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150分钟 第I卷(共64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甲: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 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 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 劝他把“推”字改为“敲”。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 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 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 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一个和尚。在 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来独往,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幅胸襟气 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来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自己不甘寂 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 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 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 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人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中玩索而要表现的, 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字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 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 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头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的“推敲”。 乙: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 几句诗并不好,只是他对作诗非常认真,一个字都不放过,要反复研究,这种精神还是可取 的。对于用“敲”字还是用“推”字,韩愈认为“敲”字好。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 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诗人不是为 写景而写景,景物有会于心,可以用来表达情意才写,所谓“即景会心”。究竟是“敲”字 还是“推”字合于情意呢?假如诗人已经有了要表达的情意,那么两字中哪个字合于情意 当下就可决定,用不着反复推求。问题是诗人对所要表达的情意不明确,所以决不定。就这 首诗来看,敲的该是李凝幽居的门,这个僧可能是作者自指,因作者出家为僧,法名无本。 那他在晩上去找李凝,应该敲门,才和幽居相应。从音节上说,敲字也较为响亮 1.以下论述不符合甲文作者原意的一项是()(3分) A.用“推”还是用“敲”,不只是文字上的区别,更是意境上的区别 B.文字上的“推敲”是表象,思想情感上的“推敲”是实质。 C.“推”可以无声,“敲”不免剥啄有声,用“敲”字与上句“鸟宿池边树”更和谐 D.用“推”表示孤僧步月归寺,用“敲”仿佛是诗中的“僧”乘月夜访友 2.以下论述符合乙文作者原意的一项是)(3分) 贾岛作诗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这种创作态度值得肯定 B.韩愈认为“敲”才跟题目中《题李凝幽居》中的“幽居”相应,所以“敲”字好 C.王夫之从“即景会心”的角度进行分析,同意韩愈的观点,认为“敲”字好。 D.就整首诗看,诗中的“僧”是作者自己,敲的是李凝幽居的门
2010—2011 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满分 150 分,150 分钟 第 I 卷(共 64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甲: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 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 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 劝他把“推”字改为“敲”。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 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 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 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一个和尚。在 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来独往,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幅胸襟气 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来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自己不甘寂 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 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 “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 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人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中玩索而要表现的, 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字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 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 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头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的“推敲”。 乙: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 几句诗并不好,只是他对作诗非常认真,一个字都不放过,要反复研究,这种精神还是可取 的。对于用“敲”字还是用“推”字,韩愈认为“敲”字好。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 “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诗人不是为 写景而写景,景物有会于心,可以用来表达情意才写,所谓“即景会心”。究竟是“敲”字 还是“推”字合于情意呢?假如诗人已经有了要表达的情意,那么两字中哪个字合于情意, 当下就可决定,用不着反复推求。问题是诗人对所要表达的情意不明确,所以决不定。就这 首诗来看,敲的该是李凝幽居的门,这个僧可能是作者自指,因作者出家为僧,法名无本。 那他在晚上去找李凝,应该敲门,才和幽居相应。从音节上说,敲字也较为响亮。 1.以下论述不符合甲文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3 分) A.用“推”还是用“敲”,不只是文字上的区别,更是意境上的区别。 B.文字上的“推敲”是表象,思想情感上的“推敲”是实质。 C.“推”可以无声,“敲”不免剥啄有声,用“敲”字与上句“鸟宿池边树”更和谐。 D.用“推”表示孤僧步月归寺,用“敲”仿佛是诗中的“僧”乘月夜访友。 2.以下论述符合乙文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3 分) A.贾岛作诗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这种创作态度值得肯定。 B.韩愈认为“敲”才跟题目中《题李凝幽居》中的“幽居”相应,所以“敲”字好。 C.王夫之从“即景会心”的角度进行分析,同意韩愈的观点,认为“敲”字好。 D.就整首诗看,诗中的“僧”是作者自己,敲的是李凝幽居的门
3.甲乙两文对“推敲”故事的分析评判有异有同,以下论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甲文认为贾岛对他要表现的意境是明确的,但他在“推”“敲”的选择上盲从韩愈; 乙文认为贾岛在“推”“敲”两字上举棋不定,是因为他对要表达的诗情诗境也不甚分明。 B.甲文认为用“推”用“敲”各有胜境,只以文字论难辨优劣:乙文看法基本相同, 只是着重分析了“敲”字的好处 C.甲文认为用“推”显得鲁莽,用“敲”显得拘礼,两个字实际上都不好;乙文从 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敲”字好。 D.从甲乙文转述“推敲”典故的措辞和下文论述看,甲文用“怀疑”二字对韩愈有 所讥讽,乙文用“认为”二字对韩愈表示有所推崇 、古代诗文阅读(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曹、马°能收人心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 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 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魏伐吴,三征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嘏曰:“希赏邀功,先战而后求胜,非 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三道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 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 爵 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 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是以人皆愧悦。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诏 引诸军转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 书奏报听。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 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 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曰 “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斩之。此为谬也。 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蓄智 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 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杀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 ①②③ 马指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 三征指的是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 傅嘏(g),字兰石。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全军之长策也 全:整个,全部 B、是以相赏 相:表示动作偏指另一方,你们 C、诏引诸军转据北山 引:率领 D、谢之不暇 谢:道歉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 败于官渡 B、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纵一苇之所如 C、袁绍不用田丰之计 悉宥之
3.甲乙两文对“推敲”故事的分析评判有异有同,以下论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甲文认为贾岛对他要表现的意境是明确的,但他在“推”“敲”的选择上盲从韩愈; 乙文认为贾岛在“推”“敲”两字上举棋不定,是因为他对要表达的诗情诗境也不甚分明。 B.甲文认为用“推”用“敲”各有胜境,只以文字论难辨优劣;乙文看法基本相同, 只是着重分析了“敲”字的好处。 C.甲文认为用“推”显得鲁莽,用“敲”显得拘礼,两个字实际上都不好;乙文从 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敲”字好。 D.从甲乙文转述“推敲”典故的措辞和下文论述看,甲文用“怀疑”二字对韩愈有 所讥讽,乙文用“认为”二字对韩愈表示有所推崇。 二、古代诗文阅读(25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曹、马①能收人心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 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 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魏伐吴,三征②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③,嘏曰:“希赏邀功,先战而后求胜,非 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三道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 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 爵。 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 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是以人皆愧悦。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诏 引诸军转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 书奏报听。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 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 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曰: “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斩之。此为谬也。 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蓄智, 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 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杀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 ① 马指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 ② 三征指的是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 ③ 傅嘏(gǔ),字兰石。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非全军之长策也 全:整个,全部 B、是以相赏 相:表示动作偏指另一方,你们 C、诏引诸军转据北山 引:率领 D、谢之不暇 谢:道歉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 败于官渡 B、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纵一苇之所如 C、袁绍不用田丰之计 悉宥之
D、弟昭时为监军 卒为所笑 6、下列五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组是(3 分) ①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②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③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④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 ⑤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③⑤D、③④⑤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5分) (2)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蓄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 之用?(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2+4=6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 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8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两种修辞方法。(2分) 9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 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一空0.5分) 奚惆怅而独悲?(2) 风飘飘而吹衣
D、弟昭时为监军 卒为所笑 6、下列五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组是(3 分) ( ) ①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②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③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④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 ⑤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5 分) (2)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蓄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 之用?(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6 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2+4=6 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 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8.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两种修辞方法。(2 分) 9.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 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4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 分一空 0.5 分) (1). , 奚惆怅而独悲? (2). , 风飘飘而吹衣
(3) 鸟倦飞而知还。(4) 泉涓涓而始流, (5) ,抚孤松而盘桓。(6) 烟光凝而暮山紫 (7)渔舟唱晚, 声断衡阳之浦 (8)山原旷其盈视 秋水共长天一色。 (10)老当益壮, ,不坠青云之志 (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 (12)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13) ,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14)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 (15)但以刘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铁公鸡施粥 光绪三年,淮河发大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河南济源偏北有一铁牛镇也来了几十个衣 衫褴褛的灾民。这铁牛镇虽然有几个富户,但个个悭吝,比铁公鸡还抠,大伙儿私下里称铁 牛镇为“铁公鸡镇”。 灾民等待施舍,但富户们家家大门紧闭。饥肠辘辘的灾民们正绝望之时,镇北的周家忽 然传出消息:周家将开粥棚!消息震惊了铁牛镇!要知道,在众多铁公鸡中,周老爷子的吝 啬可是鼎鼎有名的。周老爷子今年七十了,家里虽不是铁牛镇的首富,但财力着实雄厚,只 是周老爷子吝啬持家,周家上下连一个胖子都没有,他自个更是瘦骨嶙峋。前阵子他的小儿 子成亲,宴席上的馒头居然是一半白面一半糠麸,菜也是素多荤少,规格比有些穷人家的婚 宴还差。 如今他居然肯设粥棚,颇令人大惑不解。可眼瞅着几口大锅支了起来,家丁们劈柴烧火, 不像是假的。很快,周家放出规矩:“领粥时,必须说‘周老爷真慷慨,周老爷真是大善人 然后跪下来朝周家大门磕个头……”一碗稀粥居然让人家磕头,太过分了。但饿肚子的滋味 真不好受,灾民们只好自觉地排起了长队。水滚开时,围观的百姓们看着周家的伙计朝大锅 里下了两瓢米,不由嘀咕道:“这么大的锅,下这么点儿米,这粥可真够稀的!”这时,那伙 计又打开另一口袋子,舀出来一瓢东西,大伙儿一看,惊叫道:“米糠?”一锅粥,两瓢米 加五瓢糠,粥是稠了,味道可就……没想到老爷子做善事也打折扣,这不明摆着让大家戳脊 梁骨吗?家人很不满,小儿子年轻气盛,跑到堂屋跟老爷子吵了起来。“爹,韩信衣锦还乡 本可杀了那个让他钻裤裆的家伙,但他让人做了官,赢得了好名声。可你呢?做个粥棚, 天花上一袋米,一个月也就三十袋米而已……”“你有本事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着说话不 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周老爷子气呼呼地走了。灾民们 感谢周家做善事,跪在地上朝坐在太师椅上的用老爷子磕了个头,才换得一碗黄粥,泪眼婆 婆地蹲在一边喝。牺牲了尊严才换来的东西,虽然果腹,心里却在滴血……灾民们磕头讨饭, 眼泪汪汪地喝粥,这幅凄慘的情景使铁牛镇的上空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周老爷的慈善活动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被人骂得狗血淋头,那些没有施舍的富户们 则耻笑周老爷子做了件蠢事。周老爷子似乎也意识到了,便改了规矩,领粥时可以不跪,但
(3). ,鸟倦飞而知还。(4). ,泉涓涓而始流。 (5). ,抚孤松而盘桓。(6). ,烟光凝而暮山紫。 (7)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声断衡阳之浦。 (8)山原旷其盈视, 。(9). ,秋水共长天一色。 (10)老当益壮,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不坠青云之志 (1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 ! (12).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13) ,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 (14)________________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_____ ,形影相吊。 (15)但以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8 题。 铁公鸡施粥 光绪三年,淮河发大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河南济源偏北有一铁牛镇也来了几十个衣 衫褴褛的灾民。这铁牛镇虽然有几个富户,但个个悭吝,比铁公鸡还抠,大伙儿私下里称铁 牛镇为“铁公鸡镇”。 灾民等待施舍,但富户们家家大门紧闭。饥肠辘辘的灾民们正绝望之时,镇北的周家忽 然传出消息:周家将开粥棚!消息震惊了铁牛镇!要知道,在众多铁公鸡中,周老爷子的吝 啬可是鼎鼎有名的。周老爷子今年七十了,家里虽不是铁牛镇的首富,但财力着实雄厚,只 是周老爷子吝啬持家,周家上下连一个胖子都没有,他自个更是瘦骨嶙峋。前阵子他的小儿 子成亲,宴席上的馒头居然是一半白面一半糠麸,菜也是素多荤少,规格比有些穷人家的婚 宴还差。 如今他居然肯设粥棚,颇令人大惑不解。可眼瞅着几口大锅支了起来,家丁们劈柴烧火, 不像是假的。很快,周家放出规矩:“领粥时,必须说‘周老爷真慷慨,周老爷真是大善人’, 然后跪下来朝周家大门磕个头……”一碗稀粥居然让人家磕头,太过分了。但饿肚子的滋味 真不好受,灾民们只好自觉地排起了长队。水滚开时,围观的百姓们看着周家的伙计朝大锅 里下了两瓢米,不由嘀咕道:“这么大的锅,下这么点儿米,这粥可真够稀的!”这时,那伙 计又打开另一口袋子,舀出来一瓢东西,大伙儿一看,惊叫道:“米糠?”一锅粥,两瓢米 加五瓢糠,粥是稠了,味道可就……没想到老爷子做善事也打折扣,这不明摆着让大家戳脊 梁骨吗?家人很不满,小儿子年轻气盛,跑到堂屋跟老爷子吵了起来。“爹,韩信衣锦还乡 本可杀了那个让他钻裤裆的家伙,但他让人做了官,赢得了好名声。可你呢?做个粥棚,一 天花上一袋米,一个月也就三十袋米而已……”“你有本事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着说话不 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周老爷子气呼呼地走了。灾民们 感谢周家做善事,跪在地上朝坐在太师椅上的用老爷子磕了个头,才换得一碗黄粥,泪眼婆 婆地蹲在一边喝。牺牲了尊严才换来的东西,虽然果腹,心里却在滴血……灾民们磕头讨饭, 眼泪汪汪地喝粥,这幅凄惨的情景使铁牛镇的上空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周老爷的慈善活动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被人骂得狗血淋头,那些没有施舍的富户们 则耻笑周老爷子做了件蠢事。周老爷子似乎也意识到了,便改了规矩,领粥时可以不跪,但
必须为周家做一天活。这个规矩倒还不错,但周家哪有那么多活给人干?于是周老爷子将家 里的佣工全部遣走,这些人聚拢起来朝周老爷子讨说法,周老爷子的回话倒也简单:谁干活 只要三餐饭,不要工钱,就可以留下。小儿子担心:“爹,灾民们固然用着便宜,可他们总 有走的一天,到时候咱们家再找人可就难了。”周老爷子说他们肯定会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 易的活计。小儿子豁然开朗,这老爷子真算计到家了,够狠!结果铁牛镇的小工价格直线下 降 水灾过后,铁牛镇又恢复了原样。但是,周老爷子的名声在这半年里变得臭不可闻,有 时提起他,干脆以“老鬼”相称 这年周老爷子病重,临死前对孩子们说:“我知道你们对我颇有微词,但你们不知道, 我这么做,既为他们好,也是为你们好。我原来也讨过饭,当时和我一起讨饭的好朋友,他 生都在讨饭,你们知道为什幺吗?”大家惊奇地听着。“因为他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好.。 人家,大米饭白馒头管够,让他觉得讨饭的日子真不错:而我运气不好,讨饭被狗咬,被人 打,所以我恨透了讨饭。”周老爷子沉痛地说,“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别人不做粥棚,我 做,但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特别香。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我落了个坏 名声,却总好过给铁牛镇增加一批乞丐……” 说罢,溘然长逝。周家子孙将丧礼办得非常寒酸,百姓们纷纷议论周家孩子不孝,但周 家人不在意。几十年后,周家还在,子孙兴盛,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他富户没有逃过“富 不过三代”的规律,相继败亡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0年12期,作者刘源,有删节) 11.这篇小说情节曲折起伏,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出情节的发展脉络。(5分) 答 12.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周老爷子的形象。(5分) 答 13.“小儿子”这个角色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试简析。(4分) 答: 14.周老爷子临终那番话颇有深意,请结合传统文化、联系当今社会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6分) 第Ⅱ卷(86分
必须为周家做一天活。这个规矩倒还不错,但周家哪有那么多活给人干?于是周老爷子将家 里的佣工全部遣走,这些人聚拢起来朝周老爷子讨说法,周老爷子的回话倒也简单:谁干活 只要三餐饭,不要工钱,就可以留下。小儿子担心:“爹,灾民们固然用着便宜,可他们总 有走的一天,到时候咱们家再找人可就难了。”周老爷子说他们肯定会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 易的活计。小儿子豁然开朗,这老爷子真算计到家了,够狠!结果铁牛镇的小工价格直线下 降。 水灾过后,铁牛镇又恢复了原样。但是,周老爷子的名声在这半年里变得臭不可闻,有 时提起他,干脆以“老鬼”相称。 这年周老爷子病重,临死前对孩子们说:“我知道你们对我颇有微词,但你们不知道, 我这么做,既为他们好,也是为你们好。我原来也讨过饭,当时和我一起讨饭的好朋友,他 一生都在讨饭,你们知道为什幺吗?”大家惊奇地听着。“因为他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好.。 人家,大米饭白馒头管够,让他觉得讨饭的日子真不错;而我运气不好,讨饭被狗咬,被人 打,所以我恨透了讨饭。”周老爷子沉痛地说,“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别人不做粥棚,我 做,但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特别香。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我落了个坏 名声,却总好过给铁牛镇增加一批乞丐……” 说罢,溘然长逝。周家子孙将丧礼办得非常寒酸,百姓们纷纷议论周家孩子不孝,但周 家人不在意。几十年后,周家还在,子孙兴盛,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他富户没有逃过“富 不过三代”的规律,相继败亡。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0 年 12 期,作者刘源,有删节) 11.这篇小说情节曲折起伏,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出情节的发展脉络。(5 分) 答: 12.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周老爷子的形象。(5 分) 答: 13.“小儿子”这个角色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试简析。(4 分) 答: 14.周老爷子临终那番话颇有深意,请结合传统文化、联系当今社会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6 分) 答: 第 II 卷(8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