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 Dignity of eath and Respect for life 料,借以谋求我们解决此类问题的适宜办法。 死亡学的另一研究课题,涉及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人们对于死亡所持 有的看法或态度,以及历史上人类对于死亡的看法或态度,乃至对付死亡问 题的演变过程。要在这一课题上取得客观的了解与有益的成果,死亡学就 必须联贯到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哲学、一般科学(如社会学)以及历 史学(如风俗史研究)等学科的研究。在这一课题的专门研究方面享有最高 盛名的是法国死亡学与社会史专家阿利叶( Philippe Aries),著有《我们死亡 的时刻》( The hour of Our Death)以及《从中世纪到现在西方人对于死亡的态 度》( Western Attitudes toward Death: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present)等书, 值得欲在我国推进此项课题研究的国内学者好好参考。 最后,跳过个别死亡问题,还有集体死亡( megadeath)的问题,涉及自然 灾荒、核子战争的威胁、政治压制等等,这些都是死亡学的探讨对象,关联到 地震学、气象学、国际政治学、伦理学等学科。总之,如上所述,死亡学不但 涉及种种极其复杂的现代人死亡问题,以及与死亡直接有关的诸般问题,也 与许多学科学问的研究探讨极有关联。与欧美日等先进国家相比,我们还 没有真正开始认真进行死亡学的研究工作,我在这里特别呼吁大家:好好关 注,要尽早开拓出我们自己的死亡学研究道路。 美国死亡学的研究发展,自然导致死亡教育的提倡推进。列维顿(Dan iel Leviton)教授在他的《死亡教育》( Death Education)一文中,对于美国死亡 教育的历史发展作了简述。(注:收在下面所述菲费尔主编的《死亡的新意 义》中。)他说,著名诗人艾略特(TS.Eiot)在1955年首倡死亡教育与性教 育同样需要。而实际上正式开始推动死亡教育的发展,而使此项教育逐渐 落实的,则是南加州大学医学院菲费尔( Herman Feifel)教授主编的《死亡的 意义》(1959年出版)这一本书,影响所及,引起不少科学家、神学家、哲学 家、心理学家、医师、护士乃至关注死亡问题的一般人的共鸣与热烈反应。 此书在1977年改版,书名也改成《死亡的新意义》( New Meanings of Death), 直成为死亡教育的标准教科书。 列维顿又说,到了20世纪60年代,死亡教育在美国大学学院开始有系 统、有计划性地推广。据北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贝尔格( David Berg)教授的报 告,光是全国的(公立)中学就有大约两百所学校使用他自己编审的死亡教
引论 育教材。又据1974年7月《纽约时报的报道,到那时为止,全美大学学院 设有“死亡与死亡过程”等课程的学校已经达到165所。同年又有死亡教育 研究中心主任弗尔顿( Robert Fulton)的个人报告说,中学程度以上的有关死 亡教育的课程已经达到1100门以上。又据1975年的一项调查,全美至少有 41家医学院开设有关死亡教育的正式训练课程。20世纪70年代的死亡教 育情况已如此可观,20世纪90年代的今天更不用说了。由此可知,经过有 心的死亡教育专家们的长期努力,死亡教育已在美国完全落实,并且成为关 涉人类高度精神探索的主要热门学科之 至于死亡教育应该包括的范围与内容,则意见不一。我则认为,上述死 亡学研究的内容都可以包括进去。不过,如果在学校开设此类课程,还得考 虑每一学期的时数问题,这就涉及教育者的选择标准了。菲费尔教授主编 的那本标准教材《死亡的新意义》,收录20篇左右的文章,分别放在引论、发 展(成长)的定向[如“死亡对于儿童的意义”、“大学生与死亡(自杀)”等问 题]、临床管理、遗留亲属(的精神问题)、对于死亡的反应以及结论等章。另 一标准教科书《死亡:当代种种看法》( Death: Current Perspectives),由加州大 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死亡学教授希奈德曼( Edwin s. Schneidman)主编,已 出第三版,内容分成死亡的各大层面、(历史上的以及现代的)死亡看法、死 亡的定义、死亡过程的各种表现、绝症患者、自杀、遗留亲属(悲伤哀悼)、20 世纪的集体死亡等八大部分,收录了各种有关的文章。又有1985年出版的 本教科书《了解死亡与死亡过程:科际整合的进程》( Understanding Death and dy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由加州州立大学的两位女教授维尔 寇克斯( Sandra wilcox)与撒顿( Marilyn Sutton)合编,共分死亡研究(态度与 反思)、死亡经验、悲伤哀悼与社会功能、死亡与儿童、有关死亡的选择与决 定(如自杀、安乐死等问题)等五章。1980年以来直到现在出版的有关死亡 学与死亡教育的新书不计其数,已到了汗牛充栋的地步。因此,如何选择课 程教材,要看教育者的训练、能力、专长、兴趣、对课题的关注程度以及上课 学生的兴趣与要求而定,不可能有统一性的政策,也无此必要。下一章我以 自己十年来的教学经验为例,说明我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课题与教材的 选择),希望对于死亡教育课题表示关注的国内学者与一般读者,能有抛砖 引玉之效。 15也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 dignity of Death and Respect for life 3我在美国学府的教学经验⑧ 我在费城天普大学宗教系暑期班执教“死亡与死亡过程”( Death and Dying)这一门课已有10年,年年积累下一些新的教学经验。这两三年来我 选择的教材以及教学范围、课题、内容乃至方法,差不多已成定型。美国的 大学学院不是个个都有宗教系,没有宗教系的大学学院如果设有此课,则由 哲学系、心理学系、社会学系或其他有关的科系主持。依我的个人经验,此 课由宗教系开设,最为理想。理由很简单,死亡学与死亡教育的首要课题, 即在对绝症患者精神状态的了解与改善,同时也关注他(她)的“死亡的尊 ”以及死亡的精神超克(如宗教上所说的终极解脱或救济),故与宗教性或 高度精神性的发现最为相关,讲授的教员如有宗教学的专业训练,最适当不 过。当然,具有宗教学专业训练的教员同时也要懂得一些与死亡以及临终 问题有关的哲学、历史、精神医学、精神治疗、医药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所 谓“教学相长”的意义即在于此。 我上课的第一堂就强调说,“死亡与死亡过程”这一门既是最容易的课, 也是最难学的课。说它最容易,乃是因为选课学生对于死亡问题已有相当 的常识,已有直接的(如曾自杀过)或间接的(如亲人友朋的死亡)经验,无须 他人说明何谓“死亡”,何谓“临终或死亡过程”。但从更深一层看,它又是最 难学、最深奥的。第一,“死亡”自古至今一直是神秘莫测的,许多哲学家、宗 教家与科学家穷其一生探索死亡的秘密,直至今日却没有一位能够给予我 们令人完全满意的答案。偏重人间现实生活的孔子,则干脆说“未知生,焉 知死”,避谈死亡。由于孔子以来的儒家影响,一般中国知识分子就有轻视 或忽视死亡问题的倾向,认为无关紧要。只有曾受佛教、耶教等宗教熏陶的 人们,才较能超越儒家所重的世俗伦理的范围,认真探讨死亡问题。第二 这门课程之所以难学,乃是因为有关死亡的知识,涉及极其广泛的学术学问 与问题课题,诸如世界哲学、世界宗教、宗教学、世界文学音乐艺术、一般科 学、心理分析、精神医学精神冶疗、民间风俗、法律知识、历史文化等等。它 之所以深奥,是因为一大半人即使“活到老,学到老”,也无法真正领会死亡 的意义,遑论超克死亡了。 西16④2
引记 我又对上课学生说,此课专由宗教系开设,有其特殊的意义。为了说明 其特殊意义,我向他们介绍我多年来一直构想着的“生命十大层面与价值取 向”模型。依照我个人所了解的生命存在的诸般意义高低层次与自下往上 的价值取向,我认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生命应该具有下列十大层面:(1) 身体活动层面;(2)心理活动层面;(3)政治社会层面;(4)历史文化层面; (5)知性探索层面;(6)审美经验层面;(7)人伦道德层面;(8)实存主体层 面;(9)终极关怀层面;(10)终极真实层面。这十大层面之中,有关死亡及 其超克问题的是第八、九、十这三个层面。每一个人的实存主体面对死亡的 态度,有其俨然不可(由他人态度)替代的独特性、尊严性。实存主体对于死 亡问题的探索超克,乃是有关宗教性或高度精神性的终极关怀( ultimate con cern)课题,而此课题的解决,有待于终极真实( ultimate truth or reality)的发 现、领悟或体认。这三个层面与宗教最有关联,从宗教的独特观点去探讨死 亡问题及其超克,最适当不过。 积累了数年的教学经验之后,我终于排定好了课程内容重点与教学顺 序。在第一堂(每堂共3小时),我除了说明死亡问题所关涉的上述种种学 问以及课题之外,也先放了一个电视节目,涉及个人对于死亡看法的“众说 纷纭,莫衷一是”。在这个节目中,主持人请了两位基督教牧师、一位天主教 神父、一位女巫,以及一位理性本位的无神论者,围绕着死亡问题互相争论, 各自提出不同的看法,同时由在场的观众发问或质疑。学生从这个节目中 可以体会到死亡问题及其探讨的复杂性与无共识性,也同时了解到死亡问 题的精神超克,终究要看每一实存主体的独特态度、价值观、生死观等如何, 它完全属于存在主义所谓的“实存的抉择”( existential choice)之事,绝非他 人所能代为解决的。 讨论过上面的电视节目之后,我接着介绍世界宗教对于生死问题以及 死后是否有生命”问题的不同看法。在世界宗教之中,我特别比较了耶教、 印度教与佛教(尤其是西藏佛学、净土宗与禅宗)的看法,并予以哲理性考 察,强调跳过制度化的宗教本身对于我们现代人所具有的真实生命意义。 死亡问题与世界宗教的关联性讨论完毕之后,我就开始引导学生们进 入我所强调的临终精神医学与精神治疗的探讨,首先使用今天已成古典名 著的库布勒·罗斯医师的畅销书《死亡与临终》( On Death and Dying)为主 817④2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 of eath and Re 要教材,与学生们一起讨论她所建构的临终精神状态五阶段模型,设身处地 去如实了解绝症病人的精神状态以及有关问题。然后我叫他们仔细阅读号 称死亡文学极致的19世纪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 Leo Tolstoy)的杰作《伊凡 伊里奇之死》( The Death of lvan ilych),一方面让他们通过世界文学名著 欣赏“死亡文学”( death literature)的意义与价值,了解文学艺术与死亡教育 课程的关联性,另一方面也向他们提示,托尔斯泰这部杰作所描述的绝症病 人精神状态,如何预见了80多年之后库布勒·罗斯医师五阶段模型的理论 建构,令人感叹托氏文学想象力的奥妙神奇。 库布勒·罗斯女士的五阶段模型,基本上是基于绝症病人精神状态的 如实观察而建构的,其用意并不在于建立我所说的临终精神医学与精神治 疗本身的理论学说。我在台湾大学哲学系求学时代,就已开始研读第三维 也纳心理分析学派开创者傅朗克( Viktor Frankl)的主要著作,对于他的“意 义治疗学”( logotherapy)颇有了解,亦极赏识。我结合死亡学与精神医学以 及精神治疗而建构“临终精神医学与精神治疗学”( thanatological psychiatry and psychotherapy)这一名词与理论的思维灵感,可以说是来自傅朗克的意义 治疗学进路。因此,我叫学生们进一步研读傅朗克的畅销名著《人的意义探 索》(Man' s Search for Meaning)等书,一方面深化他们对于绝症病人,或生活 在存在主义所说的“极限境况”的人们的负面精神状态的同情与了解,另 方面体会探讨临终精神医学与精神治疗的意义。 为了帮助他们了解意义治疗学的具体应用,我接着在课堂上放映了日 本名导演黑泽明的电影巨片《活下去》( To Live),通过这部电影作品领会对 死亡的尊严”问题进行探讨的生命意义所在。我有时还加一两部有关死亡 问题的著名欧洲电影,如瑞典名导演柏格曼( Ingmar Bergman)以中世纪末期 蔓延整个欧洲的黑死病为主题的巨片《第七印信》( The Seventh Seal),让学生 通过电影艺术的欣赏,深深体会探讨死亡问题的现代意义。 除了上述课题之外,我在学期结束之前另外增加一些有关死刑、自杀、 安乐死等问题的讨论,自然涉及美国当前的法律问题。我上课时,首先列出 赞成与反对死刑、自杀、安乐死的个别理由,训练学生们有理性地一一检讨 各个理由的论据是否合理,是否充实。同时也放映一些有关的新近电视节 目,让他们有更具体切实的问题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