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们之间不能给予或得到任何东西,这就是为什么立法者们为使婚姻与这神 圣的友谊有某种想象上的相似,而禁止夫妻双方相互馈赠。 普通的友谊是可以分享的。你可以欣赏这个人的美貌,那个人的风流和智慧;你 也可以喜欢这个人慈父般的胸怀,那个人兄弟般的情谊,如此等等。然而至高无 上的友谊却统领和控制着我们的灵魂,是不可以和别人分享的。假如两个朋友同 时求你帮忙,你会帮谁?假如有两个人要求你做的事性质相反,你将听谁的?独 无二的高尚的友谊会解除所有的职责,免除所有的义务。 古人米南德认为,只需遇见朋友的影子便算是幸福的了。 (选自《蒙田随笔集》,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 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 是 (5分) A.友谊源自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并建立在各种外在需求之上,这是由人的本 能赋予的。 B.在父子交流的过程中,父亲不能向孩子诉说内心的秘密,以避免产生不适宜的 关系。 C.勇猛、炽热的爱情区别于温柔、平和的友谊,它一旦进入友谊阶段,便会慢慢 消逝。 D.心灵相通、亲密无间的友谊不同于普通的友谊,需要人们有智慧地、小心翼翼 地呵护。 E.立法者希望婚姻与至高无上的友谊相仿,没有恩惠和利益,因而禁止夫妻间的 馈赠。 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合理的一项 是 (3分) A.爱情不属于友谊之列,相爱的双方有时会互相伤害,这是人们追求友谊的缘故 B.作者用布洛修斯愿为朋友火烧神庙的事例来证明友谊是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的 C.那些真正得到至高无上友谊的人,能够共同拥有彼此之间的思想、观点和荣誉。 D.假如两个朋友同时求你帮忙,你帮了其中的一个,说明你们之间存在崇高友谊 14.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是如何逐层论证友谊的?(4分) 15.马克思和恩格斯相识相交40年。马克思钦佩恩格斯的学识和人格;恩格斯为 了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的马克思,使其能专心研究革命理论,违背自己的意愿去经 商。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倾尽余生,最终完成他们共同思想的结晶《资本论》。 依据文意,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至高无上的友谊”。(4分) 原文表述是“这或许是本能赋予我们的”,而非“由人 的本能赋予的”,混淆了或然与必然。B.原文表述是“父 信息 12筛选 亲不应向儿子袒露所有内心的秘密”而非“诉说内心的秘 5C、E 密”,范围扩大了。D.“有智慧、小心翼翼地呵护”,这 是一般的友谊,而不是“心灵相通、亲密无间”的友谊。 [5分。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3内容「3C从原文“他们间所有的一切,都是共同拥有的”中可以得
所以他们之间不能给予或得到任何东西,这就是为什么立法者们为使婚姻与这神 圣的友谊有某种想象上的相似,而禁止夫妻双方相互馈赠。 普通的友谊是可以分享的。你可以欣赏这个人的美貌,那个人的风流和智慧;你 也可以喜欢这个人慈父般的胸怀,那个人兄弟般的情谊,如此等等。然而至高无 上的友谊却统领和控制着我们的灵魂,是不可以和别人分享的。假如两个朋友同 时求你帮忙,你会帮谁?假如有两个人要求你做的事性质相反,你将听谁的?独 一无二的高尚的友谊会解除所有的职责,免除所有的义务。 古人米南德认为,只需遇见朋友的影子便算是幸福的了。 (选自《蒙田随笔集》,有删改)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一项给 2 分,选对两项给 5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 是 (5 分) A.友谊源自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并建立在各种外在需求之上,这是由人的本 能赋予的。 B.在父子交流的过程中,父亲不能向孩子诉说内心的秘密,以避免产生不适宜的 关系。 C.勇猛、炽热的爱情区别于温柔、平和的友谊,它一旦进入友谊阶段,便会慢慢 消逝。 D.心灵相通、亲密无间的友谊不同于普通的友谊,需要人们有智慧地、小心翼翼 地呵护。 E.立法者希望婚姻与至高无上的友谊相仿,没有恩惠和利益,因而禁止夫妻间的 馈赠。 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合理的一项 是 (3 分) A.爱情不属于友谊之列,相爱的双方有时会互相伤害,这是人们追求友谊的缘故。 B.作者用布洛修斯愿为朋友火烧神庙的事例来证明友谊是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的。 C.那些真正得到至高无上友谊的人,能够共同拥有彼此之间的思想、观点和荣誉。 D.假如两个朋友同时求你帮忙,你帮了其中的一个,说明你们之间存在崇高友谊。 14.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是如何逐层论证友谊的?(4 分) 15.马克思和恩格斯相识相交 40 年。马克思钦佩恩格斯的学识和人格;恩格斯为 了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的马克思,使其能专心研究革命理论,违背自己的意愿去经 商。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倾尽余生,最终完成他们共同思想的结晶《资本论》。 依据文意,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至高无上的友谊”。(4 分) 12 信息 筛选 5 C、E A.原文表述是“这或许是本能赋予我们的”,而非“由人 的本能赋予的”,混淆了或然与必然。B.原文表述是“父 亲不应向儿子袒露所有内心的秘密”而非“诉说内心的秘 密”,范围扩大了。D.“有智慧、小心翼翼地呵护”,这 是一般的友谊,而不是“心灵相通、亲密无间”的友谊。 [5 分。答对一项给 2 分,答对两项给 5 分,多选不给分。] 13 内容 3 C 从原文“他们间所有的一切,都是共同拥有的”中可以得
归纳 出。A.因果推断不成立。B.“连‘火烧神庙’这样的事 都能去帮朋友做”是证明真正友谊“思想与行为一致”,不 是论证“友谊是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D.“求你帮忙” 的朋友已不符合作者所认为的“崇高友谊”的特征。 14.【思路把握】(4分) 第一层论证友谊不同于父子之间的交流,也不同于男女之间的爱情。 第二层举例证明至无上的友谊是心灵相通的(或:思想行为一致的) 第三层对比论证至高无上的友谊与一般友谊的区别 [4分。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3分,答对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 15.【分析综合】(4分) ①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互相信任,互相钦佩,恩格斯违背自己的意愿去经商援助 马克思,马克思则坦然投入到工作中去,他们的交往不存在交易(恩惠和利益)。 ②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坚持完成《资本论》,两人的思想完全交融。(或: 两人在精神和灵魂上达到了一致与升华。) [4分。一点2分。其中,正确分析材料事实,1分;运用文中原理,1分。意思 对即可。] 惠州市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好声音”的精神追求 张颐武 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获得了诸多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的经历等方 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变 化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的新的变化的投影。这些都 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中国的选秀文化经过了2005年以后的第一波的高潮之后,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 某种困局。一是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通过选秀为公众所认识好像越来 越难。这既是由于这些年唱片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的问题复杂,也是由于歌手 的形象风格都相当接近,难以脱颖而出。一开始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出青春偶 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反而是许多参加各电视台选秀的选手都差不多,观众的 印象模糊。二是观众的新奇感消退之后,对于选秀的形式已相当熟悉,各个电视 台的选秀节目也都有重复之嫌,使得观众产生了疲劳感,觉得没有什么新意了。 这几年选秀一直处在瓶颈之中 当下引发观看热潮和争议的《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引发了轰动效应。它力求超 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从音乐专业方面着力,从“好声音”中寻求新的可能性。 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让迷人的好声音得以展现。 通过这些华语歌坛的最重量级的人物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的做法,使普 通人能够成为音乐人,进入这一专业领域得到更多的培养和深造,从而能够为未 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 们得以进入专业领域。这个构思另辟蹊径,让选秀不再一下子就能实现梦想,也 不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通过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 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这是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 学习的长期的努力的过程,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归纳 出。 A.因果推断不成立。B.“连‘火烧神庙’这样的事 都能去帮朋友做”是证明真正友谊“思想与行为一致”,不 是论证“友谊是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D.“求你帮忙” 的朋友已不符合作者所认为的“崇高友谊”的特征。 14.【思路把握】(4 分) 第一层论证友谊不同于父子之间的交流,也不同于男女之间的爱情。 第二层举例证明至无上的友谊是心灵相通的(或:思想行为一致的)。 第三层对比论证至高无上的友谊与一般友谊的区别。 [4 分。答对一点 2 分,答对两点 3 分,答对三点 4 分。意思对即可。] 15.【分析综合】(4 分) ①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互相信任,互相钦佩,恩格斯违背自己的意愿去经商援助 马克思,马克思则坦然投入到工作中去,他们的交往不存在交易(恩惠和利益)。 ②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坚持完成《资本论》,两人的思想完全交融。(或: 两人在精神和灵魂上达到了一致与升华。) [4 分。一点 2 分。其中,正确分析材料事实,1 分;运用文中原理,1 分。意思 对即可。] 惠州市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好声音”的精神追求 张颐武 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获得了诸多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的经历等方 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变 化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的新的变化的投影。这些都 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中国的选秀文化经过了 2005 年以后的第一波的高潮之后,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 某种困局。一是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通过选秀为公众所认识好像越来 越难。这既是由于这些年唱片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的问题复杂,也是由于歌手 的形象风格都相当接近,难以脱颖而出。一开始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出青春偶 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反而是许多参加各电视台选秀的选手都差不多,观众的 印象模糊。二是观众的新奇感消退之后,对于选秀的形式已相当熟悉,各个电视 台的选秀节目也都有重复之嫌,使得观众产生了疲劳感,觉得没有什么新意了。 这几年选秀一直处在瓶颈之中。 当下引发观看热潮和争议的《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引发了轰动效应。它力求超 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从音乐专业方面着力,从“好声音”中寻求新的可能性。 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让迷人的好声音得以展现。 通过这些华语歌坛的最重量级的人物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的做法,使普 通人能够成为音乐人,进入这一专业领域得到更多的培养和深造,从而能够为未 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 们得以进入专业领域。这个构思另辟蹊径,让选秀不再一下子就能实现梦想,也 不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通过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 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这是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 学习的长期的努力的过程,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今天的80后90后面对的是一个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的社会环 境,而独生子女的适应和抗压能力又相对较弱。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 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的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诸多选秀节目 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而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 《中国好声音》中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激励青少年更好 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练,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和向上的价值。这样,音乐大家和 青年选手的双向选择就有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所标举的是脚踏实地,所倡导 的是一种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通过艰苦的奋斗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 的。这里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遽然实现的展台,而是一个走向梦想实 现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幸福感来自奋斗和梦想的力量,而这一切又 在公平和公开的程序中进行,这是具有魅力的 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和思考也值得我们反思。“好声音”的几位选手的经历和 过去的生活引发了一些争议,这些问题曾经是电视节目为了制造效果而经常存在 的,但这一次引发的争议似乎相当大。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 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并要求电视节目有更严格的自律,要求出现在屏幕的上的 人更为真实。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的情 节。因为人们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只 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年青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 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有更加 真实,更加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成功,因 为只有真实的人的努力和梦想才有价值。这其实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综合《中关村》2012年第9期同名文章和作者张 颐武的博客整理而成)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 分,选对两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标志着我国选秀文化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B.我国的选秀文化从2005年后一直处于瓶颈之中 C.观众对选秀节目产生疲劳感,是因为他们对选秀的形式相当熟悉,而且选秀 节目又大同小异,缺乏新意。 选秀节目要嬴得更多的成功,就必须更加真实,更加让每个选手的过去都经 得起追问。 E.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虚假的情节,显示公众对 于诚信的判断标准过于苛刻 13.下列关于“中国好声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好声音》不同于那些让年轻人当即实现明星梦,或是仅仅让普通人在 舞台上展现梦想的选秀节目。 B.《中国好声音》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在节目中指点新人, 从而赢得了公众。 C.《中国好声音》中展现了青年一代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求。 D.《中国好声音》引起的反响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对于真实和诚信的关注 14.第二段画线句子“许多参加各电视台选秀的选手都差不多,观众的印象模 糊”在论述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述。(4分)
今天的 80 后 90 后面对的是一个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的社会环 境,而独生子女的适应和抗压能力又相对较弱。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 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的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诸多选秀节目 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而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 《中国好声音》中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激励青少年更好 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练,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和向上的价值。这样,音乐大家和 青年选手的双向选择就有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所标举的是脚踏实地,所倡导 的是一种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通过艰苦的奋斗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 的。这里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遽然实现的展台,而是一个走向梦想实 现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幸福感来自奋斗和梦想的力量,而这一切又 在公平和公开的程序中进行,这是具有魅力的。 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和思考也值得我们反思。“好声音”的几位选手的经历和 过去的生活引发了一些争议,这些问题曾经是电视节目为了制造效果而经常存在 的,但这一次引发的争议似乎相当大。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 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并要求电视节目有更严格的自律,要求出现在屏幕的上的 人更为真实。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的情 节。因为人们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只 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年青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 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有更加 真实,更加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成功,因 为只有真实的人的努力和梦想才有价值。这其实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综合《中关村》2012 年第 9 期同名文章和作者张 颐武的博客整理而成)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一项给 2 分,选对两项给 2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 分) A.《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标志着我国选秀文化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B.我国的选秀文化从 2005 年后一直处于瓶颈之中。 C.观众对选秀节目产生疲劳感,是因为他们对选秀的形式相当熟悉,而且选秀 节目又大同小异,缺乏新意。 D.选秀节目要赢得更多的成功,就必须更加真实,更加让每个选手的过去都经 得起追问。 E.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虚假的情节,显示公众对 于诚信的判断标准过于苛刻。 13.下列关于“中国好声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好声音》不同于那些让年轻人当即实现明星梦,或是仅仅让普通人在 舞台上展现梦想的选秀节目。 B.《中国好声音》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在节目中指点新人, 从而赢得了公众。 C.《中国好声音》中展现了青年一代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求。 D.《中国好声音》引起的反响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对于真实和诚信的关注。 14.第二段画线句子“许多参加各电视台选秀的选手都差不多,观众的印象模 糊”在论述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述。(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