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表4.4.2基层和底基层材料的适用交通荷载等级和层位类型材料类型适用交通荷载等级和层位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或砾石、水泥粉煤灰稳定级配碎石或砾石、各交通荷载等级的基层和底基层石灰粉煤灰稳定级配碎石或砾石水泥稳定未筛分碎石或砾石、无机结合料稳定类轻交通荷载等级的基层、石灰粉煤灰稳定未筛分碎石或砾石、各交通荷载等级的底基层石灰稳定未筛分碎石或砾石水泥稳定土、石灰稳定土、轻交通荷载等级的基层、石灰粉煤灰稳定土各交通荷载等级的底基层重及重以下交通荷载等级的基层、级配碎石各交通荷载等级的底基层粒料类级配砾石、中等和轻交通荷载等级的基层、未筛分碎石、天然砂砾、各交通荷载等级的底基层填隙碎石密级配沥青碎石、极重、特重和重交通半开级配沥青碎石、荷载等级的基层沥青结合料类开级配沥青碎石沥青贯人碎石重及重以下交通荷载等级的基层水泥混凝土水泥混凝土或贫混凝土极重、特重交通荷载等级的基层4.4.3再生沥青混合料和再生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可用于各交通荷载等级的基层和底基层,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宜用于极重、特重和重交通荷载等级的基层。4.4.4无机结合料稳定层与沥青结合料类材料层间可设置级配碎石、半开级配或开级配沥青碎石层。4.4.5不同材料基层和底基层厚度宜符合表4.4.5的规定。表4.4.5基层和底基层厚度材料种类集料公称最大粒径(mm)厚度(mm),不小于19. 050密级配沥青碎石26.580半开级配沥青碎石31.5100开级配沥青碎石37.512040沥青贯入碎石31.5120贫混凝土9
结构组合设计续表4.4.5材料种类集料公称最大粒径(mm)厚度(mm),不小于15019.0、26.5、31.5、37.5无机结合料稳定类53. 0180100级配碎石26.5、31.5、37.5级配砾石53.0120未筛分碎石、天然砂砾7537. 553. 0100填隙碎石63. 01204.4.6沥青路面的水泥混凝土基层应符合现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的有关规定。4.5面层4.5.1面层应具有平整、抗车辙、抗疲劳开裂、抗低温开裂和抗水损坏等性能,表面层混合料尚应具有抗滑和耐磨损性能,密级配沥青混合料表面层应具有低透水性能。4.5.2面层材料类型宜按表4.5.2选用。表4.5.2面层材料的交通荷载等级和层位材料类型适用交通荷载等级和层位连续级配沥青混合料各交通荷载等级的表面层、中面层和下面层极重、特重和重交通荷载等级的表面层、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对抗滑有特殊要求的表面层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各交通荷载等级的表面层、中面层和下面层上拌下贯沥青碎石中等、轻交通荷载等级的面层沥青表面处治中等、轻交通荷载等级的表面层4.5.3对抗滑、排水或降噪有特殊要求的表面层可采用开级配沥青混合料,表面层下应设置防水层,防水层可采用改性乳化沥青或改性沥青等。4.5.4不同粒径沥青混合料的层厚应符合表4.5.4的规定。连续级配沥青混合料和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的结构层厚度不宜小于集料公称最大粒径的2.5倍。开级配沥青混合料的结构层厚度不宜小于集料公称最大粒径的2.0倍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表4.5.4不同粒径沥青混合料层厚以下集料公称最大粒径沥青混合料的层厚(mm),不小于沥青混合料类型4. 759. 513. 216.019.026.5254015355075连续级配沥青混合料30405060沥青玛蹄脂碎石-202530开级配沥青混合料4.5.5沥青贯人碎石层的厚度宜为40~80mm,乳化沥青贯入式路面的厚度不宜超过50mm。上拌下贯式路面的拌和层厚度不宜小于25mm。4.5.6沥青表面处治可分为单层、双层和三层。单层表面处治厚度宜为10~15mm,双层表面处治厚度宜为15~25mm,三层表面处治厚度宜为25~30mm。4.6功能层4.6.1季节性冻土地区路面厚度不满足防冻要求时,应增设防冻层。防冻层宜采用粗砂、砂砾和碎石等粒料类材料。4.6.2、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的路段,有裂隙水、泉眼等水文条件不良岩石挖方路段,基层和底基层为非粒料类材料时,可在基层或底基层与路床间设置粒料层。粒料层应与路基边缘或与边沟下渗沟相连接,厚度不宜小于150mm。4.6.3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或冷再生类材料结构层与沥青结合料类结构层之间宜设置封层,封层可采用单层沥青表面处治或稀浆封层等。当设置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时,可不再设封层。4.6.4极重、特重和重交通荷载等级路面的黏层宜采用改性乳化沥青、道路石油沥青或改性沥青:中等和轻交通荷载等级路面的黏层可选用乳化沥青:水泥混凝土板与沥青面层间的黏层宜采用改性沥青。4.6.5单层表面处治封层的结合料可采用改性沥青、道路石油沥青或乳化沥青。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宜采用橡胶沥青。4.6.6粒料类基层和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顶面宜设置透层,透层沥青应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可采用稀释沥青和乳化沥青等。10
结构组合设计4.7路肩4.7.1路肩结构组合和材料选用应与行车道路面相协调,不应影响路面结构中水的排出。4.7.2极重、特重和重交通荷载等级公路及冻土地区,硬路肩基层、底基层材料和厚度应与行车道路面相同。4.7.3三级和四级公路硬路肩可采用沥青结合料类材料或粒料。4.8路面排水4.8.1路面结构内部排水应与公路其他相关排水系统相衔接,并应符合现行《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的有关规定。4.8.2采用开级配沥青混合料表面层,或设置粒料、开级配或半开级配混合料等排水层、防冻层时,可采用横贯整幅路基的形式,或设置边缘排水系统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5材料性质要求和设计参数5.1一般规定5.1.1路面材料应根据公路等级、交通荷载等级、气候条件、各结构层功能要求和当地材料特性等,在技术经济论证基础上进行设计并确定材料设计参数。5.1.2各结构层的原材料性质要求和混合料组成与性质要求,应符合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的有关规定,并应结合工程特点和当地经验确定。5.1.3路面结构层材料设计参数的确定可分为下列三个水平:1水平一,通过室内试验实测确定。2水平二,利用已有经验关系式确定。3水平三,参照典型数值确定。5.1.4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施工图设计阶段宜采用水平一,其他设计阶段可采用水平二或水平三;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可采用水平二或水平三。5.2路基5.2.1路基顶面回弹模量的确定应符合现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的有关规定。5.2.2路基顶面回弹模量应符合表5.2.2的规定。不满足要求时,应采取改变填料、设置粒料类或无机结合料稳定类路基改善层,或采用石灰或水泥处理等措施提高路基顶面回弹模量。表5.2.2路基顶面回弹模量(MPa)特重重极重中等、轻交通荷载等级50706040回弹模量,不小于12