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2012届高三一模 语文卷详解及命卷点评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文本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载体。我国现代著名学者章太炎曾经给文学下 过一个定义,叫做“文字之著于竹帛者”。这个定义实在是太过宽泛了,但却指 明了中国古代文学文本的载体曾经是“竹”和“帛”。竹是指竹简,帛是指帛书。 古代曾经把文字写在竹简或白绢上。除此之外,还有铸在钟鼎上的、刻在石碑上 的。现在,又有电子文本这样一种全新的裁体。(1A)不管是什么载体,都只是 文学文本存在的物质外壳,不是文学文本本身。换一个说法,各种各样记录了文 学符码的载体,可以做第一文本;而第一文本被接受者掌握的内容,也就是阅读 中的意义整体,相应地可以做第二文本。第二文本才是我们要研究的真正的文学 文本。(3B)德国现代晢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著作《林中路》里说,贝多芬的四 重奏的乐谱放在出版社的仓库里,和地窖里的土豆没有两样。的确,一箱箱《莎 士比亚戏剧集》从印刷厂搬出来放在货运车箱里,和其他货物有什么区别呢?所 以,对于文学文本的载体,对于第一文本,我们在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中是不需要 太多关注的。(2A) 那么,文学文本自身,它的本体究竟指什么呢?为了说清“文学文本”这 个概念,我们先要了解文本的概念。文本在英语里是text,在词源上与编织物 ( textile)有关系;文本也可以说是一种编织体。文本学已经成为一门学科,作 为术语的文本,指的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它由构成文本的实体将特定意 义传达给读者。(1B)这里所说的“能指”、“实体”有许多种。比如说建筑、 舞蹈、音乐、绘画,各自的文本是由彼此完全不同的能指、完全不同的实体构成 的。文学文本用语言文字作为能指,但用语言文字作为能指的文本,也不一定都 是文学文本,(2B)哲学、经济学、物理学的著作也是以语言文字或者主要以语 言文字作为能指。文学文本,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语言组合体,它用语言文字传达 具有审美意味的情感,塑造具有审美意味的形象。(1C)层次性在这里是很关键 的。理解文学文本,解读文学文本,一定要注意到它的立体性、多层次性,不能 是平面的、单一的。所谓“层次结构”,包括了表层和深层,构成文学文本的具 体层次主要有语音、字形、词义、句式、篇章结构、整体形象、意蕴与意味。 文学文本有口语文本和文字文本之分。人类最早的文学是口头文学。(3A)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据说是采诗官从民间采集起来加工整理的,其中 的作品原先是以口头文本的形式存在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原先也是口头传唱 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的故事都曾经长期以口头形式传播。口语文本在 流传中常常会发生许多变异。口语的文学文本至今没有完全消失,近年常见的人 们在酒席间讲的笑话,有些就属于口语文学。在旅游的时候,导游有时也会给游 客讲唱富有当地特色的口语文学。(1D) 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学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文本有着多样化的载体,并且随着时代的进程不断变化发展。 B.文学文本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可将特定意义传达给读者
安徽合肥 2012 届高三一模 语文卷详解及命卷点评 第 I 卷(阅读题共 66 分) 一、(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文学文本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载体。我国现代著名学者章太炎曾经给文学下 过一个定义,叫做“文字之著于竹帛者”。这个定义实在是太过宽泛了,但却指 明了中国古代文学文本的载体曾经是“竹”和“帛”。竹是指竹简,帛是指帛书。 古代曾经把文字写在竹简或白绢上。除此之外,还有铸在钟鼎上的、刻在石碑上 的。现在,又有电子文本这样一种全新的裁体。(1A)不管是什么载体,都只是 文学文本存在的物质外壳,不是文学文本本身。换一个说法,各种各样记录了文 学符码的载体,可以做第一文本;而第一文本被接受者掌握的内容,也就是阅读 中的意义整体,相应地可以做第二文本。第二文本才是我们要研究的真正的文学 文本。(3B)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著作《林中路》里说,贝多芬的四 重奏的乐谱放在出版社的仓库里,和地窖里的土豆没有两样。的确,一箱箱《莎 士比亚戏剧集》从印刷厂搬出来放在货运车箱里,和其他货物有什么区别呢?所 以,对于文学文本的载体,对于第一文本,我们在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中是不需要 太多关注的。(2A) 那么,文学文本自身,它的本体究竟指什么呢?为了说清“文学文本”这 个概念,我们先要了解文本的概念。文本在英语里是 text,在词源上与编织物 (textile)有关系;文本也可以说是一种编织体。文本学已经成为一门学科,作 为术语的文本,指的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它由构成文本的实体将特定意 义传达给读者。(1B)这里所说的“能指”、“实体”有许多种。比如说建筑、 舞蹈、音乐、绘画,各自的文本是由彼此完全不同的能指、完全不同的实体构成 的。文学文本用语言文字作为能指,但用语言文字作为能指的文本,也不一定都 是文学文本,(2B)哲学、经济学、物理学的著作也是以语言文字或者主要以语 言文字作为能指。文学文本,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语言组合体,它用语言文字传达 具有审美意味的情感,塑造具有审美意味的形象。(1C)层次性在这里是很关键 的。理解文学文本,解读文学文本,一定要注意到它的立体性、多层次性,不能 是平面的、单一的。所谓“层次结构”,包括了表层和深层,构成文学文本的具 体层次主要有语音、字形、词义、句式、篇章结构、整体形象、意蕴与意味。 文学文本有口语文本和文字文本之分。人类最早的文学是口头文学。(3A)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据说是采诗官从民间采集起来加工整理的,其中 的作品原先是以口头文本的形式存在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原先也是口头传唱 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的故事都曾经长期以口头形式传播。口语文本在 流传中常常会发生许多变异。口语的文学文本至今没有完全消失,近年常见的人 们在酒席间讲的笑话,有些就属于口语文学。在旅游的时候,导游有时也会给游 客讲唱富有当地特色的口语文学。(1D) 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学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学文本有着多样化的载体,并且随着时代的进程不断变化发展。 B.文学文本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可将特定意义传达给读者
文学文本是以用语言文字塑造审美形象为主要目的的语言组合体 D.文学文本由至今仍在特定环境中流传的口语的文学文本发展而来 【答案】C 【详解】该题难度系数约为0.65。 A选项见第一段画线,载体由过去的竹、帛、钟鼎、石碑到现在的电子技术等载 体 B选项见第二段画线。D选项见第三段画线,“人类最早的文学是口头文学”, 无论古今中外。“酒席间”“导游讲场当地特色”等皆说明“变异”的“特定 环境”。 C选项见第三段画线,原文只说“用语言文字塑造审美形象”,并未说指向其 “主要目的”。属无中生有。故错。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用一箱箱《莎士比亚戏剧集》与货物没有区别的例子,表明第一文 本是指各种各样记录文学符码的载体。 B.第二段指出以语言文字为能指的文本与建筑等其他文本的区别,强调对前 者的解读要注意到它的立体性、多层次性 C.第三段主要运用例证方式,从中外经典作品成型的角度分析口语文学的重 要地位,并指出口语文本具有变异性 D.文章基本结构采用总分式,先从作为载体的第一文本人手,再深入到作为 本体的第二文本,最后加以分类辨析。 【答案】C 【详解】该题难度系数约为0.7。 A选项《莎士比亚戏剧集》例,是为说明“第一文本在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中不需 太多关注”。故错。B选项是为强调二者“完全不同的能指、完全不同的实体构 成”。故错。 D选项,文章基本结构应该是层进式。先解释“载体”,再解释“本体”,在解 释“分类”(因为节选,故只解释了“源头”)。故错。 C选项,参考1D项分析。正确。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文字之著于竹帛者”才是文学,口头文学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 学 B.我们要研究的真正意义的文学文本就是被接受者掌握的第一文本的内容。 C.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范围不包含文学符码的载体,而专注于阅读中的意义整 体 D.建筑、绘画等文本由于具有彼此完全不同的能指,因而不能表达相同的意 义 【答案】B 【详解】该题难度系数约为0.5 A选项见第三段画线。两个错,“竹帛”只是载体,载体是多样化的,参考1A 分析;“口头文学即最早的文学”,并且“起源于劳动号子”。故错。C选项, 参考2A,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范围不是不包含文学符码的载体,文中说是“不需 太多关注”。故错。D选项,“不能表达相同的意义”,无中生有 B选项见第一段画线。“第二文本(第一文本被接受者掌握的内容,也就是阅读 中的意义整体)是我们要研究的真正的文学文本”。故正确
C.文学文本是以用语言文字塑造审美形象为主要目的的语言组合体。 D.文学文本由至今仍在特定环境中流传的口语的文学文本发展而来。 【答案】C 【详解】该题难度系数约为 0.65。 A 选项见第一段画线,载体由过去的竹、帛、钟鼎、石碑到现在的电子技术等载 体。 B 选项见第二段画线。D 选项见第三段画线,“人类最早的文学是口头文学”, 无论古今中外。 “酒席间”“导游讲场当地特色”等皆说明“变异”的“特定 环境”。 C 选项见第三段画线,原文只说“用语言文字塑造审美形象”,并未说指向其 “主要目的”。属无中生有。故错。 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一段用一箱箱《莎士比亚戏剧集》与货物没有区别的例子,表明第一文 本是指各种各样记录文学符码的载体。 B.第二段指出以语言文字为能指的文本与建筑等其他文本的区别,强调对前 者的解读要注意到它的立体性、多层次性。 c.第三段主要运用例证方式,从中外经典作品成型的角度分析口语文学的重 要地位,并指出口语文本具有变异性。 D.文章基本结构采用总分式,先从作为载体的第一文本人手,再深入到作为 本体的第二文本,最后加以分类辨析。 【答案】C 【详解】该题难度系数约为 0.7。 A 选项《莎士比亚戏剧集》例,是为说明“第一文本在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中不需 太多关注”。故错。B 选项是为强调二者“完全不同的能指、完全不同的实体构 成”。故错。 D 选项,文章基本结构应该是层进式。先解释“载体”,再解释“本体”,在解 释“分类”(因为节选,故只解释了“源头”)。故错。 C 选项,参考 1D 项分析。正确。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只有“文字之著于竹帛者”才是文学,口头文学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 学。 B.我们要研究的真正意义的文学文本就是被接受者掌握的第一文本的内容。 C.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范围不包含文学符码的载体,而专注于阅读中的意义整 体。 D.建筑、绘画等文本由于具有彼此完全不同的能指,因而不能表达相同的意 义。 【答案】B 【详解】该题难度系数约为 0.5。 A 选项见第三段画线。两个错,“竹帛”只是载体,载体是多样化的,参考 1A 分析;“口头文学即最早的文学”,并且“起源于劳动号子”。故错。C 选项, 参考 2A,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范围不是不包含文学符码的载体,文中说是“不需 太多关注”。故错。D 选项,“不能表达相同的意义”,无中生有。 B 选项见第一段画线。“第二文本(第一文本被接受者掌握的内容,也就是阅读 中的意义整体)是我们要研究的真正的文学文本”。故正确
二、(3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悌传 [晋]习凿齿 张悌字巨先,寰阳人,少有名理,孙休时为屯骑校尉 魏伐蜀,吴人问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智力虽丰,而百 姓未服也。今又竭其资力,远征巴蜀,兵劳民疲而不知恤,败于不暇,何以能济? 昔夫差伐齐,非不克胜,所以危亡,不忧其本也。况彼之争地乎!”悌曰:“不 然。曹操虽功盖中夏,威震四海,崇诈杖术,征伐无已,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 也。丕、缸承之,系以惨虐,内兴宫室,外惧雄豪,东西驰驱,无岁获安,彼之 失民,为日久矣。司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民 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摧坚敌如折 枯,荡孟同如反篁,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其威武张矣,本根 固矣,群情服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弊 竞于外利,不修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其克乎!若其不克, 不过无功,终无退北之忧,覆军之虑也,何为不可哉?彼之得志,我之大惠也 吴人笑其言,而蜀果降于魏。 晋来伐吴,(孙)皓使悌督沈莹、诸葛靓,率众三万渡江逆之。至牛渚, 沈莹日:“晋治水军于蜀久矣,今倾国大举,万里齐力,必悉益州之众浮江而下 我上流诸军,无有戒备,名将皆死,幼少当任,恐边江诸城,尽莫能御也。晋之 水军,必至于此矣!宜畜众力,待来一战。若胜之日,江西白清,上方虽坏,可 还取之。今渡江逆战,胜不可保,若或摧丧,则大事去矣。”悌日:“吴之将亡, 贤愚所知,非今日也。吾恐蜀兵来至此,众心必骇惧,不可复整。今宜渡江,可 用决战力争。若其败丧。则同死社稷,无所复恨。若其克胜,则北敌奔走。兵势 万倍,威南上,逆之中道,不忧不破也。若如子计,恐行散尽,相与坐待敌到, 君臣俱降,无复一人死难者,不亦辱乎!”遂渡江战,吴军大败。诸葛靓与五六 百人退走,使过迎悌。悌不肯去,靓自往牵之,谓日:“天下存亡有大数,岂卿 人所知,如何故自取死为?”悌垂涕曰:“今日是我死日也。常恐不得其死, 负名贤佑顾。令以身徇社稷,复何遁邪?莫牵曳之如是。”靓流涕放之,去百余 步,已见为晋军所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败于不暇,何以能济 济:成功 B.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 苛:烦恼 C.玩戎黩武,民劳卒弊 弊:疲惫 D.率众三万渡江逆之 逆:迎战 【答案】B 【详解】该题难度系数约为0.8。苛:形容词作名次,繁琐的捐税,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必悉益州之众浮江而下群聚而笑之 B.晋治水军于蜀久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若其败丧,则同死社稷\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如何故自取死为子卿尚复谁为乎 【答案】A 【详解】该题难度系数约为0.6
二、(3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__7 题。 张悌传 [晋]习凿齿 张悌字巨先,寰阳人,少有名理,孙休时为屯骑校尉。 魏伐蜀,吴人问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智力虽丰,而百 姓未服也。今又竭其资力,远征巴蜀,兵劳民疲而不知恤,败于不暇,何以能济? 昔夫差伐齐,非不克胜,所以危亡,不忧其本也。况彼之争地乎!”悌曰:“不 然。曹操虽功盖中夏,威震四海,崇诈杖术,征伐无已,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 也。丕、缸承之,系以惨虐,内兴宫室,外惧雄豪,东西驰驱,无岁获安,彼之 失民,为日久矣。司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民 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摧坚敌如折 枯,荡孟同如反篁,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其威武张矣,本根 固矣,群情服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弊。 竞于外利,不修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其克乎!若其不克, 不过无功,终无退北之忧,覆军之虑也,何为不可哉?彼之得志,我之大惠也。” 吴人笑其言,而蜀果降于魏。 晋来伐吴,(孙)皓使悌督沈莹、诸葛靓,率众三万渡江逆之。至牛渚, 沈莹日:“晋治水军于蜀久矣,今倾国大举,万里齐力,必悉益州之众浮江而下。 我上流诸军,无有戒备,名将皆死,幼少当任,恐边江诸城,尽莫能御也。晋之 水军,必至于此矣!宜畜众力,待来一战。若胜之日,江西白清,上方虽坏,可 还取之。今渡江逆战,胜不可保,若或摧丧,则大事去矣。”悌日:“昊之将亡, 贤愚所知,非今日也。吾恐蜀兵来至此,众心必骇惧,不可复整。今宜渡江,可 用决战力争。若其败丧。则同死社稷,无所复恨。若其克胜,则北敌奔走。兵势 万倍,威南上,逆之中道,不忧不破也。若如子计,恐行散尽,相与坐待敌到, 君臣俱降,无复一人死难者,不亦辱乎!”遂渡江战,昊军大败。诸葛靓与五六 百人退走,使过迎悌。悌不肯去,靓自往牵之,谓日:“天下存亡有大数,岂卿 一人所知,如何故自取死为?”悌垂涕曰:“今日是我死日也。常恐不得其死, 负名贤佑顾。令以身徇社稷,复何遁邪?莫牵曳之如是。”靓流涕放之,去百余 步,已见为晋军所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败于不暇,何以能济 济:成功 B.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 苛:烦恼 C.玩戎黩武,民劳卒弊 弊:疲惫 D.率众三万渡江逆之 逆:迎战 【答案】B 【详解】该题难度系数约为 0.8。苛:形容词作名次,繁琐的捐税。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必悉益州之众浮江而下群聚而笑之 B.晋治水军于蜀久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若其败丧,则同死社稷\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如何故自取死为子卿尚复谁为乎 【答案】A 【详解】该题难度系数约为 0.6
A.连词,表示修饰。B.介词,在/与“见”互用,表示被动。C.连词,那么/连词, D.wei句末语气词/wei,介词,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悌分析曹魏政权,指出曹操虽有功于华夏,但为人狡诈,连年征伐,百 姓并不感念恩德;继任者更是残酷暴虐,早已失去百姓支持。 B.张悌认为司马氏屡次化险为夷,预示他们终将得到民心;而蜀国宦官专权, 民不聊生,既穷兵黩武,又不修守备,很可能被晋军攻占。 C.张悌没有接受沈莹的建议,是想渡过长江和晋军决一死战,如果能取胜, 就正好乘胜追击攻破敌军;如果失败,就舍生取义为国捐躯。 D.张悌拒绝与诸葛靓一起逃走,是因为平时就担心不能死得其所,辜负名贤 的举荐和帮助;现在只有以身殉国才能证明自己内心的忠贞 【答案】B 【详解】该题难度系数约为0.5。 张悌认为司马氏终将得到民心,并非是司马氏两次化险为夷,而是他们屡建奇功, 废除繁重的苛捐杂税,施恩于民。故错。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昔夫差伐齐,非不克胜,所以危亡,不忧其本也 【答案】从前夫差征伐齐国,并不能克敌制胜,陷入危亡的原因,是没有考虑到 国家的根本。 【详解】该题难度系数约为0.5。翻译时,注意克胜,所以,忧,其本 (②)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 如之? 【答案】摧毁强敌如折断枯枝,荡平叛贼易如反掌,任用贤能的人,让他们各自 尽心尽力,如果不是智勇超群,谁能够像这样啊? 【详解】该题难度系数约为0.7。翻译时,注意荡,异同,兼人孰能如之 【参考译文】【仅供参考】 张悌字巨先,寰阳人,年轻时就有治世之名。吴景帝孙休时,任屯骑校 尉。 魏国攻伐蜀国时,吴国人问张悌说:“司马氏得政以来,屡次发动大的 战乱,虽然用尽了谋略,但老百姓却并未归服。现在又竭尽财力,远征巴蜀,怎 么能取得胜利呢?从前夫差征伐齐国,并不能克敌制胜,陷入危亡的原因,是没 有考虑到国家的根本。何况他们是争夺领土啊。”张悌回答说:“你们说的不正 确啊。曹操虽然功业盖世,威震四海,不过是崇尚欺诈拷打之术,征伐不止,百 姓害怕他的淫威,而非感怀他的恩德。丕、缸继承旧法,想要依靠残忍暴虐维系, 却内兴宫室,外惧列强,东西边境不断受到侵扰,并没有获得片刻的安宁,他们 失掉民心,已经很久了。而司马懿父子,重权在握,屡建奇功,他们废除了繁重 的苛捐杂税,施恩于民,百姓归服于他们也已经很久了。所以淮南多次有乱情而 他们的内心未遭到侵扰,曹髦死了,周边也未受到惊动,摧毁强敌如折断枯枝, 荡平叛贼易如反掌,任勇贤能的人,让他们各自尽心尽力,如果不是智勇超群, 谁能够像这样啊?他们的威武得以宣扬,治政之根本得以巩固,百姓之心得以归 服,野心得以确立啊。如今蜀国,阉宦专朝.国无政令,穷兵黩武,兵民疲弊
A.连词,表示修饰。B.介词,在/与“见”互用,表示被动。C.连词,那么/连词, 就。 D.wéi 句末语气词/wèi,介词,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张悌分析曹魏政权,指出曹操虽有功于华夏,但为人狡诈,连年征伐,百 姓并不感念恩德;继任者更是残酷暴虐,早已失去百姓支持。 B.张悌认为司马氏屡次化险为夷,预示他们终将得到民心;而蜀国宦官专权, 民不聊生,既穷兵黩武,又不修守备,很可能被晋军攻占。 C.张悌没有接受沈莹的建议,是想渡过长江和晋军决一死战,如果能取胜, 就正好乘胜追击攻破敌军;如果失败,就舍生取义为国捐躯。 D.张悌拒绝与诸葛靓一起逃走,是因为平时就担心不能死得其所,辜负名贤 的举荐和帮助;现在只有以身殉国才能证明自己内心的忠贞。 【答案】B 【详解】该题难度系数约为 0.5。 张悌认为司马氏终将得到民心,并非是司马氏两次化险为夷,而是他们屡建奇功, 废除繁重的苛捐杂税,施恩于民。故错。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昔夫差伐齐,非不克胜,所以危亡,不忧其本也。 【答案】从前夫差征伐齐国,并不能克敌制胜,陷入危亡的原因,是没有考虑到 国家的根本。 【详解】该题难度系数约为 0.5。翻译时,注意克胜,所以,忧,其本 (2)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 如之? 【答案】摧毁强敌如折断枯枝,荡平叛贼易如反掌,任用贤能的人,让他们各自 尽心尽力,如果不是智勇超群,谁能够像这样啊? 【详解】该题难度系数约为 0.7。翻译时,注意荡,异同,兼人孰能如之 【参考译文】【仅供参考】 张悌字巨先,寰阳人,年轻时就有治世之名。吴景帝孙休时,任屯骑校 尉。 魏国攻伐蜀国时,吴国人问张悌说:“司马氏得政以来,屡次发动大的 战乱,虽然用尽了谋略,但老百姓却并未归服。现在又竭尽财力,远征巴蜀,怎 么能取得胜利呢?从前夫差征伐齐国,并不能克敌制胜,陷入危亡的原因,是没 有考虑到国家的根本。何况他们是争夺领土啊。”张悌回答说:“你们说的不正 确啊。曹操虽然功业盖世,威震四海,不过是崇尚欺诈拷打之术,征伐不止,百 姓害怕他的淫威,而非感怀他的恩德。丕、缸继承旧法,想要依靠残忍暴虐维系, 却内兴宫室,外惧列强,东西边境不断受到侵扰,并没有获得片刻的安宁,他们 失掉民心,已经很久了。而司马懿父子,重权在握,屡建奇功,他们废除了繁重 的苛捐杂税,施恩于民,百姓归服于他们也已经很久了。所以淮南多次有乱情而 他们的内心未遭到侵扰,曹髦死了,周边也未受到惊动,摧毁强敌如折断枯枝, 荡平叛贼易如反掌,任勇贤能的人,让他们各自尽心尽力,如果不是智勇超群, 谁能够像这样啊?他们的威武得以宣扬,治政之根本得以巩固,百姓之心得以归 服,野心得以确立啊。如今蜀国,阉宦专朝.国无政令,穷兵黩武,兵民疲弊
心只想渔利于外,而不修缮守备之器。这是强弱不同啊。谋略髙人一筹,趁危 而攻伐,大概可以取胜的。如果不能取得胜利,没有过错也没有功绩,最终也没 有退守北方之忧,全军覆灭之虑,为什么不可以呢?他们获得成功,将给我们带 来恩惠。”吴国人笑话张悌烦人话,而结果蜀国果真投降了魏国。 后来,晋国攻打吴国,孙浩派遣张悌督战沈莹、诸葛靓,率领三万军队渡江迎敌 到达牛渚时,沈莹说:“晋国在蜀地备办水军很久了,现在举国上下齐心,一定 率全益州之兵力顺江而下。我们上流的军部,缺乏戒备,名将皆死,幼少上任, 恐怕沿江各城,都将无法抵御啊。晋国水军,也必定会到达此地,我们应集中众 人之力,等待一战。现在渡江迎战,恐怕不能取得胜利,如果兵败,吴国就大势 已去了。”张悌说:“吴国名将皆死,这是众人皆知的事,不是今天才发生的 我担心蜀军来到此地,军心必定恐惧,并将无法休整恢复。现在应该渡过江去 可以决一死战。如果我们失败了,那么我们同是为国捐躯,没有什么悔恨的,如 果取胜,那么敌人就会向北逃亡。我们将积蓄万倍兵力,威势由南而上中道迎击 不担心不能破敌。如果按照您的计策,恐怕兵力散尽,我么只能坐以待毙,而君 臣都投降,无一人死,不也是耻辱吗?”于是吴军渡江迎战,结果大败。诸葛靓 与五六百人败逃,并派人营救张悌,但张悌缺额不愿离开,诸葛靓亲自前往,对 张悌说:“天下存亡是有定数的,难道是你一个人可以洞察的吗,为何在此等死 呢?”张悌流着泪,“今天就是我的死期,我常常担心自己不能死得其所,辜负 了名贤眷佑。现在可以以身殉国,为什么要逃走呢?不要再拦住我了。”说完大 哭起来,在距离百余步的地方,被晋军所杀。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 【中吕】满庭芳·渔父词 乔吉 秋江暮景,胭脂林障,翡翠山屏。几年罢却青云兴①,直泛沧溟。卧御 榻弯的腿痛,坐羊皮②惯得身轻。风初定,丝纶慢整,牵动一潭星, 【注】①青云兴:做官的兴头。②坐羊皮:意为隐居江湖。 8.作者开篇是如何描绘秋景的?有何作用?(4分) 【答案】开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胭脂来形容层林的红,用翡翠来形容山 峦的绿。色彩鲜明,相映成趣。借山水的壮丽为诗人弃官归隐张本作铺垫。 【详解】该题难度系数约为0. 设题清晰,一问的是“如何描绘”,主要是问写景方法,结合意向,不难作答 二问,需要结合注释,把握诗人写作意图是关键 9.结合全曲,简述渔父形象的特点。(4分 【答案】渔父是江边垂钓的老者。他厌弃功名,乐于避世,悠游从容,留恋山水 【详解】该题难度系数约为0.7。 结合注释,明确人物主要形象,然后作答。注意遣词造句。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1)背绳墨以追曲兮, 。(屈原《离骚》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朝不虑夕。(李密 《陈情表》) (4)山原旷其盈视 (王勃《滕王阁序》
一心只想渔利于外,而不修缮守备之器。这是强弱不同啊。谋略高人一筹,趁危 而攻伐,大概可以取胜的。如果不能取得胜利,没有过错也没有功绩,最终也没 有退守北方之忧,全军覆灭之虑,为什么不可以呢?他们获得成功,将给我们带 来恩惠。”吴国人笑话张悌烦人话,而结果蜀国果真投降了魏国。 后来,晋国攻打吴国,孙浩派遣张悌督战沈莹、诸葛靓,率领三万军队渡江迎敌。 到达牛渚时,沈莹说:“晋国在蜀地备办水军很久了,现在举国上下齐心,一定 率全益州之兵力顺江而下。我们上流的军部,缺乏戒备,名将皆死,幼少上任, 恐怕沿江各城,都将无法抵御啊。晋国水军,也必定会到达此地,我们应集中众 人之力,等待一战。现在渡江迎战,恐怕不能取得胜利,如果兵败,吴国就大势 已去了。”张悌说:“吴国名将皆死,这是众人皆知的事,不是今天才发生的。 我担心蜀军来到此地,军心必定恐惧,并将无法休整恢复。现在应该渡过江去, 可以决一死战。如果我们失败了,那么我们同是为国捐躯,没有什么悔恨的,如 果取胜,那么敌人就会向北逃亡。我们将积蓄万倍兵力,威势由南而上中道迎击, 不担心不能破敌。如果按照您的计策,恐怕兵力散尽,我么只能坐以待毙,而君 臣都投降,无一人死,不也是耻辱吗?”于是吴军渡江迎战,结果大败。诸葛靓 与五六百人败逃,并派人营救张悌,但张悌缺额不愿离开,诸葛靓亲自前往,对 张悌说:“天下存亡是有定数的,难道是你一个人可以洞察的吗,为何在此等死 呢?”张悌流着泪,“今天就是我的死期,我常常担心自己不能死得其所,辜负 了名贤眷佑。现在可以以身殉国,为什么要逃走呢?不要再拦住我了。”说完大 哭起来,在距离百余步的地方,被晋军所杀。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 8—9 题。 【中吕】满庭芳·渔父词 乔吉 秋江暮景,胭脂林障,翡翠山屏。几年罢却青云兴①,直泛沧溟。卧御 榻弯的腿痛,坐羊皮②惯得身轻。风初定,丝纶慢整,牵动一潭星。 【注】①青云兴:做官的兴头。②坐羊皮:意为隐居江湖。 8.作者开篇是如何描绘秋景的?有何作用?(4 分) 【答案】开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胭脂来形容层林的红,用翡翠来形容山 峦的绿。色彩鲜明,相映成趣。借山水的壮丽为诗人弃官归隐张本作铺垫。 【详解】该题难度系数约为 0.6。 设题清晰,一问的是“如何描绘”,主要是问写景方法,结合意向,不难作答。 二问,需要结合注释,把握诗人写作意图是关键。 9.结合全曲,简述渔父形象的特点。(4 分) 【答案】渔父是江边垂钓的老者。他厌弃功名,乐于避世,悠游从容,留恋山水。 【详解】该题难度系数约为 0.7。 结合注释,明确人物主要形象,然后作答。注意遣词造句。 lO.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 分) (1)背绳墨以追曲兮, 。(屈原《离骚》) (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朝不虑夕。(李密 《陈情表》) (4)山原旷其盈视, 。(王勃《滕王阁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