 3、建议参观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学博物馆 第 4 章 “天命”——全球史、气象环境变迁因素与区域兴衰 思 政 目 的 要求 了解全球气象变迁与重大历史政治变故之间可能的互动因缘,比较中华 文明生衍背后的“天命”——气象环境因素,检讨人类理性观与历史变 迁关系,并探讨长江流域生态法文化。 主 要 内容 1、大禹治水传说:传世文献、出土铭文与地质年代沉积学 2、帝国与环境:中国气象环境与王朝政治更迭 3、气象史与全球史世界体系互动:元明帝国 4、长江流域开发与环境变迁。 重 点 难点 1、大禹治水传说与中华文明中原中心说。 2、大禹治水与中华文明长江流域缘起的考辩。 3、历史兴衰背后气象环境因素的作用及其限度。 4、长江流域资源利用与法律保护:水法为例 参 考 文献 1、吴立,《江汉平原中全新世古洪水事件环境考古研究》,南京大学博 士论文,2013 年。 2、马立博著,关永强、高丽洁译,《中国环境史:史前到现代》,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年。 3、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 年第 l 期。 4、葛全胜等,《过去 2000 年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变化》,第四纪研究, 2002 年 02 期。 5、Li Bozhong, The Early Modern Economy of the Yangzi Delta in a New Perspectiv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 2015, 36(1). 6、卜正民著,潘玮琳译,《挣扎的帝国:元与明》,《哈佛大学中国史》 第五卷,中信出版社,2016 年;Timothy Brook,The Troubled Empi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