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含 在数千小时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访问和讨论中,我们在增加 记录材料的同时,还找到了引导我们获得幕后真相的线索。为 了得到官方宣传以外的资料,我们访问了所有随机抽样的小路 旁的家庭,在理发店和面馆里闲聊,此外还设法与当地人及在 此工作的外地人进行交谈。当我们用这种方式解开了1953年 的一场权力斗争之谜时,县政府的一位官员说:“祝贺你们, 你们说得很对。”但帮助外人深人了解隐藏的事实,并不在他 的工作范围之内。 我们在饶阳县档案馆拍摄了一部分档案,其中有向上级汇 报的党内秘密报告;看到了地区报纸的农村剪报合订本和发表 的文章,中国这些内部资料只对那些登记过的本地区居民开 放。任职30多年的村会计北我们看他的记账本,上面记载了 1944年以来的收支情况,详细反映了其他资料中记录的有关 内容和疏漏的问题。在1978年、1984年和1987年,我们从 事了有关半个世纪以来人口统计、经济、收人、教育和政治模 式变迁的家庭调查,有关这方面的材料在书中的表格和附录中 做了摘要。 在北京和河北省石家庄的图书馆和档案馆,管理员们提供 了未列入目录的有价值的书籍和文章。我们还得以住在特殊历 史事件中的关键人物的家中,他们后来搬到别处去了。台湾档 案馆藏有河北省中部有关抗日和土改时期的有价值的资料,它 们是在内战时期从共产党手中获取的。北京、天津、石家庄和 衡水的新闻记者、艺术家、作家、当地历史学家和研究人员讲 述了他们的经历和见解。访问五公村的其他中国农村学生慷概 地让我们分享他们得到的数据、笔记和结论。⑦另外,我们还 得到农业专家的帮助,他们了解许多我们所不知道的信息,而 研究苏联式农业经济的专家D.盖尔·约翰逊和诺贝尔经济学 奖获得者、著名农业发展研究专家西奥多·舒尔茨尤其提供了 5
中团乡村,会主义国家 许多帮助。这些提供帮助者对本书的所有文字均不负任何责 任。 本书通过综合原始记录材料和访问所得的资料写成。尽管 我们记下了一些资料提供者的某些话,但我们不愿披露与几百 个农民和官员会谈的内容。注释中出现的记录材料和档案可以 证明会谈确是事实。 调查中我们得到了五公村、饶阳县和华北内地的政治、经 济、社会、文化和历史方面的资料,因为它们与国家上层领域 之间建立了联系,而本书的中心内容正是国家一社会的关系 而非农村本身。有关饶阳县、河北省和华北农村的资料,从历 史和结构上反映了农民们处于动荡多变的国家一社会背景之 中。资料集中在非正式的忠诚网络和相互支持这一点上。这些 网络开辟出宝贵的资源一工作、旅游、医疗卫生、投资、技 术人员等等一使村社、地区和家庭从中得益。被迫单纯地依 靠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却并无所获。 从等级制度看,只有少数受偏爱的地方才能进人新体制中 的特权领域,大部分被排斥、遗忘、有时遭破环的乡镇和村庄 (如尹村、杨各庄、耿口、邹村)的命运(大部分饶阳村庄均 遭此命运)是多舛的,这正是其邻近的五公村受到国家偏爱的 整个历史的补充。惠赐少数、排斥多数的模式已随着整个社会 主义中国的变迁而宣告结束。特权与权力的牢固网络曾是胜败 的决定性因素。本书揭示了受惠赐者和被排斥者之间的差距是 如何越变越大的。⑧ 本书把饶阳视作处于外国影响之下的、位于主要世界市场 和现代工业之边缘地带的广大中国农村内地具有某些显著特征 的代表。开头部分研究帝国统治时期和民国早期失败的改革, 然后概述导致农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国家崛起的原因。我们着眼 于国家一一社会的关系,把五公村看做有助于建构新体制的政 6
导言 治网络中的结合点。把受偏爱的村庄与当地、县、地区甚至省 和中央各个层次的干部们联结起来的网络,在1949年人民共 和国成立之后变得更加坚不可摧。本书记述了它被巩固的过 程,揭示了在革命军队到来之前,它是怎样由起关键作用的力 量形成的,这与历史学家柯文的关于“打破·1949年·的障 碍”,寻找内在连续性,而不仅仅是断裂的观点是一致的⑨。 在解剖社会主义体系方面,五公村不止是展现社会主义制 度关系网络的肌肉和骨骼的结合点。该村还在40年代参与了 从文化上倡导并为农民接受的合作模式,在50年代初提倡走 苏联式集体化道路,以及此后更多的教条主义(fundamental is)'政策。在群众性政革和自愿合作的时代,它的历史与走 苏联式社会主义道路的悲惨结局之间形成了鲜明对照。撇开领 导人、团结和资源优势不说,光是国家的惠赐就足以使它在企 图很快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教条主义政策时期走在前头。而那 些不受偏祖、没有这些特殊利益的村庄,就有可能发生毁灭性 的后果。 1938~1952年,在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群众性改革和静 悄悄的革命年代中,党指明的方案最早起源于提高人民生活水 平的政策,这一政策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要,消灭了农村内部 ·Fundamentalism有两种释义。一为基要主义。l9世纪末,在美国形亚加拉 城(N运gara)举行的《圣经》研讨会上,西方龙其是美国一些“保守”的 基督教新教神学家为反对现代主义,尤其是圣经评断学家提出了不可动摇 的5个基本要点,即:①承认《圣经》字句无错谬:②耶稣基督是神:③ 耶纸是童责女玛利亚所生:①基督替人死前使人类同上帝重新和好:⑤) 人类终将身体复活且基督将以肉身再次降临人世。一为原教旨主义,主要 指一些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极嘴主义的神学政治主张。作者在本书中使用该 ,主要指中从苏联斯大林主义接受了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原 译为基要主义,为避免歧义,意泽为教条主义。但必须说清楚的是,这甲 的教条主义与毛泽东所批判的教条主义不同,不能混为一淡。一一泽者注
中国乡村,社会丰义国家 以财产为基础的不平等制度的主要形式。但当新的统治者试图 拉平贫富家庭之间的差距时,以及当他们通过抑制市场和强制 推行传统的苏联集体化社会主义来消灭混合经济、进一步加强 教条主义政策时,最后却自食其果,地区、村庄、家庭之间的 贫富差距产生了。铲除任何固有的私有财产、习俗和市场以及 与共产主义价值观不一致的观念的教条主义政策,没有推动经 济发展,反而使经济陷入了泥潭,甚至把经济推入可怕的倒退 之中。本书探索了这个衰退过程的起因和动力。即使在“大跃 进”期间,发生在没有权势的农村机民身上的悲剧性后果,也 未能打破或动摇这些网络。我们认为,它们在“大跃进”之后 的改革中被进一步制度化,所谓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得到巩 固。 本书阐述的历史连续性主题实际上没有一个被中国官员充 分认识到。他们关心的是通过构造一个历史故事而使其政策完 余合法化。官员们很容易隐瞒细节,使走马观花的外国研究人 员误人歧途,甚至使他们看不到大部分关键性的社会关系。 五公村的每个人,即使是小孩,都知道在社会主义时代, 宗族冲突把住在村中央的、曾居于统治地位的宗族赶出了权力 中心。我们看到父子俩一起走到村中央,指着一扇坚硬的木门 解释说,他的家庭曾经是老一代精英中的成员,而即使是在 1978年,普通村民也买不起如此昂贵的木门。我们自已不容 易从这些材料中判断或体验一个当地人在看到由好木料做的木 门时的感受。在这个地区,珍贵的木材是建造房屋、棺材并自 我炫耀的重要材料。 我们没被介绍给村中央、原李氏宗族势力堡垒中的任何 人。在此之前,我们实际土已住下12天了。自公元6世纪以 来,李氏在五公村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每个小孩都知道这一 点。旧木门就说明了一切。李氏宗族的这个地位是在20世纪 8
导吉 长期的革命中丧失的。实际上,宗族关系及居住地结合在一 起,决定了在地方权力游戏中的胜败,尽管这一历史存于轶闻 和人们生活之中,它们反映出居住、权力和土地增加的历史悠 久的格局,但外人却很难把握得住那些关系。 中国著名的人类学家费孝通建议我们寻找这些难以把握的 东西0。本书一开始就勾勒出由行政部门遮掩的图景,从向 上、向下和总的大背景进行讲述。向上是指经过党、国家和军 队网络,专区、省、中央和国际秩序,向下是指村庄、宗族和 家庭,接着努力从总体上描述文化、价值观念、市场和个人关 系网,它们都有助于维系中国社会,并形成革命期望、社会主 义国家大厦和无产阶级专政政体。 这项研究不同于由杨庆堃、威廉·欣顿、伊萨贝尔和戴维 克鲁克等人所提供的有关土改的第一手现场记录”。这些作者 所提供的是他们所目击的事件。与此不同的是,国家一社会关 系变迁这一历史肇始于几个世纪之前,并在我们进人饶阳之前 17年结束。许多人追忆往事,但其记忆常常与文献记载相冲 突。我们只得发掘资料来核实访问所得的结果。 促使我们继续研究的是官方传说与历史记载之间的矛盾。 1978年官方发表的历史忽视了共同的文化,抬高了毁灭性的 阶级斗争。按照那部历史的说法,从前富裕的少数人剥削穷苦 大众,然后穷人反抗,加入革命军队,而以军队为权力基础的 党一国家领导人民走上了广受欢迎的集体化道路,而这条路能 使曾经忍受贫穷和压迫的人民得到富裕、尊严和安定。可事实 上,老一辈精英的子女在革命中充当了领导角色,而集体道路 也没给穷人带来富裕。 超越官方传说的关键在于十多年间,我们有多达18次的 机会去观察深埋于表层变化中的连续性,追查与官方传说不 致的资料。1984年,把新鲜血液输入党内的新运动(在五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